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重生南非当警察-第7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真没有心情,大马士革其实也是千年名城,是世界有人居住的最古老城市之一,在历史上曾是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的首都,现在是奥斯曼帝国大马士革省的首府,号称“人间的花园”、“地上的天堂”。
  现在千年名城正在面临毁灭,匪过如梳兵过如篦,波斯人多喜欢黄金的,平民家庭也有很多黄金制品,首饰摆件简直不要太多,权贵人家甚至有家具都是黄金制成的。
  现在这些黄金都成为联军的战利品,和欧洲远征军对于战利品的处理方式一样,联军的战利品也要统统上缴战后统一分配,欧洲远征军分配的方式基本上是部队和个人一半一半,联军这边士兵就只能得到可怜的大约十分之一,另外十分之一要分配给军官,近八成都被联军高层拿走。
  攻占巴士拉和巴格达之后,联军战后统计不仅没花钱,反而打大赚了一笔,缴获的黄金就有十五吨之多。
  果然是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大马士革作为大马士革省的首府,底蕴比巴士拉和巴格达更加雄厚,所以缴获也会更多。
  内志仆从军投入战斗之后,接下来的作战果然是势如破竹,一月三十一号,联军已经占领百分之八十城区,将大马士革守军分割包围在几个不同的地区,科尔玛·冯·德·戈尔茨所在的总督府也被联军团团包围。
  “戈尔茨元帅,如果你主动放下武器,那么你可以享受到和你身份相匹配的待遇,你手下的官兵也可以在战后回到家乡,别再执迷不悟了,你已经尽到了你的职责,做到了你所能做到的,即便你放下武器,也没有人能指责你——”
  总督府外,联军正在喊话希望科尔玛·冯·德·戈尔茨投降,总督府是一座拥有护城河和吊桥的城堡,城堡内有近四千士兵防守,如果正面进攻,那么肯定会伤亡惨重。
  至于和身份相匹配的待遇,这也不是骗人,现在的欧洲还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欧洲,投降的官兵并不会受到虐待,戈尔茨如果投降,也会享受到元帅待遇,生活水平和居住环境都不会下降。
  当然了,这里的优待是针对军官而言,戈尔茨的名字里有“冯”,是标准的容克贵族,所以享受到贵族待遇很正常。
  普通士兵就别想了,英法联军在欧洲俘虏的德军士兵都已经被扔进集中营,环境和条件就和第二次布尔战争时期英国远征军在南部非洲成立的集中营差不多。
  这也算是轻车熟路,现在英国远征军中的将领,基本上都参加过第二次布尔战争。


第760章 真巧!
  第二次布尔战争时期的远征军总司令基钦纳,就是现在的英国战争部长,所以可以想象,被英法联军俘虏的德军士兵有多惨。
  同样的道理,被德军俘虏的协约国士兵也很惨,德军俘虏的英法联军士兵不算多,俘虏的俄罗斯人已经超过20万,比在欧洲的南部非洲远征军总数都多。
  伊丽莎白港这边也有很多奥斯曼帝国的俘虏,开战至今,联军俘获大约四万奥斯曼帝国官兵,按照欧洲传统,被俘军官的待遇还不错,士兵就有点惨,正在参与对巴士拉的改造,罗克要将巴士拉完全推倒重建,抹掉波斯人在巴士拉留下的所有痕迹,再将波斯人全部移民到其他地区,从南部非洲迁移新移民过来填充两河流域,这样才能长治久安。
  推倒重建和移民肯定会产生很多费用,但是和巴士拉未来的稳定相比,一切都是值得的,罗克正在命人设计从伊丽莎白港到地中海沿岸的石油管道,一旦管道修通,伊丽莎白港的石油再往欧洲输送就将绕过苏伊士运河直达地中海,世界大战结束后罗克也可以以此为由,名正言顺的吞并石油管道周围地区,到时候英国法国不同意也得同意。
