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丑女如菊-第4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槐狭长眼眸一闪,目光有些清冷,沉声说道:“菊花说的对。庄稼人又如何?杨子不是从清南村出去的?小石头和四顺不是从清南村出去的?李长风不是从清南村出去的?来寿这回肯定也能中秀才的。英雄不问出处!那些当官的,难道祖辈生来就是权贵不成。哼,能传个一百年两百年不衰败,算是他治家有方。好些人家风光了几十年就倒了,大多数人还不都是出身寒门。爹娘不要想太多,正好趁此机会,让咱瞧瞧杨子媳妇的品性。”

来寿已经过了县试和府试,眼下正在日夜用功,准备参加六月底的院试。周夫子对他寄予了厚望,觉得他极有希望考取生员,入县学读书。

张大栓两口子一贯心性纯朴,又爽快不造作,听了儿子的话,也反应过来,连道有理,不必另外费心张罗。又说杨子走的时候,家里才四间瓦房,如今住的园子,比下塘集上方家的园子也不差——这可是宋掌柜上回来说的——还能委屈了他们?

“哼!他一个月才那么点俸禄。爹如今都比他挣得多哩!敢嫌弃爹,瞧我不抽他。”张大栓得意地说道。

青木低头躲着闷笑起来。

槐子咳嗽了一声,忍笑对他道:“爹,这个话哩。就不要在外说了。可不能这么比,那是要被人笑话的。”

人人都争着当官,难道是奔那几十两银子的俸禄去的?

郑长河忙安慰亲家:“杨子这娃是我看着从小长大的,不是那样人,大栓你就等着瞧好了。”

说到这,一干人就好奇地猜测张杨的媳妇是啥样人来。

原来,张杨两年前高中进士。殿试被圣上朱笔钦点为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加上他乃当朝宰辅的得意弟子,京城权贵家族就惦记上了他的亲事。最后,还是现任国子监祭酒、周夫子的老友曹渊亲自去求皇帝,将嫡孙女许与张杨,于是皇帝下旨赐婚。

其他家族只好惋惜不已,方家就是其中之一。

方靖宇的大伯父乃工部尚书。他本就属意张杨,后又听侄子说了跟张郑两家的渊源,更加坚定了结亲的念头。还特意嘱咐侄子去拜访张杨父母,无奈终究是白忙一场。

方靖宇当年一念之间,不过多说了几句话,后来数次跟郑家合作,赚的钱根本不能对外人言说。

那打稻机经方家不断改进,如今作坊越办越多,业内始终独占鳌头;香肠、各种酱菜等,如今倒是人人都会做了,可是方家依然独领风骚。

下塘集这一片,气候水土、猪肉、作料。各种因素成就了青山香肠独特的口味,成了这地方特色土产。就算他家在别的地方也做香肠,味道也不错,可就是跟青山香肠、青山火腿味道不一样,旁人更没法比了。

当年一个储藏辣椒的方法,菊花想着他家势力大。能赚一万银子不得了了,谁知他在别的地方收辣椒,加上自家种辣椒,愣是一个冬季赚了好几万。

因此种种,方家一直盯着郑家和张家的,也刻意与之交好。为了张杨的亲事,方靖宇亲上张家,拜见张大栓跟何氏。虽然没明说结亲的意图,但相谈甚欢。本以为就要成为亲戚了,谁知被人抢了先,气得倒仰。

张杨被赐婚后,本想接爹娘去京城的,又不忍他们经历奔波跋涉之苦,便想告假归乡成亲,却未能如愿。

张大栓得知此事后,便让张槐给他去了信,让他自在京城成亲,一切委托他老师周夫子主持,不必顾忌爹娘,日后带媳妇回来拜见公婆也就是了。随信还送去了三千两银子,让他在京城置办家宅产业。

张杨成亲后,去年八月添了个儿子。他不顾同僚嘲笑、夫人反对,帮儿子娶了个南瓜的小名,张家菜园子里的瓜果蔬菜是越来越多了。

说起孙子,何氏有些心疼,道:“南瓜还不会走路哩,就要跟着他老子娘跑这么远的路,受罪死了。小娃儿娇气的很,二儿媳妇又是头一回养娃,也没经历过的,要是有个好歹,那不是麻烦?在外赶路,有时前不靠村,后不着店的,找个人家都难……”

菊花听她担心这、担心那,先还柔声劝慰,后来干脆随她去,任她跟杨氏唠叨,她则跟红椒、紫茄说话去了。

板栗扯着槐子问道:“爹,你说,小叔会不会把我的事给忘了?”

