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战前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第二卷)主编:[英]阿诺德·托因比-第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议已不再有效”时,阿托利科就问,希特勒现在是否同意让墨索里尼出来当调解人。希特勒说,他们“必须首先等待事态的发展”;在他们目前这种思想状态下,波兰人是不会来理睬墨索里尼的。一直在等待哈利法克斯给他回音的齐亚诺,31日晚8时得到意大利电话总局的通知说,伦敦已经切断了同意大利的所有电话联系。齐亚诺感到不安起来,认为这572是战争状态的一个预兆,并向洛宙因大发牢骚。洛雷因也认为这件事太欠考虑,并立即请求外交部至少也应把官方电话联系立刻恢复起来。但是,迟迟不给齐亚诺答复也还有其他原因:哈利法克斯必须以墨索里尼的计划向首相请示,还必须同法国政府(齐亚诺也已经把他的建议送给法国政府)磋商。这时,洛雷因也已经和哈利法克斯通过电话,他强烈支持召开会议的计划。只要英国和法国首先在原则上加以接受,希特勒要想拒绝就比较难了一洛雷因就是这样的来解释墨索里尼的打算的。齐亚诺还向他保证过,波兰和俄国将受到邀请,可能还有西班牙。第二天,9月1比上午10时30分,尽管德国已开始向波兰进攻,博内还是让法国驻罗马大使知道,一个“原则上赞成”墨索里尼建议的答复就要发出。两国的正式答复都在中午时候到达罗马。英国的答复是,对意大利人的努力表示赞赏,虽然局势已经使召开会议成为不切实际的空谈。法国的答复,虽然也对意大利的举动表示赞赏并愿意给予支持,但并不象博内答应过的那样“有利”。它指出,关于未参与会议各国的利益,这次会议是不可能取得一致意见的,而且无论如何,会议的内容应扩大到既讨论眼前的、短期的问题,也讨论那些涉及面更广的问题。这个答复是在前一天晚间部长会议上发生的一场激烈辩论后作出的。在会上,博内由蒙基和马尔尚多支持,极力主张同意意大利的计划。达拉第反对他的主张(虽然博内曾以为他会站在自己的一边)。达拉第一听到这项建议,就断然拒绝考虑一个“第二次慕尼黑”,并曾告诉在巴黎的菲普斯说,他宁可辞职也不接受这一邀请。与此同时,他还同甘末林以及波兰和美国的驻法大使商量过。他们全都对墨索里尼的建议很不信任,因此也就更加强了他的反对立场。在这次会上,康潘希、雷流萨罗特和芒代尔也都表示极不愿意接受这一邀请。尽管如此,据法国驻罗马大使弗朗索瓦蓬塞报告说,齐亚诺却觉得法国9月1日的答复“显然是令人满意的”;但是由于战争已经爆发,他还不能说现在把意大利的建议送给希特勒是否有什么用。当齐亚诺就波兰是否仍愿意举行这种会议同法国大使商量时,后者认为波兰的态度捉摸不定,但这一计划值得试一试。在9月1日这一天,墨索里尼努力想把意大利不介入战争这一原则确定下来,齐亚诺在31日夜间9时15分已经极其秘密地告诉洛雷因说,意大利已决定不同英国或法国作战;并在1日中午报告墨索里尼说,大约在三小时内就要公开宣布这一决定。墨索里尼在上午8时30分打电话给阿托利科,要他去请求希特勒在公开宣布这一决定前给墨索里尼一个回电,明确地解除他在钢铁公约下应负的义务。阿托利科在上午9时15分回话说,他已亲自把墨索里尼的来电交给了希特勒。总理已经准备好了一份给墨索里尼的电报,但是他现在已下令要按照墨索里尼所要求的内容另拟一份来替代原来的那一份。这份由马肯森送来的电报,感谢墨索里尼“在外交和政治上的支持”,并且声称,在目前的情况下希特勒并不期望需要意大利给予军事援助。