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重生:回到1991年当首富-第10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直到小灵通的出现,才让先行者的销量,出现了一些波动。
  现在东方通讯推出了先行者V2,国外的手机厂商,自然是不敢怠慢的。
  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消费者们看宣传片,就是一目扫过去,往往会错失很多的细节。
  不过作为同行,他们直接把东方通讯的宣传片,慢放来找细节。
  目的很简单,就是想提前了解一下先行者V2这款手机。


第1816章 凡事都有两面性
  当然,宣传片里面的手机,自然跟实物是有差距的。
  不过大家都是做手机的,完全可以从宣传片中得出一些信息。
  先行者V2这次来势汹汹,他们自然是要提前做好准备的。
  手机的尺寸、屏幕、按键等等,这些都是信息。
  总体来说,这款手机还是有自己的设计语言了。
  当然,销量会如何要看它最重要的部分,那就是操作系统。
  这些外企厂商想知道,东方通讯的这款操作系统,到底是怎么样的。
  如果东方通信真能拿出华夏第一款智能操作系统的话,那绝对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自主品牌的手机厂商跟消费者一样,认为东方通信确实有这个能力,能够做出智能操作系统。
  要知道,东方通讯的背后,站着的可是身为世界五百强的秋海。
  对于华夏人而言,秋海这样一家私人企业能够在短短几年之内崛起并成为世界五百强,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因此,如果是秋海创造奇迹的话,这完全是有可能的。
  先行者V2的横空出世,吸引了太多的关注。
  秋海和外企的那些斗争,关注的人顿时就少了很多。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大家心里都很清楚,经过两轮的交锋之后,秋海集团的实力已经陆续展现出来。
  并没有像大家想象之中那样毫无胜算。
  相反的,秋海在两次与外国企业的交锋之中都占据了上风,不禁让一些原本不看好秋海的人改变了之前的观念。
  或许,秋海真的可以在这一场对抗之中成为最后的赢家!
  当然,这必然是一场长时间的战斗,短期之内,不会有什么结果。
  对于秋海而言,现在的情况很稳定,倒是没什么需要太担心的。
  因为外企的销量没怎么增加,秋海的销量却是稳步上升。
  这种情况短时间内想要出现改变的话,几乎是没有什么可能了。
  知道结果没有这么快出现,自然也就没有人关注这件事。
  秋海和外企的争斗,可以说暂时告一段落。
  不过有道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陈江海倒是想休息,可事情却找上他了。
  今年对于秋海来说,绝对是多事之秋的一年。
  其实现在整个华夏,都处在一个非常艰难的时候。
  尤其是国企改革,带来了很多的问题。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
  这一轮的国企改革对于很多民营企业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在这场深入的改革中,有很多国企直接倒下了。
  国企的倒下,自然会让出很多的市场。
  而这就是民营企业难得的机会。
  只要能够把握住这次机会,民营企业完全可以迅速崛起。
  在此之前,国企在整个华夏的经济中,起到了一个很关键的作用,而且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民营企业生存的空间。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国企的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这个阶段的发展了,甚至成为一个巨大的制约因素。
  在这种情况,必须得顺应潮流作出改变。
  民营企业也就有了冒头的趋势。
  那个时候在国企的压制之下,民营企业想要再进一步就比较困难了。
  现在国企改革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绝对是一个寻求发展的最好时机。
  九八年对于很多民营企业来说,可以说是发展元年。
  在这一年,有太多空白的市场等着他们去发掘和占有。
  这件事情对于陈江海来说,却没有那么重要。
  华夏的电器行业,没有公司可以跟秋海抗衡。
  电器行业的国企,用后事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一个能打的都没有,基本上都被秋海远远的甩在了身后。
  因此这一个行业的国企改革,对于秋海来说完全没有影响。
  此外国企改革还带来了一个弊端,那就是下岗人数的急剧增加。
  下岗员工失去工作之后,想要实现再就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这也成为各地政府最为头疼的问题。
  不少相关领导为此愁白了头。
  为此,陈江海也是拿出了行动,准备出资修一条高速公路,以便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尽可能多的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
  对于这样的好事,两地政府自然是求之不得。
  他们也在尽最大的努力为陈江海这条高速公路提供便利。
  在冯宗贤的奔走和斡旋之下,两地政府大力支持,上面也是极为重视,可谓是一路绿灯。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修建这条高速公路的基本流程很快就走好了。
  现在陈江海要做的,就是尽快把建设方案拿出来。
  这样专业的事情,自然是需要专业的人来做。
  朱有信在拿到相关的资料后,带着团队便一直没有出过酒店。
  今天一大早,朱有信就顶着布满血丝的双眼,带着他的设计方案,来找陈江海了。
  很显然,他手上这个设计方案是他加班加点,结合原本省里的方案,熬夜修改赶出来的。
  在动工之前,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要做,那就是地质勘探。
  想要修建一条高速公路,可没有那么简单。
  路怎么修?往哪里修?出入口哪里,中途几个休息区,沿途会不会有问题?
