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南宋从拜师黄裳开始-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老人家,快放手,继祖只是想看看你的伤势!”

    王伯见状,对老头急切的说道。

    听了王伯的话,老头又看了杨承业一眼,才缓慢的松开了杨承业的手腕。

    “嘶”

    杨承业倒吸了口冷气,看到自己手腕上出现一道淤痕,暗道:“这病歪歪的老头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力气?”

    “小哥,恕老夫冒失了!”

    老头声音嘶哑的对杨承业说道。

    杨承业揉着手腕,苦笑道:“没事,我还是给老丈检查一下吧。”

    杨承业说着伸出手指搭在老头的手腕上。

    “我的伤势我自己知道,你看了也没用。”

    老头看着杨承业,说道。

    杨承业查探着老头的脉搏,眉头紧锁,说道:“怎么会这样?你的五脏六腑全部移位,内脏大量出血,能活下来简直就是奇迹。”

    老头嘶哑道:“小哥一看就不是武林中人,不知道也很正常。”

    “其实我能活下来,全靠体内真元支撑,否则早就驾鹤西去了。”

    “真元?”

    老头的话,颠覆了杨承业的认知,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内力?

    仿佛明白了杨承业的想法,老头说道:“真元和内力不同,他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跟你说了你也不懂,不知小哥姓甚名谁?”

    杨承业回道:“我姓杨,名承业,字继祖,家父乃是杨再兴。”

    闻言,老头双目大睁,问道:“可是以八千精兵据守小商桥,大败金军数十万的杨再兴将军?”

    杨承业苦笑道:“是的,不过家父也身死了。”

    听了杨承业肯定的回答,老头突然笑了起来,说道:“原来是将门忠烈之后,看来老夫后继有人了!”

    老头目光看向了王伯,说道:“老人家,老夫有话要对这位小哥说,不知你能不能回避一下?”

    王伯也是和通情达理的人,听了老头的话,点了点头,退出了房间。

    王伯退出后,原本病歪歪的老头突然坐了起来,当即将杨承业吓了一大跳。

    “你、你、你……………”

    杨承业指着老头,结结巴巴。

    老头摆手打断杨承业的话,问道:“你知道我是何人?”

    杨承业迷茫地摇了摇头,定定的看着老头。

    老头摸了摸胡须,说道:“老夫姓黄,名裳,如今已经一百余二十岁了。”

    “黄裳?”

    杨承业搜索着历史上的人物,无奈对历史一知半解的他对这个名字非常陌生。

    看着杨承业的模样,黄裳叹息道:“老夫平时不显于人前,你不知道也很正常。”

    顿了顿,黄裳接着问道:“老夫一身功夫通天彻地,你可愿意拜我为师?”

    杨承业看着黄裳,问道:“既然你那么厉害怎么会受了如此重的伤?”

    黄裳摇头道:“虽然我的功夫很厉害,但毕竟是一个人,正所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再加上面对千军万马,我如何能应付?”

    杨承业想想,觉得也是,他毕竟不是神仙。

    杨承业说道:“恐怕要让你失望了,家父在世时,曾经说过,我天生体质弱,不适合练功,所以让我从文报效国家。”

    黄裳嗤笑道:“什么体质弱,只不过是推词而已,在我这里根本就不是事。”

    “也对,你们杨家枪讲究的是修炼外功,上阵杀敌,并不修习内功,这么说也没错。”
………………………………

第五章灌入功力

    黄裳,徽宗时任福州知府,酷爱道学,几乎网罗了天下道学典藏。

    恰逢宋徽宗信奉道教,便下旨将黄裳调入大内,编撰一部古往今来的道家著作。

    时年黄裳已经六十七岁高龄,但是却不负众望,取天下道书精华,去其糟粕,著成了一部震古烁今的《万寿道藏》,并且雕刻成书。

    为了不让徽宗怪罪,黄裳一字一句的校对,没想到阴差阳错之下再次编出了《九阴真经》,并且竟然习得内功,练就真元。

    当黄裳书成,要敬献宋徽宗之时,突发靖康之难,汴梁被攻破,徽钦二宗被金军俘虏。

    黄裳以百岁高龄前往上京,想凭借一己之力将徽钦二宗救出来,但是没想到上京竟然有绝世高手坐镇,黄裳空有一身真元而无实际招式,虽然将那高手击退,自己也身受重伤。

    黄裳逃离上京,一路向南,风餐露宿,冥思苦想,挑战各派高手,终于集各家所长,创出了独具一格的武学著作。

    黄裳将《九阴真经》分为上下两部,上部记载了道家经典,集医学、星象、占卜、内功心法于一体,下部将所有武功招式记录,其中包含了掌法、拳法、指法、爪法、腿法、轻功等。

    黄裳逃到嘉兴,想去临安,但是因伤势太重,最终晕倒在王伯的门外。

    听了黄裳的讲述,杨承业也唏嘘不已,没想到黄裳竟然有如此大的毅力,世上少见。

    杨承业听黄裳提到《九阴真经》才想起了黄裳是谁,顿时激动不已。

    黄裳看着杨承业,问道:“现在你已经知道了,想不想拜我为师?”

    “我可以将《九阴真经》传授于你。”

    杨承业前世已经是将近三十的青年,再加上今生十五年,也是人老成精的存在,已经做到了喜怒不形于色。

    杨承业表面上一副淡然的模样,但是内心已经窃喜不已。

    《九阴真经》可是金大师在射雕里最高等的武学,就连天下五绝都争的头破血流,没想到自己刚刚穿越竟然会有如此际遇。

    想到这里,杨承业对着黄裳纳头就拜:“徒儿杨承业见过师父!”