得到了希特勒的这一许可,墨索里尼随即在3时召开了部长会议,在会上他的不介人政策得到了一致的赞574同。之后,于下午4时30分广播了会议公报:“会议……向意大利人民宣告,意大利将不主动采取军事行动。”在公报之后,接着又广播了希特勒解除墨索里尼军事义务的电报。到了这时,除了法国人外,大家似乎都已经把召开会议的建议忘得一干二净了。博内,通过弗朗索瓦蓬塞,仍极力想使这会议得以开成。至于弗朗索瓦蓬塞本人,由于没有完全得到洛雷因的信任,不知道英国政府对这会议如何看法,只熊在得不到英国的合作的情况下单枪匹马地干,所以感到很懊恼。9月1日上午,他两次去见齐亚诺,极力陈述法国的看法。但是在当天晚上9时,齐亚诺通知他说,墨索里尼对于是否要提出这建议正在十分踌躇不决:他怕希特勒,在他已发动战争之后,会疑心有人在趁机骗取他的胜利果实;尽管如此,领袖还是没有完全放弃这一打算。到了第二天,即2日的早晨,意大利的领导人们果真勉强地向法国人的压力屈服了。10时,阿托利科在柏林向魏茨泽克递交了一个文件(当时外交部长不在),要他转呈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文件说,意大利可能仍有一个机会使法国、英国和波兰同意在下述基础上召开一次会议:第一,双方就地停战;第二,在两到三天之内召开会议;第三,解决德波争执。齐亚诺把这文件说成是向柏林提供的“一点点线索”,但是这个文件肯定强调了德国从这样一次会议可能得到的好处,因为(正如它说的那样)这时德国已经得到了但泽以及它所追求的大部分目标,而且还获得了它的“精神上的满足”。如果它同意开这次会议,它就可以达到它的全部目的,而且还可以避免一场旷日持久的全面战争。令齐亚诺惊讶的是,希特勒并没有立即完全回绝这个计划。阿托利科在同一天(2日)的12时30分去见里宾特洛甫,想打听一下德国对意大利的建议的态度究竟如何。里宾特洛甫说,他已经同希特勒讨论过这一设想。希特勒所关心的是,首先要弄清楚,头一天他收到的英法两国政府的照会是否带有最后通牒的性质。如果是最后通牒的性质,那末它们同墨索里尼的建议就是背道而驰;这样,他就只得拒绝这个建议了。阿托利科坚持说,不管这些照会是什么性质,这项建议都应优先考虑。里575宾特洛甫则说,必须由英法两国驻柏林的大使,并通过阿托利科向罗马询问,把这两份照会的真正含义解释清楚。因此不能立即给意大利的建议以明确的答复。他要求在二十四小时内解决这个问题。这些情况,齐亚诺在当天下午2时向洛雷因和弗朗索瓦蓬塞作了介绍。然店,当着他们的面,齐亚诺又亲自打电话把希特勒的两点要求告诉给哈利法克斯和博内。双方的回答都是:那份照会是想作为一种警告,而不是最后通牒;至于限期的事则必须分别由英国内阁和法国部长会议来解决。哈利法克斯本人还补充说,他确信英国政府现在不仅将坚决要求停止敌对行动,而且还将坚决要求德国军队在这种会议能召开之前撤出被他们占领的波兰领土。他在见过首相之后于下午6时38分又打电话告诉齐亚诺说,他预料的已经得到证实。英国政府不仅将坚决要求德国军队撤离波兰,以之作为召开会议的一个先决条件,而且还坚决主张但泽必须回复到几天前的原状。齐亚诺回答说,要希特勒接受这两个条件看来是极难办到的。哈利法克斯还说,下院将在当天晚上就意大利的召开一次会议的建议发表一个声明。对于这一点,齐亚诺也表示异议,然而哈利法克斯说,必须使公众随时知道局势的发展。在罗马,齐亚诺直到深夜还没有收到法国的最后答复,虽然博内在4时已经和哈利法克斯谈过计划召开会议的事和最后通牒的问题,而且卡多根在英国内阁会议后也在下午5时打过电话给博内,告诉他英国提出的条件,以及英国内阁所规定的限期,即德国军队必须在午夜前撤出。