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牙痕记-第2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嵌藏在山坳里的,有高踞于半崖上的。忽儿云气漫来,村落、山田又被蒙在了一片淡淡的雾岚之中。当地传说,尧帝时有一年发大水,忻州盆地变成了一片汪洋。尧王和渚臣曾驾船来此察看水情,就在这大山脚下揽索系舟。从此,这大山就被叫做系舟山。
在金莲川,元好问和东儿过着闲情逸致的生活,东儿相夫教子,有时见元好问苦闷的时候,会弹吟一些曲子给元好问解闷。千金玉体着戎装,且把战场当猎场。陷却江山君莫笑,倾城何止是平阳。霓裳虽好怎长留,十载凄凄燕子楼。只怨舍人讥讽语,芳魂恨作一朝休。灯前人影两依依,又怪清风叩小扉。若问裴郎何不至,只缘画像异崔徽。机杼声中亦可怜,织成云锦写诗篇。璇玑图里藏玄妙,颠倒文章也值钱。谁将幽怨诉琵琶,满腹才情只自夸。红杏缘何出墙去?只因春色在邻家。露?庭阶珠履凉,玉颜憔悴望昭阳。如今只过三更夜,更比长门昨日长。旧痕新泪湿残妆,闻道歌声便自伤。纵使婕妤少颜色,应知团扇尚留香。秦淮水色梦沉沉,歌榭楼台空好音。商女纵知家国恨,君臣几个有丹心。风雨潇潇近酒家,秦淮依旧月笼纱。一身侠骨纵忧国,纸扇谁怜血溅花。惆怅东风送夕阳,秦淮烟水映红妆。当时不问兴亡事,谁为桃花痛断肠。烟月朦胧照画舫,胭脂红泪断柔肠。秦淮歌舞繁华续,碧血桃花纸扇香。玉砌雕栏旧谢王,歌声泛酒画船忙。秦淮烟水如依旧,可有香君泪数行。秦淮千里思香君,歌舞江山日日新。似血桃花依旧在,媚香楼上有谁人。
元好问也想替忽必烈解忧愁,他知道忽必烈在接受蒙哥汗的勾考后,心情非常郁闷。当初,忽必烈因为辅佐蒙哥汗立了大功,深得信任和重用,全权管理大漠以南的军政事务。在金莲川建立了首府,召集和任用苏门的隐居人士姚枢,河内的学者许衡,以及辉和尔部落的人廉希宪,研究和施行帝王治国的方法,体恤民情,休养生息。
那时,忽必烈士把农业事务委任姚枢办理,安慰和救济民众的事务委任廉希宪输,兴办学校的事务委任许衡输。
在金莲川受到忽必烈重用的人都是当时名流,时代的精英,他们非常感激忽必烈的知遇之恩,各自竭力施展才能,京城因此得到了很好的治理,社会风气大为改观。忽必烈一心想着攻城略地,命令兀良合台统领各路大军,分兵三路进攻大理国。大理就是唐朝时期的南诏国,国王段智兴割据偏安一方,与中原素无来往,不通音信。到了遇到蒙古大军三路夹攻的时候,吓得手忙脚乱,惊慌失措,好不容易才召集到数千民兵,出城抵抗敌军,仓皇应战,被蒙古大军一扫而空,全军覆没。国王段智兴见了更加惊恐和着急,踌躇彷徨,毫无对策,最后不得不脱光了衣服,手里牵着温顺的山羊,乖乖地走出城来,向蒙古大军乞求投降。蒙古大军还分别攻占了鄯善和乌爨等部落,进入了吐蕃地区。吐蕃就是现在的西藏地区,唐朝时曾经和中国和亲,宋代以后也偶尔向朝廷进贡,那里民众的习俗都信仰佛教,尊敬和信仰喇嘛。喇嘛两个字是指高僧的意思,具有至高无上的意义。佛教喇嘛的祖师名字叫做巴特玛撤巴巴,在唐玄宗在位的时期,从印度北方进入了吐蕃,提倡和传播喇嘛教,逐渐遍及整个吐蕃地区,后来喇嘛的势力,逐渐凌驾于王权之上,蒙古军队进入吐蕃以后,犹如猛烈的旋风横扫大雪,攻无不克,所向无敌,蒙古军队一边作战,一边发布通告,凡是向蒙古军队投降的人免予处死,原来信仰的宗教,全部照旧,不予改变。蒙古军队也善于政治宣传,攻打和宣传,双管齐下。吐蕃喇嘛扮底达,迎接了蒙古军队,兀良合台对他也以礼相待,非常尊重。扮底达把蒙古带领到了都城里,劝告部落首领唆火脱向蒙古军队投降。