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5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为天赋,迟早要超过郑朗的。但郑朗此时的字,绝对也能算是一个大家。

“没听过。”

“没听过没有事,我朝写一笔好字的有很多。不过你父皇选臣授你书法一二,倒是选对了人选。论书法也许我不及他,但授人适合字体的大臣,蔡君读又不及臣。”

一大一小的两人一边教字写字,一边无聊地说着话,赵祯却觉得这一幕很温馨。这些年发生太多太多的事,只有郑朗站在他眼前,他才感到一份温暖与安定。授了很久,赵祯说道:“就在这里用餐吧。”

“谢过陛下。”郑朗也不客气。

赵祯让宫女将纸笔收下去,开始说公事:“朕看过你的奏折,去年你也说过,契丹人会攻打西夏?兵。

“陛下,十有**之。辽国皇帝虽然资质不及陛下,也是一个极重亲情的人,兴平公主之死,他一直念念不忘。臣又于西北布了一个些局,眼下逐步成效。契丹西山官员罗汉奴昏庸无能,契丹国内又缺少得力的良臣,加上他们狂妄自大,好大喜功,西夏又没有钱帛厚贿,必然会派兵攻打西夏。”

“因此,朕想早点与西夏人议和。,兵

一般人很不解赵祯的想法,这样好啊,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等他们打完了再去捡便宜,更不能议和。然而郑朗先是一呆,然后答道:“陛下英明,非臣之所及。”

第二卷四百四十二章始(中)

“你真的很好,难怪吕夷简再三在朕面前推荐你。赵祯欣慰地说道。

赵祯这种做法,一般人难以弄明白。

其实做得很巧妙,契丹不与西夏开战,也要议和,一个国家不能只顾着战争,也要考虑老百姓的压力。

不得不和了,西北大捷,正好给了赵祯议和的台阶。

一旦开战,西夏人胜利,更要议和,那时候西夏有了大捷的本钱,谈判的态度更强硬。元昊本来就是一个不顾老百姓死活的好战分子,如果大胜助涨他的凶焰,不顾后果,西夏完蛋了,宋朝也会产生严重危机。若是契丹人战胜,即便和,宋朝要遵守这个和约吗?连国家都灭亡了,和约还会有存在的可能性?

此时赵祯眼界很长远了,包括对郑朗的期待。

他阅臣无数,更能感到郑朗对他那份怪怪的感情,但这些感情比朝堂那些夸夸其谈的大臣来得更真实。并且有文武之才,也能符合他重用的条件。这才有了今天看似违制,其实很长远的面谈。

“吕夷简?”

“正是他,向朕推荐了你三次。”赵祯此时也在苦恼之中,群臣纷纷倒吕,难道只能看到吕夷简的坏处,看不到他的才能吗?

郑朗不置与否,吕夷简不象王旦与娄师德,是一个谦厚的君子,这个人心思难测,即便真是吕夷简再三力荐自己,郑朗对吕夷简依然抱有怀疑的态度。

“朕一直担心你会有其他想灿川

“臣没有,朝廷九条臣并不反对,但这是朝廷的最大承受范围。”

郑朗第二份奏折上达后,许多大臣松了一口气。不然那个眼睛在哪里,谁都不敢作声。于是贺从勖持国书入阙。但争议声一直没有中断,闹得最厉害的便是富弼。说西人所过州郡,加迎候之礼,以及各州通判就驿燕劳,这种接待规格太重。不能说富弼无事生非,确实相比于西北诸将士浴血奋战往往全军覆没,无一人投降,朝廷与地方的文官们表现太怯懦了。

这种做法也滋长了元昊的气焰,还能使契丹以后更加尊大日后交往难以处理。为此,刻意写了一篇《上仁宗不可待西使太过》书。也能用郑朗的中庸来解释,张弛得道,恩威并用,宽松有度。大者为国,小者为家为个人,一个人太软了,未必是好事不但自己受气还连累着家人安气。当然太嚣张也不行,那怕是武术冠军照样被菜刀砍死。(很不明白,为什么一个持棍子的全国武术冠军能被一个拿菜刀的普通百姓砍死,难道中国武术是骗人的?)