    黄裳摆了摆手,说道:“我不是武林中人,也就不行那武林拜师规矩了,你可以称我为老师。”

    杨承业急忙改口道:“见过老师。”

    看到杨承业真诚谦虚的模样,黄裳老怀大慰,终于有人能将自己的著作传承下去了。

    紧接着黄裳对杨承业招了招手,说道:“近前来!”

    杨承业乖巧的来到床榻前,突然,黄裳出手如电,点了杨承业的穴道。

    “老师,你……………”

    黄裳略显疲惫的说道:“乖徒儿,勿怕,为师现在要打通你淤塞的穴道,同时打通你的任督二脉,将我的此生功力传给你。”

    黄裳说着一把将杨承业拉到床榻上,盘膝坐好,一双干枯的手掌在杨承业身上不停地拍打,头顶雾气蒸腾,充斥着整个房间。

    此时的杨承业痛并快乐着,时而剧痛,时而奇痒难耐,时而舒爽,有口不能言,只能任凭黄裳施为。

    大概两个时辰后,杨承业感觉身体一松,“啪”的一声掉在床榻上,而黄裳则再次躺倒。

    “老师,你这是…………”

    杨承业抓住黄裳的手腕,急切的问道。

    此时的黄裳脸色灰白,一丝丝死气缠绕着满是褶皱的面孔。

    “乖徒儿,为师已经油尽灯枯了。”

    黄裳艰难地抬起手掌抚摸着杨承业的手背,说道:“为师怀里只有《九阴真经》的下卷,等时机成熟,你立刻前往雁门寺,一定要将上卷取回来,切记不可让他落入阴邪之人手里,否则后患无穷。”

    “切记、切记………………”

    黄裳说着双手一摊,闭上眼睛,瞌然去世。

    “老师!”

    杨承业惊叫一声,眼中泪水滚滚而落,虽然他与黄裳认识很短的时间,但是却被其为人所折服,并且不惜将自己全身功力全部灌入他的体内。

    这份恩情,令杨承业心头沉甸甸的。

    按照黄裳的吩咐,杨承业在黄裳怀里取出了一本线装书,封皮上写着九阴真经下卷。

    杨承业大概翻了翻,里面全部都是手抄小篆体,里面凝聚了黄裳毕生的心血。

    杨承业小心翼翼地将《九阴真经》收起,招呼王伯帮忙办理黄裳的后事。

    令杨承业没有想到的是,那个盐商老板竟然前来帮忙,说是为了感谢杨承业帮他追回了那羊皮坎肩。

    盐商老板姓沈,名佑,苏州昆山人氏。

    在沈佑的帮助下,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将让黄裳入土为安了,并且与沈佑成为莫逆之交。

    现在杨承业唯一担心的就是他那瞎眼的娘,虽然他决定前往临安参加科举,但是旅途遥远,再加上身无分文,而且还得有荐书,这些都令杨承业头疼。

    无奈之下,杨承业只好先将前往临安的计划按下,一边修炼着九阴真经里面所记载的功法,一边想办法诊治吴若兰的眼睛。

    有了黄裳灌入的真元,杨承业习练起来可以说是事半功倍,但是对于没有功底的他也只能自己慢慢摸索。

    九阴真经里面记载的武功包罗万象,各个都威力强大,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九阴神爪,被后世电视剧改成了九阴白骨爪。

    杨承业暂时也没有去学它,毕竟通过电视剧里的情节隐隐有些忌惮。

    杨承业通过研究,终于发现吴若兰的眼睛是被息肉遮挡,对于古代中医来说,吴若兰的眼睛可以说是彻底没治了。

    但是对于拥有几千年医学知识的杨承业来说却有数十种方法,最简单有效的就是动手术将息肉割除。

    这天,杨承业回到家,看到吴若兰正坐在床沿唉声叹气,不禁问道:“娘亲,何事叹息?”

    吴若兰说道:“孩儿,是为娘拖累你了,如果不是为娘的眼疾,你恐怕早就可以去京城了。”

    杨承业上前抓住吴若兰的手,说道:“娘亲,你说哪里话?为了你,孩儿可以不去京城,永远陪在你的身边。”

    杨承业看着吴若兰,虽然吴若兰脸上遍布风霜,但是也难掩其年轻时的绝代风华。

    “傻孩子!”

    吴若兰说道:“男儿应该志在四方,你就应该遵照你父亲的遗愿,弃武从文,参加科举,扬我杨家门楣。”

    吴若兰说着双手抖抖索索地从怀里掏出一块折叠整齐的方布。

    “这是………………”
………………………………

第六章沈家有子

    吴若兰将方布慢慢打开,露出一块长方形,中间有个圆孔的翠绿色玉佩。

    “母亲,这是…………”

    杨承业看着吴若兰手中的玉佩,有些不解的问道。

    “哎!”

    吴若兰叹了口气,请,轻轻抚摸着那块方形玉佩,说道:“孩儿,这是你父留给你的。”

    “你父亲当年给你定下了一门亲事,女方是京城咸安郡王韩世忠的小女儿。”

    “你去京城找到韩世忠,咱们不求他能履行婚约,只求他能看在你父亲的面上,给你写一封荐信,也好能让你有参加科考的凭证。”

    宋朝科考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所有参加科举的必须经过童生、解试、省试、秋试和殿试,缺一不可。

    但是如果有朝廷重臣保举,可以直接跨过前面的环节,直接参加秋试。

    而杨承业根本没有进入过书院,也没有参加过童生、解试和省试,所以根本就没有资格参加秋试。

    杨承业是真没有想到,这么狗血的剧情居然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居然会和韩世忠的女儿有婚约。

    韩世忠他还是有所了解的,南宋名将、词人,与岳飞、张俊、刘光世合称“中兴四将”。

    韩世忠身材魁伟,勇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