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雪白血红-第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上海许多商人,其所以发财的道理,是由於他们拥有本店制造的两个武器:一是造谣欺骗,一是勾结贪官污吏。做官的人如与商人勾结,政府将要加倍的惩办。戚再玉已经枪毙了,听说不久的将来,还有类似的人,也要得到同样的命运;这就是对於身为官史的人的警告……。共匪和奸商是革命的两大敌人,我们对於这两个敌人,决不能放松一个,要同样的打,一起的打。⒂。
不过,上海毕竟叫“上海”。
警备司令宣铁吾首先发难:今後经国兼任司令,经管工作当能愈和各方面配合,加强管制力量。酸溜溜的口气中,透著股死硬气。
市长吴国桢跑去南京,递交辞呈,向老子抗议儿子。
社会局长吴开先,擅自批准绒线厂上涨五成,公然在太岁头上动士。
商人的战术,先是将700万市民的生活必需品藏起来,叫你有市无货。经管会宣限期登记存货,实拖物价总检查。一些商人就利用火车囤积,拉著各种货物,今天开无锡,明天转镇江,和你打游击。
与铁路上的游龙对应的,自然是市场上抢购的长龙。
然而,已近不惑之年的蒋经国,是决心与官商集团、腐恶势力拚个死活的。他是来者不善。而且,“蒋经国”是何许人也?
到了收拾“扬子公司”这只大老虎时,何许人也不行了。
蒋介石的大姨姐夫孔祥熙,是孔圣人第57代直系子孙。这住胖得近乎球形的财政巨头,有两儿两女。其中最不同凡响的,是长子和次女。
二小姐孔令俊喜著男装,也真有“丈夫气”,一次,在南京街头架车兜风违反交通规则,警察不识尊容,说了几句。她掏枪打死警察,扬长而去。她与龙云儿子有隙。一次在重庆中央公园相遇,龙子龙女,拔怆大战。鲜花滴血,绿叶绽红,击伤不少游人。
太平洋战争爆发,国民党很多名流危悬海外,蒋介石紧急调派飞机接运回国。号称“南天王”的原广东省长陈侪棠,豁出一把老骨头才挤进舱,并抢得一个座住。岂料孔二小姐的爱犬没有座位,立逼“南天王”下去。“南天王”不肯就范,孔令俊指挥随从,硬把“南天王”赶下飞机。只道是穷人不如富家拘,这回也让“南天王”尝尝滋味儿。
中国是这帮龙子龙孙的,他们当然可以为所欲为。
二小姐不学无术,除了胡作非为倒也不思“进取”。大少爷学绩平平,却眼红一顶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帽。他把香港中央信托局一位职员弄去美国,冒名“孔令侃”,两年寒窗,孔令侃“博士”就衣锦还国了。
使孔令侃名扬天下的,是蒋经国查封了他的“扬子公司”。
9月30日,蒋经国查封“扬子公司”当晚,南京总统官邸正在宴客。杯盘交错之际,上海突来紧急电话,说孔令侃被捕。第一夫人宋美龄放下电话,立即给正在北平部署“东西对进”的蒋介石打电话。第二天,宋美龄飞沪。蒋介石也随後赶到。10月9日,蒋氏夫妇带孔令侃回到南京。
儿子抓,老子放,父子同演“捉放虎”。
如此劳动总统夫妇的“扬子公司案”,众说纷纭。有人说:宋美龄是“扬子公司”的大股东。有人说:蒋介石是要美人不要江山。有的作品说蒋氏夫妇匆忙放虎归山,是因为孔令侃准备公布姨父母存放在美国的财产数字。
此案中最尴尬的角色蒋经国,是这样解说的:在法律上讲,扬子公司是站得住脚的。倘使此案发现在宣布物资登记以前,那我是一定要将其移送特种刑庭的。⒃。
在不知出了多少“水门”和“伊朗门”丑闻,却只能是当事者清的中国,此案至今仍是个谜。
但是,亲手发行法币的人最不相信法币,争相把钱财存放到外国,却是不争的事实。国难发国难财,胜利发胜利财,清查发清查财,改革发改革财,更是世人共睹,蒋经国倒是一身正气,可他触痛的正是国民党巨头们最敏感的神经。因为他们是绝不允许触动这一切的。因为他们正是“这一切”的制造者和最大受益者。
万千“苍蝇”不管,可以打出“廉洁”,打出“清正”,打出“黄埔精神”,打出“伟大形象”,“老虎”可是万万碰不得的,那是“国宝”,属“特级保护动物”。
纵观历史,有几多反腐败斗争不是到这步卡壳的?