唆火脱,也记载为苏固图。唆火脱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也投降了蒙古军队。当时,忽必自己也作为在后面增援的军队,也指挥军队进入了吐蕃,会见了扮底达,对扮底达格外优待。扮底达有一个家族侄子名叫拔思巴,也记载作帕思巴。刚好有十五岁,擅长诵读经文和咒语,聪颖智慧,忽必烈对他非常喜爱,命令他陪伴在身边。这时刚好遇到蒙哥汗传来命令召唤他回国,忽必烈命令兀良合台进军西南,自己携带着拔思巴向北凯旋归来。
第九十六章
        忽必烈一生的事业,正是从金莲川幕府广招贤士起家的,天下有识之士很快云集到金莲川幕府来了。其中不仅有满腹经纶名闻天下的学者,而且有精通兵法战策治国之道的谋士,不仅有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而且有能征善战的军事统帅。元好问有时候会和忽必烈饮酒纵论天下,当时,金莲川真是汉儒文笔铺陈,意绪淋漓,气势恢宏。
元好问也看出忽必烈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帝王之气,但他觉得忽必烈在被蒙哥勾考以后情绪低落,特别是在母亲唆鲁禾帖尼去世以后,忽必烈时常借酒浇愁。
每当元好问觉得忽必烈意志消沉之时,元好问会让东儿弹吟一些曲子,让令令侍弄几个下酒的小菜,二人便会开怀畅饮。忽必烈的侍从爱薛是拂林人,出身于基督教聂思脱里派教徒世家,祖名不阿里,父名不鲁麻失。爱薛会劝忽必烈少饮些酒,但忽必烈总是笑着摇晃一下脑袋,与元好问把酒论英雄。忽必烈之母唆鲁禾帖尼笃信基督教,爱薛继承家学,通晓西域多种语言,擅长星历、医药之术,代父应召,入侍贵由汗及唆鲁禾帖尼母子。爱薛娶唆鲁禾帖尼同族侍女为妻,夫妻俩曾当过蒙哥汗公主的傅父和傅母,故深为蒙哥一家所亲信。他当忽必烈侍从以后,曾建议设西域星历、医药的官署,所创的京师医药院改为广惠司,由他管领附带为有残疾的穷苦人治病施药。爱薛从基督教徒的立场出发,谏止忽必烈大作佛事,禁止回回于自家杀羊,违者定罪,奴仆首告者释为良人,犯禁者财物都赏给首告人。爱薛等支持下达和推行这一禁令,回回受到沉重打击。爱薛因通晓多种语言,曾多次以怯里马赤的身分随孛罗丞相出使伊利汗国,会见伊利汗阿鲁浑。忽必烈认为他生于彼家于彼而忠于我倍加器重,忽民必烈让其掌历代图籍和阴阳禁书,专管也里可温十字寺礼拜等事,分任掌宗教、文字、星历、医药等职。
眼看着忽必烈意志消沉,元好问和爱薛都劝忽必烈要以大局为重,以天下为念,不能为一时失利而鼠目寸光。
忽必烈手持酒杯,醉眼迷离,他知道自己是从内心拥护蒙哥为汗的,觉得自己问心无愧,但又觉得蒙哥汗对他是多有误解的。蒙哥大蒙古国第四代大汗,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长子。蒙哥语意为长生,当年奉窝阔台命,与拔都、贵由等西征不里阿耳、钦察、斡罗思诸地,攻破钦察部,追擒其部长八赤蛮于也的里河中之一岛上。进伐斡罗思,克乌拉基米尔城;破薛儿客速人与阿速人。贵由去世后,斡兀立海迷失皇后称制,诸宗王在汗位继承上发生争议。术赤子拨都以宗长身分在阿剌豁马黑召集部分诸王开忽里台,首推蒙哥为大汗继承人。窝阔台系诸宗王没有参加那次大会,并以会议不是在蒙古本土举行为理由拒绝承认。于是拔都派弟别儿哥率军卫蒙哥东还,并定于来年在斡难河怯绿连河召开大会。窝阔台系诸宗王一再拖延,拒不赴会。拔都不顾他们的抵制,在阔帖兀阿阑举行大会,拥蒙哥即大汗位。