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号首长-第13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1998年录取108万人,到2008年录取600万人,十年时间,内地高校的招生规模扩大了六倍,平均每年扩招50万人,以每年招收5000人的大学计算,等于是每年扩大100所大学……
高等教育规模的急速扩大,对内地社会的影响非常大,而在九八年,对于是继续控制高等教育规模,还是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曾经有一场争论。
这一届政府履任后,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九八年开始,学术界和舆论上就开始出现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与不宜盲目扩大的争论。
稳健派认为目前内地高等教育规模已经比较大了,他们的理论依据是我国现在每年的高校同等层次的毕业生人数达到了161万人,包括全日制和成人教育,另外再加上26万人的自学考试取得同等学历毕业生,共计187万人,超过了美国的大学毕业生人数。这是当时教育部一位主要官员讲出来的数据,不过这个数据对比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用来比较的美国毕业生人数171万是授予学士、准学士学位的毕业生,而内地毕业生包括了有学位的本科毕业生,以及没有学位的专科毕业生,还包括成教、自考,而如果单纯比较获得学士学位的毕业生,美国有117万,内地只有43万,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如果具体到研究生这个阶段,美国研究生学位获得者的人数是内地研究生毕业人数的12。7倍,差距更大。
稳健派还认为,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规模是以劳动密集型经济为主,而且到下个世纪前半期都不会发生质的变化,加上我国人口众多,尤其低素质人口多,就业压力大,因此不宜放弃劳动力数量优势,盲目攀比质量优势,所以教育发展的重心应当是初、中等教育,以培养各种熟练劳动力和技术人员为重点。
稳健派还从人口结构、教育经费的分配、生均成本、生师比、乃至高校教师的素质等方面说明内地不宜盲目扩大高等教育规模。
应该说,稳健派的理由有一部分是合理中肯的,除了有关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已经世界第一有点偷换概念外,其他的问题都很客观。
从九九开始的高校扩招,也确实导致了稳健派所担心的一些问题。比如高等教育扩张过快,但教育内涵和师资力量跟不上,大学生的含金量迅速贬值。
另外高等教育扩招以后,造成大家唯大学论,而技校、职校招生困难,年轻人都去大学读书,而不肯学技术,造成了技工荒。
在包飞扬看来,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对内地来说是必由之路。那种认为内地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长期占据主体的说法是很不负责任的,也低估了内地经济发展的潜力。
改革开放虽然已经二十年了,但正如伟大首长所说的那样,这二十年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改革的速度既可以说很快,也可以说很慢,变化确实很大,但还是不够大。
私营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一直被强调,也就是最近才开始改变说法。而这将是内地经济改革最后的堡垒,在最终抛弃了所有制的壁垒以后,内地经济的所有潜力才会被彻底激发,从而获得让人惊叹的高速发展。
内地改革,实际上就是不断打破壁垒,让经济获得松绑的过程,从一开始的公有制经济,不允许任何非公经济的存在,到打破壁垒的分田到户、家庭承包,然后允许个体户出现,允许个人承包经营……一步步放开非公经济的限制。
而放开的效果也很明显,民间个体、私营经济获得了飞快发展。
………………………………
第1841章 新港教育枢纽
对华国这样一个拥有近千万平方公里土地,还有十二亿人口的国家来说,天然就是一个大国。华国的高速发展,可以看成是改革红利、人口红利、市场红利,而改革是最重要的,只有改革了,打破了壁垒,其他的要素才能发挥作用。
但这些红利迟早都会消失的,华国发展的越快,红利消失就会越快,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主要受益于人口红利,但是以内地的计划生育政策,最多二三十年以后,人口红利就会消失,届时内地要面对的就是人口老龄化问题。
从红利到负担,转变就是这么快。
但生育政策也不可能很快取消,毕竟十二亿人口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负担也是很大的,国家承担不起人口持续高速增长的后果。
某种意义上来说,高校扩招,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加快了内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优势,因为二十年后,内地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超过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说适龄人口中,有一半的人进入了大学,而对接受了高等教育的这些人来说,他们肯定无法接受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工作和低廉的薪酬,这就让劳动密集型产业潜在的劳动力直接削减了一半。
加上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会吸纳大量的适龄人口,这就导致愿意从事单调、重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人越来越少,一些工厂经常会出现用工荒。
但高等教育的爆发式增涨,也确实让内地民众受教育的程度提高。苹果公司在回答为什么在内地生产苹果手机的时候就曾经说过,只有在内地,才能够找到足够数量的技术工程师。手机代工不算什么高技术,但精密生产却需要大量的工程师,没有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内地大概也很难拥有这么多的工程师,产业升级会更加困难。
