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重生之实业大亨-第6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天100块,那一个月就是3000块,这么高的工资?”孔振龙一脸惊异的问道。
  2000年左右,大概是挖掘机驾驶员最稀缺的时代。
  此前国营体制之下,挖掘机都是国营公司才有的,开挖掘机基本都是师傅带徒弟,手把手的交怎么开挖掘机。
  九十年代末的国企改革,打破了这种师傅带徒弟的传统的制度,师傅都不再带徒弟了。而技术学校的挖掘机课程才刚刚兴起,新一批的挖掘机驾驶员还没有培训出来,所以使得挖掘机驾驶员供不应求。
  也因此当时工地上请挖掘机驾驶员,都得出高薪才行,给钱少了根本没有人干。
  在1999年,月薪3000块是很多外企白领才有的待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肯定拿不到这么多薪水的。
  那个时候在上海内环,还能还能找到3000块钱一平的房子。对于任何时代而言,一个月的工资能买一平方米SH市区的房子,都是绝对的高薪。
  哪怕孔振龙这种王牌记者,薪水加上外聘补贴,收入算是不少的了,可听到一个月3000块钱,已然是有些羡慕的。
  李卫东则接着介绍道;“如果有胆识的话,带点款买一台挖掘机到处接活,挣得还会更多。运气好的话,一年就能回本,第二年就是纯赚钱了。”
  “开挖掘机竟然这么赚钱!”孔振龙一脸不可思议的表情,他决定亲自去采访一下学员。
  瞅准一个目标,孔振龙上前先是攀谈了几句,然后才开口问道:“小伙子,你怎么想着来学开挖掘机啊?”
  “俺想娶媳妇,所以就来学开挖掘机了。”那人开口答道。
  “终于遇到一个要娶媳妇的正常人!”孔振龙心中一喜,采访了这么多人,这是唯一一个不想开店当老板的。
  然而那人却接着说道:“俺看中的姑娘,是家中的独女,他爸是干工程的,手底下有个工程队。等俺学会了开挖掘机,就去跟她爸干活,顺便再把姑娘娶到手,到时候她家的车子、房子,还有工程队,就都是俺的了!”
  “呃……这个野心比当老板更大!直接连人带产业一波收走!”孔振龙顿时一副无语的表情。
  ……
  结束了采访,李卫东和孔振龙回到了接待室休息。
  “孔记者,我看你也采访了好几个学员,你觉得我们的技校搞的怎么样?”李卫东笑着问。
  “很不错,这些学院都有很清晰的目标和理想,他们当中大多数都是希望毕业以后,可以自己开店当个体老板,只有一个是想财色兼收的。”孔振龙开口答道。
  “财色兼收?这是什么鬼?我们这里还有这么不要脸的学员么?”
  李卫东心中吐槽了一句,随后接着说道:“孔记者,你之前也采访过很多采棉工人吧?他们当中应该没有多少人,对未来的规划是自主创业吧?”
  “自主创业?还真是个好词,比个体户好听多了。”孔振龙心中暗道,然后嘴上回答说:
  “我遇到的那些采棉工人,还真没有要自主创业的,他们千里迢迢去西北采棉花,基本都是为了改善生活质量。
  比如给孩子买新衣服,添置一些家用电器,买辆摩托车,又或者攒钱盖房子、娶媳妇之类的。基本都是衣食住行方面的需求。”
  李卫东微微一笑,开口说道;“孔记者,你应该能猜出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吧?”
  孔振龙稍加琢磨,开口问道:“是因为职业技术么?”
  李卫东点了点头:“对,我们这里的学员,之所以想要去创业,是因为他们学到了一门可以吃饭的手艺,也就是你所说的职业技术。
  所以要想解决几十万采棉大军的生计问题,根本的做法是让他们掌握一门可以吃饭的手艺,而不是让这些人继续去从事手工摘棉花这种毫无技术含量的体力劳动。
  不光是这几十万采棉工人,我们国家还有好几亿这种没有文化,又没有技术的劳动力,解决他们的生计为题,也需要用这种授人以渔的方法。”
  “授人以渔?”孔振龙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仿佛在思考,李卫东说的到底对不对。
  李卫东并没有给孔振龙太多思考的时间,他站起身来开口说道;“孔记者,你刚才看到的,只是答案的一部分,咱们去下一个地方吧,我把另一部分答案展示给你。”


第五百八十一章 制造业才是答案
  坐在车上,孔振龙一直在思考李卫“授人以渔”的概念,然后便露出一副欲言又止的表情。
  “孔记者是还有什么问题吧?尽管开口问吧!”李卫东主动说道。
  “李董事长,你所说的授人以渔,我是非常的赞同的,只不过仔细想来,这个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至少在成本方面也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吧?”
