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中国道教-第1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道德经》中,关于〃柔弱〃的论述有七处,指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四十章),认为道的运动是循环的,其作用又是柔弱的,以〃弱〃形容它的运动特点是持久而不带有压力感的。另外,《道德经》又以〃柔弱〃和〃刚强〃相对,认为〃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四十三章),意思是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却能驾御天下最刚强的东西。它以水为例,称〃天下莫柔于水,而功坚强者莫之能胜〃(七十八章)。又以人和草木为例,指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七十六章)。因此,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如果说,刚强和柔弱是道所包含的一组矛盾的特性的话,那么,《道德经》明显地倾向于赞扬柔弱的一面,多次强调柔弱胜于刚强。宋代朱熹在他的《语录》中,曾经评价过这种〃柔弱观〃,说老子〃只要退步,不与你争,如一个人叫哮跳踯,我这里只是不做声,只管退步。少间叫哮跳踯者,自然而屈,而我之柔伏自应有余。老子心最毒,其所以不与人争者,乃所以深争之也,其设心措意都是,如此间时,他只是如此柔伏,遇着那刚强底人,他便是如此待你,如云:惟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到那柔之极时,才有一毫发露,便是刚,这气便粗了〃。①《淮南子》对于水的〃柔能胜坚〃的特性作了广泛而细致的铺陈描写,认为〃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极,深不可测;修极于无穷,远沦于天涯;息耗减益,通于不訾。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
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无好憎,泽及蚑蛲而不求极;富赡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行而不可得穷极也,微而不可得把握也;击之无创,刺之不伤;斩之不断,焚之不然;淖溺流遁,错缪相纷而不可靡散,利贯金石,强济天下。动溶无形之域,而翱翔忽区之上;邅回川谷之间,而滔腾大荒之野。有余不足,与天地取与;授万物而无所前后,故而无所私而无所公;靡滥振荡,与天地鸿洞,无所左而无所右;蟠委错,与万物始终,是谓至德〃。②这就是说,具有柔弱特性的水是天下最高的〃德〃的体现和代表。
《淮南子》和《文子》(即《通玄真经》),都将〃柔弱〃之道推衍到治国之中,认为〃能成霸王者,必胜者也。能胜敌者,必强者也。能强者必用人力者也。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
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自得者,必柔弱者〃。③但是汉代的道家并不偏向柔弱,而主张刚柔相济,《淮南子·汜论训》称〃圣人之道,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太刚则折,太柔则卷,圣人正在刚柔之间,乃得道之本〃。④早期五斗米道在《老子想尔注》中继承了《道德经》的思想,也赞扬〃水善能柔弱,像道〃,能够〃去高就下,避实归虚,常润利万物〃;认为〃水法道柔弱,故能消穿崖石,道人当法之〃。⑤明确要求学道之人学习水的〃柔弱〃。魏晋期间成书的道教类书《无上秘要》引用了《妙真经》,经文与《道德经》和《淮南子》等对水的赞扬和描绘相一致,只是在字句上更加通俗易懂。经文称〃水之为物,柔弱通也。平静清和,心无所操;德同天地,泽及万物。大无不包,小无不入;
金石不能障蔽,山陵不能壅塞;其避实归虚,背高趣下,浩浩荡荡,流而不尽,折冲漂石,疾于风矣。广大无疆,修远大道。始于无形,终于江海;升而为云,降而为雨;上下周流,无不施与。消而复息,生而复死;是故圣人去耳去目,归志于水。体柔守雌,去高就下;去好就丑,受辱如地;含垢如海,恬淡无心;荡若无己,变动无常,故能与天地终始〃。⑥明确要求学道之人〃归志于水〃,这样才能做到〃与天地终始〃。《无上秘要》还引用了《虚无经》文,概括了道的十三种特性,其中〃七日呼吸中和,滑淖细微,谓之柔;八曰缓形纵体,以奉百事,谓之弱〃。《虚无经》认为学习这十三种特性并加力行,〃非独治身,平首万国〃。⑦不过,这一〃柔弱〃的特性,却是从〃呼吸〃调养和〃百事〃行为的角度加以描述的,主要是内修和修身的内容。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编撰的《道德真经广圣义》却主要是从〃平首万国〃的角度阐述〃柔弱〃的作用,称〃力强者,人折之;智强者,人害之;势强者,人谋之;气强者,人制之;德强者,人伏之。守弱体柔,不犯于物,其德如此,可谓之强。如道之用,孰敢害之〃,〃道以至柔,无乎不在,贯通万物,流注群形,得之则生,失之则死,故保养道存则生全而柔弱,驰骋气散则枯槁而坚强。理国有道,则襁负而归仁,无道,则萧墙构敌矣〃。⑧金元以后,道教全真派兴起。全真道士追求〃全性保真〃,出家住庵,因而常以〃柔弱〃思想指导自己的内炼。
《西云集》有洞明子〃述怀〃诗五十首,其一称〃清贫柔弱做真修,名利浮华事总休。心地了然无别物,清风明月满琼楼〃。⑨他以〃柔弱〃和〃清贫〃相联系作为真正内修的先决条件。内修家常常以刚柔对比来阐述内气运行以及火候方法等等。清代道士黄元吉在《乐育堂语录》中回答〃琴剑者何〃的问题时称:〃盖以至阳之气,中含至阴。学者执著一个阳刚之气,则不能成丹。剑之取义,刚是也。而又加一琴字,取其刚中有柔,健而和顺之义,然在下手之初,不得不知刚柔健顺,方无差错。若到水火调和,金木合并,则刚者不刚,柔者不柔,且至纯熟之候,更不知有刚柔,惟顺其气机之流行,自然天然而已矣。〃CD在内修中在气机流行之中,从下手时知刚柔到纯熟时不知刚柔,这是一个从不纯熟到纯熟,不自然到自然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使得水火调和,金木相并。
