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重生之收藏大玩家-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于老师说:“我来给大家解释。沈瑜同学的眼光还是很准的。
  明代的紫砂壶断代困难,是因为存世量少,没有比对的标准器。
  博物院里曾经藏了一把明代紫砂壶,后来被鉴定为为清代仿造的。
  一直等到有了出土的明代紫砂壶,才算是有了比对的标准。
  沈瑜同学从制壶方法的角度去判定,也是不错的思路。
  紫砂壶从最早的捏塑,到后来的以泥饼、泥条制作壶身的办法,期间经历了不少变化。明朝时期有的一个阶段,工匠们用木头做成壶身的内模,以此方法制壶,被称为断木为模。
  今天恶研究中,一直到了时大彬那里,才将断木为模改良成今天的制壶方法。
  咱们再看,壶的泥料很好,紫泥色泽深沉稳重。
  这把壶的表象有些干涩,是因为长期没有使用的原因。
  我觉得,沈瑜同学的这个判断,应该是准确的。基本可以判断,这是明朝的紫砂壶。
  但是,因为没有明确的作者证明。所以呀,我们也没有办法判断它的作者是谁。只要用仪器鉴定无误之后,这东西倒是可以当做鉴定明代紫砂壶的标准器。”
  “哦?”
  “原来如此!”
  “我还是第一次手拿过明代紫砂壶,侥幸啊。”
  众人议论纷纷。
  王问说到道:“有很多人想找明代的紫砂壶。却怎么也找不到,没想到,在咱们滨海居然能发现一把。”
  刘壁云询问:“陈老师,这明代的紫砂壶,您能不能给估算一个大概价格?”
  陈老师说道:“因为缺少参考,也没有作者证明,我大概估一个价格,五十万到一百万之间。”
  听到这个价格,不少人看向剩余的目光中都带了些羡慕。
  于老师看向沈瑜,目光中算是期待。
  沈瑜无奈,把剩下的两个锦盒拿了出来。
  当传炉壶被摆上桌面之后,视觉效果与之前大不相同。
  这把传炉壶的器型精美,掩藏在一堆旧壶中,或许并不出众。但是,当它被单独放在桌子上的时候,立刻就让观者感到了不同的美。
  之前,沈瑜拿出的第一把壶,被鉴定为明代的紫砂壶。这次,几位的老板不敢再轻易发表评论。
  王问与何年对紫砂壶鉴定并不擅长,不敢轻易的说。不过,他们也想借机学习,所以看的尤为仔细。
  王问越看越觉得这壶造型雅致。他没有说判断真假,只是赞叹:“这壶的造型做的好,就是没有好好的保养,看起来有些灰头土脸。”
  其他几位鉴定师,轮流把壶拿起来反复看。
  于老师最后一个拿起壶,看了许久。他又拿起壶盖,看了又看,同时,忍不住赞叹:“好,如果不是有点儿灰头土脸的感觉,只怕早就被人捡走了。传炉壶并不好做,这把壶做的十分规矩。这可不是普通的工匠能做出来的?”
  他看向沈瑜问道:“沈于同学,你买这把壶。不会无的放矢吧?你看这股是什么时候的?谁做的?”
  沈瑜说:“我斗胆猜测,像是清末民初时期俞国良的壶。”
  买这把壶之前,沈瑜并不知道俞国良这个人的生平,但是,有了系统的详细解释,自然就有把握了。
  “哦,俞国良是什么人了,也是制壶名家?”
