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青铜时代的恐龙战争-第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648年 齐率诸侯筑楚丘外城以备狄。楚灭黄。周襄王讨王子带,王子带逃齐。齐桓公使管仲平戎于周,使隰朋平戎于晋。
647年 伊洛之戎逼周,淮夷扰杞,齐桓公会鲁、宋、陈、卫、郑、许、曹之君于醎,谋戌周、迁杞。秋,诸侯之师戌周以备戎。
646年 齐桓公率诸侯修筑缘陵城,迁杞。
645年 楚伐徐。齐、宋、鲁、陈、卫、郑、许、曹之君盟于牡丘。诸侯救徐。秦攻晋,战于韩原,晋大败,秦俘晋惠公,后释之。晋作“爰田”、作“州兵”。秦晋盟于王城。
644年 狄侵晋。戎患周,齐桓公再征诸侯兵戌周。冬,齐桓公会鲁、宋、卫、陈、郑、许、邢、曹诸侯于淮,为鄫筑城以抗淮夷,未果而还。
643年 鲁灭项。齐桓公卒,诸公子争立,易牙立公子无亏,太子昭奔宋。
642年 宋襄公率卫、曹、邾之师平齐乱,齐人杀无亏,太子昭即位,是为齐孝公。郑始朝楚。
641年 宋襄公执滕君。宋、曹、邾盟于曹南。宋使邾以鄫君祭社,又围曹。冬,鲁、蔡、楚、郑、陈盟于齐。秦灭梁。
639年 宋襄公会楚、齐于鹿上,欲为盟主。宋、楚、陈、蔡、郑、许、曹等国君主会于盂,楚执宋襄公并伐宋。诸侯盟于薄,楚释宋襄公。
638年 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宋攻郑,楚救郑攻宋,战于泓,宋师大败,襄公伤。
637年 宋襄公卒。
636年 秦穆公送晋公子重耳回国即君位,是为晋文公。晋文公杀怀公,平晋乱。周襄王召狄师攻郑取栎。周王子带与狄师攻襄王,襄王奔郑居氾,遣使告难于晋、秦、鲁等诸侯。
635年 卫灭邢。晋文公平定王子带之乱。周襄王赐晋阳樊等四邑,晋拓黄河北南阳之地。秦伐下鄀,下鄀降。
634年 楚灭夔。
633年 楚会蔡、郑、许围宋。晋作三军。
632年 晋伐曹、卫以救宋。晋合宋、齐、秦之师与楚师战于城濮,楚败。晋文公盟诸侯于践土,周襄王与会,命文公为“侯泊”。晋作三行以御狄。
631年 晋盟周使,鲁国君,宋、陈、齐、秦、蔡之大夫于翟泉,谋伐郑。
630年 狄攻齐。秦、晋围郑,郑大夫烛之武退秦师,秦、郑结盟,晋退兵。
629年 晋作五军以御狄。狄围卫都楚丘,卫迁都帝丘。
628年 晋、楚讲和。冬,晋文公卒。
626年 秦袭郑国不成,灭滑还军。秦晋战于崤,秦败。赤狄侵齐。白狄侵晋,晋败白狄,获白狄子。晋与楚师夹汦而军,未战而归。
625年 秦攻晋,战于彭衙,秦败。晋会鲁、宋、陈、郑于垂陇,谋攻卫。晋、宋、郑、陈之师伐秦,取汪及彭衙。
624年 晋、宋、陈、卫、郑伐沈,沈溃。秦师渡河攻晋,取王官及郊,晋人不出,秦封殽尸而还。秦遂霸西戎。
623年 楚灭江。
622年 楚灭六及蓼。秦人人下都。
621年 晋赵盾始掌国政。晋襄公卒,晋卿争立新君,狐射姑奔狄。
620年 晋赵盾立晋灵公。赵盾拒秦师,败秦师于令狐。晋会齐、宋、卫、陈、郑、许、曹之君盟于扈,赵盾主盟。
618年 楚穆王伐郑,郑与楚和。楚伐陈,陈败楚,惧而请和。
617年 晋伐秦,取少梁。秦伐晋,取北怔。楚会郑、蔡、陈之师伐宋,宋服楚。
616年 楚伐麇。长狄侵齐,又攻鲁,鲁败狄于醎,获长狄鄋瞒部酋长侨如。
