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策略思维-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么,你会选择什么策略?
图710 盟军成功的概率案例讨论首先,将成功概率的信息和成功的分值综合起来,画出一个平均得分图(如图711 
所示)。图中列出的分值是从盟军的角度得出的分值;德国人的得分可以看做这些数字的负数;因为双方的利益严格相悖。
图711 
盟军得分图基本的策略当中并不存在一个均衡,我们必须转向混合策略。用威廉斯的方法,盟军选择诺曼底或者加来登陆的机会应为(10020):( 
8060),即4:1,而德国人在诺曼底或者加来布防的机会应为(8020):(10060) ,即3:2 
。盟军若是采取自己的最佳混合策略,平均得分为68。我们选用的概率和分值可能存在部分合理的成分,也可能似是而非,但在分析这些问题的时候不大可能做到完全精确或教条主义。现在就让我们把上述结果同实际情况做个比较。回首当年,我们知道,盟军的混合策略高度倾向于诺曼底,而这正是他们的实际选择。而在德国人这边,策略倾向也差不多。因此,以下情况也就不会那么出人意料了:德国决策层被盟军的双重间谍诡计、不同级别指挥官的意见分歧以及一些纯粹的坏运气(比如命运攸关之际主帅隆美尔偏偏不在前线)搞得晕头转向。结果,他们终于没能在D日(大规模进攻开始日,DDay)下午盟军进攻诺曼底并且眼看得手的时候,将全部后备部队投入诺曼底前线,却仍然相信一场更大规模的偷袭已经瞄准加来。即便如此,争夺奥马哈滩的决战还是一度陷入拉锯状态。不过,盟军终于夺取了奥马哈滩,巩固了他们突入诺曼底的阵地。接下来的故事也就不用我们重复了。
第2部分结语
1 .历史注记
博弈论是由普林斯顿伟大的学者约翰·冯·诺伊曼首先提出的。早年,研究重点放在纯粹冲突的博弈(零和博弈)上。其他博弈则被当做一种合作方式进行考察,即参与者应该共同选择和实施他们的行动。这些方法不能涵盖现实当中的大多数博弈,在这些博弈里,人们各自选择行动,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并非纯粹冲突。对于同时存在冲突与合作的一般博弈,我们提到的均衡概念归功于约翰·纳什。托马斯·谢林则扩展了相继行动博弈的分析,建立了策略行动的概念。
2 .深入阅读
开先河的著作读起来总是兴味盎然。怀着这种想法,我们推荐约翰·冯·诺伊曼与摩根斯顿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47) 
,尽管其中的数学原理可能让人感到吃力。谢林的《冲突策略》(哈佛大学出版社,1960) 
超出了开先河著作的范围,直到今天仍然可以为我们带来有益的指点和思考。
若谈到一部有意思的零和博弈著作,J。D。威廉斯的《完全策略大师》(修订版,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1966 
至今独领风骚。关于前谢林时代的博弈论,最透彻的高度数学化的解释来自邓肯·卢斯( Duncan Luce)与霍华德·拉法(Howard 
Raiffa)的《博弈与决策》( Games and Decisions ,威利出版公司,1957)。
在博弈论的其他一般论著里,莫顿·戴维斯(Morton Davis)的《博弈论:非技术的导论》(Game Theory:A 
Nontechnical Introduction , 第2版,基础书局,1983)可能是最容易读下去的著作。马丁·舒比克( 
Martin Shubik)的《社会科学中的博弈论》 (Game Theory in the Social Sciences 
,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82)则是一部更详细的、数学内容也更高深的著作。
还有一些很有价值的著作,讨论的是将博弈论应用于具体的情况。在政治领域,值得推荐的有史蒂文·布拉姆斯的《博弈论与政治》(自由出版社,1979)、威廉·赖克(William 
Riker)的《政治操纵的艺术》(The Art of Political 
Manipulation,耶鲁大学出版社,1986)以及彼得·奥德舒克(Peter 
Ordeshook)的更具技术意味的《博弈论与政治理论》(Game Theory and Political Theory 
,剑桥大学出版社,1986)。至于商界方面的应用,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的《竞争战略》(自由出版社,1982)以及霍华德· 拉法(Howard Raiffa)的《谈判的艺术与科学》(The 
Art and Science of Negotiation ,哈佛大学出版社,1982)是两个很好的资源。
3 .我们的遗漏责任
我们一直将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的区别含糊带过。实际上,零和博弈的均衡有一些特点并不适用于非零和博弈,因此,这方面的严格阐述应该分别进行。
我们简化了许多案例,使每个参与者只有两个策略可以选择。这么做的前提是基本概念仍然可以大致进行阐述,不会出现重大遗漏。多数情况下,引入更多策略只有纯粹的计算方面的意义。举个例子:3个或3个以上的基本策略的随机化,可以交给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程序完成。这里有一个新观点:均衡处只有一个子集的策略可能用得上(使用的概率为正数)。关于这一点,参见上述卢斯与拉法的著作。
