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炎不良人-第8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朝廷这算是空手套白狼,啥也没有付出,就白白多了近十万的将士。
很多人以为,燕王在接到这份圣旨之后,肯定会心生不满,向朝廷抗…议,拒不交出兵权的,然而,燕王李刚的选择,再次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就在圣旨刚刚进入凉州之后,秦之豹这边就收到了燕王的兵符,似乎他早就知晓会这样。
燕王很配合,而且配合的太不可思议了一些。
第三,西征军既然编入镇西军当中,那殷元魁这个大元帅的职位,按理说也该撤掉了,重新成为镇海大将军才对,可并没有,朝廷并没有在这个时候收回殷元魁手里的权利,反而给增加了不少权利。
圣旨上说,殷元魁依旧是西征军的大元帅,不过,名称也从西征大元帅,变成了镇西大元帅,其总管康城以东,玉门关以西,西北三洲外加十八城的所有军政大。
换而言之,殷元魁的位置不变,不过手里的权利却增加很多,现如今的殷元魁,毫不夸张的说,现在整个西北都是他说了算,不是藩王却胜似藩王,其权利之大,地位之显赫可见一斑。
除了西征军本身的改变之外,李承政、韩德厚、童真、房子墨、许睿慈都有了新的任职,而这一系列的任职,也让众人一头雾水。
朝廷罢黜了韩德厚凉州刺史的职务,改由李承政接任凉州刺史,负责凉州
和庭洲,两洲之地的大小政务,擢升韩德厚为征东将军,房子墨和许睿慈为其副将,待到西北初定之后,无需进京述职,直接去往徐洲,统领徐洲的八万大军,准备收复海洲。
童真则带着田真、解必安等几位杂号将军,去往建州,接替秦惠,掌管其麾下的数万大军,准备收复福州等地。
至于其他的一众将领,在官职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有不少人可以直接进入兵部任职,而且接替的还是实缺,晋升不少,而随着这些将领的擢升,他们空下来的位置,也由让殷元魁这位镇西大元帅和秦之豹这位镇西将军,自己看着办。
另外,就是关于炎军打下来的这十八座城的安排,圣旨上让殷元魁他们先稳固好康城这些直面西域的军事要塞,至于其他的城池,待到西域使团离开长安之后,再做定夺。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情。
不过,对于这十八座城池,有三座城被单独划分出来,分别是北宛城、石安城、龟兹城。
北宛城原本是北宛国的国都,虽然北宛国只是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王国,可其毕竟是王国,在被西征军拿下之后,北宛城也就相当于灭国了,不过,许凯歌在拿下北宛国之后,并没有屠戮北宛国的皇室和大臣,反而是留下了他们,哪怕是许凯歌在离开北宛城的时候,也不曾杀害他们。
北宛国的国王和其王国的大臣,在北宛城之战之后,就被送往西洲城居住起来,说是保护,其实跟圈禁没有什么区别,而这次圣旨下来之后,让北宛国国王去往京城居住,而原本生活在北宛国的百姓,可以重新回到北宛城生活,而这座北宛城仍然由北宛国皇室管辖,炎朝只是在北宛城设置了一个都护府而已。
名义上是炎朝和北宛国皇室共同掌管北宛城,其实,北宛城还是北宛城,只是不能在称国而已。
石安城距离北宛城不算远,被单独划分出来,赐予了石族,让石族再次驻扎休养生息,朝廷这算是接纳了石族。
至于龟兹城,则被赐予给了马族,这三座城池都不小,虽然算不上十八座城池当中最好的,却也是排名前五的存在,尤其是石安城,其在所有城池当中,排名第三。
石安城和龟兹城都和北宛城一样,都是石族和马族各自掌管城池,不过,有所不同的是,每座城池都有一支五千人的城防军,其中炎军占据三千人,剩下的两千人,则是由石族和马族各自出兵。
另外,在这三座城池的周围,拢共驻扎了八万大军,分布在三座城池周围,而其目的不言而喻。
对待石族、马族和北宛国的臣民,朝廷给予了很大的善意和优待,自他们接管这三座城池之后,免税三十年,而三十年之后,其城池所得的税收,朝廷只收一半。
除了赋税的问题之外,朝廷还免除了这三座城池的徭役制度,但是,兵役必须要服从,五抽一,也就是五户人家,要有一人去当兵,关于兵役这个问题,只是说了一个大概,具体的还需要等他们去了长安之后,再详细交涉。
另外,朝廷还承诺,待到西北战局彻底稳固之后,将在西北建立书院,他们的孩子,可以去中原读书,同时也可以参加科举,而凡是他们的孩子去参加科举,享有优先权。
这种优待,可是前所未有的,根据传旨的公公说,为了这件事,炎武帝可是在朝堂之上,跟诸多大臣据理力争了一番,最终才敲定下来的。
可以说,石族、马族和北宛国才是这次封赏的最大赢家,而当初许一凡承诺给他们的东西,基本上都兑现了,不但兑现了,还给予了他们更多的东西。
当这个消息传出来之后,很多人第一时间都把目光投向许一凡,开始猜测许一凡的身份背景,以及其背后的能量,要知道,在大炎王朝的历史上,不是没有收容过异族之人,朝廷对待他们的态度,可没有现在这么好,也没有现如今这么好说话,能给块地方让他们繁衍生息就不错,不可能又是减免赋税,又是建立书院,还发放农具种子的。
要知道,单单这些事情,朝廷就需要很大的一笔开销,而且随着时间越久,这笔开销就越大,至于说回本,那真不知道要到猴年马月了。
最后一件事,就是关于许一凡。
这次朝廷来的人很多,除了宣旨的公公之外,还有六部的诸多官员,以及很多才从纵横书院毕业的儒家子弟,协助镇西军的战后善后事宜和安置工作。
