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明朝好女婿-第3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时候,顾三公子心目中对太康公主的那一丝爱慕已经彻底被愤怒所替代了。

    当这个堂上众人的面子,说起这事来也分外地不客气:“又有什么好说的,此乃我沧州士林之耻……想不到那梅富贵,竟然同一真这个贱人相互勾结。若不是徐之升揭穿了他们的骗局,我等还不知道要被那道姑蒙骗到何时?”

    说到这里,他已经是一脸的愤怒了:“依小生看来,这种小人就该扭送去衙门治罪。”

    “说去衙门治罪,此事只怕不甚妥当。”就有人摆头。

    “怎么就不妥当了,难道说伍先生还怕因为这事传出去,坏了咱们沧州读书种子的名声?”顾润一脸的恼恨,不住地喊打喊杀。

    苏木在门口听得不住摇头,这家伙还真不依不饶了,此事若被太康知道,将来这小子做了驸马,这苦日子就算是看不到头了。老朱家的人都性情乖戾,是那么好相以的?

    那个姓伍的乃是盐司衙门的一个九品官,身上穿着一件草绿色的官袍:“一雨你这话说得没来由,一真贱人固然将我沧州读书人玩得团团转,可真报到衙门里去,又能用什么罪名?要知道,这个贱人出手阔绰,以前无论是置酒高会,还是出版文集、诗酒唱和,可都是人家掏的腰包。据本官算了,这几月,她至少扔出去了好几千上万两银子。说起来,沧州士子中,不少人还得过她的好处?”

    “一个小小的道姑怎么可能身家如此豪阔,定然是非奸既盗……”这话也就说说罢了,也没有证据,顾润大约也觉得连自己都没办法说话,负气道:“难道就这么眼睁睁看这那贱人逍遥法外?”

    正说着话,顾润突然看到站在大门的苏木,顿时跳了起来:“你……你怎么到这里来了?”

    苏木淡淡一笑:“我怎么就不能来,三公子这话说得可笑,这盐司又不是顾家的产业。”

    吴老二:“顾公子,这位梅富贵梅先生乃是家父新请来的幕僚,负责转运使官署的文书事务,说起来,以后也是你的同僚了。”

    “什么,梅富贵?”大堂中的众人都是一脸惊讶地看着苏木。

    苏木微笑着一拱手:“梅富贵见过各位大人,见过各位先生。”

    “你这个败类!”顾润一看到苏木这个情敌,一张脸都扭曲了。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他怒骂道:“斯文败类,衣冠禽兽,你也配进盐司做吴大人的幕僚?”

    听到他骂,厅堂中的有官职在身的人还好,其他几个刚进衙门的书生也都同时指着苏木喝骂?

    吴老二先前还劝上几句,可这些书生们对吴世奇都没有丝毫尊敬之意,更别说这个衙内了,连带着将吴老二也骂了进去。

    老二平日间也就将盐司当成一个睡觉的地方,对于里面的事务也从来不过问,被几个书生一骂,有些招架不住,笑了一声:“人我已经给你们带来了,至于你们以后怎么合作,自己商议着办。”

    然后就很没有义气地跑了。

    吴老二一走,其他几个有官职在身的人大约觉得再在这里坐下去也没有什么意思,也纷纷起身,说是要去处置手头的公务,离开了。

    大堂中只剩下苏木和顾润等十来个书办和幕僚。

    顾润还在痛骂,其他几个书生也有助拳。

    苏木皱了一下眉头,知道这么下去不成,就走到顾润身边,低声在他耳边笑吟吟道:“三公子休要再骂下去了。梅富贵是一个武人,斯文败类一说也按不到我身上。倒是顾公子那日在一真面前所说的那一段话,若是传了出去,只怕斯文败类四字要落到你身上了。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三公子,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你……胁迫我……”顾润好象被人打了一拳,脸一抽搐,变得苍白起来,再不敢骂下去。

    其他几个书生见情形有些诡异,都在问:“一雨,你怎么了?”

    顾润一咬牙:“没什么,这姓梅的品行卑劣,连停妻另娶这种丑事都做得出来,偏偏吴大人还让他入了幕,匪夷所思,匪夷所思。”

    不管怎么说,他总算是住了嘴,叫苏木得了难得的清净。

    接下来,就是交接安排事务。

    像苏木和顾润这种幕僚,说好听点是师爷,说难听点就是书办,类似于后世秘书一样的角色。

    长芦盐运使司乃是省级部门,就其规模来说,甚至比偏远省份的布政使司还要大上许多。

    如秘书机构者,总的来说分成三个部分,分别对盐巴司的转运使、同知和转运副使负责。

    转运使办公室叫转运使官署、同知的办公室叫同知厅、副使的则叫副使官署。

    三个秘书机构没有大小之分,但同知厅和副使官署则要对转运使官署负责,很多时候也要起到协助职责。



第四百四十四章 排斥

    苏木这次入幕,执掌转运使官署,说穿了就是吴大人的二秘。

    按道理,同知厅和副使官署有责任协助他的工作。可是,鉴于自己所冒名顶替的这个梅富贵的极坏名声,苏木并不幻想这些出身沧州豪门望族的书生们同自己一条心。

    况且,还有顾润这个情敌在。

    顾润如今正在转运使官署做书办,在其中自然会起到很坏的影响。

    接下来两天,苏木就发现,整个盐司衙的人对自己都没有任何好感。有了事,都第一时间交给顾润处置,连知会知一声都是欠奉。

    这事,苏木也早有心理准备。

    对于他和吴老先生态度,衙门里的老人自然是敬而远之。毕竟,因为他和吴老先生,盐司的贪墨大案被揭了个底朝天,超过一百个人都逮捕下狱,解送京城候审。等到案件审问完毕,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头落地。