  不同意后果很严重,罗克都不用减产,随便涨涨价英国法国就受不了。
  在罗克的计划中,大马士革的地位非常重要,如果不占领大马士革,就无法控制地中海入海口,所以罗克对于大马士革势在必得。
  联军还在劝降科尔玛·冯·德·戈尔茨的同时,对大马士革的分割正在进行中。
  攻占大马士革真的利润丰厚,各种黄金制品先放一边不说,高大神骏的阿拉伯马,制作精美的波斯手工地毯,传说中吹毛断发的大马士革钢弯刀,音轻体柔易推倒的波斯女奴——
  最后这个不算,文明社会怎么能出现这种情况呢。
  总之,波斯人积累了数千年的财富,在城破过程中被一扫而空,从大马士革开往伊丽莎白港的卡车川流不息,每天都有货轮往返于伊丽莎白港和爱德华港之间。
  别误会,货轮上送的都是石油和沙子之类的土特产,没有其他东西。
  不得不说,科尔玛·冯·德·戈尔茨是个真正的军人,即便已经山穷水尽,科尔玛·冯·德·戈尔茨也没有投降,二月一号晚上,科尔玛·冯·德·戈尔茨组织最后的残军突围,但是被联军联合绞杀,科尔玛·冯·德·戈尔茨在混战中死亡,遗体被送往大马士革最大的教堂暂时存放,世界大战结束后再送回德国安葬。
  随着最后一支残军的全军覆没,大马士革宣告易主,长达四十天的攻城战中,联军伤亡四万五千人,超过一万人阵亡,大马士革守军全军覆没,除了一千多名俘虏之外,其余全部阵亡。
  占领大马士革之后,马丁不给奥斯曼帝国喘息的机会,命令东印度仆从军直接向贝鲁特发动进攻。
  贝鲁特的意思是多井之城,相传很久以前贝鲁特是缺水的不毛之地,为了生存人们在贝鲁特挖掘了很多水井,贝鲁特也最终取代阿什特里特成为地名。
  阿什特里特的意思是爱和美的女神。
  和大马士革一样,贝鲁特也是历史文化名城,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贝鲁特海岸和峭壁穴居,腓尼基时代贝鲁特已具城市雏形,是当时重要的商业港口。
  贝鲁特港是地中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之一,也是罗克理想中的输油管道入海口位置,世界大战爆发前大约有12万人在贝鲁特居住,联军攻占大马士革之后,大量贝鲁特人远走他乡躲避战火,驻军也早早已经撤走,现在整个城市不足万人。
  攻占大马士革,联军终于用实力打出赫赫威名,科尔玛·冯·德·戈尔茨之外,奥斯曼帝国一个能打的将领都没有,联军面前一马平川。
  攻占大马士革之后,罗克也兑现给温斯顿的承诺,抽调两个师配合皇家海军发起达达尼尔海峡战役。
  顺利占领贝鲁特的第501师和502师被罗克抽调出来,交给英国皇家海军地中海舰队司令萨克维尔·卡登指挥。
  萨克维尔·卡登手下有一支堪称时下全世界最强大的海军舰队,这支舰队包括12艘英国战列舰,四艘法国战列舰,14艘英国驱逐舰,六艘法国驱逐舰,除此之外还有巡洋舰和35艘北海调过来的拖网渔船。
  这些拖网渔船是扫雷部队。
  只看纸面数据的话,地中海舰队是全世界最强大的舰队。
  实际上不是这样,地中海舰队的战列舰虽然数量多,但是型号大多比较老旧,即将处于退役边缘。
  温斯顿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为了加强地中海舰队的实力,刚刚下水正在地中海试航的超无畏级“伊丽莎白女王号”战列舰也被临时调到萨克维尔·卡登手下,加入地中海舰队的作战序列。
