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学霸从改变开始-第4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虽然他作为一名数学家,也不太看重这个。
  可谁不想善始善终呢?
第六百三十八章 被催论文的陈舟
  “弗鲁托斯教授,我也觉得您的想法,未必可行。既然陈舟教授是一位,不可能改变已确定想法的人,那我们怎么能够出这么一个备选方案呢?”
  “是的,我们不能每四年一次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变成一个不可控的大会……”
  就在反对意见开始增多时,先前说话的那位执行委员会成员,在看了被称为弗鲁托斯教授的执行委员会副主席一眼后,缓缓开口说道:“诸位,先听我说。我想大家误会了弗鲁托斯教授的意思。”
  “他想说的应该是,我们与陈舟教授提前沟通好,确定一个时间点。在这个时间点内,如果陈舟教授可以提供论文,那自然什么事都好说。”
  “可如果陈舟教授,无法提交论文,我们就按照提前沟通好的情况,把陈-哥德巴赫定理或者极小模型纲领,作为陈舟教授一小时学术报告的内容,进行公开。”
  “当然,这样的前提,是我们得晚一点公布这次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一小时学术报告人的报告会内容。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提前公布一小时学术报告的人员名单。”
  这位成员的话一说完,原本对弗鲁托斯教授进行反驳的人,俱是皱眉思考着这些话。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他们倒是确实误会了弗鲁托斯的意思。
  而且,照这么看的话,这也应该是最稳妥的解决方案了。
  森重文听完这些话,也是看了弗鲁托斯一眼。
  弗鲁托斯注意到森重文的目光,笑着开口说道:“没错,我的建议确实是这样。这样一来的话,所有内容就全在我们的掌控之中了。”
  顿了顿,他又补充道:“当然,与这位陈舟教授的沟通,可能并不那么容易。另外,就算是确定了备选方案,我们也需要时不时的催一催这位陈舟教授。”
  “催一催陈舟教授?”森重文不理解的问道。
  弗鲁托斯解释道:“我知道你们大概都不相信,陈舟教授能够解决杨-米尔斯规范场存在性和质量间隔假设这一难题……”
  森重文打断道:“不是不相信他能够解决这一难题,是在两个月之内解决这一难题,实在有点匪夷所思……”
  弗鲁托斯并不介意被森重文打断,在森重文强调了一下后,他又继续说道:“是有点匪夷所思,但对于他来说,这也未必没有可能,诸位,想一想他先前完成研究课题的效率吧,不要只局限于他完成的数学课题上……”
  被弗鲁托斯这么一提醒,包括森重文在内,所有人俱是愣了一下。
  他们仔细一想,确实如弗鲁托斯所言。
  陈舟除了在数学上的研究成果外,还有物理学的研究成果,以及那个突然冒出来的材料学的研究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的含金量,可都不低。
  尤其是陈舟在物理学上的研究成果,可丝毫不亚于他在数学上的研究成果。
  想到这些,众人不由得看向弗鲁托斯。
  弗鲁托斯仍然面带笑意的看着他们。
  想通之后的森重文,当即便说道:“既如此的话,那我们就按照弗鲁托斯教授的提议,去解决这件事,大家是否赞成?”
  “赞成!”
  “赞成!”
  国际数学联盟执行委员会全票赞成。
  见状,森重文随即便安排那我负责与陈舟进行联系的人员,着手与陈舟进行沟通,同时开始催论文,时刻掌握陈舟的研究进度。
  事实上,也不用森重文怎么吩咐了。
  这人通过执行委员会这么一通闹腾,哪里还会不知道该怎么做?
  只不过,他没想到的是,这件事居然让森重文这些人,也这么头疼。
  看来,任性的数学大佬,果然还是牛啊!
  等到执行委员会的会议结束,森重文特意留了弗鲁托斯一下。
  弗鲁托斯也猜到了森重文打算问什么。
  所以,当森重文问出“你为什么这么相信陈舟教授”时,弗鲁托斯几乎没有迟疑的便回道:“因为我与他的两位导师,也就是阿廷教授和弗里德曼教授,都聊过陈舟教授……”
  森重文:“……”
  与执行委员会这边的头疼不同,作为搞出这件事的主角,陈舟此刻正在给他带的几名研究生上课。
  说上课,其实也不准确。
  应该说是,为他们答疑解惑。
  因为陈舟先前给他们确定了研究领域和方向后,是限制了一个3个月到半年的时间,让他们自己把基础给彻底打牢。
  然后,在这其中他们是可以随时来跟陈舟请教的。
  只不过,他们所要问的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含金量就是了。
  所以,这些研究生,在近两个月的时间潜心钻研后,开始来找陈舟了。
  他们的到来,虽然稍微耽误了陈舟一些时间。
  但是对陈舟来说,却是挺欢迎他们到来的。
  正好他也需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再调节一下自己的研究节奏。
  顺带着,看能不能再找到一丝灵感,用以突破杨-米尔斯规范场存在性和质量间隔假设这一难题。
  解答完这些研究生们的问题后,陈舟看了看几人,有些疑惑的问道:“你们几个怎么一起来的?”
  钱一鸣笑着回道:“陈教授,我们怕耽误您的研究,就商量着大家等到必要的时候,再一起过来找您。”
  陈舟又问道:“必要的时候?”