“我们已无处後退,只有勇敢向前!向前!⒄”直到一败涂地逃到台湾,蒋介石才痛下决心“改造国民党”。改造得如何?不可妄谈。当大陆还在搞“忆苦思甜”时,台湾国民收入已达700美元,在亚洲仅次于日本、香港和新加坡,是世人皆知的。
如果说北伐和抗战是蒋介石一生中的两个高峰,那麽台湾经济的发展,应该说是第三个高峰。
只是,为甚麽一切都在掌中时就要腐败、唷落,只有被逼到犄角旮旯,走投无路时,才能发展和强大自己呢?
11月1日,黑土地上的内战结束前一天,国民政府宣布停止“经改”,取消“限价”。
长春被围,有人建议将长大搬迁北平。郑洞国说:“长春丢了,北平难道能保吗?在中国,没一个地方是安全的,要保险,只有搬到美国去!”⒅。
长大是搬不去美国的。一场虚惊的孔令侃,可是漂洋过海,到美国继续经营他的“扬子公司”去了。
声名显赫的“打虎英雄”呢?
据说,蒋经国卸职离沪前个把星期,几乎天天渴酒,酩酊大醉,狂哭狂笑。
虎狠横行,国将不国,“打虎”如同为病危的母亲割除肿瘤。不肯掏腰包的逆子,说母亲好端端的,为甚麽要诅咒她老人家?送母亲去医院动手术的孝子,被一顿拳脚打个乌眼青。
两个月前,他的“一路哭不如一家哭”,曾是何等响亮和振奋人心。如今,老百姓又一次把日落西山的云霞当作了东方欲晓的晨曦,就轮到雄心壮志的“经济督导员”泪酒黄埔了。
忧国忧民之泪!
比之那些祸国殃民的龙子龙孙,蒋经国实在是凤毛麟角、够光彩照人的了。
蒋介石有个好儿子。
“尼古拉同志”
9月12 日,蒋经国在上海“青年军联谊会”上发表演讲:
“天下再没有力量比人民的力量更大,再没有话比人民的话更正确。”
“人民的事情,只有用人民自己的手可以解决,靠人家是靠不住的,要想社会翻遏身来,非用最大的代价不能成功。”⒆。
一口一个“人民”,真没有在苏联白吃12年黑面包。
“四·一二”,蒋介石在上海大杀共产党人,正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的蒋经国,慷慨陈词:
过去他是我的父亲,革命好朋友,去了敌人的阵营,现在他是我的敌人。⒇。
帝王之家,父杀子,子杀父,原本平淡无奇。但在中国现代史上的政坛要人中,父子闹到如此田地者,尚属鲜见。
因此很在苏联红火了一阵的“尼古拉同志”(苏联为每个中国留学生都取了个俄罗斯名字,蒋经国叫“尼古拉”),到底还是躲不过政治风浪的拍打。先流放般送到农村,继而又去工厂。若不是“国共合作”出现转机,还不知要“留学”到猴年马月。
“当官的莫进来,发财的请出去!”写在赣南干部训练班大门口木牌上的这段话,自然使人联想到当年的黄埔。踏著晨曦和学员一道赤膊跑步的蒋经国,则使人联想蒋介石当年黄埔夜巡的身影。但对于“尼古拉同志”,这一切已经无不带着在马列主义故乡修炼的烙记了。
赣南的“蒋青天”成为上海的“经济沙皇”、“雍正皇帝”;坚定的信念,踏着社会主义节拍。苏联十月革命後出现的经济危机,不就是被布尔什维克的铁腕打下去了吗?他没看到这段。但苏联共产党人朝气蓬勃的献身精神,他是耳闻目睹的。
毕业於列宁格勒的托玛卡军政学校,後来成为二级上将的蒋经国,一生中未领兵打仗,却敢打老虎,会做工种田。
种田,从农民干到村苏维埃主席。做工,从工人到技师、厂长。
没有住处,中国的“第一公子”睡在教堂车房里,後来又和一位贫苦老妇共居一室。吃黑面包,淘金,挑柴,背铁条,抬机器,修马路。比之今天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刷盘子,不知要苦多少倍。若换成孔家公子小姐,或许早不堪忍受,寻了短见。蒋经国就是在这种人生逆境中,锤炼了他的大众意识。
“天将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夫子的格言,没想到却应验在异国他乡。
当然,谁也不能忽视他的身份(连斯大林都不能忽视)——他是“太子”。
赣南新政,上海打虎,满口言论,与共产党如出一辙。除非太子,谁敢?
