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这个明星很想退休-第2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袁先生则在一旁跟着一起哈哈大笑。
    他的笑容是如此灿烂,眼神里好似还带着对自己【禾下乘凉梦】的期许。
    这个话剧演员的演技实在是太好了,然后节目组的【服化道】又太用心了。
    这使得他和那个人,实在是太像了。
    一个让大家吃得饱的人,却那么瘦,那么瘦………。
    对了,他还养了一只猫,叫袁花花。
    还记得那张点赞破百万的画吗,那张小猫在稻谷下睡着的画。
    并配文:“袁花花,在香香的稻谷下睡着的话,你会梦到爷爷吗?”
    第二期的画面中,袁老和学生们开始进行了试验,想看看第二年的结果。
    在画面转换之前,一阵风儿吹过,吹拂了那株最特殊的水稻。
    弹幕里,立刻就有网友发出了那句话,来搭配这个画面。
    ——“风吹麦浪,就是他的灵魂回响。”
    画面在此刻一暗,一年时间悄然而过。
    骆墨低头看着书籍,继续念着:“第二年春天,袁爷爷将这株水稻的种子,播种到了田地里。”
    “谁想到,到了禾苗抽穗的时候,早的早,迟的迟,高的高,矮的矮,参差不齐。”
    画面再次切换,来到了戏剧演员那边。
    稻田旁,同一批学生问道:“袁老师,为什么会这样。”
    袁老回答道:“很可能是因为那株鹤立鸡群的水稻,是一株天然的杂交稻。”
    学生又问:“袁老师,水稻不是没有杂种优势吗?”
    袁老说着:“当然有,杂种优势,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早在1637年,出版的《天工开物》中,就记载着养蚕业是如何利用杂种优势………”
    就在这样的情况与形式中,自然而然的引出了这部典籍。
    这种引子的形式,和第一期是类似的。
    只不过,第一期里,大家都是在伏生出现后才开始哭,如今,宋应星都还没出场,很多观众看着弹幕,看着画面,就哭得喘不过气来。
    “袁老的墓盖上方端正的摆放着两碗米,碗上写着: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
    很多观众们看到这句话,不由得想起了先前看过的一段采访。
    袁爷爷道:“一粒粮食可以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你年纪轻不知道,上世纪六十年代啊,饥荒的时候,饿死人呐。”
    “您是不是特别害怕,这样的场景再次出现?”记者问道。
    袁老沉声认真地道:“不可能了。”
    是啊,因为有您,不可能了。
    只是如今……。。
    往后,每一缕升起的炊烟,都是来自人间对您的缅怀。
    先生千古,国士无双。
    。。。。。。。。


第二百五十六章 该换我辈掌灯了
    舞台中央处,骆墨坐在书桌旁。
    负责袁爷爷这部分的话剧舞台的灯光,在此时熄灭。
    骆墨抬起头来,道:
    “【那些与我们同时代光芒熠熠的人物,其实和伴随我们的日月星辰没什么区别,平时你总不大会时常想起他们,你总觉得他们永远会在。
    然而他们却又和日月星辰不同,是西沉了就不再升起,划过天幕就不再回来。
    他的光芒照耀到的地方越多,你越会感到随着他们的离去,时代的一部分也随之定稿,后人翻阅时代的书页时,会清晰地看到这个天体陨落的注脚。】”
    这是由“谷鸟衔枝来”写的话,用来纪念那些可爱又伟大的人,当初的点赞量接近150万。
    骆墨拿这段话作为衔接部分,只见另一侧的舞台上,一道流光闪过,宛若流星划过夜空,引领着观众把目光聚焦到古时候的另一颗【星辰】上。
    等到舞台灯光亮起,第二期的主角宋应星,在此刻登场。
    画面一开始,就是宋应星的兄长来田地里找他。
    兄长叫他上来,宋应星叫他下来。
    兄长嫌弃他没个举人的模样,居然在田地里劳作。
    宋应星则开始给他看一株饱满的水稻。
    然后从水稻讲到水车,从水车讲到著书。
    “我决定,把所有有用的实学,全部集中在一起,写一本书!写一本有利家国,有利百姓的好书!”宋应星笑着道。
    “好!书名叫什么?”兄长问道。
    宋应星低眉沉吟了片刻:“书名叫……。。书名叫……。。”
    突然,他福临心至,站起身来叫:“书名叫《天工开物》!”
    背景音乐在此刻响起,两个话剧舞台上,古代与现代的两批演员纷纷定格站立,骆墨站在舞台中央,述说起了二者的共通之处,以水稻入手,将两位科学家联系在了一起。
    背景音乐逐渐激昂,他进行总结道:“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儿来识读这本华夏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天工开物》!”
    弹幕齐刷刷的涌现。
    “这书名取得真是大气!”
    “不知道为什么,我有点起鸡皮疙瘩。”
    “这节目的质量真是没的说啊,保持着和第一期一样的高水准!”
    “两个让大家一步步吃得饱饭的人,都好瘦啊。”
    “我就问一句,小时候有多少人的梦想是当科学家?”
    “这节目太有意义了!学到了好多啊!”
    “不仅学习了知识,我那民族自豪感啊,简直飙升!”
    这里头的几位话剧演员,都是中年演员。在接到第二期的剧本时,他们可以说是压力山大,也正因此,才请求骆椿能指点一二。
    可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还是绝好的。
    此时,节目里正在播放话剧正式片段的前期筹备,比如典读会,比如场景的搭建。
    观众们不由感慨,央台不愧是央台,宁丹不愧是宁丹。
    先前说过,宁丹不喜欢小打小闹,她喜欢鼓捣一些大场面。
    这败家娘们的节目,都是大制作,疯狂砸钱。
    但效果绝对都是到顶的!
