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学霸从改变开始-第3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事实上,在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的这一个月时间,陈舟的收获也挺大的。
  一是与研究所研究人员的沟通和交流,帮陈舟再一次梳理了一遍高能物理的研究方向。
  其中,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曾经所进行的一次,利用小的惰性气体原子簇,去研究段时间内物质与来自自由电子激光的强X射线辐射的相互作用的实验,给了陈舟一种新的思路。
  对陈舟而言,既然选择了高能物理,选择了去研究粒子加速器实验的现象,那么他有一天,必然会正面面对四大基本力的难题。
  而现在,多一点想法,总是好的。
  另一方面,就是陈舟已经确定的极小模型纲领这一课题。
  已经确定数学研究课题的陈舟,自然没有懈怠这一学科的研究。
  毕竟,想要Lv9满级的话,这玩意能解决一个是一个。
  极小模型纲领也是陈舟再一次申请的国家“万人计划”的课题。
  陈舟没有改变课题申请的学科,依旧是数学课题。
  而面对陈舟再一次提交的课题申请材料,华国那边的科技部门二话没说,就给批了。
  卧槽,面对这样一个解决数学界的难题,就像吃饭喝水一样的大佬,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更何况,这位大佬,每次结题时,那课题经费都能剩下一大半,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就算是这位大佬,这次申请的稍微多了点,那也没什么嘛……
  陈舟自然不知道科技部门的想法,他之所以多申请了一些经费,主要还是考虑到四个课题方向并行的话,他也不确定解决极小模型纲领这一课题的时间。
  所以,多申请的经费,以备不时之需,还是很有必要的。
  最后一个方面,就是暂时停滞的材料学课题和医学科学的课题了。
  医学科学的课题,是完全停滞的。
  但是材料学的课题,说停滞,只是因为实验室的问题,始终令陈舟很烦。
  在陈舟看来,实验室是肯定要的。
  但是,可以少花钱。
  这个少花钱,当然不是在设备的购买上。
  而是课题的研究经费上面……


第五百二十二章 游学不断,课题不断
  “一凡,你咋了?我怎么听你这语气,好像有点忧郁呐?”
  宾馆里,陈舟边在草稿纸上写着什么,边回应着张一凡。
  “没,没有,我现在哪还有忧郁的时间啊,我现在的时间,全部被你的文献给挤满了,我现在吃饭都是泡在文献的海洋里的……”
  张一凡的语气里,满是无奈。
  这段时间,是真的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
  他的时间,全部被陈舟发来的文献资料,给挤满了的。
  张一凡倒也不是说那一百多篇文献有点多,毕竟他好歹也是跟着陈舟,经历过一次大阵仗的。
  只是,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陈舟前前后后,又发了近两百篇文献,是准备干嘛?
  这全加起来,可就不是多少的问题了,而是整个一探测器材料的资料库了。
  这么多内容,他还真不确定自己什么时候能梳理完,心里完全没有底。
  陈舟自然也听出了张一凡话里的吐槽,他轻笑着说道:“这不挺好的吗?省得你一个人的时候,觉得无聊,也省去了你找女朋友的时间。以我过来人的经验告诉你,年轻人就得多拼一点,知道吗?”
  听到这话的张一凡,很想挂断电话,拒绝陈舟这来自精神上的骚扰。
  见张一凡沉默了下来,陈舟也不再调侃对方,而是认真地说道:“一凡,你也可以找人帮忙,帮你一起梳理这些资料,也算是邀请他,加入我们的课题组吧。”
  闻言,张一凡微微一愣,旋即问道:“你的意思是,你真打算和我组一个课题组?还让我去招人?”
  陈舟回道:“不行吗?”
  张一凡有些迟疑,却还是说道:“我……我怕我跟不上你,我本科都还没毕业呢,而你现在都已经是数学和物理学的跨界大佬了,我怕我拖你后腿……”
  陈舟似乎知道张一凡会这么说,他笑着说道:“谁还不是从本科阶段过来的?你本科还没毕业,但不代表你的能力,不能超过本科生水平。还有,你都说了,我只是一名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这个材料学上面,或者说化学上面,说不定我们俩水平差不多呢?”
  张一凡还是有些迟疑,陈舟也没再多说什么。
  选择权在张一凡的手中,怎么选,还是得看他的这位同桌。
  过了一会,张一凡说道:“那我试试……”
  声音虽然还有些迟疑,但却也多了份坚定。
  听到张一凡的话,陈舟也算放下心来,他笑着说道:“放心吧,哥带你飞。”
  张一凡闻言,嘀咕道:“我怕你飞太快太高,我跟不上……”
  陈舟:“你说啥?”
  张一凡:“没,没啥……对了,你说让我找人,也是真的吗?”
  陈舟回道:“嗯,你可以选一些,你觉得不错的同学或者朋友,加入我们的课题组。”
  听到这话的张一凡,也隐约猜到了陈舟的一些想法,他惊讶地问道:“你该不会真准备搞个实验室吧?”
  陈舟轻声笑了笑,给了张一凡准确的答案:“有这个想法。”
  张一凡顿时惊呼道:“卧槽,你知不知道你这个粒子探测器的材料,需要什么级别的实验室?需要多少钱才行?”
  陈舟回道:“我知道……我在想办法……”
  张一凡不说话了。
  但从陈舟的语气中,他明确了一点,陈舟是真的打算开辟材料学这个课题了。
  想了想,张一凡又问道:“那你打算申请国家‘万人计划’的课题?可是我看你才刚刚申请了数学的课题呀?”