我们一直忽略了称为“合作博弈”的内容,这种博弈的参与者共同选择和实施他们的行动,得出“核”或者“沙普利值”这样的均衡。我们这么做的原因在于,我们认为任何一个合作都应该作为一个非合作博弈的均衡结果出现,而在非合作博弈里,行动是由参与者独自决定的。这就是说,个人违背任何协议的动机应该可以辨认出来,并成为他们策略选择的一部分。不过,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从戴维斯、卢斯与拉法以及舒比克的著作里找到合作博弈的处理方法。
4 .从这里开始
第3部分着眼于建立几类策略互动的概念与技巧。其中包括讨价还价、投票选举、边缘政策以及激励设计。我们将再次通过例子和案例分析阐述策略原理,并以注释的形式向有兴趣进一步了解某些题目的读者列出推荐书目。
第3部分 
第8章边缘政策
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将整个世界拖到了爆发核战争的边缘。苏联在反复无常的尼基塔·赫鲁晓夫的领导下,开始在古巴装备核导弹,那儿距离美国本土只有90英里。10月14日,我们的侦察机带回正在建设中的导弹基地的照片。约翰·F·肯尼迪总统在他的政府内部进行了10天的紧张讨论,于10月22日宣布要对古巴实施海上封锁。假如苏联当时接受这一挑战,此次危机很有可能升级为超级大国之间一场倾巢而出的核战争。肯尼迪本人估计,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性“介于三分之一到一半之间”。不过,经过几天的公开表态和秘密谈判,赫鲁晓夫最后还是决定避免正面冲突。为挽回赫鲁晓夫的面子,美国做了一些妥协,包括最终从土耳其撤走美国导弹。作为回报,赫鲁晓夫则下令拆除苏联在古巴装备的导弹,并且装运回国。'l'赫鲁晓夫的目光越过了核导弹事件的边缘,却看到了他不想看到的景象,因此宣布撤退。“边缘政策”一词看来就是为这么一种策略设计的,这种策略将你的对手带到灾难的边缘,迫使他撤退。① 
肯尼迪在古巴导弹危机中采取的行动,被普遍视为成功运用边缘政策的典范。
① 
托马斯·谢林或多或少发明了这个概念,也是首先对这一概念进行分析的学者。本章内容从他的著作《冲突策略》(第七、八章)和《军备与影响》(第三章)中获益良多。许多人会把边缘政策的英文brinkmanship错误地说成brinksmanship,听上去更像是抢夺一辆装甲车的技巧。
我们普通人也会运用边缘政策,只不过不会产生那么深远的国际影响罢了。比如公司管理层与工会可能面临一场毁灭性的罢工,固执己见而不能达成妥协的夫妻可能离婚,意见不一的国会议员假如不能通过预算案,就会让政府关门:这些案例的双方其实都会用到边缘政策。他们故意创造和操纵着一个有着在双方看来同样糟糕的结局的风险,引诱对方妥协。
边缘政策是一个充满危险的微妙策略,假如你想成功地运用这个策略,你必须首先彻底弄明白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的目标就是以古巴导弹危机作为案例,帮助你把握边缘政策中的微妙之处。
肯尼迪政府发现苏联偷偷在古巴装备导弹,立即详细考虑了一系列可能的行动:什么也不做;向联合国投诉(这一行动的实际效果几乎就跟什么也不做一样);实施封锁或隔离(这是实际选择的方案);向古巴的导弹基地发动空中打击;要么就是走极端,抢先向苏联发动一场全面的核打击。
而在美国实施海上封锁后,苏联也有很多可能的回应方式。它可以退让,并拆除导弹;停止从大西洋中部运输导弹(这是实际选择的方案);尝试在没有或有海上支援的情况下穿越封锁线;或者走极端,抢先向美国发动一场全面的核打击。
在这一系列的行动与反行动里,一些可能的行动很显然是安全的(比如美国什么也不做或者苏联撤走导弹),而另外一些行动则带有明显的危险性(比如向古巴发动一场空中打击)。不过,在这么大的范围里,我们怎么知道安全在哪儿终结,而危险又从哪儿开始呢?换言之,古巴导弹危机的边缘在哪里?是不是存在一条边界线,世界在这一边是安全的,一旦落到另一边就要遭受灭顶之灾?
答案当然是并不存在这么一个精确的临界点,人们只是看见风险以无法控制的速度逐渐增长。举个例子:假如苏联企图挑战美国的封锁,美国不大可能立即发射自己的战略导弹。但整个事件的紧张程度无疑会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而人们的情绪也会变得越来越激动,可以预见,世界遭受灭顶之灾的风险也加大了。要想透彻地理解边缘政策,关键在于,必须意识到这里所说的边缘不是一座陡峭的悬崖,而是一道光滑的斜坡,它是慢慢变得越来越陡峭的。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肯尼迪将全世界拖下了这个斜坡一点点;赫鲁晓夫不敢冒险再往下走,于是双方达成妥协,合力将全世界拉回到上面的安全之地。如果这就是肯尼迪的行动效果,那么我们至少可以含糊地说,这其实也是他的意图。① 
现在我们就按照这个思路探讨边缘政策这一策略。
① 
实际上,若将古巴导弹危机看做只有肯尼迪与赫鲁晓夫两人参与的博弈,很可能是个错误。任何一方还要应付内部“政治”这场博弈,即平民和军事当局不仅在各自内部相互争吵,彼此之间也不能达成一致。格雷厄姆·阿利森(Graham 
Allison)的《决策的本质》(Essence of Decision)将这场危机看做一个复杂的多人博弈(参见本章注释'2') 
,从而使之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案例。接下去我们将会探讨这样一些参与者(和机构)会在边缘政策中起到怎样不可缺少的作用。
边缘政策的本质在于故意创造风险。这个风险应该大到让你的对手难以承受的地步,从而迫使他按照你的意愿行事,以化解这个风险。这么一来,边缘政策变成一个策略行动,属于我们在第5章介绍的类型。和其他任何策略行动一样,边缘政策的目的是通过改变对方的期望来影响他的行动。实际上,边缘政策是一种威胁,只不过属于非常特殊的类型。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