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一开始,我只想做演员-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简单说来:
  表现派:用外在的表情、肢体、语言、音调的控制表现来体现塑造人物。
  体验派:找内在的体验、寻找并借助人物的心理依据,从内到外地表现塑造人物。
  方法派:脱胎于体验派,强调台前幕后都保持与角色一样的心理状态,从内到外地变成“那一个”
  不好理解?
  理解了吧?
  ……
  艺术类院校,或者说表演系跟一般高校不一样!
  一般的大学,有的人是学霸,立志把所有奖学金拿遍然后考研。
  大多数人就比较随性了,怎么开心怎么活,有人玩游戏、有人谈恋爱……
  沈林之前看过一篇杂论,说了这种现象,而且批评:也许,这就是梦想之所以只有一小撮人才能实现的主要原因,大多数人都被环境慢慢同化,死在追逐梦想的路上。
  表演系不一样,中戏表演系每年招生,本科班就找二三十人,可以说是整个中戏管理最严格的一个班级!
  大一时候,除了出晨功,见天在排练室待着,排小品,就算出去玩,也要上交观察日记!
  这个观察日记就相当于我们经常说的案头工作。
  沈林现在就拿了个本子在采访医院的医生,是一主任,陈婧帮忙联系的。
  大概了解一下截肢后的病人们生理周期还有病毒扩散造成的身体反应。
  “大部分需要截肢的患者,都因对肢体残缺而引起的自我形象的改变和部分劳动能力的丧失,表现出恐惧和狂燥。主要症状为大喊大叫,行为暴力,或者自尊下降,害怕与人交往和无助感。”
  “无助感?”
  “对,面临问题时所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我懂……”
  沈林记下这个词,然后问:“那我设定角色是一个狂放自大的男孩儿,喜欢翘着腿坐……甚至叼着烟,但是不抽,可以吗?符不符合实际?”
  医生点了点头:“可以,而且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身边人的态度!”
  “身边人?”
  “我们医院每年有很多癌症患者,患者本身痛苦,与此同时,附加痛苦给身边的人,尤其是亲人……”


第三十三章 嫌弃
  死亡的副作用之一,就是附加痛苦给身边的人,尤其是亲人!
  想了想,他干脆在本子上记下了这句话,准备拿给俞妃鸿,用在朱母身上……
  朱母要一直微笑,最好笑到让观众觉得她僵硬、肌肉疼。
  大林子还是很看重《北京童话》的。
  这个故事是他‘写’的,也是他的第一部电影,而且他还是男主角。
  沈林很想找个境遇差不多的病人,询问他相关情况。
  但这么做太残忍!
  就跟六六说的那句‘幸亏我来了,再不来素材都没了!’
  将疫区人民的切身苦痛视作“素材”,毫无悲悯可言,“幸亏”二字更是刺眼。
  沈林如果真这么做,且不说会不会有病人愿意配合,他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所以,只能采访医生,顺便自己观察。
  老师经常说‘演戏真实与否要看细节!’
  怎么看细节呢?
  走路姿势?
  不是,是他们对别人的态度!
  三天时间观察下来,他发现有的病人真的就是把自己当成皇帝,随意呵责自己爸妈或者亲人……
  尤其是十几岁的那种!
  有时候,他都觉得过分。
  但这就是现实。
  他只能记录——凡事不发生在自己身上,轻描淡写最容易,但要理解庄严的痛苦,除非你走了一圈鬼门关!
  体验派嘛……
  所以,基努里维斯为了演男妓真的去站街了;
  陈导明也说过一句话‘现在演员除了一枪打死之外,其他的都要体验一下’……
  不过,锯腿这种事还是算了——毕竟他不是刘得华。
  (《拆弹专家2》,刘得华的假肢太逼真,有网友问‘假肢戏是怎么拍的?不会真的砍了吧?’有网友回答:‘不好说,刘得华很敬业的!’)
  ……
  九月底,北京。
  《二十》这张专辑,海蝶通过自身的运营渠道,把它迅速铺满全中国。
  好吧,全中国的说法有点夸张,但是销量确实很好,半个月卖了接近三十万张!
  除了买榜,海蝶跟很多超市、火车站、公园等人流聚集的地方谈妥,会支付一笔费用,要求这些场合必须放某首歌去,对听众进行洗脑。
  反正半个月下来,北京好多地区都在播放《二十》里面的歌。
  沈林现在在易初莲花超市隔壁的一家小饭店吃饭,里面放的就是‘突然好想你,你会在哪里,过的快乐或委屈……’
  而且踏马循环播放!
  就离谱,这张专辑这么多好歌,为什么只放《突然好想你》?
  很想质问一下老板……
  还是算了。
  “你怎么在这?”
  一个略带惊喜的声音打扰到正在进食的大林子,他扭头:“……小蜜?”
  “对呀!”
  “……你怎么来这边?”
  “我在这里体验生活啊!”
  沈林看了看她,还真穿着病号服,似模似样的……
  挺用心嘛,那为什么没带呼吸器呢?
  “是《北京童话》?”
  “你怎么知道……”杨小蜜吓了一跳,然后想到了陈婧:“你是男主角?”
  “嗯……我是男主角刘小峰。”
  杨小蜜看了看他,牛仔裤、白衬衫外加帆布鞋,干净、帅气、阳光……
  好看归好看,但是跟剧本里的刘晓峰差距很远。
  她忽然来了一句:“你们公司对你真好!”
  “什么?”
  “为了捧你,专门做了一部电影,让你演男一号!”
  沈林有种莫名其妙的感觉……
  这……这是什么意思?
