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茅盾散文集-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四十多天没雨,会使这小小的乡镇完全改变了面目,本来是〃路〃的地方会弄到不成其为〃路〃。

从前这到处是水的乡镇,现在水变成了金子。人们再不能够站在自家后门口吊水上来,却要跑五六里路挨班似的这才弄到一点泥浆样的水。有人从十多里路远的地方挑了些像样的水来,一毛钱一桶;可是不消几天,就得跑它二十多里路这才有像样的水呢!

白天,街上冷清清地不大见人,日中也没有市。这所谓“市〃,就是乡下人拿了农产物来换日用品。我巡游着那冷落的市街,心里就想起了最近读过的一首诗。这位住在都市的诗人一面描写夜的都市里少爷小姐的跳舞忙,一面描写乡下人怎样没昼没夜的靉e水,给这两种生活作一个对比。我走过那些不见一个乡下人的街道时,我自然也觉得乡下人一定是田里忙了,没有工夫上镇里来〃做市面〃。但是后来我就发见了我的错误。街那边有一家出租汽油灯的铺子,什么〃真正国货光华厂制〃的汽油灯,大大小小挂满了一屋子,两个人正靠在铺前的柜台边谈闲天。我听得中间一位说道:

“亏本总不会罢?一块钱一个钟头,我给你算算,足有六分钿呢!〃

说话的是四十来岁的长条子,剃一个和尚头,长方脸,眯细了眼睛,大概是近视,却不戴眼镜。我记起这位仁兄来了。他是镇上的一位〃新兴资产阶级〃,前年借了一家歇业的典当房子摆了三十多架织布机,听说干的很得手呢。我站住了,望望那一位。这是陌生面孔,有三十多岁,一张圆脸儿,晒得印度人似的。他懒洋洋摸着下巴回答这长条子道:

“六分钿是六分钿,能做得几天生意呢?三部车本钱也要一千光景,租船难道不要钱?初头上开出去抽水,实实足足做了八天生意。你算算有什么好处?现在,生意不能做了,船又开不回来,日晒夜露,机器也要出毛病呵!〃

“唔唔,出毛病还在其次……就怕抢!〃

长条子摇着头说,眯细了眼睛望望天空。

我反正有的是空工夫,就踅到柜台边跟他们打招呼。几句话以后,我就明白了他们讨论的〃亏本不亏本〃是什么。原来那黑圆脸的就是汽油灯铺子的老板,他买了三部苏农厂的抽水机,装在小船上,到乡下去出租,一块钱一点钟,汽油归他出。这项生意是前年发大水的时候轧米厂的老板行出来的,很赚了几个钱。今年汽油灯铺的老板就来学样,却不料乡下那些比蛛网还密的什么港什么浜几天工夫里就干得一滴水也没有了,抽水机虽然是〃利器〃,却不能从十里外的大河里取水来,并且连船带机器都搁浅在那里,回不到镇里了。港极多的乡下,现在干成了一片大片原。乡下人闲得无事可做。他们不到镇里来,倒不是为的靉e水忙,却是为的水路干断,——平常他们总是摇了船来的。再者,他们也没有东西可卖,毒热的太阳把一切〃耘生〃都活活晒死了。①

①耘生浙江方言。庄稼的意思。

这一个小小的热闹摩登的乡镇于是就成为一个半死不活的荒岛了:交通断绝,饮水缺乏,商业停顿。再有三四十天不下雨,谁也不敢料定这乡镇里的人民会变成了什么!

可是在这死气沉沉的环境中,独有一样东西是在大活动。这就是镇上的长途电话。米店老板一天要用好几次长途电话,探询上海或是无锡的米价钱;他们要照都市里的米价步步涨高起来,他们又要赶快进货,预备挣一笔大钱。公安分局也是一天要用那长途电话好几次的;他们跟邻镇跟县里的公安局通消息,为的恐怕乡下人抢米,扰乱地方治安;他们对于这一类事,真是眼明手快,勇敢周密

