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明末行-第1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青州知府魏同年对付这些商人们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把手指向了不远处的青州都指挥使衙门,并言明这些税率是卫所自己定制的,且卫所并不归自己管辖,你们要是有意见只管到指挥使衙门提。
    刚开始,商贾们还真的气鼓鼓的真的到指挥使衙门去闹,但是他们并没有见到庞刚,而是来了一名衙门的知事,他用冷冰冰的语气告诉他们,要是嫌卫所的税收过高,他们可以不来这里做生意,这下,商人们傻眼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四章 流民潮开始
    这名知事冰冷的警告声把诸多商贾们给惊醒了,他给了他们一个很简单的选择题,要么接受我们的税收政策,要么卷铺盖滚蛋。
    庞刚就是要用这么一种强硬的态度告诉商人们,他们享受了两百多年的几近免费的税率从今天开始要改一改了!
    庞刚强硬的态度一出,开始还真有许多商家退出了卫所,看着他们一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态度,庞刚并没有挽留他们,因为庞刚知道这是一个过程,让商贾们适应按时缴税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直到后世也会有人不适应的,但是庞刚要的却是要把做生意就要纳税这个观念植入人们的心里。
    经过了一轮震荡,各个卫所的商户虽然撤了一部分,但还是有一些商户留了下来,毕竟这里的商机却是很高,这些人也是抱着试试的态度留下来,若是做不下去再撤也不迟。不过事实证明,在青州各处卫所做生意,虽然要纳税,但一批货物也只是要缴一次税而已,只要你交了税,那么你在各处的卫所就会受到卫所官兵的保护,有什么纠纷各处卫所也会帮你处理,即便是纳了税,但生意也还是有很大的赚头。
    商人的口碑就是最好的广告,就这样,通过各地的商人,灵山卫的水泥、望海堡的精盐、安东卫的牲畜就这样通过商人慢慢流通到了附近的几个省份,同时各地的商品也慢慢流入了青州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发展。这样的结果也是庞刚所期望看到的,毕竟商人最大的功能就是能让商品流通起来。这才是商人最大的作用。
    崇祯九年十一月中旬,又一轮的流民潮开始了。河北、河南甚至山西等地都有流民陆续进入了名声越来越响亮的青州。
    庞刚和魏同年翁婿也开始紧张起来,发动青州官府和各个卫所开始接纳并安排流民。由于早有准备。流民的安置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了起来。
    胡三牛是河南开封府人。家里排行老三,由于日子过得艰难,才二十二岁的他外表看上去却像个三十来岁的中年人。河南虽然号称中原腹地,战略地位异常重要,但同时也是四战之地。从崇祯元年开始,这里已经经历了近十年的动荡,土匪、官兵、流寇一茬接一茬的扫荡着这里,尤其是今年年末后,这日子愈发的不好过。
    今年下半年以来。胡三牛经常听人说起了河南临近的青州有活干,只要加入军户卫所就会帮他们找活干。并分发给他们土地。日子实在过不下去的胡三牛一发狠,带着自家媳妇和女儿,一路乞讨到了青州。
    “孩他爹,这就是青州吗?”胡三牛的媳妇翠花是个本本分分的农村妇女,她一只手牵着才五岁大的女儿的小手,另一只手牵着丈夫的衣角怯生生的问道。
    “应该是吧,等遇见人俺就去问问。”胡三牛瓮声瓮气的应了声,放下了肩上的担子开始歇息起来。
    过了一会胡三牛就看到官道上走来了一队商人,胡三牛见状赶紧过去询问了一下,不一会就回来跟翠花说道:“孩他娘,俺问过,这里就是青州府,再往东走半个时辰就是安东卫所啦。”