  耸了耸肩,没有接话。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很玄妙,真的说不清楚,有些人,一看到他就很顺眼,一聊就能成为朋友,一认识就关系很好,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转身,也许就能传达许许多多的信息。
  但他跟杨小蜜,就不行!
  他又不是傻子,能感觉到偶像好似有点嫌弃他……
  杨小蜜要了一碗牛肉面,坐在他对面:“……你来这边干嘛?”
  “我刚从医院出来,这边有吃的,准备吃点东西。”
  “医院?你也在医院体验生活?”
  ‘写一首简单的歌,让你的心情快乐,爱情就像一条河……’“对不起,我接个电话!”
  沈林掏出手机,他的铃声就是《一首简单的歌》……
  是毕晓世拨来的,态度很……很,怎么说呢,带着一丝哀求,让他接受一下搜狐网的采访。
  估摸着老毕也没想到沈林这么猛,半个月卖了三十万张,这是什么概念?
  超级新人!
  “什么时间?”
  “下午三点……按我现在过去……嗯,待会见。”
  挂断电话,沈林看了眼还在吃面的偶像:“我有点事,先走了。”
  “去吧……”
  杨小蜜冲他摆了摆手,心里想的却是‘你有事,你能有什么事,你什么也不是!’
  呃,这个时间段的杨小蜜有点嫉妒关系户……
  毕竟荣信达就有太子爷!
  ……
  这段时间,关于《二十》专辑的热卖,有很多话题,北京晚报几个乐评人张漫、戴芳都给了很不错的评价。
  用的词都是什么‘和弦套路不再走限制模版,开始有意识的进行R、B改写,虽然节奏处理刻意去迎合了一些大线条旋律,可是思路清晰,而且251和弦链接也运用很好。’
  当然也说了‘应该还在探索风格阶段,所以,整张专辑给人一种风格不统一的感觉,挺好的,新的歌手,我们应该给与更多的鼓励……’
  当然啦,乐评人的观点不重要!
  周杰伦被乐评人黑了好几年,现在呢?
  网上很多人对《二十》的沈林感兴趣,但苦于社交并不发达,以及海蝶的‘刻意’藏着,能找到的报道只有林JJ北京见面会,师弟沈林到场……
  所以,搜狐记者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是不是跟朴树一样不愿意接受采访?低调?’
  “我不是低调,我接了一部电影,正在筹备中,没空宣传自己……”
  “……接了电影?你是演员?”
  “嗯,我是中戏的学生,本职身份是演员,签约海蝶,是因为毕老板觉得我可以做歌手……”
  采访就在海蝶音乐的北京总部,沈林简单化了点妆,衣服都没换,也没做发型,就是简单的板寸……
  “《二十》这张专辑所有的歌都是你写的?”
  沈林点头:“当然!”
  “所有都是?”
  “除了编曲……编曲很难,毕老师帮了很多忙。”


第三十四章 红了?还早!
  “对于流行音乐来说,编曲的作用是大于作曲的!”
  “作曲的工作是创作歌手演唱部分的曲调,编曲的工作是创作器乐伴奏的部分的曲调,好的编曲可以让一首歌提升不止一个档次。”
  “我不是专业学音乐的,所以很多编曲工作要靠毕哥帮忙……”
  “听不懂?那用周杰伦的《叶惠美》举例好了,林迈可、洪敬尧、钟兴民,三位编曲老师加上周杰伦自己,增色太多,情歌大气磅礴,中国风独具一格!整张专辑充斥着满满的复古气息和人文社会关怀,立意很高。”
  听到这,那记者问了:“你很佩服周杰伦?”
  沈林这才意识到现在是2003年,周杰伦还没封神呢……
  愣了一下,他才回答:“当然,我甚至觉得华语流行音乐可以用周杰伦前后来划分,因为周杰伦之前,没人意识到歌曲不只有唱功和旋律,还有一个叫做编曲的学问。”
  “就是你听周捷伦对歌,会发现,妈的这个歌词一句都听不清,但为什么音乐这么好听,这么复杂?咦这是什么乐器,这又是什么声音?完全没听过,好奇妙!”
  “纵观华语歌坛,歌曲风格之多变,无人出周杰伦其右。”
  “下一张专辑,我应该也会用歌剧、管弦乐做编曲,这些元素华语流行歌曲之前是没有的!”
  “……咳咳!”
  毕晓世咳嗽了一下,打断了采访……
  麻蛋,老子是让你宣传自己,没让你做周杰伦的舔狗!
  记者心领神会,果断换了问题,问了一些沈林的私事,比方说家庭出身、学历、与音乐交集之类的。
  当然,还有怎么跟海蝶扯上关系。
  “是这样的,我接了个戏叫《十八岁天空》,看了剧本,有很多音乐上的想法,灵感迸发,写了好几首歌,托人拿给毕哥,我本来想卖给毕哥,没准备自己唱,毕竟我的唱功也不是很好……”
  “毕哥非要签我,开出了非常优渥的条件,包括我可以决定自己的行程,不想参加宣传就不参加之类的……”
  记者恍然大悟:“难怪这张专辑你没开展宣传活动!”
  “……因为我有一部戏要演嘛,也没时间做什么宣传。”
  “老板就这么让你跑了?”
  “我跟他说了‘如果你吃到一个鸡蛋,觉得好吃,你又何必去认识下蛋的母鸡呢?’我觉得流行音乐也一样,你听到一首歌,觉得好听,同样也没有必要知道是谁唱的!”
  “那你平时都听什么歌?”
  “我自己比较偏冷门音乐,你像日苯的高梨康治、鷺巣詩郎、Valentin,北爱尔兰的TDCC乐队的歌,都很好听。”
  ……
  采访结束,沈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