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看,内地高等教育的爆发式增涨确实出现了很多问题,毕竟两年翻一倍,一年扩大一百座高校,这样的扩张有违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而这种粗暴的增长方式,一方面提高了整体的高等教育水平,另一方面也难免良莠不齐。稳健派担心高教资源问题还是很现实的。
不过,对现在的政府来说,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还有很多现实意义。这两年内地经济增速下降,既有周期性的原因,也有结构性的问题和改革的问题,国企改革攻坚是打碎经济发展的枷锁,激活经济发展的潜力,从长远来看非常重要。但对眼下来说,还要看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和消费。
出口方面,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日、韩、东南亚等国货币贬值,而牢牢钉住美元的华元就相对升值了,升值的结果就造成内地生产的产品相对日、韩和东南亚国家的产品在价格上竞争力下降,虽然出口依然在增加,但增速下滑,势必对经济增速产生影响。
投资方面,投资增速不慢,但受到国企改革的影响,财政也比较紧张,虽然政府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但受财政紧张的影响,财政扩张的规模也是有限度的,而且仅仅靠政府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并不是长久之计。
相对来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是比较健康的,政府也一直在想办法刺激大众消费,提出新的房改政策,推动房地产的发展是一方面,高等教育收费改革,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也与此有关。
据统计,内地家庭在教育方面的消费占到了家庭消费的百分之四十,可见内地家庭对后代教育的重视,所以政府希望通过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带动消费经济,有人甚至喊出了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口号。当然,这个口号争议较大,后来也被收回了,但是在这两年,这种说法确实有一定的市场。
高等教育规模扩大,拉动的消费也不仅仅是高校收取的那些消费,每年新增五六十万大学生,这个群体进城以后带动了消费。另外高等教育扩招,也让考大学成为热门话题,如果说以前适龄人口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会报考大学,那么在毛入学率和高考录取率都大幅度提升的情况下,报考大学的人也会越来越多,由此带动的消费就会波及到整个高中,乃至初中学生群体和相关的家庭,而这个群体包括了数千万中学生和数千万家庭。这才是高等教育大众以后真正的影响,以前考大学只是少部分人的事情,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以后,则会成为所有人的事情,而其中的一部分人则会继续追求更加好的教育,对教育培训市场、出国留学市场都会造成影响。
另外,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也能帮助减轻当前的就业压力。这两年社会最大的矛盾就是下岗职工的问题,下岗职工、农民工和待业青年造成当前的实际失业率非常高,而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以后,高校每年多吸纳五六十万适龄青年,高校扩招的同时,中学的规模也会扩大,一部分原本会进入社会就业的青年会进入高中和大学,加上扩招以后创造出的就业岗位,每年将减少数百万乃至上千万就业需求。
梁建武能够担任新港办,自然是知道这次扩大高等教育规模背后的争论、博弈和决策的背景,所以包飞扬在新港联系几所大学的时候,他才会特别关注。
相比于高校规模的扩大,提升高校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水平,难度无疑会更大,为此国家也推出了211工程和985工程,也是希望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建立一批世界级的名校,不过这个任务显然任重而道远。
包飞扬打算通过与新港的高校进行合作,为汇浔区大学城的建设引入国际化的视野和教学氛围,让汇浔区大学城不同于普通的大学城,对此梁建武还是很认同的。既然自身的积累不够,那就通过引进、交流来解决,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新港科技大学的发展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不过,内地的情况和新港又不一样。除了办学资金的问题,在管理、招生等方面都会有很多限制,相对来说,资金其实并不是包飞扬担心的问题,他很清楚未来内地大学缺的其实并不是钱,而是真正的学者大师,还有教育质量。
“你的这个想法很好……”
梁建武看了包飞扬一眼说道:“新港这边,如果有什么需要帮助的,你可以尽管跟我说。我也可以帮你争取一下将这项合作列入新港与内地加强交流合作的重点项目,这样不管是新港,还是内地都会对项目提供一些支持和方便。目前新港一直在寻求这方面的突破,以振兴新港经济,所以我想对这个项目,大家都会比较乐见其成。”
包飞扬点了点头:“那就麻烦梁叔叔了……”
包飞扬想了想说道:“这段时间一直在研究新港的高等教育,新港的高等教育在亚洲乃至全世界都是水准之上的,新港如果要加强与内地的联系,其实这也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点。”
梁建武微微笑道:“从去年开始,新港已经增加了面向内地大学生的名额,也增加派往内地学生的数量。”
“新港高校国际化的学习氛围,对内地大学生来说,还是具有很大吸引力的。”包飞扬点头说道。
“另外,我注意到新城政府在九七年提出要将新城打造成为东方波士顿,提出了建设区域人才培训中心和教育枢纽的愿景,接下去新城很可能会推动相关规划的进行和落地。这个想法的核心很可能就是扩大新城高等教育的规模、质量,并吸引更多亚太地区的留学生前往新城求学……”
新城与新港在很多方面都比较接近,面积、人口、城市化的独立经济体、自由港、物流和金融中心等等,两者现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