他指的是让小叔帮着找武师傅的事,葫芦闻言也关切地听着。

小石头赵耘跟张杨是同批进士,二甲第三名。他妹妹赵清给他去信,说弟弟赵锋不喜读书,性子又犟,脾气又暴躁,让他写信回来管教。

正好他相交了一位以武起家的勋贵子弟,言道好些退伍的老兵,因伤残归家,生计艰难的很,还说这些人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好多人都很有本事。于是,他便挑了一个拳脚不错的瘸腿军汉,厚礼聘请他,专门送回来教赵锋武功。

板栗和葫芦见了十分羡慕,偶尔也会去赵家跟着赵峰一起学习,但他们还要上学念书,终究不如自家方便。

于是,他眼珠一转,便亲自提笔,给张杨写了一封信,大意是自从小叔走后,侄儿甚为想念,想得都瘦了,听说侄儿的名字(大名)还是小叔亲赐,每每提起,倍感荣幸,那小叔顺便再帮板栗找个武师傅呗,就跟小赵三叔师傅那样的……

槐子好笑地看着儿子,道:“你小叔忙得很,那有空跟你缠磨?你好好跟黑皮叔把秦大夫教的那套拳脚功夫练熟了,比啥都强,甭贪多嚼不烂。秦大夫多有本事的人,他教的武功还能差了?连爹都在练哩。”

板栗忙道:“那个我也在练。可是爹,赵三叔的师傅懂好多哩,他说了许多打仗的事儿……”

张槐皱眉道:“板栗,你可想好了,到底是学文,还是习武,还是在家种田养殖?若只是想听故事,家里多的是书,书里面的故事不是最多的?”

板栗忙端正身子,挺着小胸脯对爹道:“爹,我肯定会用功读书的,习武也是放学回来后的事。这样也能把身子骨练得壮实些,省得成了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将来干啥么,等我长大了,再跟爹说。”

张槐点头,又嘱咐了他跟葫芦几句。

晚上,两家人又一起去了橡园张家,郑家人吃过晚饭后才回去。

过了端午,菊花吩咐刘婶等人将第三进院子清扫归整,又适当添置了些家用器具,被单蚊帐等也配齐了,就等张杨一家回来,直接入住。

等房屋收拾好,何氏一天要进去逛好几遍,这儿摸摸,那儿瞧瞧,好像小儿子已经住进去了一样。

可是,槐子和菊花却没工夫陪她念叨小儿子了,因为到了大量采收木耳的时候。

之前都是挑长大的先采收,并不十分多,也就没那么忙;现在,木耳大批长成,一边采收,一边还要晒干,若是碰上下雨,那可就更费事了,得用土炕烘干。全家忙得脚不沾地。

这钱也不是那么容易赚的。诸般事都安排妥了,木耳也种成了,制干、包装却极不容易。往常槐子种的少,木耳收回来后,随时晒干了就卖掉,所以他从没为这些事烦心过,如今可是不成了。

槐子和青木经过商量,决定效仿菊花用土炕,若是下雨天采了木耳,就用土炕来烘干;包装则主要用布袋,然后再放入木箱,箱子四周塞上木炭防回潮,也有用草木灰的。

不管怎么说,这木耳收回来后,立即就要出手,不然事情更多,这就是槐子事先要跟贺老爷定合约的缘故。

于是,张家和郑家不停地将采收制干的木耳运出去。贺老爷和长兴货栈的周家知道他们人手不够,便派了马车上门提货。

家里这么忙,菊花便未出门,想着过了这段日子再上贺家拜访。

这中间,她也常带着葫芦和板栗等人,抽半天工夫去采收木耳,为此特地跟学堂请假。在她看来,这劳动课也是很重要的。

“挑大的割,小的留着再长几天。这东西种出来可不便宜,得分批采。一季春耳,一根木头上也收不到多少,晒干了还没一两重哩。不过是咱家用的木头多,才收的多,其实极不容易的。”

