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段王爷的江湖-第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段郎道:“你们几个不要斗嘴了好不好?白董事长不是导游,是咱们的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的话,我就慢慢地讲给你们听也无妨的。”
    岳灵珊道:“冲哥哥你讲啊,我最喜欢听你讲故事了……”
    段郎道:“要讲这个古琴台,就得讲咱们中国古代两个人的故事……”
    岳灵珊道:“好啊,两个人的故事……好暧昧哦……”
    李湘道:“别打岔,专心听课……不说话没人说你是哑巴……”
    岳灵珊冲李湘做了一个鬼脸,低声道:“知道啦,你嫌人家不会说话嘛……我很乖的,说不说话就不再说了!”
    段郎道:“这两个人啊,很有名。一个叫俞伯牙,一个叫钟子期。我要讲的故事,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之典故。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位大臣俞伯牙,极善鼓琴。一次伯牙受楚王外派公干,乘船沿江而下,途经汉阳江面,突遇狂风暴雨,停舟龟山脚下,不一会雨过天晴,心旷神怡,于是乎,伯牙鼓琴咏志。抚琴小段弦即断,伯牙便知有人窃听,俞伯牙朗声说:‘何方高人在此,不妨请出来一叙?’等到请出‘高人’,却是一个樵夫。樵夫对俞伯牙道:‘小可姓钟,名子期。刚才闻到先生抚琴,就被感动了,不想却打搅了先生的雅兴,子期在这里向先生赔礼道歉了!’伯牙道:‘音实难知,知音难觅先生有懂音乐的耳朵,自然会听懂乐曲,何罪之有?既然知己难求,相请不如偶遇,咱们不妨再听几只曲子。反正我也兴致颇高……有两支我非常珍爱的曲子,想请先生雅赏……’子期道:‘只要先生肯让我欣赏,自无不可!’伯牙调好琴,沉思片刻,抚琴一首,志在高山。子期赞道:‘美哉!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又抚琴一首意在流水。子期又赞道:‘美哉!荡荡乎意在流水。’伯牙大喜,得遇知音,二人结交为挚友,相约来年再会。第二年,本是伯牙会子期之时,不料子期却已不幸病故。伯牙到此知悉噩耗,悲痛万分,在子期墓前再度鼓琴‘高山流水’。曲终后,伯牙失去知音更感孤寂,伤心之余,顿感曲艺无意,便扯断琴弦,摔碎琴身,发誓今后永不鼓琴。”
    段郎讲完这段凄美的千古知音难觅的故事,大家都比较沉郁。只有没心没肺的岳灵珊笑得出来:“嘻嘻,咱们冲哥哥就是有文化,看来我爹爹的书房里的藏书,我没有白偷啊。小时候,冲哥哥喜欢看爹爹的藏书,都是靠我偷出来给你看的……”
    白苏珍道:“刚才段王爷的故事讲得确实精彩,咱们黄鹤楼景区管委会将俞伯牙的故事作为景区的重要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古琴台景区现在已经建成了一个独立的AAAA级景区。古琴台又名俞伯牙台,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清嘉庆初年(公元1796年),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龟山西脚下的月湖之滨,东对龟山、北临月湖,是中国音乐文化古迹、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汉市文物旅游景观之一,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武汉三大名胜,有“天下知音第一台”之称。外地来游玩的朋友都喜欢去玩的。现在我们所在的地点就是梅岭,传说当年整个山岭上全种植的梅花,著名的梅雪诗的故事就在这里发生的。”
    岳灵珊道:“苏珍姐姐,你这个故事肯定好听,快点讲啊!”
    白苏珍道:“难得咱们的珊妹妹叫我一声苏珍姐。那就不客气了哈。话说当年诗人卢梅坡同志在咱们这里闲云野鹤般的游玩。偶然间来到这漫山遍野都是梅花的梅岭上,一玩就玩疯了。忘记了饥渴,忘记了时间,忘记了今夕何夕,整个人都沉浸在梅雪的世界里。灵感悄然而来,写了两首令他名垂千古的诗,其一为‘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其二为‘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这两首诗确实是很好的,段王爷是诗词高手,能不能为我们几个俗人详细地讲解讲解呢?”
    段郎道:“不敢不敢。梅花,是最超凡脱俗的花。是最坚韧的花。梅花的色,艳丽而不妖。梅花的香,清幽而淡雅。梅花的姿,苍古而清秀。梅雪诗其一,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的品格。但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难怪诗人无法判个高低。其二的诗阐述了梅、雪、诗三者的关系,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结合在一起,才能组成最美丽的春色。诗人认为如果只有梅花独放而无飞雪落梅,就显不出春光的韵味;若使有梅有雪而没有诗作,也会使人感到不雅。从这首诗中,可看出诗人赏雪、赏梅、吟诗的痴迷精神以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欲知后事,请看下集:《潮起潮落》第十二章  知音难觅(6)
………………………………
第十二章  知音难觅(6)
?    第2卷  潮起潮落  第十二章  知音难觅(6)
    时值仲夏,梅岭的梅花只能看到树,看不到花。
    但走在没有梅花的梅林之间,想象着“梅雪争春”的艳丽景色,那心情大是不一样。
    段郎是军事天才,自然看得出这里虎踞龙盘,乃兵家必争之地。此时此刻,他心中有与他同样属于军事天才的*的词境浮现:“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伟人的心是想通的,反之,俗人的想法也是一致的。伟人登高看到的是天下情怀,俗人登高,感觉到的是个人得失。岳灵珊见段郎沉默,她也乖乖的不再说话了。
    李湘道:“梅岭虽然也很雄伟,卢梅坡的《梅雪》诗也写得很出色,但因为没有李白这样的超级无敌大粉丝去追捧,所以,其知名度就大大地不如黄鹤楼了。白董事长,您认为呢?”