  除了军舰之外,温斯顿还绞尽脑汁组建了一支纸面数据也相当强大的地面部队,这支部队包括在对奥斯曼帝国作战中表现出色的东印度501、502两个师,总兵力三万人的澳新联军,英国本土派来的第29师,以及法国派来参战的一个师。
  说起第29师,也是让人一言难尽。
  新年到来的时候,佛伦齐有一段时间非常开心,英国本土在世界大战爆发后招募的新兵即将训练完毕,这意味着佛伦齐将拥有更大的权利。
  结果在新部队的使用上,佛伦齐和基钦钠之间出现了严格的分歧。
  佛伦齐希望得到更多部队的指挥权,基钦钠不同意,他可以将殖民地部队派往法国,也可以将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部非洲等等这些自治领的部队派往法国,但是对于英国本土部队,基钦钠在调派的时候非常谨慎。
  现在基钦钠对于佛伦齐的不信任在增加,所以基钦钠才会支持温斯顿在达达尼尔海峡开辟第二战场。
  关于第二战场,同样是让人一言难尽。
  世界大战爆发后,已经退休的海军上将约翰·费希尔被重新征召,他和温斯顿的关系非常好,但是在第二战场这个问题上,约翰·费希尔和温斯顿之间产生巨大分歧。
  约翰·费希尔是希望在德国的波罗的海沿岸开辟第二战场,理由是距离德国的心脏柏林更近。
  基钦纳选择支持温斯顿,所以准备将第29师调往达达尼尔海峡。
  佛伦齐坚决不同意,约翰·费希尔同样不同意,基钦纳任命自己的老朋友伊恩·汉密尔顿指挥这些临时拼凑起来的部队,伊恩·汉密尔顿已经抵达希腊的利姆诺斯岛,但是手下没有一个兵。
  没有一个兵不是夸张,是真的一个都没有,甚至连参谋部成员和后勤人员都没有。
  名义上伊恩·汉密尔顿手下有10万人,但是澳新联军还在亚历山大港无所事事,第501师和第502师在贝鲁特港休整,第29师还在伦敦,霞飞也在因为法国派往达达尼尔海峡的一个师,和法国战争部长亚历克斯·米勒兰争吵不断,整个达达尼尔海峡战役的准备工作一团乱麻,这样要是能打赢才是见了鬼。
  罗克为此再次前往伦敦当面警告温斯顿,如果不提高对达达尼尔海峡战役的重视,那么达达尼尔海峡战役就会成为温斯顿军事生涯的滑铁卢。
  “我能怎么办?战争部长有战争部长的想法,海军上将有海军上将的思路,还有一个远在天边的远征军总司令喋喋不休,巴黎还有一大群特么的猪队友,我们的司令官对达达尼尔海峡一无所知,他在上船之前去书店买了一本达达尼尔海峡旅游指南,难道他是想给手下的士兵找一块风水比较好的墓地吗?”温斯顿也实在是没办法,能拼凑起现在的这支部队,温斯顿已经挖空心思殚精竭虑搜肠刮肚绞尽脑汁——
  看这一大排形容词就知道温斯顿有多难,他的头发明显稀疏了很多,有向地中海发型发展的趋势。
  “我特么每天晚上睡不着,需要酒精和雪茄才能入眠,我都已经三个月没有碰过我老婆了——”温斯顿最近的烦恼确实是有点多,前不久爆发了关于温斯顿的一个丑闻,首相阿斯奎斯也被牵涉其中。
  大概七年前的1907年,温斯顿在一次宴会中遇到了阿斯奎斯的女儿维奥莱特,两人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频繁幽会。
  次年1908年,温斯顿又认识了他现在的妻子克莱门蒂娜·霍齐尔,同年,阿斯奎斯担任英国首相,温斯顿被任命为商业大臣,成为最年轻的内阁成员,这其中和奥维莱特有没有关系谁都不知道。
  温斯顿担任商业大臣之后,和现在的克莱门蒂娜·霍齐尔结婚,据说当天维奥莱特跳崖自杀殉情,幸运被人救起。
  去年11月30日,维奥莱特终于披上婚纱嫁人了,这一天恰恰是温斯顿的生日,维奥莱特举行婚礼的教堂,又恰好是六年前温斯顿和克莱门蒂娜·霍齐尔举行婚礼的那座。
  真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