  这几位老板也不了解,所以直接了当的的询问。
  听到沈瑜的解释,于老师拿着紫砂壶的楞了片刻,然后更加仔细的观察每一个细节。
  他也发现了盖款处的一个篆书印款,但是看不清楚。
  于老师对沈瑜问道:“沈同学,你是怎么判断出他是俞国良的作品?这上面似乎只有一个印款。
  沈瑜答道:“这个篆书款,被污渍掩盖的有些厉害。我当时也不敢肯定,只是隐约猜测,这是国良两个字,再加上俞国良擅长制作传炉壶。所以,就大胆猜测,把它买了下来。也幸好这壶的污渍比较多,否则,这个印款很明显的话,就轮不到我来买。
  他带着调侃的语气说:“那位卖壶的老板,称自己那里有不少名家的壶,价钱太贵,我可没敢买。”
  于老师把壶轻轻的放好,笑着说道:“你可别得了便宜又卖乖,这把壶即使用几万元去买,也不贵。”
  杨老说:“于老师,说说您的看法?”
  于老师点了点头:“从造型和泥料上看没有问题。不过为了保险起见,最好还是把污渍擦干净。沈瑜同学,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来帮你把这壶清理干净,咱们也都看个明白。你看如何呀?”
  沈瑜说:“那太好了,我初学乍练,要是弄得不好,会好东西弄坏了。于老师愿意出手,我是求之不得。”
  于老师说道:“咱们正好研究一下,怎么保养这种老壶。”
  说罢,他向陈尚道:“陈老板,能不能麻烦你准备几样东西?”
  陈尚答道到:“当然没问题,您尽管说。”
  “麻烦您准备清水,温水两种。”于老师又特别嘱咐了纱布的要求。
  等几样东西准备好之后,于老师先是轻轻的用纱布蘸着清水,将整个壶身轻轻擦拭试一遍。
  他边擦边讲,从老壶的保养到使用。
  沈瑜看到于老师润壶结束,又换过纱布,蘸温水擦拭。盖款位置的污渍茶渍渐渐被清理掉,两个文字终于清晰了起来。
  于老师拿起放大镜,仔细看过之后,点了点头。
  他慢条斯理的说道:“四方传炉壶是清末创新品种,传炉壶以清末民初壶艺名家俞国良制作的壶为传世精品。这把壶,壶式方中有圆,圆中寓方,要求比例恰当、珠圆玉润,实属不易。大家看,从盖款和造型泥料来判断,都符合真品标准。
  基本可以确认,这就是俞国良的传炉壶。”


第40章 翰林典故
  陈丽丽小声说道:“沈瑜同学,你这是连捡了两个大漏。”
  沈瑜说道:“我没什么藏品,这两把壶,可不敢在这么多老师面前称什么大漏。”
  看到沈瑜又出了风头,常贝的觉得有些憋气。刚想说话,却看到自己爷爷的眼神瞥了过来,他吓得一哆嗦,到了嘴边的话头又压了下去。
  刘壁云凑到两把壶近前,看了良久。他向于老师咨询:“于老师,您能不能给我们说说,这位俞国良制壶的水平如何?我觉得,与近代几位大师相比,他的名头似乎没那么大。”
  于老师说道:“俞国良是清末民初宜兴制壶高手,擅制‘传炉壶’,匀挺有力,仿佛天成。曾经获1915年‘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奖状,1936、1937年“物品展览会”特等奖状。
  他和明朝,清朝还有近代的几位名家相比,名气似乎小了一些,但他的制壶手艺高超,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顾景舟先生曾经评价过这位制壶高手,俞国良,1939年卒,寿享65岁。传器制作严谨,器形格调雅致,是晚于黄玉麟的名手,但总的表现,又逊于黄玉麟一筹。”
  于老师一边说,一边开始细细的擦拭壶身。突然,他的手一顿,愣了片刻,然后把壶凑到眼前仔细观看。连续调整观察角度之后,他咦了一声。
  众人发现了于老师的动作,纷纷看了过去。
  杨老问道:“于老师,是不是发现了什么?”
  于老师没有着急回答,而是反复仔细看了看之后,开口说道:“这还真是巧了。如果不是部分污渍没擦干净,还真是不容易发现,这传炉壶上居然刻有两个字。”
  “哦,刻什么字?”所有人都被新的发现,吸引了注意力。
  于老师拿着壶,展示给周围的几个人。“大伙看看,这是不是-钝斋-两个字?”