    这么多人受到牵连,一百多人中门生故旧、挚友血亲不知道多少,牵蔓动叶。可以想象,这盐司衙门中,不知道有多少人恨苏木和吴世奇入骨,自然不可能配合他们的工作。

    至于新进衙门的书办和幕僚们,又鄙视梅富贵为人,多说一句话都觉得是脏了嘴巴。

    就这样,苏木无形中被所有人都孤立了。

    苏木却不在意,他这次进盐司主要有两个任务。其实,说穿了也就是一个任务:筹款。

    为朝廷和正德皇帝筹集赈济水灾的款子,为太康公主筹集嫁妆。

    两项任务加一起,四百万两。

    必须在半年之中完成。

    当然,如今最要紧的是先将这个月的三十万两给凑够了,否则朝廷那边须不好交代。况且,真定灾民还等着这笔银子救命呢!

    无论吴举人对他苏木有种怎么样的盲目的信心,还是苏木有这个自信,眼前要解决这个难题还谈不上。

    正如他以前所经过的数次难题时那样,首先需要的就是资料。

    在没有彻底将长芦盐云使司的运作规律弄清楚之前,苏木也谈不上能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主意出来。

    所以,一旦进入转运使官署,苏木首先就将历年的往来文书档案、往来帐目都调了出来,准备花时间浏览一遍。

    长芦盐运使司的规模巨大,所产盐占全国四分之一左右。明朝每年太仓入项不过三百万两,总的赋税收入也就一千万两出头。

    但据历史记载,清朝乾隆二十三年,盐政查帐时,却发现各级盐司官僚克扣、提留的盐引银子就达到一千万两。可见,官盐之利之大,在国家赋税中所占的重要比例。

    也因为往来数据和文牍浩繁,这些文件调过来之后,竟放了半间屋子。

    作为苏木的同僚,顾三公子负责送档。

    看到这么多文件,三公子一脸的讥讽。在他看来,梅富贵不过是一个粗鄙武人,又怎么看得懂这写文档,最后还不要求到自己头上来,到时候,自然免不得羞辱他一番。

    大约是也抱着同样的心思,盐司衙门里的书办和幕僚、官员们也都同苏木保持距离,袖手旁观,都想等着看苏木出丑。

    却不想,苏木一拿起文档,就一目十行地读起来。看架势,竟如同一个积年老吏。

    刚开始的时候,众人心中还都咯噔一声。

    但见到苏木每本文档都看得极快,只晃上几眼就扔到一边。

    心中都是冷笑:装模作样而已,这厮就是个粗坯,根本就看不懂,也就是强撑做做做样子,不肯失了面子而已。等到最后,还不求到我们头上来。

    于是,抱着这个心思,其他两个官署的书办和师爷们索性连自己手头的活儿也不做了,遇到事,就直接转到苏木这里来。

    渐渐地,官署里的文书不但没有变少,反越积越多。

    再看苏木那张本泛着健康红润的脸,经过几日几夜不眠不休地阅读之后开始显得苍白,顾润等人心头更是一阵痛快。

    为了继续给苏木制造麻烦,这十几个书办更是不停地过来催促:“梅师爷,黄骅盐场那边的盐丁这个月所用的钱粮数字得尽快合计出来发放下去,否则,只怕要激起民变。”

    “梅师爷,天津卫盐场那边缺少工具。”

    “梅师爷,辽东盐场那件官民争地的案子如何处置,还得请吴大人尽快拿出章程。”

    凡此种种,大大小小,甚至连盐场官吏两口子打架的事情都报上来让苏木所执掌的转运使官署处置。

    看到堆积如山的公务,苏木揉了一把脸,心中冷笑:“这个下马威好生了得,想不到连个小小的顾润都敢给我下绊子,还真小瞧我苏某人了。”

    “罢,吴老先生是指望不上了,这次就让我来一显身手吧!”

    吴老先生自从三日前槽牙发炎之后,一直就没好过,半边脸肿成了馒头,还有点发烧,整天就躲在后衙门,将苦涩的药水一碗接一碗地往嘴里倒。

    吃完药,除了叹息就只是看书,对于世事一概不问,仿佛在逃避着什么,又恢复起当初在北京时的老宅男本色。

    他一个老儒生,圣人之言背得精熟。可盐司都是经济事务,孔夫子也没交过学生该怎么做生意,每月三十万两的款子让老先生崩溃了。

    实际上,苏木也不指望他能帮上什么忙,老先生不来捣乱就算是好的了。

    最后要解决问题还得靠自己。

    一连看了三日文挡,苏木对长芦盐运使司该如何运作,心中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概念。

    明朝的盐政总的来说实行的是纲盐制,也就是将天下所有的盐场按照地域分为十个纲,每纲盐引为二十万引,每引盐折三百斤,或银六两四钱,称之为窝本,另税银三两。

    盐司征用盐丁开采出官盐之后,并不直贩卖给百姓,而是让盐商包销。

    盐商要想合法贩盐,必须先向官府取得盐引。然后凭盐引到指定盐场取盐,到指定地点销售。

    这其中,六两四钱窝本和三两税银就是商人每三百斤官盐的成本价。



第四百四十五章 身言书判

    一引盐三百斤,成本将近十两。也就是说,官盐最后落到盐商手头只不过三四百文。再加上运输成本、人力成本、损耗、店铺的租金、商业税,大约是二钱银子。

    卖三钱一斤,依旧有三成利润。

    一个大的盐商,手握几万盐引也常见。

    一年下来,赚上几十万两银子也不是什么难事。

    得出这么个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