孙科敢。他敢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却不必担心被戴上红帽子投入监狱,或者杀头。堂而皇之写在宪法上的“自由”、“民主”,他是可以充分享用的。因为他是国父孙中山的儿子。
而到了连太子也必须缄口的时候,深切体验了中国政治的黑暗和变幻莫侧的蒋经国,只有仰天悲叹,用泪水倾诉“自由”、“民主”了。
有人跌落民间复起後,会变得无比贪婪。有人政治上受挫,会激流勇退,或一反常态,以百信的疯狂去角逐权力。
政治家蒋经国的伟大和高尚处,在于对理想和目漂的矢志不渝,并能在传统的惯性和情力中,不屈不挠地冲杀出一条符合时代潮流的民主和进步的道路。
1988年1月26日,台湾《自立晚报》刊登李簇峰的文章《不同观点评价蒋故总统》,认为,蒋经国一生中值得称道的两件事,其一为“蒋先生能够挣脱党内保守势力,推行民主化政策,毅然决定解除戒禁,开放党禁、报禁,这是历史性的决定”。
同年2月2日,台湾《民众日报》刊登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教授邱垂亮的文章《蒋经国的功过》,说:七十年代,他领导台湾的科技菁英,推展十大经济建设,迅速创造经济发展奇迹。台湾经济增长率近十二年来,每年平均都在百分之十左右;国民平均所得,每年由六十年代的五六百美元,到八十年代的五六千美元。”
1942年7月4日,江西第四区行政专员兼赣州县长蒋经国,在专区县长会议上,说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新中国的梦:
那时的赣州,一路所望到的都是花园树木,而且警察也没有了,路上都是机器来指挥交通。自卫队也没有了,因为大家都能安居乐业,没有土匪强盗,所以用不到自卫队了(全境只有穿白色制服的政治指导员)。赣南的大礼堂,也移到南康去了,一路看去,看到了几处炼铁厂和飞机制造厂,那个很小的沙石埠,也造成了一座漂亮的电车站,那个大礼堂,堂皇美丽,可以容纳两万人。大礼堂之正中在转映纽约的电影和维也纳的音乐,几处电视的慕上,正在映出伦敦的足球赛。那时候,已经成为电气化的世界。(21)。
在那样一个昏天黑地的世界,能发出这样一番颇像个中学生的罗曼蒂克的畅想,也见一颗清洁之心。
更可贵的,是认准目标就百折不挠地走下去。
一位美国记者,这样描写50年代的蒋经国:
他几乎没半点我们在亚洲所常见的权力象徵或排场,他白己开车,不用保镖。他叫他的司机“马林可夫”,因为,很像那个俄国人的故事,有一次,他的车子沿海滨公路疾驶,遇到几位候车的军官。经国把他们带回台北,每人收三十元台币的车资。其中,居然没有人知道他是谁。(22)。
在中国,地位如此显赫,而能如此潇洒、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4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