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度心术-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用情感打动,这是最好的操纵术。
上位者凭好恶而澶用人,小则必失,大则必乱。
使用人才看是否忠心,才能应属第二。
大才大用,小才小用,不可因其才微而不用。
用人所长,亦为笼络之道,长久之计也。
屈人之心用大赏。
【原文】
德不悦上,上赏其才也。
【译文】
品德好不能让君主高兴,君主尊重的是人的才能。
【释评】
在利益第一的社会里,良好的品行虽为人提倡,但好人的处境却是堪忧的。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看重和收买,本质上全在为其所用,一旦人才失去了利用价值,被抛弃的命运就绝不是偶然的了。实际上,德与才都是被纯治者利用的东西,他们的高谈阔论和惺惺作态并不足信,明白了这一要旨,有才能的人更应保持清醒。
【事典】刘基的殊荣
元朝末年,朱元璋领兵攻克金华,派人以币帛等礼物前去拜见刘基,请他出山相助。朱元璋的使者恭维了刘基一番后,信誓旦旦地对他说;
“我家主公仁爱惜才,无人能比,先生若能助我家主公一臂之力,不仅可成其大业,亦可让先生不废其才,青史有名了。”
刘基不为所动,只懒懒地说:
“多谢你家主公一番美意,只是在下浪得虚名,恐令你家主公失望,故不敢从命。”
使者走后,刘基的家人对他说:
“你久有大志,常恨不展其才,如今朱元璋相请,你为何又拒绝呢?”
刘基脸上一暗,口说:
“以才侍人,岂能轻率?如遇无德之主,才不堪用,纵才有所施,到头来也会遭人厌弃,反是惹祸上身了。”
朱元璋听使者回报,脸露不愉之色,他悻悻地说:
“听闻刘基有大才在身,却不想他这样傲慢,莫非他还在观望时局待变吗?”
总制孙炎与刘基有旧,这时他便对朱元璋进言说:
“有人曾把刘基与诸葛亮相提并论,他的才能由此可见。主公用人之际,若收刘基在帐下,大事何愁不成?刘基应召不至,想是他对主公并不了解,一旦他知晓主公的仁德之心,自不会推辞了,请允许我给他修书一封,恳请他为主公效力。”
于是孙炎致书刘基,好言说尽后,他还特别指出道:
“先生纵不为我家主公分忧,难道还不为天下百姓尽力吗?如今天下大乱,百姓受苦,幸有我家主公英明雄武,当可消解此难,先生不助他成就伟业,却显先生无济世之心了,这绝不是先牛所愿啊。”
刘基抚书良久,这才一叹说:
“孙炎言尽于此,我若不肯,当真如他所言了,我岂能消受?为了救民于水火,那就勉为其难吧!”
刘基应召,朱元璋高兴异常。刘基向朱元璋陈述时务策十八项,令朱元璋更加佩服他的识见。朱元璋于是修建礼贤馆安置刘基,对他礼遇备至,关爱优崇。
刘基为朱元璋献言献策,屡建大功,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就惟独下令刘基家乡青田的税粮不许增加,以示对刘基的特殊褒奖,他还就此说:
“刘基有大功于国,朕之所为,是让刘基家乡世世代代传为美谈。”
有此殊荣,君臣向刘基称贺,刘基却一脸惶恐,并无喜色。他谢过君臣,却对家人忧虑说:
“皇上破例示恩,只不过看重我的薄才罢了,未必对我信任不二。如此看来,我还有什么值得欢喜的呢?”