圣旨是不少,可给许一凡的只有一道而已,这是很不合理的情况,不说殷元魁和李承政这些高级将领了,就是像马?、石狼这样的人,每个人至少都收到了三份以上的圣旨,偏偏许一凡是个例外,仿佛朝廷把这个立下最大功劳的许一凡给遗忘了一般。
唯一值得说道的是,许一凡在接圣旨的时候,是站着接的,其第一次接圣旨好像也是没有跪。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一众大大小小的将领、官员,看向许一凡的眼神就变得复杂难明起来,有惋惜,有诧异,有疑惑,有幸灾乐祸,有讥笑嘲讽。。。。。。。诸如此类的情绪很多,而许一凡却什么都没说,什么都没做,拿着圣旨就回到了自己府邸,该干嘛干嘛,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般。
第六百五十九章 古沫汐的招揽
在圣旨送达康城之后,炎军之中大大小小的将领也都纷纷开始忙碌起来,该走关系的走关系,该寻找门路的寻找门路,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仕途而奔波不息,对于那个白袍小将,很多人选择了忽略。
战时,面对强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那无可厚非,而战停之后,凝聚的人心也在此时开始分崩离析,每个人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奔走忙碌,至于他人的处境如何,管不着,也不想去管。
没有人打扰,许一凡也落得清闲,不过,他也不再像之前那般,窝在府邸当中,而是走出府邸,开始在这座经历了一年多战火洗礼的城池当中漫步。
在那场连绵不绝的秋雨之后,天空终于放晴,若是不去看残缺的城墙,倒塌的房屋,还有那布满伤痕的甲胄,单单站立在城墙之上,举目远眺的话,其实,西北这边的风景还是很美的。
碧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的平原,漫天黄沙,白云依依,偶尔有南飞的大雁从头顶掠过,整个西北给人一种苍劲之感,正是一场美不胜收的画卷。
九月已经悄然而去,十月如期而至,在中原,此时应该正值深秋之际,可康城却伴随着秋雨的洗礼,初冬已然悄然而至。
这一日,许一凡再次走出附近,登上城墙,举目远眺,身边跟着的只有两人,慎武和古沫汐!
在圣旨送到之后的第二天清晨,文星辰就牵着一匹老马,在许一凡的送别之下,离开了康城,跟在他身边的,只有一个叫闻一问的十五岁少年。
闻一问是言午堂学生,原先是个乞儿,好像是嘉州人士,在元符十年,北蛮提兵南下,跟炎军展开厮杀之际,闻一问所在的村落,遭到北蛮军的屠杀,尚且不到十岁的他,侥幸存活下来,逃到了嘉州城,沦为了一个乞儿,最后又不知为何,来到了安民镇。
当时还未曾离开安民镇的许一凡,遇到了这个同龄人,就对其救济了一番,顺便帮他在安民镇的一个铁匠铺,找了一份差事儿,当然,这个铁匠铺不是武朝所在的铁匠铺,而是在镇子西边的那家姓吴的老铁匠当伙计。
闻一问没读过书,可人很聪明,做事也勤快,又是农民的儿子,有膀子力气,打铁这种体力活,虽然不能说是他最好的选择,却也是生存的方式之一。
在安民镇的时候,许一凡跟闻一问接触的不多,只是每隔初一十五的时候,闻一问会主动到镇子东边的老槐树下,找许一凡坐一坐,听许一凡给他说一些书本上的东西。
对于那些书本上的内容,许一凡不甚在意,而小镇的其他孩子,也不太在意,可是闻一问却十分的在意,每次许一凡讲述书本上的东西的时候,他都听得格外仔细和认真,时不时的还会提出自己的疑问,虽然很多问题很幼稚,可许一凡总能在他身上,看到曾经的自己。
闻一问姓闻,至于他原来叫什么,早已经无从得知,有个小名叫狼狗,而之所以会取这么个小名,主要是其父亲是个猎户,养了七八条狼狗,而闻一问很是喜欢这些狼狗,根据闻一问自己说,在他出生的时候,恰好家里的一条老母狗也产下了一窝崽子,于是,他那没文化的爹,就顺便给取了这么个小名。
对于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一辈子可能都没读过书,甚至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农民来说,别指望他们能取什么好听的名字,都说贱名好养活,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比如闻一问,他就像狼狗一般,从被屠戮殆尽,沦为一片白地的村落逃出来,就相当的不容易。
一问,这个名,是许一凡在询问闻一问名字的时候,随口而言,瞎起的,玩笑的成分居多,主要是这小子,每次找到他,都会问他一个让其沉思良久的问题。
闻一问是许一凡在离开安民镇,在东海镇刚刚落地生根的时候,就一路乞讨而来的,当时,在那个初夏时分,看着衣衫褴褛,双手布满冻疮的少年,许一凡是很震惊的,不过,也没有说什么。
在言午堂成立之后,许一凡就把他丢到言午堂去了,天骄五营他都待过,其学习能力不算最好的,却是最勤奋的,当许一凡从兴安城归来,身边除了徐诗芷和齐若兮这两个千金大小姐之外,还有荀德华和宁致远这两个儒家弟子。
在回到东海城之后,许一凡就把闻一问从言午堂开除了,然后丢到荀德华身边,给其当个杂役,顺便跟着这位大儒,学习儒家知识,因为许一凡很清楚,言午堂并不适合他。
在起点书院成立之后,闻一问是第一批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