    “哦,谢天谢地,总算是到了。”信佛的翠花欣喜的双手合十,说道:“到了安东卫所就有活干,咱们也有条活路了。”
    “嗯,咱们赶紧赶路吧。”胡三牛瓮声瓮气的拿起担子放在肩上,一家三口就这样向东面走去。
    走了半个时辰,胡三牛一家人惊讶的看到脚下的泥路竟然变成了一种自己从未见过的平摊大路,路面异常的平整坚硬,人走在上面也没有了走在泥路或者石子路上那种咯脚的感觉。
    “咦,爹爹,这路可真大啊,走在上面可舒坦了。”胡三牛的女儿大丫挣脱了她娘的手,在路面上连蹦带跳的跑了起来。
    “大丫,赶紧回来,小心摔倒。”翠花看到后赶紧追了上去把女儿拉了回来。
    正在这时,前边出现了一处哨卡,哨卡上还站着一排人,等到胡三牛夫妇过去后,才发现前面站着一排全身披甲的军士,铁制的铠甲在阳光下闪着寒光,把这些军士衬托得异常的威武肃穆。
    胡三牛怯生生的凑到一名军士的面前正要说话,这名军士打量了胡三牛一眼用手指了指旁边说道:“若是来青州寻工作、入军籍的就到一旁登记。”
    胡三牛一看,才发现在这排军士不远的旁边放了一张桌子,桌子后面坐着一名官吏模样的中年人,在他的前面还站着十多名看起来和胡三牛一家一样衣衫褴褛的人,男女老少都有。
    胡三牛一家在后面排了好一会的队,当轮到他们时这名官吏模样的中年人打量了他们一家人几眼后才问道:“你们是从哪里来的?一家几口?是要在青州打短工还是要入军籍?”
    胡三牛小心翼翼的问道:“大人,俺们是从开封府过来的。日子实在是过不下去了,想到青州找条活路,不知老爷说的打短工和入军籍有何区别?”
    这名中年官吏耐心的说道:“打短工就是在青州几个卫所内打打短工,过上几个月就会回去,入军籍则是正式加入我青州各卫所的军籍,也就是当军户了。”
    “军户?”一旁的翠花一听要入军籍吓得连连摆手插嘴道:“大人,俺们可不当军户,俺们过几个月还是要回家的。”
    “是这样吗?”这名官吏又正式的问胡三牛。
    “是的,老爷,俺们过几个月还是要回家的。”胡三牛和媳妇的想法很是一样,也是连连摆手。
    “是吗?”这名官吏深深的看了他们夫妇一眼,眼里闪过一丝意味深长的神色才说道:“那好吧,你们拿上这块木牌到前面的一个招工地点去吧,听说那里还缺苦力,你就去那里报到吧。”
    说完,这名官吏把一块木牌递给了胡三牛,胡三牛夫妇千恩万谢的领过了木牌向前去了,只是此时的胡三牛却想不到日后他会为今天的决定捶胸顿足(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五章 准备工作
    安东卫位于青州的最西面,它的东面是灵山卫,北面是千牛卫,安东卫虽然也在屯田,但它现在的主业却是养殖业,这也是相应庞刚所提出的做事要专业的要求。庞刚始终认为,一个人或一个卫所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要求一个卫所把所有的东西都包圆了,这不合实际,大家根据自己的特色来发展,最后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那才能形成互补。
    今天,庞刚带着手下众军官来到了安东卫,顺便检查一下安东卫的养殖情况,安东卫的千户刘长友殷勤的陪同在一旁。
    对于如今的安东卫的发展刘长友是相当满意的,在庞刚的大力支持下,安东卫经过一年的时间,修缮了一个完善的水利枢纽。现在刘长友可以拍着胸脯说开荒开到哪里,他的水渠就跟到哪里。而且最令他自豪的是今年安东卫的养殖业出现了很大的发展,预计今年过年前,安东卫可以为整个青州提供三万头生猪、十多万只鸡鸭,完全可以保证整个青州百姓的肉食品供应。
    庞刚走在一排排庞大的猪圈里,看着猪圈里一头头养得肥头大耳的肥猪和在猪圈内外不断忙碌的军户,心里很是满意,他笑着多刘长友到:“刘千户,你做得不错,看来本官今年要多分你一些分红了。”
    此时的刘长友满面红光,拍着胸脯道:“大人放心,要说打仗卑职或许不行,但是说到养猪种地卑职决计不比旁人差到哪去!”
