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南宋从拜师黄裳开始-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承业继续说道:“顾会长生意遍布两府一州,是嘉兴首富,如果难民流匪作乱,以嘉兴城的府兵根本无法抵挡,而朝廷大军镇守边关,鞭长莫及。”
    “到时嘉兴城破,首当其冲的就是各位乡绅的产业,而在座的就是你顾会长产业最多,到时你确定能保全你的家业?”
    顿了顿,杨承业接着说道:“现在知府大人号召大家出钱出粮就是为了安抚难民,保全大家。”
    “到时难民退却,知府大人会树碑立传,大家将会名留青史,受后世尊崇,大家又何乐而不为呢?”
    一名尖嘴猴腮,身穿花色袍褂的中年男子说道:“杨公子话虽不错,但是我们辛辛苦苦积攒的家业就这样捐出去,心有不甘呢!”
    “这位是………………”
    杨承业看着中年男子,问道。
    “在下史德威,客云绸缎庄的老板。”中年男子拱手道。
    杨承业说道:“史老板,失敬。”
    “在下既然代表沈家,那在下就代我大哥做主,为了弥补大家的损失,我们沈家愿意将官盐的生意拿出来给大家分利润,从此之后,沈家不再碰触官盐生意。”
    “什么?”
    “你说的是真的?”
    “你能代表沈家吗?”
    杨承业的话顿时激起了众人的议论,就连顾聪和王安都惊讶的看着杨承业,同时也看向了沈佑。
    沈佑虽然不知道杨承业为何会上他让出官盐的生意,但是只要是杨承业说出的话就认为是对的。
    沈佑清了清嗓子,说道:“二弟就是代表我沈某,他说的话就是沈某的话。”
    史德威看着沈佑问道:“沈大官人,你确定要放弃官盐生意?”
    沈佑朗声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今日有知府大人作证,沈某言出必行。”
    这时,杨承业接口道:“本来难民来临应该是知府衙门的事,但是知府衙门府库不足以支撑所有难民的用度,所以沈家愿意将官盐生意还给知府衙门,由知府衙门再行分配。”
    听了杨承业的话,所有人全部眼神热切地看着王安,等待着他的决定。
    王安扫视了大堂一周,缓缓说道:“如此,各位乡绅就将你们捐出的钱粮数目报给师爷,到时本官会按照各位所出的钱粮数量进行合理分配。”
    听了王安的话,众人包括顾聪都朝着师爷蜂拥而至,迫不及待的大喊了起来。
    “师爷,我顾家出两万贯,米五十担。”
    “史家出两万贯,米三十担。”
    “宋家出六万贯,米七十担。”
    “怎么你宋家比顾家出的都多?”
    “切,顾家恁地小气,你没听知府大人说吗?谁出捐的多,所占的官盐份额就多,趁此机会要超过顾家,此时不出手更待何时?”
    “宋兄说的对,我刘家也出六万贯,米七十担。”
    …………………………
    王安傻眼了,这些人都疯了?怎么哄抢起来了?
    此时,沈佑才明白了杨承业的做法,他是让沈家让出官盐买卖,令那些人疯狂争抢,而且沈家还不用出一点儿钱粮。
    “沈大官人好算计!”
    王安对着沈佑竖起了大拇指,说道:“既然沈家愿意让出官盐生意,那么沈家就不必出钱出粮了。”
    杨承业上前一步,说道:“知府大人,那如何使得?”
    “官盐生意本来就是官家的,我们沈家只不过是物归原主而已,既然大家都出钱粮,那沈家就出力吧。”
    “哦?如何出力?”王伯好奇的看着杨承业。
    杨承业淡然道:“难民来到嘉兴,到时必定瘟疫横行,这三伏天如果滋生瘟疫,到时也是麻烦事。”
    “我们沈家要求大人大量购买药材,我沈家派出人手遏制瘟疫。”
    闻言,王安奇道:“沈家有医师?要知道整个嘉兴城就两名医师,而且已经年过古稀,已经无法出城为难民诊治了。”
    杨承业笑道:“这个大人尽管放心,只要知府衙门将药材全部采购齐全,我可以担保不让瘟疫爆发。”
    “好!”
    王安使劲一拍桌案,说道:“就这么办,本府会令人尽快将药材采购齐全,全部送到沈家。”
    杨承业拱手道:“如此就一言为定了。”
    顿了顿,杨承业对沈佑说道:“大哥,我们先回去准备吧!”
    沈佑答应一声,告辞王安,与杨承业一道返回沈家。
    宋朝一向都是文官坐轿,武官坐马,而商人一般都坐马车。
    杨承业与沈佑坐上沈家的马车返回沈家。
    “二弟,你为何要将官盐的生意让出去?白白便宜了那些人?你看那些人都像饿狗一样。”
    车上,沈佑终于问出了自己的疑惑。
    杨承业脸色深沉,露出与年龄不相符的冷静。
………………………………
第十四章配置药方
    良久,杨承业说道:“大哥,如果我所料不差的话,很快朝廷就会派出钦差大臣前来视察。”
    “到时官盐定会被审查,毕竟官盐不允许民间贩卖,被收回是早晚的事,现在我们可以专做酒楼生意,我想不会比官盐差的。”
    “将官盐交回,可以抵扣捐钱粮,何乐而不为呢?”
    听了杨承业的解释,沈佑才恍然,叹道:“还是二弟想的周到。”
    知府衙门,各大乡绅还在吵嚷着自己捐出的钱粮,乱的王安头晕脑胀。
    “大人,京城派人来了。”
    这时,赵捕头走进大堂,对王安说道。
    “快请!”