卷二 乡镇写真 桑树

跟〃香市〃里的把戏班子一同来的是〃桑秧客人〃。

为什么叫做〃客人〃呢?孩子们自伙淘里私下议论。睁大了小眼睛躲在大人身背后,孩子们像看把戏似的望着这些〃客人〃。说话听不懂;他们全是外路口音。装束也有点不顺眼:他们大半穿一件土蓝布的,说它是长衫就太短,说是马褂又太长,镇上没人穿的褂子;他们又有满身全是袋的,又长又大,看上去又挺厚的土蓝布做的背心;年纪大一点的,脚上是一双土布鞋,浅浅的鞋帮面,双梁,配着白布的袜子,裤管塞在袜统里。镇上只有几个老和尚是这么打扮的。

他们卖〃桑秧〃。什么叫〃桑秧〃,孩子们有点懂。这是小小的桑树,大桑树有桑果。孩子们大都爬上过大桑树,他们不稀罕这么魔①的小家伙,可是他们依然欢迎这些外路的〃桑秧客人〃,为的是〃桑秧客人〃来了,“香市〃也就快到,戏班子船跟桑秧船停在一处。

①么魔湖、嘉一带方言。小而丑的意思。

就同变把戏的先要看定场子一样,“桑秧客人〃也租定了镇上人家的一两间空屋,摆出货来了。他们那桑秧的种类真多!一人高,两叉儿的,通常是一棵一棵散放着,直挺挺靠在墙壁上,好比是已经能够自立的小伙子。差不多同样高,然而头上没有两叉儿的,那就四棵或者六棵并成一组,并且是躺在地上了;它们头碰脚的一组一组叠起来高到廊檐口。它们是桑秧一家子里边的老二。还有老三,老四,老五……自然也只有躺在泥地上叠〃人〃堆的份儿了,通常是二十棵,三十棵乃至五十棵扎成一组。

最末了的〃老么〃们竟有百来棵挤成一把儿的。你远看去总以为是一把扫帚。〃桑秧客人〃也当它们扫帚似的随随便便在门槛边一放。

有时候,门槛边挤的人多了,什么草鞋脚,赤脚或者竟是“桑秧客人〃他们自己的土布双梁鞋,也许会踹在〃老么〃们那一部大胡子似的细根上。有时碰到好晴天,太阳光晒进屋子里来了,“桑秧客人〃得给〃老大〃它们的根上洒点水或者拿芦席盖在它们身上;可是门槛边的〃老么〃们就没有那份福来享。顶巴结的〃客人〃至多隔一天拿它们到河里去浸一浸,就算了。

因为百来棵一把的〃老么〃们的代价还赶不上它们〃大哥〃一棵的小半儿呵!

逛〃香市〃的乡下人就是〃桑秧客人〃作买卖的对象。

乡下人总要先看那些疏疏落落靠在墙壁上的一人高两叉儿的〃老大〃。他们好像〃看媳妇〃似的相了又相,问价钱,扪一下自己的荷包,还了价钱,再扪一下自己的荷包。

两叉儿的〃老大〃它们都是已经〃接过〃的,就好比发育完全的大姑娘;种到地里,顶多两年工夫就给你很好的桑叶了。“老二〃以下那一班小兄弟,即使个儿跟〃老大〃差不多,天分却差得远了。它们种到地里,第二年还得〃接〃;不〃接〃么,大片来就是野桑,叶儿又小又瘦,不能作蚕宝宝的食粮。“接过〃后,也还得三年四年,——有时要这么五年,才能生叶,才像一棵桑树。

然而乡下人还了价钱,扪着自己的荷包,算来算去不够交结〃老大〃的时候,也只好买〃老二〃,〃老三〃它们了。这好比“领〃一个八九十来岁的女孩子作〃童养媳〃,几时可以生儿子,扳指头算得到。只有那门槛边的〃老么〃们,谁的眼光不会特地去看一下。乡下人把〃老二〃,“老三〃它们都看过,问价而且还价以后,也许有意无意地拿起扫帚样的〃老么〃们看一眼,但是只看一眼,就又放下了。可不是,要把这些〃老么〃调理到能够派正用,少说也得十年呀!谁有这么一份耐心呢?便算有耐心,谁又有那么一块空地搁上十年再收利呢!