清代另一个著名道士刘一明在他的《周易阐真》一书中,反复地阐明刚柔相依的道理。在〃大壮〃中指出〃刚而能柔,阴阳混合,金丹已结〃;〃刚以治内,柔以应外。外不足而内有余,不壮而壮,壮之有得于中〃。CE在刚柔之间提出〃中〃的概念,大致相当于今日常说的对立面之间要保持平衡的意思。在〃损〃中,即称〃刚柔归中,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如一。
二五之精,妙合而凝,还元返本,圣胎有象。由是享自在无为之乐,我命由我不由天〃。认为金丹凝合于〃刚柔归中〃,而不是如同初期道家和道教的著作中,偏于柔弱,强调以柔克刚,这无疑是道教教义思想的一个进步。
注:
①《古今图书集成》第60册72、243页,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8年
②③④⑥⑦⑧《道藏要籍选刊》第5册8页,462页,102页,第10册217页,218页,第2册17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⑤《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0、4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⑨《道藏》第25册533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CD《乐育堂语录》第18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CE《道书十二种》第84、94页,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0年

抱朴 
抱朴作为道教教义,源于《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朴,原是未经加工成器的原材料,又作本真、本性、质朴解。抱,是持守。〃抱朴〃就是要求学道者持守质朴无华的本真。这样才能与道合一。元代道士李道纯《画前密意·工夫第十一》诗云:〃清心释累,绝虑忘情,少私寡欲,见素抱朴,易道之工夫也。心清累释,足以尽理。虑绝情忘,足以尽性。私欲俱泯,足以造道。素朴纯一,足以知天。〃①知天者,即能与天同寿。
《道德经》还有〃朴〃字多处,如〃敦兮其若朴〃(十五章),〃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二十八章),〃朴散则为器〃(二十八章);特别是对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这一句,历代注家都十分重视,认为它说明道总是具有〃无名〃和〃朴质〃这两个重要的特性。唐五代道士杜光庭注称:〃端寂无为者,道之真也,故谓之朴。生成应变者,朴之用也,故谓之道。道、朴,一耳。〃②《道德经》还提出人治之道也是要〃朴〃。第三十七章中称〃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第五十七章中又称〃我无欲,而民自朴〃,统治阶级将〃朴〃作为治政原则之一,则民众也因此可以保持自然和朴实了。《南华真经》称〃同乎无欲,是谓素朴〃。还认为从政的人要〃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③就是自身要静,行为要随道的规律,动静都要无为。使天下和自身都达到朴素的天然本性,这样天下就无人能与之争夺。从道的人则应〃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就是去其对本性的雕琢,恢复纯朴的本质,以自己本来的形象独立于世。《淮南子》也将〃朴〃视为〃道〃的重要特性,称〃朴至大者无形状,道至眇者无度量〃。在天地初辟,万物未生之时,世界就是〃混沌为朴〃的。万物生成以后,〃朴散而为器〃,因此,治政的人要〃澹然无欲而民自朴〃,从道的人应该〃偃其聪明而抱其太素〃,〃已雕已琢,还反于朴〃。④早期道教太平道信奉的《太平经》,批评世人品行邪恶,颂扬古人的质朴,称〃下古人心邪蔽,不若太上古之三皇,人心质朴,心意专一,各乐称天心,而忠信不欺其上,故可无文也〃。并且认为:〃虚无者,乃内实外虚也,有若无也。反其胞胎,与道居也;独存其心,悬龙虑也;遂为神室,聚道虚也。但与气游,故虚无也;在气与神,其余悉除也。以心为主,故得无邪也;详论其意,毋忘其书也;得之则度,可久游也;何不趣精,反与愚俱也,凶祸一至,被大灾也;弃其真朴,反成土灰也。〃⑤指出,如果能够还返到胞胎之中,与世俗之事毫无牵缠,就是〃与道居也〃,如果抛弃了人的真正的纯朴之质,那就是〃反成土灰〃了。五斗米道的《老子想尔注》也认为〃朴,道本气也。人行道归朴,与道合〃,并称:
〃今王者法道,民悉从正,斋正而止,不可复变,变为邪矣。
观其将变,道便镇制之,检以无名之朴,教诫见也。〃要求从政之人,按道的规律治国,以〃无名之朴〃教诫民众,并且以道来锁住邪变。而从道的人要〃勉信道真,弃邪知守本朴。
无他思虑,心中旷旷但信道〃。⑥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在述及写作该书缘由时,自称:〃挟怀朴素,不落权荣,栖迟僻陋,忽略令名,执守恬澹,希时安平,远客燕闲,乃撰斯文。〃所谓〃挟怀朴素〃,也就是〃抱朴〃的意思。⑦葛洪自称〃抱朴子〃,他并且以《抱朴子》名其书。有《抱朴子》内外篇传世。他在说到〃抱朴子〃一号的来历时称:
〃洪之为人也,而騃野,性钝口讷,形貌丑陋,而终不辩自矜饰也。冠履垢弊,衣或褴褛,而或不耻焉。俗之服用,俄而屡改。或忽广领而大带,或促身而修袖,或长裾曳地,或短不蔽脚。洪期于守常,不随世变,言则率实,杜绝嘲戏,不得其人,终日默然。故邦人咸称之为抱朴之士,是以洪著书,因以自号焉。〃在《抱朴子内篇》中,葛洪提出了一个与〃道〃相当的〃玄〃的概念,认为〃玄〃同〃道〃一样具有〃含醇守朴,无欲无忧,全真虚器,居平味淡〃的特点,并且指出〃道家之教〃就是使人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