  孔振龙话音顿了顿,接着说道;“就好比开挖掘机,学成以后赚的是不少,学费肯定也不低吧?我觉得得比学汽车驾驶更贵。
  还有像是汽车修理、烹饪面点、美容美发等专业,想要学会的话也都需要一定的花费。也就是说您口中的‘授人以渔’,并不是无偿的。”
  “那是当然。”李卫东点了点头:“我是一个商人,开办技术学校,目的自然是为了盈利,我们不是义务教育机构,自然也是要收取学费的,而且学费也的确是不便宜。”
  “但是对于很多不是很富裕的农村家庭而言,他们恐怕支付不起高昂的学费吧?也就是说对于他们而言,来技术学校学技术,也是一件非常难以达成的事情。就算他们想要学习技术,也掏出出这么多学费。”
  孔振龙话音顿了顿,接着说道;“之前我去采访采棉工人的时候,遇到过一个刚满十六岁的孩子,他的家庭并不富裕,跑到大西北采棉花,也只是为了能够攒够一笔彩礼钱,娶到隔壁心仪的姑娘。
  但是在回程的火车上,他辛辛苦苦采棉花赚的钱,差点就被扒手给偷走了,还好警察同志技术出现,抓住了扒手,他才保住了自己赚的辛苦钱。
  这孩子是幸运的,虽然不懂的什么技术,但却可以凭着力气赚钱娶媳妇。我想像几十万采棉大军,大多数都是他这种情况,没有技术,只能靠着力气赚钱。
  李董事长,你之前也说过,中国有好几亿缺少谋生技术的农民,这么大数量的人口,我们哪有那么多的资源,去对他们进行职业技术培训?”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以我们国家现在的情况和人口的规模,普及职业技术教育,完全是不可能是事情。”李卫东点了点头,接着说道;
  “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能够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就很不错了,根本没有那么多的金钱和资源,对几亿人进行职业教育。
  所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职业教育只能作为一种补充的形式存在,它可以让一部分人找到饭碗,甚至富裕起来,但无法决绝大部分人的问题。
  因此我才要带你去下个地方,等到了那里,你可能会得到一个更加完整的答案。”
  “李董事长,你还没有告诉我,我们究竟要去哪里呢!”孔振龙好奇的问道。
  “我们要去的地方是小狗电器厂,就目前而言,这应该算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代工厂。而未来的话,那里会成为全亚洲乃至全世界最大的代工厂!”李卫东笑着说道。
  ……
  经过最近几年的扩建,小狗电器厂的规模已经非常的大了,整个向阳镇的土地,基本都被规划给了小狗电器厂使用。
  目前整个厂区的工人数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十二万人。这虽然跟后世的富士康动辄二三十万人的厂区没法比,但是在2000年左右,已经是国内能排进前十的大厂了。
  事实上整个向阳镇,本来也只有五万多人口,如今全镇的五万多人,基本已经不种地了,他们要么是去小狗电器厂工作,要么就是从事小狗电器厂的后勤保障工作。
  十二万人的吃喝拉撒,每天可要消耗不少的物资,这些都成了向阳镇居民的经济来源,有本事的就去厂里承包个食堂或者小卖铺,没有那个能耐的便在工厂外面弄小门头,开个小吃摊,或者游戏机厅、台球厅、理发店之类的,哪怕是卖个煎饼果子肉夹馍,也能解决生计,至少比种地赚的多。
  电器厂旁边的几条道路上,都自发的形成了早市或者夜市,卖小吃的,卖各种生活用品的,还有各种盗版书和盗版磁带,应有尽有。
  下了夜班的工人逛早市,下了白班的工人逛夜市,十二万的工人规模,足以轻松的养活上千的摊贩。
  孔振龙整日走南闯北,去过很多大企业,也算是见多识广,但是见识到小狗电器厂的规模后,还是吃了一惊。
  “这些都是宿舍楼么?这么多楼,得住多少人啊!”孔振龙望着一排排四层的宿舍楼,一脸惊异的说道:
  “李董事长,你这个电器厂的规模可真够大的,我采访过很多的大型国企,像是这么大规模的企业可不常见。”
  李卫东则介绍道;“目前,我们的厂区里有十二万名职工,而为这些职工提供生活和后勤保障的,差不多也有两万多人!
  你面前的这些宿舍楼,都是八人一间的,条件算不上好,也算不上差,基本上跟普通高校的宿舍差不多。”
  “您的这个工厂,让我想起了当年那些大矿和油田,也都是依托一个企业就能建起来一个座城镇。”孔振龙开口说道。
  国内很资源型的城市或者城镇,就是依托于某个大矿,或者某个大油田建起来的。
  就比如DQ市,原本只是一个镇,周围全都是牧场,自从发现油田以后,慢慢的就发展成为了一个城市。
  就在此时,有一批年轻人出现在视野当中,他们手里拿着刚领到的衣服和鞋子,以及脸盆毛巾等生活用品,正排着队最向其中一所宿舍楼走去。
  “这是我们新招聘来的员工。我们每一个员工都要经过考试和体检,才能进厂,而且进厂之后还要经过培训,只有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孔记者,有没有兴趣去我们的培训部看一看?”李卫东开口问道。
  “敢不从命!”孔振龙点了点头。
  众人来到了培训部,那里也是一片大车间,只不过没有布置流水线罢了,工人们正在这里练习组装家电产品的一些基本操作。
  正在接受培训的,基本都是年轻人,看起来都是二十岁左右的样子,也有一些稍显稚嫩的面孔,肯定还是未成年人,年纪大的则是寥寥无几。
  “李董事长,你这里的工人,普遍是比较年轻的。”孔振龙下意识的说道。
  “年轻人学习能力比较强,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李卫东接着问道:“采棉工人应该有不少上了年纪的吧?”
  孔振龙点了点头:“采棉工人的年纪比较平均,年轻的有,年纪大的也有,不过大多数都是青壮年,那种三四十岁的,五十岁以上的也有不少,十几岁的并不多。”
  “十几岁的孩子出远门,又是地广人稀的大西北,家里毕竟还是不放心的。但是来工厂就一样了,有固定的工作地点,吃住都有保障,把孩子送过来,家长也放心。”
  李卫东接着说道;“实不相瞒,前些年的时候,我们这里可招了不少的童工,那些十三四岁的孩子,全都被家里送过来,就是看中了我们这里管吃管住还有工资。
  我们说不要童工吧,人家却求着我们收留,甚至很多村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