有时候,讨价还价闹了半天,交易看看要不成了,“桑秧客人〃抓抓头皮,就会拿起门槛边那些扫帚样的〃老么〃们掷在乡下人面前说:“算了罢,这一把当做饶头罢!〃乡下人也摸着下巴,用他的草鞋脚去拨动〃老么〃们那一部大胡子似的细根。交易成功了。乡下人掮着两三组〃老二〃或是〃老三〃,手里拎着扫帚似的〃老么〃。

“老么〃就常常这样〃赔嫁丫头〃似的跟着到了乡下。

特地去买〃老么〃来种的,恐怕就只有黄财发。

他是个会打〃远算盘〃的人。他的老婆养第二个孩子的时候,他就到镇上育婴堂里〃抱〃了个八个月大的女孩子来给他三岁大的儿子作老婆。他买那些〃老么〃辈份的桑秧,也跟“抱〃八个月大的童养媳同样的〃政策〃。他有一块地,据说是用得半枯,非要让它醒一醒不可了;他花三毛钱买了两把〃老么〃桑秧来,就种在那块地上。

这就密密麻麻种得满满的了,总数有两百四十多。当年冬天冻死了一小半。第二年春,他也得了〃赔嫁〃的一把,就又补足了上年的数目。到第四年上,他请了人来〃接〃;那时他的童养媳也会挑野菜了。小桑树〃接〃过后,只剩下一百多棵像个样儿,然而黄财发已经满足。他这块地至多也不过挤下百来棵大桑树。

可是这是十年前的旧事。现在呢,黄财发的新桑地已经出过两次叶了。够吃一张〃蚕种〃。黄财发的童养媳也长成个大姑娘,说不定肚子里已经有儿子。

八个月大的女孩子长成了人,倒还不知不觉并没操多少心。么细的桑秧也种得那么大,可就不同。黄财发会背给你听:这十来年里头,他在那些小桑树身上灌了多少心血;不但是心血,还花了钱呢!他有两次买了河泥来壅肥这块用枯了的地。十年来,他和两个儿子轮换着到镇上去给人家挑水换来的灰,也几乎全都用在这块桑地。

现在好了,新桑地就像一个壮健的女人似的,去年已经给了他三四十担叶,就可惜茧价太贱,叶价更贱得不成话儿。

这是日本兵打上海那一年的事。

这一年,黄财发的邻舍李老四养蚕亏本,发狠把十来棵老桑树都砍掉了,空出地面来改种烟片。虽则是别人的桑树,黄财发看着也很心痛。他自然知道烟片一担卖得好时就有二三十块,这跟一块钱三担的叶价真是不能比。然而他看见好好的桑树砍做柴烧,忍不住要连声说:“罪过!罪过!〃

接连又是一年〃蚕熟〃,那时候,黄财发的新桑地却变成了他的〃命根〃:人家买贵叶给蚕吃,黄家是自吃自。但是茧子卖不起钱,黄财发只扯了个够本。

“早晓得这样,自家不养蚕,卖卖叶,多么好呢!〃黄财发懊悔得什么似的;这笔损失帐,算来算去算不清。

下一年就发狠不养蚕了,专想卖叶。然而作怪,叶价开头就贱到不成话儿。四五十人家的一个村坊,只有五六家养蚕,而且都是自己有叶的。邻村也是如此。镇上的〃叶行〃是周圆二三百里范围内桑叶〃买”“卖〃的总机关,但这一年叫做〃有秤无市〃。最初一元两担的时候,黄财发舍不得卖,后来跌到一元四担,黄财发想卖也卖不脱手。

十多年来的〃如意算盘〃一朝打翻了!

要是拿这块桑地改种了烟叶,一年该有多少好处呢?四担的收成是有的罢?一担只算二十块钱,也有这些……黄财发时常转着这样的念头。一空下来,他就去巡视他的新桑地。他像一个顶可恶的收租米人似的,居心挑剔那些新桑树。他摇动每一棵桑树的矮身子,他仔细看那些皱皮上有没有虫蛀;末了他只有摇头叹气。这些正在壮年的新桑树一点〃败相〃也没有!要是它们有点〃败相〃,黄财发那改种烟叶的念头就会决定。

他又恨这些新桑树,又爱这些新桑树。他看着这些变不出钱来的新桑树,真比逃走了一个养大到十八九岁的童养媳还要生气!

而况他现在的光景也比不上十年前了。十年前他还能够“白搁着〃这块地,等它过了十年再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