朱元璋追封刘基的祖父、父亲都为永嘉郡公,还多次要进封刘基的爵位,刘基却坚决辞谢不受。
一日,朱元璋因对丞相李善长不满,要任命刘基为丞相,刘基坚辞相位。朱元璋无奈,问他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三位人选如何,刘基直言不可,他还强调说:
“胡惟庸才能尚可,但他德行不佳,用他为相只能坏其大事。如同驾车,我担心惟庸会把车弄翻。”
刘基不久坚请辞职,归乡养老。后来,朱元璋任用胡惟庸为相,果如刘基所言,胡惟庸专权擅政,谋反不成被杀。
【原文】
才不服下,下敬其恕也。
【译文】
才能大不能让属下诚服,属下敬畏的是君主的宽恕。
【释评】
本领越大的统治者就越容易犯下苛求于人的错误,不能宽恕别人。这样,人们就会对他敬而远之,有才能的人更不会为他效力了。原谅别人的过失,为他人着想,是收纳人才的常胜之道;在情感上和别人拉近距离,别人才会抛弃利益和世俗,真正做到生死与共。有才能者都是自尊心极强的,他们也最易被感情所打动,对他们不斤斤计较,大度宽容,就是最有力的操纵。
【事典】大气量的王旦
宋真宗时,一次皇宫发生火灾,宰相王旦马丘向宋真宗请罪说:
“臣身居宰相之职,国家发生这么大的天灾,臣应该被罢免。”
宋真宗为此下了罪己诏书,并没有解除王旦的职务。
后来,经查证这次火灾是荣王的宫中火蔓延所致,并不是天灾,为此还抓捕了一百多人,准备处以死刑。王旦独自请求宋真宗说:
“火灾发生后,陛下已下了罪己诏公布天下,臣等也都上书请求问罪受罚,倘若归罪给别人,就显不出朝廷的信义了。虽然火灾已有了线索,难道就知道那不是天降的灾祸吗?”
宋真宗十分生气,说道:
“这场大火损失甚巨,两朝积下的财物差不多烧光了,那些人一定要处死。”
王旦劝谏说:
“陛下拥有天下这样的财富,财货布帛不必忧虑,所忧虑的应该是政令上赏罚不当,陛下没有仁恕之心。如果陛下宽大为怀,世人一定会感念陛下大恩。”
王旦的努力没有白废,他终于让宋真宗改变了主意,使那些本当论罪处死的人都被赦免了。
其时,寇准为王旦下属官吏,他却常常指责王旦,对他并小尊敬。王旦深爱其才,并不记恨,王旦的好友便埋怨他说,
“大人位极人臣,而那寇准胆敢放肆无礼,大人不治他的罪,何以立威呢?大人不该考虑太多了,如果任其这样,只怕日后无人能听奉大人的号令了。”
王旦一笑道;
“寇准若不是大才之人,自不敢无礼犯上。他的缺点虽多,却也只是针对我个人的一些小事,与国家大义无涉。我为国家选人用人,岂能因私怨而无端降罪与他呢?”
宋真宗一次对王且说:
“你常常称赞寇准的优点,而他却总是说你的坏话,你真的不生气吗?”
王旦诚恳答道:
“臣想这是理所当然的,又何必气恼呢?臣身居宰相之位时间很长了,在处理政事上难免有疏忽和错误的地方。寇准才高眼锐,对陛下没什么隐瞒,足见他忠直的品格,这是我赞扬他的原因。何况为官者若无宽恕之心,必陷入勾心斗角之中,永无宁日,这便与国不利了,臣不想这样。”
宋真宗听完十分震动,他对王旦说:
“你能如此,朕之幸也,寇准亦幸也,只怕了解你的人太少了。”
寇准知道此事后,十分羞愧,他向王旦谢罪,王旦却不接受,只劝他为国尽力,切不要以此为意。
后来,寇准被罢免枢密使,他派人私下到王旦那里谋求使相的职位,不料王旦却一口回绝说:
“国家官职,岂可私授与人?我深爱寇准其才,却也不能做这种有违国法的事。”
寇准心中不满,对手下人说,
“王旦假仁假义,我险些让他骗了。他的仁恕是假,他一定是忌恨于我啊。”
时间不长,便有诏命任用寇准为武胜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寇准喜不自禁,拜见宋真宗时连道:
“若不是陛下施恩垂怜,臣哪里会有今日之荣呢?还是陛下了解臣啊。”
宋真宗摇头说:
“你虽有才学,却无王旦之胸襟,你当自勉了。非朕施恩于你,乃是王旦极力推荐,他力言你才堪大用,这或许你万想不到的吧?”