这一决定,如前所述,以后又在当天夜间取消了。不过,这一改变对意大利建议召开会议的前景并不能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知道了英国的条件后,意大利的领导人现在确信,把一项完全不可能被接受的建议向希特勒提出,那是毫无用处的。于是齐亚诺不再等候巴黎的消息,在晚上8时20分打电话给柏林说,除非德国676政府建议意大利政府继续进行这项计划,否则它就要放弃它了。阿托利科于下午8时50分把这信息转达给里宾特洛甫,后者接到后也没有作任何评论。博内为了想使法国的答复显得比英国的更加妥协一些,一直等到晚上8时30分部长会议结束后才把复电发出。于是他就可以(在晚上9时)这样的告诉齐亚诺了:虽然这答复同早先那个临时性答复内容一致,但至少法国政府准备给希特勒以他所要求的二十四小时来考虑一切,它将不要求德国在9月3日中午以前答复它的照会。然而,正如齐亚诺在回电时对他说的,法国答应的较长宽限现在已无补于事了,因为英国政府提出的条件已成为召开一次会议的无法克服的困难。齐亚诺热情地感谢博内的来电;博内则对这位意大利部长的努力表示敬意。这是他们之间的最后一次谈话。尽管如此,博内仍没有完全放弃召开这一会议的希望。9月2日夜间,德·蒙齐在得到他的同意后,与意大利驻巴黎大使瓜里利亚进行接触,问他如果英国政府所坚持的德军撤出波兰这个先决条件办不到的话,是否至少可以有一次“象征性的”撤军。这个建议由瓜里利亚转达给齐亚诺,被齐亚诺当时就回绝了,甚至也没有向墨索里尼请示报告。事实上,这件事的重要意义只不过是表明,至少法国政府中有一些成员仍在极力想避免战争而已。在意大利建议召开会议这件事上,最后要说的是同希特勒有关的。在一份电报中(9月3日夜晚11时到达罗马,由马肯森于4日上午9时40分递交给墨索里尼),希特勒感谢墨索里尼的这最后一次斡旋的尝试,并且声称如果当初他能够得到会议必将成功的保证,他原来是会同意召开这次会议的。但是,德国人在波兰的两天战斗中已经流了血,他不能让它“在外交阴谋中白白地流掉”。尽管如此,他相信,如果英国不是从一开始就决心要打的话,解决的路子还是可以找到的。他警告墨索里尼说,同西方国家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虽然意大利现在可以置身事外,它总有一天会发现自己是同它们势不两立的。希特577勒写道,“我还相信,即使我们现在走的并不是一条路,命运终将把我们联结在一起。”
 



 第五章中立国的立场欧洲各小国在同大国关系中的实际地位,和它们在战争爆发前这一阶段中有关中立的政策,都已在本书前几卷中述及。特别是那些与德国接壤、因此处境最为危险的国家,直到大战爆发前夕一直是把它们的中立当作最后的希望而紧紧抱住不放。德国的一再保证将尊重它们的地位,似乎也按照其表面价值而被接受了。纳粹暗示说,如发生战争,第三者可能会侵占它们的领土,所以极力迫使它们为了本身的利益,重申它们的绝对中立地位。这样,希特勒(他完全知道西方国家不受到挑衅是不会侵犯中立国领土的)就使弱小邻国的边界地区变得对德国安全无害了,随着他的侵略计划的逐步展开,再来对这些小国逐个地加以解决。确实,有些小国也向英法两国寻求同样的保证,或者是(如比利时)根据现有的承诺,或者是(其他国家)因为这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