615年 楚执舒、宗之君围灭巢。秦晋战于河曲,秦师退。
614年 鲁朝晋,郑、卫请鲁为之求和于晋。
613年 晋赵盾会鲁、宋、卫、郑、陈、许、曹之君同盟于新城。赵盾平周公阅与王孙苏之讼。
612年 晋入蔡。齐伐鲁,鲁告难于晋。晋会诸侯于扈,谋讨齐,齐赂晋,诸侯之师乃还。
611年 楚、秦、巴灭庸。
610年 晋赵盾以宋杀昭公命晋、卫、陈、郑之师伐之,宋赂晋,四国之师乃还。郑、晋换人质而盟。
608年 楚攻陈、宋、晋救之,战于北林,晋败。
607年 秦伐晋,围焦。晋会宋、卫、陈之师攻郑,楚救之,晋退兵。晋赵穿杀灵公,立成公,赵氏专权。齐、卫灭长狄。
606年 楚庄王伐陆浑之戎,至洛,陈兵周境,问鼎轻重。
605年 楚内乱,庄王灭若敖氏。
603年 赤狄侵晋,围怀及邢丘。
602年 来狄攻晋,取向阴之禾。晋成公会宋、鲁、卫、郑、曹之君于黑壤。
601年 楚灭舒蓼,与吴、越结盟。晋郤缺主国政。
600年 晋会宋、卫、郑、曹之君于扈。陈不与会,晋伐陈。
598年 楚、陈、郑盟于辰陵。众狄疾赤狄奴役服于晋。楚乘陈乱灭陈,以之为楚县,后复陈国 ,立陈成公。
597年 楚、晋战于邲,晋大败。郑、许君朝楚。楚灭萧。晋、宋、卫、曹盟于清丘,谋讨郑。
596年 晋因邲之败罪先縠,灭其族。
595年 宋杀楚使申舟,楚围宋。
594年 楚围宋九月,宋与楚结盟。晋灭赤狄潞氏。鲁初税亩。
593年 晋灭赤狄甲氏及留吁、铎辰。 

附录 附录一 春秋兵器谱

你如果生在春秋时代的话,有幸当了兵或者身为一般士人,都要练习射箭的。射箭有要求,前手如推泰山,后手如握虎尾,掌心如握鸡蛋,拉弓要拉到前边只露出箭头,弓身弯曲好似一口井。双臂要求舒展与箭平行,稳定到可以放置一杯水。右手手指夹住四枝箭,一枝射完了上另一枝,不用松手就连续射出。射出的箭要求从下巴底下直穿敌人咽喉,因为那里没有甲胄。而且,射击者不是站在地面,而是奔驰颠簸的战车上。不容易啊!
在青铜时代,人们打仗的主战兵器,是青铜的戈、矛、戟。都什么样呢?
矛的样子就像体育课的标枪,戈的样子则像一把长柄大镰刀。镰刀部分,就是戈的横枝。戈可以上下挥舞,用横枝劈啄人的脑袋,也可以在两车交汇时横擎着,戈尖啄人胸口。戈的刃部可以割人的柔弱脖子。所以戈是兼有钩、啄、割功能的兵器,是春秋时代的主战武器。步兵的戈,柄比战车兵的短,单手使用,另一只手可以执盾(称为“干”——所以你知道“干戈”是什么意思了)。
戟,则是矛和戈二者的结合体:上边是尖(如矛头),脖子处平伸出横枝(如戈头)。戟合并了矛和戈两种功能,它的竖尖等于矛头,可以刺;横枝起到戈的功能,可以钩、可以啄、可以割(这三者是戈的功能),成为春秋最流行最具杀伤力的青铜兵器。
但是,无论戟、矛、戈,都只适于穿刺、啄、割,但是不能劈砍!这是青铜材料脆硬的通病。等坚韧的铁器时代来临以后,劈砍类武器如关老爷的大青龙偃月刀,才孕育出炉。
这里特别要说说戈、矛、戟的柄。柄不是一根光棍子(像古装电视剧上那样)。它们的柄的截面是椭圆形以便掌握,称作“积竹柄”。就是把硬木削成八棱体为芯,外贴八片竹片,再用牛皮带子像捆羽毛球拍那样,缠紧。再刷上血红色或黑色的漆皮,漆皮上面,用彩色颜料画上图案,很精美。这种以木棒为芯,外贴多片竹片的柄,它的特点是有弹性和韧性,耐用,刚柔相济,坚忍不折。最近看《三国演义》电视剧,那些士兵的矛都是一支剥了树皮的木棒连着一个铁枪头,吕布戟的那根木棒还是曲的呢,好差劲啊!