寇准怔然无语,他又向王旦请罪,自责不已;王旦仍不怪他,亦不多言。寇准为此悔恨难当,从此自认不如王旦,对他十分敬服听命了。
【原文'
才高不堪贱用,贱则失之。
【译文】
才能高的人不可以让他们担任低贱的职务,轻视他们就会失去他们。
【释评】
对人才的尊重不能停留在口头上的夸赞,不把人才放到关键的位置上大胆使用,不仅不能让人才发挥作用,而且只能让自己的苦心付之东流。大才之人志大能力强,非高位不能让他们安心效命,这就要求统治者要放开眼光,破格使用他们。如果遵循常理,对他们不特殊优待,大才之人只会感到有志难伸,弃而别走了。
【事典】逃跑的韩信
韩信曾在项羽手下任郎中之职,他足智多谋,几次向项羽献计献策,只是屡屡不被项羽采纳。韩信十分郁闷,他对自己的好友说:
“项羽刚愎自用,不听谏言,终非王者之相。”
韩信从此不献一策,只是思量如何能全身而退。
刘邦入蜀为汉王时,韩信找个机会逃了出来,投到刘邦军中。刘邦对他并不看重,只封他做了连敖的小官。韩信大失所望,意志更加消沉了。
后来韩信犯法,和他同案的十二个人都被杀死,到韩信受刑时,韩信忽高声说:
“汉王不是要夺取天下吗?为什么却要杀害壮士呢?”
夏侯婴自觉韩信不凡,竟释放了韩信。一番深谈之后,他认为韩信实属大才,于是就向刘邦荐举说:
“大王欲成大业,人才不可或缺。臣见韩信谈吐机敏,学识满腹,实不忍就这样囚犯小过而处死他。我看韩信实堪大用,望大王赦免其罪。”
刘邦见夏侯婴为韩信求情,便不再追究他的过错了,他虽饶了韩信,却没有重用他,只委任韩信做治粟都尉,掌管军粮。
萧何曾与韩信多次交谈,他认定韩信是个难得的奇才,对他十分看重。一次,萧何试探着对刘邦说:
“饱读兵书者,依臣看来,我军将领中韩信可算杰出的个,以他的才能,若只让他掌管军粮,真是大才小用了。”
刘邦对韩信心存轻视,他见萧何推荐韩信,随口便说:
“行军打仗要靠真本事,岂能听人无事闲谈?我看韩信不过一介儒生,他纸上谈兵,一无所用啊。”
汉军中有数十名将官逃跑,韩信自觉前途无望,也开了小差跑掉。萧何来不及向汉王禀报,急忙亲自追赶韩信,回来后对刘邦说:
“韩信实为国家独一无二的奇士,这样的人才倘若失去,大土的功业就很难成就了,臣自作主张将他追回,恳请大王重用他。”
刘邦自觉奇异,他问道:
“韩信之才,承相何以一口认定呢?”
萧何正声说:
“大才之人身怀奇谋,胸有人忐,自不甘居卑贱之位了。我既和他深谈,更了解了他的苦衷,故向大王力荐。”
刘邦见萧何如此郑重其事,也一下重视起来,他思想片刻,说:
“承相识人,料是不差,如此就委任韩信为将吧。”
萧何摇头道;
“他人为将,自会心满意足,可韩信恐仍不安心。”
刘邦想了又想,最后说:
“那就委任他为大将,如何?”
萧何方有喜色,忙道:
“这样就可留住韩信了。”
刘邦马上就要召来韩信,宣示他的任命,不料萧何又阻止说:
“轻慢无礼,是才高者最忍受不了的,大王既要重用韩信,就要选择古日良辰,高建坛台,举行个隆重的拜将仪式。如此才不失庄重,亦会令韩信感恩,为大王死心报效。”
刘邦十分勉强地说:
“丞相为国着想,这样也未尝不可。我只担心诸将不服,义该如何?”
萧何肯定地说:
“只要大王心无疑虑,让韩信尽展其才,诸将非议白无须挂怀。一待韩信大功有成,克敌制胜,诸将的不满便烟消云散了。臣只怕大王用而有疑,那样就非臣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