  这些都是需要经过慎重考虑才能做出最后决定的。
  想要清楚的知道这些,就必须对于整条高速公路经过的地方,进行地质勘测。
  朱有信今天来找陈江海,一是拿方案给陈江海看,二就是申请地质勘探所需要的经费。
  地质勘探这样的事,自然是需要经费支持的。
  而且为了得到最详实准确的数据,需要花费的代价也是不小。
  陈江海看了一眼方案,随后就放下了。
  “朱工,就按这个方案来吧!”陈江海很是干脆的说道。
  见陈江海答应的这么痛快,朱有信明显有点愣神。
  “陈总,你不找人检验一下吗?”朱有信微微犹豫了下,还是忍不住提醒道。
  陈江海微微一笑,挥了挥手道:“钟教授推荐的人,我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一句话,夸了两个人。
  不得不说,陈江海拥有很高的情商,说话做事都让人如沐春风,挑不出半点毛病。
  果然,朱有信听到陈江海这话,原本还有些严肃的脸上总算是有了一丝微笑。
  陈江海这话,是真的中听。
  此时的朱有信,对于陈江海的好感立即又上升了不少。


第1817章 善于制造机会的人
  “陈总,这是我罗列的一份清单,这是地址勘测需要的物资,工人和花销。”朱有信拿出一张清单,然后对陈江海说道。
  陈江海笑着接过他手上密密麻麻写满字的清单,看都没看就直接把守在外面的颜飞叫进来了。
  颜飞进来后,陈江海直接把这张清单递给了颜飞,吩咐道:“按照这上面的东西,赶快给朱先生准备好。”
  颜飞赶紧接过清单,回了一声是。
  此时的朱有信,真的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要知道,刚才那张清单,陈江海明明看都没有看。
  连上面的内容是什么都不知道,就让人去置办?
  如果说陈江海不看方案,朱有信觉得还能理解。
  毕竟,都是一些比较专业的东西,估计就算是陈江海仔细看,有些东西也未必能明白。
  他猜测或许接下来陈江海会找专业的人士进行评估。
  之所以不看,一方面是为了表明对他的信任,另一方面可能也是考虑到钟教授的面子。
  毕竟,他可是钟教授介绍过来的人,这也算是说的过去。
  可是现在涉及到资金和开销,这也不关心一下吗?
  难道陈江海真的跟传闻中一样,钱太多了所以根本就看不上这一点钱?
  朱有信微微思索了一下,忍不住问道,陈总:“陈总,难道你就不看一眼大概需要的资金数目?”
  “我相信你。”陈江海的回答只有这四个字。
  听到陈江海的回答,再看他脸上温和的笑容,朱有信在佩服的同时也有一丝感动。
  朱有信在这一行,做了有些年头了。
  能够像陈江这样能够推心置腹信任他的,还真的没有几个。
  华夏在道路建设这一块,现阶段还是比较落后的。
  要知道,基建狂魔这个称号,可一直要等到二零一六年才出现的。
  现在的华夏重心就是一门心思发展经济,其余的都得往后推一推。
  再说,道路建设这些事,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的投入都是极为巨大的,这些东西都需要大笔的资金进行支撑。
  没有钱说什么都是白搭。
  正是因为这种情况,钟登华和朱有信这些人,其实一直都是施展不开自己的才华。
  现如今,国内大规模的路桥项目,实在是少的可怜。
  而且交通不够便捷的问题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华夏经济的发展。
  他们这些桥梁或者道路专家,无不认为如果华夏的交通能够进一步发展起来,那么一定能大大的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
  只可惜,因为国家需要花钱的地方实在太多,导致了财政方面的困难,根本拿不出资金来支持他们这些项目。
  所以,有很多好的想法,都只能暂时搁置。
  他们这样的专家,也不过是偶尔能够拿到一些小项目。
  至于大项目的话,每年满打满算下来,根本就没有几个。
  就算真有的话,也轮不到钟登华他们。
  要知道在他们前面,还有不少国企在盯着这些大项目。
  钟登华为了龙江大桥,可是费了不少的功夫,动用了自己能够动用的一切关系,找了不知道多少人,也不知道跑了多少冤枉路。
  后面要是没有遇到陈江海的话,这个项目恐怕半路就得夭折了。
  从这一点也就能够看得出来,此时路桥从业者,日子过的真是有些艰难。
  朱有信当时听到钟登华说要建一条高速公路,立马就答应下来,这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
  从业数十年,朱有信真的是什么人都见过了。
  在项目初期,设计这一块永远是最重要的。
  项目前期,朱有信受到质疑和刁难,一直是最多的。
  外行指挥内行,就是这么一个样子。
  他为此相当苦恼,却又无可奈何。
  国情如此,仅凭一两个人是根本没法改变的。
  再说前期地质勘测这一块的资金,一直都卡得死死的。
  没想到到了陈江海这里,他看都不看就直接同意了。
  朱有信此刻也明白,为什么钟登华对于陈江海如此地推崇了。
  跟这样的人合作,实在是太舒服了。
  陈江海真的就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而并不是像某些人那样只是挂在嘴上说一说而已。
  实际上也就是彼此之间第一次打交道,朱有信并不了解陈江海。
  熟知陈江海性格的人都知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