  陈舟解释道:“国家‘万人计划’的课题,我没打算申请其它学科的,粒子探测器材料这个课题,不会走这个途径。”
  张一凡沉默了,他有些想不通,陈舟打算干嘛了。
  他也感觉自己越加看不透陈舟了。
  不过,对于张一凡来说,看不透,想不通,那就不要去想那么多。
  以他一个本科未毕业学生的身份,跟着陈舟这样的大佬做课题,还有什么好挑的?
  就算最后一无所获,那他也没什么损失。
  相反,他还能收获一个,跟着准诺奖级大佬做课题的荣誉。
  而且,张一凡也不相信,陈舟所选择的课题,最后会没有结果。
  至少这么多年以来,就没有陈舟解决不了的难题。
  不管是世界级的数学猜想,还是隐藏于粒子物理学中的胶球,都一样。
  停顿了片刻,陈舟再次说道:“实验室的事,你先不用管,按我说的,先把我发给你的文献看完,梳理完再说。还有就是招人的事,你可以先留意着。”
  张一凡应了声“好”,随即想了想,他又问道:“你给我发了有三百多篇文献资料,你看完了吗?”
  张一凡敢保证,这个问题,他就是随口问的。
  可是答案,着实有些扎心。
  陈舟想也没想,就回道:“看完了啊,除了这三百多篇,我这还有近两百篇呢,不过,可能是因为你要梳理文献内容,所以看得慢。”
  听到陈舟回答的张一凡,默默看了一眼自己的电脑屏幕,那上面是他所做的标记。
  关于文献数量的标记。
  别说是五百多篇了,就这三百多篇的,他也才刚梳理完一半。
  顿时,张一凡开始在心里安慰自己:“没错,就跟陈舟说的一样,我因为要梳理文献内容,所以才看的慢些,其实我也很快了……”
  只不过,安慰着自己的张一凡,就听到电话里传来了一声小声的嘀咕。
  “这个极小模型纲领,还是有点难的啊,我都花了一大半的时间了,结果却还是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听到这嘀咕声之后,张一凡内心的安慰,也彻底支离破碎。
  他这才意识到,陈舟远不止粒子探测器材料这一个课题。
  据他所知,陈舟同时研究的,就还有数学的极小模型纲领,和物理学的粒子加速器实验这两个课题了。
  可就算是这样,陈舟却还是已经看完了五百多篇文献资料。
  这效率,令张一凡是羡慕嫉妒恨呐……
  电话挂断之后,陈舟也不再纠结于眼前划掉的公式,轻轻放下了手中的笔。
  他之所以选择张一凡,是有着自己的考虑的。
  张一凡是他的同学,他对张一凡的了解比较多。
  通过几次庐州之行,陈舟也能够看得出来,张一凡有着一颗勤奋上进的内心。
  陈舟想要培养自己的实验室班底,只能通过张一凡这样的同学好友来实现。
  虽然他能够凭借自己的名气,去招徕一些化学方面的优秀人才。
  他也可以像张一凡说的那样,通过国家“万人计划”搞定这个项目。
  但是,对于想要在材料学这一领域,有更进一步研究的陈舟来说。
  只有自己一手打造的实验室,才能满足他的要求。
  至于实验室所需的钱,他会慢慢想办法。
  况且,陈舟已经想到了少花钱的方法。
  而且,绝对行之有效。
  还有一些原因,就是出自陈舟的私心了。
  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这些老同学,能带带的,为什么不带带?
  晚上十一点多,陈舟和杨依依挂断视频之后,他便上床睡觉了。
  游学开始以后,陈舟的作息也恢复了规律。
  严格的按照自己已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度过每个元气满满的一天。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有规律的陈舟,除了课题研究之外,每晚都会跟杨依依开个视频,沟通一下感情。
  那种互相监督,互相学习的默契感,也逐渐回到了两个人的身上。
  杨依依也会把在LIGO所遇到的难题,分享给陈舟。
  两个人就这个问题,展开思维的碰撞。
  而陈舟,有时候也会把粒子加速器实验的问题,抛出来,跟杨依依分享。
  只不过,两个人分享问题的方式,有点不太一样。
  杨依依属于客观型的,而陈舟属于主观型的。
  客观型指的就是,杨依依会把问题进行客观的描述,然和跟陈舟进行讨论,互相交流观点,进行思维的碰撞。
  主观型的话,则是陈舟会直接将自己的想法,伴随着问题一起讲出。
  然后将其中,他觉得不对的地方指出来,跟杨依依一起探讨。
  两种类型各有各的好处。
  但是,陈舟往往无法实现自己的想法。
  那就是,让杨依依找不出来任何他没有提及的盲点。
  但也正是因为此,陈舟觉得杨依依是一名真正的物理学家。
  她的关注点,绝不会局限于片面的论述,而是在整个问题之上。
  时间,就这样在不断的游学,和不断的课题之中,缓缓流逝。
  陈舟和弗里德曼等人,在第三站BINP,也就是俄罗斯布德克尔核物理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的时间,有两周。
  俄罗斯布德克尔核物理研究所位于西伯利亚,前身是新加速器方法实验室。
  这个研究所主要的研究领域有粒子加速器、高能物理、等离子体物理、核聚变、同步辐射和核技术应用等。
  这里也拥有着世界上第一台用于高能物理实验的正负电子对撞机。
  同时,和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DESY一样,俄罗斯布德克尔核物理研究所BIN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