    白苏珍道:“咱们刚才离开的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其它两大名楼分别是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屹立在蛇山,是古典与现代熔铸、诗化与美意构筑的精品。它处在山川灵气动荡吐纳的交点,正好迎合中华民族喜好登高的民风民俗、亲近自然的空间意识、崇尚宇宙的哲学观念。前日段王爷登黄鹤楼,使心灵与宇宙意象互渗互融,从而使心灵净化乃至于升华。才写出了《七律。登黄鹤楼》这首傲视千古的佳作——我尤其喜欢诗中‘天上月缺还月满,人间情淡复情浓。’这两句,简直与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大约就是黄鹤楼美的魅力经风雨而不衰,与日月共长存原因之所在。而梅岭及其卢梅坡的《梅雪》诗,与崔颢、李白及其有关黄鹤楼的诗作比较起来,那广告宣传的效果肯定不一样……李白的推荐起码值得范冰冰的出场费,而卢梅坡没有大腕帮忙推荐,所以,不但得不到出场费,反而得交报名费……您说差距大不大嘛!”
    边走边聊,来到“印心石屋”。何碧香道:“这几个字都称是道光御书,我在别的地方也见到过……好像都差不多呢,到底哪里的才是真迹呢?”
    李湘道:“这个问题很高深,既然是御书,那就和皇帝有点关系,我们只有请段先生看看,也许搞得清楚……”
    段郎道:“道光御书?我……不熟悉……还是问问白董事长看。”
    岳灵珊道:“冲哥哥,你怎么会不知道呢?我爹爹的书房里正好有关于这个‘印心石屋’的记载,我记得是我亲自偷来给你看了的啊?”
    段郎道:“所以,我一直给你说我不是你的什么冲哥哥你还不信。我真的不是你的冲哥哥……我姓段,大理国的亲王,因为心情郁闷才向皇兄请假,离开朝廷,到江湖上游玩,再次证明和说明,我真的不是你的冲哥哥哈!”
    李湘道:“珊妹妹不要怕,不是冲哥哥也没有关系,咱们都是好姐妹,没有冲哥哥,咱们多一个段哥哥也一样,都是帅得不得了的哥哥。既然你当初给你的冲哥哥偷过书,肯定偷看了书中的内容吧,记得多少酒给我们讲多少,也增广一下我们大家的见闻……”
    白苏珍道:“对啊,珊妹妹,我们大家都很同意你加入我们这个团队。我们都来做段王爷的粉丝团……抱团取暖,互相支持。看谁敢不买账!”
    岳灵珊道:“好,既然几位姐姐想知道,我也就老老实实地回忆。我爹爹的书里之所以有这个事情,主要是因为我爹爹与一个人是朋友。这个人名叫陶澍,曾任两江总督。我爹爹曾经救过他的命。所以,才有幸得到一本他退休之后所著的《回忆录》,书中说,陶澍是湖南安化小淹镇人,出身贫苦,但从小聪明好学,发愤读书。他的父亲看到儿子天资聪慧,喜好读书,便将陶澍送到当地的私塾水月庵读书。在离水月庵不远的资江中,有一块长宽各约两丈,凸出江面约两丈许,方正若印的大石头,人们称之为‘印心石’。陶澍很喜欢躺在印心石上看书,就将水月庵的书斋起名为‘印心石屋’。”
    李湘道:“哦,原来是这样的。那怎么这里也有‘印心石屋’呢?”
    岳灵珊道:“陶澍25岁就中了进士,28岁授翰林编修,此后官运亨通,不断获得提拔。道光十年,陶澍来到南京,出任两江总督,达到宦海生涯的顶点。道光十一年,两江总督陶澍打破清代惯例,兼两淮盐政,9月,因整理盐务和镇压土匪有功,他被道光帝誉为‘干国良臣’。我的爹爹就是在陶澍镇压土匪的时候救过他的命,两人才成为莫逆之交。我爹爹自然是有心结交朝廷大员,而陶澍则是有心结交江湖豪杰,以策自身的安全。后来,在道光帝的支持下,陶澍对江南的盐务、治河、漕运、币制、赈灾、海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效果显著。1835年冬,55岁的陶澍因政绩卓著入京靓见道光皇帝。在向道光皇帝介绍自己的家乡时,陶澍特别提到了‘印心石’和自己在‘印心石屋’寒窗苦读的故事。道光帝非常感兴趣,当即书写了印心石’和‘印心石屋’匾额,赐给了陶澍。你们来看,这儿上款写‘道光乙未秋日’,下款为‘御书’。御书者,皇帝本人亲笔书法也。从右至左四个大字‘印心石屋’。还有几方印章,分别是‘清虚静泰’、‘慎德堂御书宝’、‘道光之宝’。说明这个是真迹(陶澍本人所刻)无疑。”
    白苏珍道:“珊妹妹原来也是博闻强记的女中豪杰,这些历史掌故对于我们公司做旅游项目的生成太珍贵了,谢谢你。但珊妹妹还没有解释清楚湘妹妹的问题,为啥别处也都有‘印心石屋’这个题字……”
    岳灵珊道:“据陶澍《回忆录》记载,除了咱们武汉龟山,他在扬州平山堂、镇江焦山、常熟兴福寺、苏州沧浪亭、长沙岳麓山、江西庐山、江苏连云港、无锡惠山等地都刻有一模一样的‘印心石屋’碑,为什么全国各地有如此之多的‘印心石屋’碑呢?”
    欲知后事,请看下集:《潮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