菊花一边用薄薄的竹片割木耳,一边对青山等小娃儿解说种木耳的不易,和收获的幸苦。

板栗忙问道:“一根木头还收不到一两重,那咱家去年卖了那么多木耳,得用多少根木头?”

正文 第五百零三章 送美女

菊花道:“娘说了,你自个算就是了。如今一个场子少说也有三千根木头,多的四千根,按平均一个场子三千五百根木头算,咱家总共二十八个场子,你说有多少根木头?”

板栗和葫芦忙停下手中动作,想心算,又觉得有些吃力,于是蹲在地上用树枝划起来,最后得出共有九万八千根短橡木。

板栗心疼地叫道:“这么多?一根橡树也就能锯成四五段,这得砍一两万根树才够哩。一根木头才收那么点,还要这么些人整年在林子里忙活,又要付工钱……”

黑皮也跟在旁边,一边教他们干活一边照应着,见板栗算完账肉疼的样子,不禁笑道:“这算是好的了。要是老下雨,木耳还要烂哩!”

葫芦青山等人听了十分担心,说这么的不是要亏本?

黄豆那小子一脸精明,居然道,要少付些工钱给那些雇工,他听娘说,姑姑家跟他家的工钱是最高的,为啥要给他们那么多钱?

红椒立即赞同,说跟旁人家一样就成了,不用添多。

黄瓜瞅着这自以为聪明的两娃,撇撇嘴道:“没见过你们这样笨的——又要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回头马儿累死了,啥都没捞到。”

菊花、黑皮和葡萄听了几人对话,又是惊讶又是好笑:这些小娃儿,实在是太鬼了,这些话都跟谁学的?要是葫芦和板栗说了这样话,他们还不会奇怪,黄豆和红椒,实在是太小了。

黑皮忙跟他们解释,说咱家活计多,所以工钱才高,还有,黄瓜说的也是有道理的。又安慰他们,说这木耳夏天也能收一些。就是品相和味道差许多,也卖不上价;秋天还要采收一季,所以,还是不会亏本的。

菊花也不多说。心道,一斤春木耳最少也要卖一两银子。张家出产的木耳品相质量均属上乘,去年可是定价每斤一两二钱银子的,今年定的是每斤一两一钱,怎会亏本哩。不过,她也不解释,让这些娃儿知道挣钱不容易才好。

她便特地跟青山待一起。跟他说,往年姐姐没出嫁的时候,家里才几亩田,一年收不到多少粮食,还要交税,没白米饭吃,都是吃玉米粉,肉是没的吃的……

一番回忆。听得青山落了泪——他到底还是憨厚的。

一直到六月上旬,张家和郑家上万斤的春木耳卖出去了,贺老爷得了五千斤。乐得合不拢嘴,在家摆宴请槐子和青木,并叮嘱他们带上家眷,还说这是他夫人特意嘱咐的。

至六月十二日,刘云岚的娘家侄子满月摆酒,她和青木没能去贺家,只槐子带着菊花去了。

当槐子见了盛装打扮出来的菊花,不禁眼前一亮!

其实,他眼里所谓的盛装,不过是菊花换下了家常简便的衣裤。穿上了浅绿褙子,白色裙子,头上也梳了单螺髻,插了支碧玉簪,耳上带着水滴玉坠,整个人清新而凉爽。好像荷塘里新出的嫩荷叶。

对,不像花,像叶!

菊花不想麻烦,却也不想标新立异,因此换上衣裙,简单化了淡妆。其实跟高宛儿比起来,这装扮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却还是让槐子觉得眼前一亮。

他含笑牵起她手道:“你这身装扮,倒也合适,跟我想的差不多,可甭想去菜园子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