  几个人凑过去看发现这靠近传炉壶底部的地方,居然浅浅的刻着两个字。如果这壶太干净,或者有污渍遮掩,那么这两个字都看不出来。因为于老师擦拭的过程中,茶渍和污渍没有完全擦干净,这才让这两个字显露了出来。
  几个人看着啧啧称奇,纷纷猜测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代表着什么人?
  沈瑜也看到这两个字,暗自惊叹自己居然没发现,若不是知道这把传炉壶的详细资料,自己也看不出这两个字的含义,更不会联想到这两个字代表的人物。
  杨老几个人猜了几种可能。
  于老师把壶放下,看向沈瑜:“沈瑜同学,看看这两个字,你的猜测是什么?”
  沈瑜略作沉思:“我想有可能是吴郁生的号。这位清朝遗老的号,就是这两个字。他在滨海住的时间很长。这两个字,也像他的落款。
  我猜,有可能是他买的这把壶,或者是请俞国良为自己定制的壶。”
  众人听了沈瑜的解释,有人点头,有人疑虑。
  有鉴定师开始寻找吴郁生落款的资料。
  杨老思索片刻,说道:“按照这把壶出现的地方,还有这两个字的落款。沈瑜说的这个可能非常大。这两个字像是吴郁生的字。”
  这时,王问说道:“我那里有吴郁生的书法,咱们可以拿来比对一下吗?”回家去取是来不及了,只能从随身的手机相片里,找出了一些资料。
  几个喜欢书法的专家,也找到了相应的资料。
  几种资料相互比对之后,终于确认,传炉壶上的两个字,是吴郁生的落款。
  杨老笑呵呵的说道:“文人喜欢饮茶,也就与紫砂壶结缘。不少知名的文人都曾请制壶名家,定制自己专属的壶具。既然可以肯定这上面的两个字是吴郁生的号。那这把壶,应该是吴郁生定制的壶。”
  众人听明白了杨老的意思。
  于老师说:“按照这个推测,这把壶,就是一件制壶高手与书法家合作的典范。”
  鉴定师傅中,除了杨老和于老师、陈老师之外,其他几人并不擅长紫砂器皿鉴定。闻听此言,也再次拿起壶仔细端详。
  待到他们放下壶,其他几位老板也好奇的凑了过来。
  众人看过之后均是赞叹不已。
  刘壁云刘老板,看过之后,似乎想到了什么,像沈瑜的方向看了一眼。然后向于老师询问:“于老师,您看这壶在市场上,大概是什么价格?”
  于老师和陈老师小声商议了几句,然后说道:“在市场上出现过的制壶名家和书画名家合作壶,往往价格比较高。不过吴郁生和俞国良两个人的名气没有那么大,咱们只能说个大概的参考价。
  大概是80万~100万之间。”
  众人神色复杂的相互看了几眼。
  陈丽丽对沈瑜说:“恭喜啊,捡了个大漏。”
  沈瑜这时候只想低调一点儿,只能说道:“运气,纯属运气好。”
  众人也都对沈瑜表示恭喜。
  董明不知出于什么心态,问了一句:“于老师,如果这东西在拍卖会上,是不是价格会更高。”
  于老师说道:“如果碰到喜欢,或者说专门收藏这类物品的人,可能会把价格抬上去。”
  董明点了点头,看向沈瑜的时候,发觉刘壁云也看了过去。
  这两人的眼神在空中一对,就各自分开。
  杨老说道:“大家也别把目光都放在价格上。今天真是巧了,加上沈瑜同学的这幅作品,咱们今天可是看到了三翰林的作品。虽然说,这紫砂壶算不上真正的墨迹,但也算是合作作品。说起来,这三翰林还有段故事。”
  他对王问说道:“王老弟,你是滨海收藏协会的会长。你给大伙讲讲,这三翰林还有一圣人的事情?”
  王问笑着说:“当着几位的面,我来卖弄知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