窝阔台之孙失烈门、脑忽等企图乘大会欢宴时进行武装偷袭,中途被鹰者克薛杰发觉告变,蒙哥命令将他们拘捕。从叛的按只、畅吉、爪难、合答曲怜、刚疙疸等以诱惑诸王为乱的罪名处死。为防止宗王也速蒙哥为乱,派卜邻吉率十万军队,在别失八里与哈剌和林间的兀鲁黑塔黑杭海及横相乙儿地驻防,遣也客那颜率两万人马到吉利吉思和谦谦州。次年夏,贵由妻斡兀立海迷失及失烈门之母哈答合赤,都以咒诅罪赐死,参加叛乱的诸宗王被流放。蒙哥登大汗位,委其弟忽必烈领漠南汉地军政事宜,以牙老瓦赤、布智儿、赛典赤等任燕京等处行尚书省事;讷怀、麻速忽等任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事;阿儿浑任阿母河处行尚书省事。以察罕、也柳干统两淮等处蒙古军、汉军;和里统土蕃等处蒙古军、汉军,僧海云掌佛教事,道士李志常掌道教事。又颁发政令,拘收前此朝廷及诸王所滥发之牌印、诏旨、宣命,限制诸王乘驿所征用的马匹数量,禁诸王擅招民户和以朝觐为名滥征人民财货,放免修筑和林城的工匠。后来,蒙哥命忽必烈征大理,诸王也古征高丽。又任诸臣分掌汗廷事务,忙哥撒儿任大断事官,帖哥?、阔阔术等掌帑藏,孛兰合刺孙掌斡脱,阿忽察掌祭祀巫卜,只儿斡带掌驿传所需,孛鲁欢任必?赤长,掌宣发诏令,朝觐贡献及内外官员上奏等事。后又遣弟旭烈兀西征,塔塔儿带撒里等征欣都思、怯失迷儿国,诸王会议决定大举伐南宋,蒙哥以幼弟阿里不哥留守和林,诸王塔察儿率师出东路,攻荆襄,自率主力入四川。
攻宋以后,忽必烈也是此忧心忡忡。他知道当年征宋时蒙哥渡漠南渡嘉陵江至白水江,拔长宁顺流东下,至大获山,宋将杨大渊率众降,那时,蒙哥的真是意气风发。后因塔察儿所统东路军无功后撤,改命忽必烈统诸路蒙古军、汉军攻宋,蒙哥率全军渡鸡爪滩至石子山猛攻钓鱼山,因宋将王坚恃险坚守,屡攻不克。
眼下,蒙哥在合州久攻不下,天气暑湿,军中疫疠流行,兵士多病死,忽必烈知道自己应当配合蒙哥起兵樊襄的。但对于他的勾考,令他觉得心寒。
元好问举杯和忽必烈碰了一下,见忽必烈只是傻望着酒杯,便自嘲地笑了笑,把杯中酒一饮而尽。东儿走近元好问身边侑酒,她轻嗟一声,元好问抬头冲东儿微微一笑,一股温馨甜蜜的气流会在东儿的心间弥漫,她有着一种说不出来的幸福滋味。元好问的儒雅,温柔,风趣,幽默,风流,倜傥都和她想象的是那么的吻合,待字闺中时,她曾经是那样的迷恋元好问,到处收集他的诗和曲,自吟自咏中聊以自慰。
见元好问不高兴时,她的心底会不由得掠过一声轻轻的叹息,但希望他过得好,愿他快乐幸福的愿望会盖过情感上的一切。日子如常,只要她想念他需要他时就能感知他的召唤,听他倾诉,她很自足,觉得人的生命中如果有他那样一个知己也就足矣。但改改有时会劝东儿离开元好问,这令东儿有时会莫名其妙。改改有时候会提起元好问在蒙古大军包围汴京时,金国皇帝弃百姓而逃,金将崔立发动政变,开城纳降,并自封郑王。崔立认为他的行为避免了蒙古军屠城,拯救了全城百姓,便命当时的翰林学士王若虚执笔,为他立功德碑,王若虚、元好问自认关乎名节,推给了太学生刘祁,刘祁写好后交王元二人推敲直叙其事,敷衍成文。改改说,虽然元好问是被迫撰碑,但已关乎气节,元好问参与了此事,我们是大宋子民,应当离开他,离开金莲川南归。东儿说,作诗为告曹听翁,且莫独罪元遗山,这是郝经的话,意思是不能独独怪罪元遗山,也许元好问根本就没有参与崔立碑事件,一切皆由趋炎重利的刘祁所诽谤。当年汴京城破后,元好问曾写信给蒙古中书令耶律楚材,请他保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