    不管是舞美,还是场景,亦或者是道具、服侍………全都精美绝伦!
    典读会上,饰演宋应星的话剧演员道:“我在看序章的时候,最佩服的一句话是: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前期的准备工作全部播完后,中间插播了一段每一期都有的画面。
    那就是话剧演员站在镜子前,看着换装化妆后的自己,朝着镜子拱手一拜,弯腰作揖。
    镜子里浮现的是古人,镜子外则是今人。
    等到古今中人起身对视一笑后,话剧的主线部分正式开始,讲述起了宋应星从青年到老年的一生。
    从手法上,则是先让当代【读书人】骆墨与老年宋应星闲聊,由老年宋应星自己口述回忆。
    这个看起来跟田间老农一样的老人,开始说起了自己中举时的场面。
    他与自己的兄长皆为举人,他乡试第三,兄长第六,宋府一府两举人,被称为“奉新二宋”。
    只不过可惜的是,接下来进京刚考,第一次遇上了震惊朝野的科举舞弊,第二次兄弟二人也还是名落孙山。
    一次又一次的科考,一次又一次的落第。
    六次科考落第,二人都已至中年。
    宋应星选择了回到家乡,照顾体弱多病的老母,并开始整理笔记。
    后来,兄长与老友都开始当官,宋应星通过他们,开始接触到了桑蚕、火器之类的东西,增长了自己的见闻与学识。
    他还是一心写自己那本实用之书。
    很多人或许并不知道,《天工开物》还是一本图文并茂的书,里面还有许多宋应星亲手所画之图,栩栩如生。
    这本书不仅仅涉及到了衣食住行等方面,可以说是包罗万象。
    全书总共分为三大卷,十八小卷。
    以【乃粒】篇作为开篇,以【珠玉】篇作为收尾。
    有着“【贵五谷而贱金玉】”之意。
    也正因此,在制作这一期时,才会选择以袁爷爷和宋应星作为古今之呼应。
    书成之日,兄长与老友在一旁见证。
    兄长道:“不作溢美之词,不作浮夸文章!”
    老友道:“书中要包罗先人之智慧!”
    宋应星道:“书中要囊括今世之技艺!”
    然后,三人齐声高昂,用力一挥衣袖,道:“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对于考生来说,这是无用之书。
    可对于另外一些人呢?
    这是一本无比实用的神作啊!
    老年宋应星坐在骆墨身旁,开始叙述起了兄长与老友一一离自己而去,兄长更是在前朝覆灭之时,自尽随前朝而去。
    整个节目,每个舞台之间,都有构架住桥梁。
    只见一道光桥上,出现了已经离世的二人,他们与老年宋应星站于桥的两端高声对话。
    “你老了……。。”
    “瞧你这样子,肯定又下田去了吧?”
    一句又一句的交流,两位已故之人朝着宋应星道了一声:“贤弟!保重!”
    三人站在光桥两端,遥相对拜。
    等人三人起身,已逝的兄长与老友齐齐转身,即将消失在光桥上之时,那个已满头白发,卷着裤腿,穿着破旧的草鞋,腰都已经无法挺直,真如田间老农一般的宋应星道:
    “兄长!伯聚兄!”
    “应星………想你们。”
    二人大笑,消失于光桥之上。
    接下来,有了一段转换情绪的情节,然后,骆墨便带着老年宋应星走上了光桥,给他介绍今人在科学方面取得的成就。
    他看到了高铁,看到了飞机,看到了潜艇。
    弹幕中,有观众留言道:“像极了小孩子向家长展示自己的得意作品。”
    宋应星带着一脸的期待与好奇,通过光桥,走到了袁爷爷的那片稻田。
    他看着稻田里的水稻,双眸立刻圆睁,穿着草鞋的驼背老人开始快步向前,走到水稻旁看个不停。
    这里的水稻,比他青年时期于田间发现的那株,还要高,还要大,颗粒还要饱满!
    骆墨对他介绍道:“这是一位姓袁的科学家,他研究出来的高产水稻。”
    “您现在看的这块田,应该是第三代水稻,双季稻。”
    “目前正在努力突破亩产……。。3000斤!”
    宋应星一脸震惊,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道:“三千斤!?”
    “我们那个时候亩产五六百斤就已经算高产了!”
    “这位姓袁的科学家,真了不起。”他感慨道。
    这个时候,负责饰演袁老的话剧演员出现了。
    只不过他的头发已从先前的乌黑,变为了如今的花白。
    “袁老师,您慢点走,您昨天刚领了奖,今天怎么就下田。”学生道。
    “我们是扎根在田里的人,我最惦记的,是我的超级稻。”身形瘦削的袁老道。
    骆墨拉着宋应星,道:“这就是袁老先生。”
     奇_书_网 _w_w_w_。_q i_s_u_w_a_n_g_。_c_o_m 
    他走过去,鞠躬道:“袁院士您好,打扰您了。”
    “小骆。”袁老笑着走来和他轻轻握手。
    旁边的学生道:“呀,你们这是在录节目吧?”
    骆墨笑着道:“对,我们在录一档叫《典籍里的中国》的节目,现在正在录第二期《天工开物》。”
    袁老看了一眼同样白发苍苍的宋应星,问道:“您饰演的是?”
    “宋应星先生。”骆墨帮忙答复,并道:“呃,您就当他是演员吧。”
    “宋应星好啊,这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科学家。”袁老感慨道。
    说着,他伸出右手想要握手,宋应星则本能的抬起双掌,想要作揖。
    两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