可是举国上下都想求和,富弼之言无人听从。

也不能说求和派不对,自开春以来,全国各地又再次陆续出现旱情,几年前的大旱许多人还记忆犹新的,赵祯硬是让郑朗一份书奏,强行吃下蝗虫。

又在重压之下民情鼎沸,君臣都害怕。

着眼点不同,做法便不同。

这些大佬们还是很理智,指出这份国书虽修改过,但名体未正,书中名上一字又犯了圣祖讳,又说元昊想做儿子,但这个儿子也是臣,不能不守臣之道。

争一争名份,看似很无聊,但在这时代却是很重要的,只要元昊是臣,以后西夏人叛乱,便是谋反。宋朝攻打西夏,以君伐臣,反而是正义之师。

就在这基础上提出九条,以后上表称旧名,赵德明怎么上表称喟的,元昊只能学习。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同样是赵德明的封号。赐诏不名,许自置官属,还是赵德明时的待遇,否则谁去西夏担任官员?其燕使人,坐朵殿之上,或遣使往彼,一如接见契丹使人礼。如欲差人于界上承领所赐,亦听之。置榷场于保安军,具体怎么商榷,待定。岁赐绢十万匹,茶三万个岁币增加,但这个岁币仍在郑朗承受范围之内。不能承受的是后面……许进奉乾元节及贺正。其缘边寨栅并如旧。

作为战胜国,这九条十分优惠了,也足以能表达宋朝的和平诚意。

然后让著作郎保安军判官邵良佐与王士元与贺从勖一道出使西夏。

赵祯害怕郑朗不同意,君臣二人开头便提起和谈的重要性。赵祯叹息一声,说道:“吕夷简多次与朕谈到大局二字,说范仲淹等人虽德操高尚,但为人迂阔难用,只有郑卿才能做到大局兼顾。”

吕夷简是一个道德小人,但这个点评M可是郑朗不敢葬价。

“郑卿,你说西夏会击败契丹,为何?”赵祯好奇地问了一句。想不明白,西夏与宋军作战,荒前宋军数败,包括好水川与三川口这样的大败,可是宋军表现很勇敢,西夏是胜,但是惨胜。看样子西夏人并不是很强大,如何是契丹的敌手,赵祯想了半天,没有想懂。

“陛下,战争之道,变化万千,史上不乏以弱胜强的战例。契丹人是强大,可是他们想攻打西夏,必须从南河套经过,南河套多沙,而契丹人想出兵,必须秋高气爽之时,沿途草长,能维持战马的草料,偏偏此时南河套戈壁滩上多风沙,这种天气对契丹人不适应。如今契丹人短视,国内缺少良臣,又与我国一样,久未战争,虽时有叛乱,战斗规模不大。并且深入其境,天时地利人和皆不在契丹这一边,所以臣说契丹多半会失败。”

说了赵祯也不懂。

对军事这一块,赵祯是一个瞎子。

这也造成赵祯执政时最大的短板,虽然朝中重臣多次说裁兵,然而赵祯一直不敢裁减军队。手中有军队,他才感到安心。就象看到郑朗回到京城,他一颗心安定下来一样,因为他知道郑朗有才能,不会出大问题,对自己最忠心,有了一个好的帮手替自己参考。而且郑朗对权利表现很淡泊,无所谓,越无所谓,他才会越放心。

摇了摇头,赵祯说道:“依你看,那一方战胜对我朝有利?”

“两国交战,必有重伤,只要战,对我朝皆有利。一战两国交恶,对我朝以后更有利。但契丹获胜,必然惨胜,得到银川平原与河套,以后对我朝危害比西夏人更大,自此从镇戎军到关南十县,皆与契丹人接邻,论军队力量,我朝现在然没有契丹强大,那么即便有盟约,也会生成新的边患。不过这些羌蕃对契丹人没有感情,民风剽悍,契丹想统治,多半不易,甚至国力从此受阻于此。元昊若胜,军心民心会从此恢复,可是外困于契丹与我大宋,只要操作得当,元昊必被我朝歼灭。臣以为,元昊胜对我朝有利。”

与西夏人作战,心中有些底子,与契丹人作战,未知数太多!