    “哈哈哈这个我绝对相信。”庞刚笑了起来。刘长友这句话倒是大实话,说起来他们这些世世代代屯田的老军户。抡起打仗可能没几个人精通,可要是让他们种地养猪。他们肯定全是行家。
    庞刚和刘长友走了一段路后。想了想对刘长友说道:“刘千户。近些日子流民收拢得如何了?”
    刘长友道:“好叫大人得知,这些日子已经陆续来了三万多流民,卑职除了一部分把他们留在安东卫,其余的都分流到千牛卫和灵山卫去了。”
    “嗯,你做得不错。”庞刚夸了他一句后又道:“你们安东卫缺人这我知道。但是灵山卫和千牛卫更是缺人,尤其是千牛卫,他们的荒地最多,需要的人手也多,绉千户已经跟我提了好几次了。说你总是把青壮流民留给自己的卫所,剩下的老弱妇孺才给他们送去。这样可要不得,须知他们的屯田才是根本,没有了千牛卫的屯田我们就像无根的浮萍,到时候我们吃什么,天天拿猪肉当饭吃吗?”
    刘长友被庞刚训得半响说不出话来,过一会才诺诺道:“大人,卑职卑职只不过是想多留一些人帮忙罢了。”
    “你这个笨蛋。”庞刚恨铁不成钢骂道:“我看你的心眼比针尖也大不了多少,你害怕没有流民吗,这才几天啊,就有三万流民过来了,你们安东卫能收容个七八万恐怕就顶天了吧,你知道咱大明一年有多少流民吗?说出来能把你吓死,咱们大明一年的流民至少有五六百万,多的年景能有上千万,你一个小小的安东卫能收多少人呐?”
    “我的乖乖,这么多!”刘长友听得眼睛有些发直,在安东卫窝了半辈子的他做梦也想不到大明竟会有如此多的流民。
    “是的,流民,大量的流民!”庞刚心中一阵苦涩。了解历史的他很清楚,明朝与其说是被李自成给灭掉的不如说是被海量的流民潮给扑灭的。
    数量达到上千万的流民在全国范围内大量流动,所过之处如同蝗虫一般寸草不留,这才有了李自成那些流寇的栖息的土壤,否则以李自成这些人的本事别说灭了大明了,连自保都有问题。
    “大人,那些流民不会动涌到咱们青州来吧。”被庞刚的话吓了一大跳的刘长友担心的问庞刚,被说上千万流民了,今年要是来上一百万流民就能把整个青州压死。
    庞刚摇摇头:“今年还不会,不过明年就难说了。”
    “所以今年咱们的任务就是拼命的屯田种粮食。”庞刚正色说道:“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在明年能够收容至少一百五十万到两百万流民。”
    “一百五十万至两百万?”刘长友觉得自己的呼吸都开始困难起来,“这么多人每天光是吃掉的粮食那就是一座小山啊!咱们能有这么多粮食吗?”
    “所以咱们才要拼命屯田种粮啊!”庞刚笑着拍了拍刘长友的肩膀,至于土地方面你不用发愁,青州的土地不够用咱们还可以把他们分到登州、莱州去,只要能安置好那些流民,咱们的人口是实力就会越来越大的。
    来到这个时代后,庞刚从当初的朝不保夕到困惑、迷茫再到今天定下的目标,曾经庞刚也曾想过能不能试着帮助崇祯保住大明江山,最后功成名。但最后庞刚终于想清楚了,任何一个朝代的灭亡都不是偶然的,它有着自己必然的因素在里面,自己若想凭借一己之力阻止这一切最后只能是落得个螳臂当车的下场,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4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