    王安说着走出了大堂,去迎接京城来人。
    此时,一名信使抓着马鞭,背着包袱,正风尘仆仆的走进知府衙门。
    “皇上有旨,钦差张俊张大人不日即将到达嘉兴,监督嘉兴安置难民事宜。”
    信使说着将背上的包袱解开交给了赵捕头。
    王安接过赵捕头递过来的包袱,一边打开,一边说道:“赵捕头,带这位兄弟前去休息,顺便准备一桌酒菜洗尘。”
    信使拒绝道:“多谢王大人,在下还要回去复命,就不耽搁了!”
    王安对赵捕头使了个眼色,赵捕头心领神会,从怀里掏出一锭银子,足有十几两塞进信使手中,同时问道:“兄弟,钦差大人何时到达?”
    信使掂了掂银两,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钦差大人还未启程,估计七日之后就会到达。”
    “告辞了!”
    信使说完走出衙门,翻身上马,扬鞭而去。
    “大人,我们要不要派人前去迎接钦差大人?”
    送走信使,赵捕头返回衙门对王安问道。
    王安沉吟了片刻,问道:“赵捕头,本府平日里待你如何?”
    赵捕头回道:“大人待我如兄如父,如果不是大人提拔,小的还是一个市井混混,也不会吃公粮。”
    “嗯!”
    王安点头道:“那好,本府现在要交代你一些事情,如果办好了,等本府升迁定会送你一场富贵。”
    赵捕头激动道:“小的惶恐,大人的吩咐小的定会全力以赴办好。”
    王安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那好,现在你派出两名府兵前往驿站,不分昼夜监视钦差大人的动向,同时去坊市搜罗古玩玉器,越多越好。”
    赵捕头答应一声就要离开,却被王安喊回。
    “这件事要秘密进行,不要走漏任何消息。”
    赵捕头拱手道:“是大人,小的明白了!”
    看着赵捕头离开的背影,王安呢喃道:“老朋友,你还是来了,我对你真是太了解了,看来老天爷都在帮我!”
    王安说完便兴冲冲的返回了后衙。
    回到沈家,杨承业见过了吴若兰和邹氏,便将自己关在房里,开始修炼九阴真经上面的功夫。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其意博大,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不候列,变化之由表,生死之兆彰,不谋而遗迹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约,…………
    杨承业利用九阴真经上面所记载的口诀,运转着黄裳灌入他体内的真元,一遍一遍地冲刷着体内的筋脉和穴道。
    虽然黄裳身受重伤所剩的真元不多,但是也相当于别人几十年的功力了。
    如今杨承业所拥有的功力相当于别人修炼了几十年,但是由于身体太过幼小,无法承载太多,所以黄裳将剩余的功力全部封印在他的丹田内,让其一点一点的释放。
    杨承业大概运转了三十六个周天,终于拥有了气感,那内力就仿佛一只小老鼠一般在体内乱窜,并且一点一点的变大。
    杨承业睁开眼睛,眼中闪过一丝兴奋之色,紧接着一跃而起,按照真经上面的记载开始修炼招式,这些招式里有轻功、掌法、拳法、腿法和爪法,被其挨个练习。
    “二弟、二弟,你在吗?出大事了!”
    不知过了多久,门外响起沈佑急切的声音。
    杨承业收招回气,打开房门,看到沈佑正在外面来回踱步,焦急的等待着。
    看到杨承业出来,沈佑急忙迎了上去,说道:“二弟,出大事了!”
    杨承业说道:“大哥勿急,出什么大事了?”
    沈佑说道:“我刚接到消息,无数难民向着这边涌来,所过之处农田被践踏,很快就会到达岗子村。”
    杨承业问道:“知府衙门有没有开始建造帐篷屋舍?”
    一听杨承业问起,沈佑就愤愤不平,说道:“也不知道那王安存的何种心思,到此时都没有一点儿动静,别说什么帐篷屋舍了,就连药材都没有准备妥当。”
    杨承业说道:“靠人不如靠己,他们不干只有我们干了。”
    “大哥,你通知让吴能尽快将药材收集起来运回庄里,同时在庄外开设粥棚,接济难民。”
    沈佑为难道:“就算我们开设粥棚,以沈家的米粮坚持不了三天。”
    杨承业说道:“先这么办,我想很快钦差就会到嘉兴,倘若王安还是不作为,那他的知府之位也就坐到头了。”
    顿了顿,杨承业接着问道:“有没有钦差的消息?”
    沈佑沉声道:“据知府衙门传回来的消息,朝廷派张俊为钦差,六日之后便会到达嘉兴。”
    “张俊?”
    杨承业皱眉道:“消息可靠吗?”
    沈佑点头道:“千真万确,是赵捕头亲口对我说的,而且王安已经派府兵前往驿站迎接。”
    杨承业眼神闪烁,说道:“我知道了,现在大哥必须办两件事。”
    “一,派人请一名配药师按照我配的药方进行煎药,到时难民必定会产生瘟疫,用这个药可以遏制瘟疫。”
    “第二件就是让三儿过来找我,我有事要办。”
    “三儿?他还太小,会不会耽误?”
    沈佑不知道杨承业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不无担忧的说道。
    杨承业笑道:“三儿聪明伶俐,最适合不过了。”
    既然杨承业如此说了,沈佑也就没有反驳的道理,答应一声就离开了。
    杨承业再次返回房间,凭着记忆提笔写下了藿香正气水的配方。
    这段历史杨承业记得清清楚楚,当年就是淮河决堤,大量难民涌入嘉兴,导致瘟疫横行,三年之后宫廷医师才研制出了藿香正气水的配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