  这一次,钱一鸣倒是没说话,李艺冉小声说道:“陈教授您要我们提的问题,必须有含金量,所以我们把每个问题,都多思考了几下,才来找您的,要不然,我们怕被您赶出来……”
  听到李艺冉的话,陈舟顿时乐得笑了起来。
  但通过李艺冉的话,陈舟也知道,他的目的达到了。
  这些学生们,知道多思考就行。
  这些学生离开后,陈舟也便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再次坐在了书桌前。
  没错,这些学生是来陈舟的宿舍找的他。
  刚打开电脑的陈舟,还没来得及翻阅新下载的文献资料,电脑右下角便跳出来一则邮件通知。
  陈舟点开看了一眼,顿时乐了起来。
  好家伙,刚跟自己沟通好,这就来催论文了?
  怎么感觉比自己还着急?
  想了想,陈舟回复道:“别着急,放心,有结果,我会跟你说的。”
第六百三十九章 可能改变的研究方向
  回复完邮件,陈舟便关闭了邮箱。
  然后打开最新下载的,关于杨-米尔斯规范场存在性和质量间隔假设这一难题的相关文献资料。
  现在因为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原因,他必须将这一难题的解决,提高到整个规范场理论研究高度上来。
  也就是说,陈舟其实并没有放弃一开始的坚持,转而从纯数学的角度,去研究杨-米尔斯规范场存在性和质量间隔假设这一难题。
  他仍然是将这一难题,放在整个规范场理论的范畴内去研究的。
  只不过,这一难题的优先级,被陈舟提高了。
  陈舟在研究规范场理论时,也开始有倾向的,往杨-米尔斯规范场存在性和质量间隔假设这一难题的方向上去靠了。
  因为不管怎么说,这一难题是数学和物理学上,都必须解决的。
  陈舟正好也趁着国际数学家大会这个契机,优先去研究和解决这个难题。
  同时,陈舟也期冀着,这样调整的研究方式,会给到整个规范场理论的研究,一些正向的反馈。
  窗外,没过多久,天色便暗了下来。
  窗内的房间里,陈舟已经打开了屋里的灯。
  灯光下的陈舟,专注且认真的模样,别有一番帅气的感觉。
  书桌上,已经又一沓草稿纸,在慢慢堆叠。
  说起来,陈舟的这种研究方式,真的挺费纸的。
  还有那一盒盒用完的笔芯,也挺让陈舟心疼的。
  但好在,现在的陈舟,拿到了华未的专利授权费后,手头稍微宽裕了点。
  他可以多备几袋A4草稿纸,堆在书桌旁。
  在华未的专利授权费到账之后,陈舟随之也便做好了这5000万的使用计划。
  首先便是张一凡那边实验室的经费,他再给张一凡团队打过去300万的同时,又预留了700万,以作后期使用。
  去掉这1000万,剩下的4000万就全留在了陈舟的账户。
  只不过,这个账户是交给陈海宁来打理的。
  当陈海宁得知陈舟的这个决定时,整个人是懵了一会的。
  虽然他之前就预想过这样的场景,可是当这场景真的发生时,他反而有点不知所措了。
  毕竟,这可是实打实的4000万啊!
  他真怕自己一个不小心,把这笔钱给败掉了。
  当然,陈海宁显然是多虑了。
  在把账户交给陈海宁打理的同时,陈舟也把既定的几件事,交给陈海宁去做了。
  陈舟首先便是让陈海宁选择合适的地点,作为他成立研究机构的场所。
  有了这笔钱的陈舟,自然而然的便开启了那个梦想的计划。
  其次,除了先期计划作为数学和物理学理论研究的机构总部外,同时还需要考虑一些可以作为实验室的地点。
  对于实验室的所在地,陈舟并不希望和主要作为理论研究的总部,放在同一个城市。
  因为他所成立的研究机构总部,肯定是会放在燕京的。
  那么,实验室他就想放在南方的城市,形成“北理论南实验”的格局。
  这样考虑的原因,是因为燕京作为华国的首都,文化和学术氛围是最浓厚的。
  将这里作为研究机构的总部,进行自然科学的理论研究,是极为合适的。
  但是,实验的研究,对接的更多的是应用科学。
  在实验成果出来后,最好能够第一时间转变为可应用的技术。
  这样的话,那南方的地理优势便出来了。
  别的不说,南方的城市,大多有钱啊。
  那边的高新企业,有实力为这个技术买单。
  当然,不是说北方的城市,就没有实力。
  只是通盘考虑之后,陈舟是这么想的。
  另外,他还有一个私心,就是想把实验室的地点,选在庐州。
  毕竟,他是皖省人。
  当然,这还得等到陈海宁的调查结束。
  除了研究机构的地点选择外,陈舟还打算用这笔钱,先购置一些实验设备。
  当然,这个可以暂缓。
  毕竟,真到用实验设备的时候,还得很长一段时间。
  除了这些必要的花费外,剩下的钱,就是陈海宁可支配权限内的了。
  他可以用这笔钱做投资理财。
  在陈舟交代完后,陈海宁第二天便去注册了一个科技公司。
  是以陈舟的名义注册的。
  然后陈舟的账户,便也成为了这家公司的账户。
  对于陈海宁的这番操作,陈舟是没有意见的。
  用公司去投资研究机构,在当前来说,也是最可行的方法。
  只不过,在陈海宁某一次跟陈舟汇报相关事宜时,陈舟忽然想到,陈海宁的成绩并不差。
  于是,陈舟便建议陈海宁,是否考虑一下,在金融专业方面,再继续深造一番。
  陈海宁听到陈舟这话时,顿时沉默了下来。
  他也能够理解,陈舟的这份建议,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毕竟,如果陈舟的设想全部实现的话,那他必须要有相应的能力,才能匹配的上这个团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