从晋朝开始,盔甲制作日趋坚固,戈、戟这一类钩啄兵器渐渐对付不了铁甲了,而枪和矛等刺杀兵器开始大显身手,枪、矛的施力点小,压强大,可以穿甲。到岳飞那个时候,枪是最流行的兵器,岳飞不是用沥泉神枪吗,他那个虚构的二儿子岳雷用的枪更热闹,叫什么“八宝驮龙迎风流泪枪”,不对,是“八宝驮龙迎风枪”。
至于枪和矛的区别,我看就是头和柄的比例上有所不同,实际也看不出什么两样。
说到这里,必须说漆器。漆器是春秋时代重要的人间什物:以木胎或竹胎做好器具形状,外边涂天然植物漆,再于表面绘上想象力丰富的神人怪画。黑漆漆的碗筷,上边施以彩绘、描金、贴金、镶嵌、透雕、浮雕这些工艺,是不是让人很有食欲?酒杯也是如此。当时士兵使用的戈的戟的柄、盾牌也都涂漆绘画,人和马匹的皮革甲胄也是涂上黑漆,上作红画。上了战场,又奢侈又威武,绝不是现在古装电视剧里随便削根木棍子所武装起来的“民工”战士所能媲美的。
青铜材料脆硬,使它不利于劈砍,砍劲大了就断。所以,在整个青铜时代,很少有青铜刀。青铜剑也适合于刺,不适合劈砍,劈大劲了就断。且只以五十公分为宜,很短,才一尺多长,剑长了更容易断为两截。后来,秦始皇的剑很长,被荆轲袭击时,长得都拔不出来了。估计那是铁的,铁柔韧性好,不易脆断,所以剑长可增到一米四。后代剑的标准长度,以垂手倒持把柄,剑身上擎,剑尖抵达眉毛为宜。过短了,打架吃亏,过长了,抡起来削自己脑袋(李连杰小时候个子矮,练剑,被剑伤了脑门儿——据说)。
针对这些冷兵器的防护手段就是甲胄。穿在身上的叫甲,戴在头上的叫胄。按规制,一领甲由不同形制的一百八十三片小牛皮块块编成,用丝带子编联成幅,构成甲身、甲裙和甲袖三部分。外表面涂有一层比较厚的生漆,上用红色矿物质颜料彩绘兽头,用以吓唬敌人。而一顶头盔一般由不同型式的十八片皮片编成。春秋时代的甲和头盔,一般都是牛皮材料的,青铜甲极为稀少。秦穆公在韩原大战,身穿七层甲,还能站立得起来,是因为那是皮子的。
相对于皮甲,“铠甲”是铁的,西方更发达,中世纪骑士的铁铠重达二三十公斤,穿在身上,相当于背五十斤一袋大米,光是头盔就重两公斤,穿着这样的重铠,头上再顶个大窝瓜,打仗就失去机动性,所以必须乘马,而且得是好马。我国古代战马没西洋大马那么雄高,所以我们的重甲骑兵不多,金兀术曾经苦心经营过一批,但是被岳飞破了。我在纽约的大都市博物馆看到过骑士装甲,银光闪闪的大白盔甲把骑士的躯干、四肢、头部全部遮掩,达到“刀枪不入”的程度,相当于一个单兵坦克,只露出两个眼睛。每次穿盔甲,都要有人服侍,象现在新娘穿嫁衣,上马同样要人帮,但是一旦从马上摔下来,那就落地凤凰不如鸡了——因为他们没有人扶,是上不了马的。
西方的这些重甲骑兵,最后被老成吉思汗的轻骑兵儿子们,打得溃不成军,因为它缺乏机动性。
春秋战车上的作战乘员都是直立在车厢中战斗,不必过多走动,所以一般装甲还算够重的,秦穆公甚至穿了七层甲。战车兵的甲裙比那些需要奔跑的步兵的长,同时还在皮甲的小块块上面,钉上青铜锻打的小片片或小泡泡,加强防护能力,一般集中在胸部、背部和甲裙局部。车右因为需要挥舞格斗,所以胳膊上无甲,披膊只到肩部。御手是跪着驾车,两臂平伸拉着马缰,所以胳膊上的甲(叫披膊)一直到手腕,甚至还连缀着舌形护手,甲片较小,以便臂部活动,在颈部加有高高的“盆领”——因为御手不能搏斗,所以甲胄格外的严,随身还佩带卫体短剑。车右、车左就略少一点,因为需要挥舞格斗,所以胳膊上无甲,颈部也低。
盾也是常用的防护兵器。步兵盾高1米,宽60~80厘米,形制狭长,中间微凸为了卸掉箭矢打击力。内侧以木框为骨,外蒙多层麻织物和皮革,最后涂漆施以彩绘,上面画上吓人的兽头。这样的盾,没有金属护层,以养由基射穿七层皮甲的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