“让他们打吧,我朝已经十分困窘,百姓到了休养生息的时候。”

郑朗一片沉默,过了一会儿说道:“臣有句话不知能不能说?”

“说。”

“论我朝开创之功,是太祖还是太宗?”

“呵呵,郑卿,为何说话变得这么小心,谁的功劳,朕清楚,你不用避讳,自是太祖之功。”

“陛下,以史为鉴,人无远忧,必有近虑。治国之功,武功当学太祖,文治当学太宗,这才是真正的祖宗家法。你看臣带的一千几百名生女真战士如何?”

“很尊敢。”

“北方象这样勇敢的战士有很多很多,只是一直没有开化,没有一个人杰将他们凝聚起来。天地运转,变化不息。契丹渐渐没落了,其贵族多贪婪无厌,一旦变化,北方出现更强大的游牧政权取代契丹,契丹我朝都难以敌手,到时候我朝用什么来抵抗?”

“郑卿是椭”

“必须歼灭西夏,我朝就不用两面分兵,专抗北方,即便敌人强大,也能僵持下去。否则分兵西夏,又要分兵北方,只要敌人更强大,我朝危矣。因此臣想请陛下学太祖。”

“朕怎么做?”

“太祖用武将之道便是以史为鉴,从唐初变化而来的,战时用武将出兵,不战武将闲置,那怕象李靖这样的文武全才,也不能让他们参与过多的朝政,以便节制武将骄横之心。”

“但西北……。”

“鱼北臣披是的文臣的皮,其间谋策多听从种世衡、狄青、张鼎、景泰等将领的主意,所以两次大会战全部取得大捷。甚至臣与韩琦刻意坐镇于定川寨时,将指挥大权全部交给狄青。但是战争结束,臣立即将所有权利收回来,不给武将坐大的机会。这是臣学习太祖用兵之道。”

“你写一个折子。”

“陛下不可,那样的话,臣会让言臣口水淹死,连陛下都躲不过去。”

赵祯乐得弯下腰。

笑完后问:“那你说出来,让朕怎么做?”

“潜移默化!四季交替,皆是不知不觉中转换的,不可能今天冰天雪地,明天万物复苏,阳春突至。包括国家的种种弊端,需要一点点去调节,欲速则不达,不求快,但必须去做!”

郑朗不敢多说,但刻意提醒关健的一句

第二卷四百三十三章始(下)

“朕听说李元昊为不让你阻挠议和,将高政送给你。”。

“臣立即将他斩杀。”

“你做得很好……—……”赵祯脸上显出歉意,尹洙很不理解,为什么不将两浙的一件公案了断?不能了,一了会牵扯很多,一旦高衙内胡说八道,不管真假,可能牵连到宗室,首先赵元俨的儿子第一个便跑不了。反正宋朝未断的案子也不是一件两件,不在乎多这一件,当场斩杀,是最佳手段。但赵祯心中清楚,郑朗不可能害怕宗室子弟的,这是主动替朝廷与自己减少负担,同样也是一种识大体的表现。

“陛下,莫要忘记臣还写了中庸一书,只可惜没有时间,不然臣想重新将此书修改。再著一本仁义。”

“仁义?”

“易经之道,阴阳转换,阴中滋阳,阳中生阴,故说孤阴不长,孤阳不生。仁义也是如此,仁中有义,义中有仁,才能构成一个复杂的整体生存。比如忠孝,忠孝两全固然美好,可那有那么容易?臣这一次路过家乡,看到几个娘娘年老体衰,很想学一学包拯留下来服侍她们,但朝堂有事,臣不得不做一个不孝之子,忍痛来到京城。”

“不可啊”,赵祯吓得一哆嗦,你有七个老妈,一个个服侍,最大的大妈六十多岁,最小的小妈才四十几岁,你要服侍到那一天。

“但必须兼顾,比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