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隐形大佬你崩人设了-第1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次日,气温又降了两度,逮捕野鸭子再次提上日程。
    这回就不让孩子们参与了,连去捡鸭蛋的妇女都挑最壮实的。
    在断崖下扑腾两天,收获颇丰,捡回来一筐筐冻鸭蛋和野鸭子。
    酷寒下鸭蛋冻得贼硬实,石头一样,卖是卖不掉的,索性全分了,自家吃,鸭毛是好东西,经过集体商议不卖活鸭,全拨了毛要么卖冻鸭肉,要么卤一卤,做酱板鸭什么的真空包装。
    这样一来,鸭杂混着冰坨子鸭蛋分发到各户不仅能打打牙祭,还收获鸭毛一堆,不过鸭毛数量不够平均分,需要的人家得拿工分换。
    现在数量不够平均分的东西都要拿工分换,大家也没什么意见。
    年前,又组织了一次冰河捕鱼。
    水塘里的鱼隔三岔五起一两百斤运去镇上换粗粮,一点一点像松鼠一样往窝里贮存粮食。
    是以,水塘里的鱼已经卖得七七八八,储水池的鱼夏天才养的,今年就分不了鱼了。
    老鼠屎清理干净,在家闲着也是闲着,自家人大鱼大肉吃着,怎么也要叫那些拥护她的村民们过一个稍微宽裕点的年。
    喂畜牧的饲料几近烧光,村里杀了一批猪,只留了母猪和几头种猪。
    虽说总共杀了38头猪,但大伙只分到一些骨头、心肺、板油。
    猪肉嘛自然是舍不得吃,卖一部分新鲜猪肉,一部分制作成腊肉香肠,像猪头肉和猪肝这些卤完裹巴裹巴一起卖。
    反正能卖钱的都卖了,换了粮食和一些稀有种子回来,见识到今年冬天的寒冷,明年村里打算种点棉花,自产自销。
    棉花太紧俏,还死贵。

第232章 捕鱼
    说起冰河逮鱼,全村简宁最有发言权,想她曾经在零下六七十度的冰河上艰难捣鼓鱼,这零下二十几度还难不到她。
    凿开冰冻层,就有鱼浮上来,露出水就把浮上来的鱼冻住了。
    口要开大一点,然后一个人在旁边负责用棍子不停搅水,这样才不会冻上,水下氧气不足,口子一凿开,鱼争先恐后往水面上钻,一网子下去,扎扎实实一兜。
    各种鳊鱼,花链鱼,鲫鱼、草鱼收获三千多斤鱼。
    爬犁一趟一趟把鱼拖回村,听说打到了鱼,村里男女老少脸上带着笑容快步赶去坝场分鱼。
    五千多人,两百六十三户人,一户人家能分到十一二斤鱼,之前分了几次下水,好些人家舍不得吃,用盐干辣子煸干水分封在坛子里。
    干煸的下水,鸭杂、猪骨头、板油,鲜鱼也有了,每户人又额外分到半斤新鲜的木耳香菇,家家都可以过个好年。
    夏天风干的肉片一块没动,准备留到明年春耕农活重的时候再来分。
    说回村里的暖棚,别说今年几间暖棚着实给村里创收不少,暖棚规格比照现代温室标准修建,菌包和材料出自江熠华的手,质量过硬,单单蘑菇木耳就已经连续收三茬,土豆红薯也即将成熟,村里打算收完这茬再种一批下去,开春的时候基本又好收一茬。
    原本暖棚里种的红薯藤和一些蔬菜的老叶子轮番看护的人谁爱摘一把回去吃队里是默许的,现在牲畜的口粮付之一炬,队里就不允许再捡老叶子吃了,更不许掐嫩叶藤吃,要紧着牲口,不然就得动仓库里杂粮,规定一出来,都表示拥护,肯定选保存粮仓里的粗粮啊。
    道理很简单,他们把牲畜的口粮吃了,牲畜就要吃他们的口粮。
    以往掐藤尖儿和捡老叶子吃,多是存的给家里添一盘菜的心思,并非真缺那点吃的。
    一方面也是节俭。
    方方面面的事情理顺,离大年三十没几天了,简宁彻底清闲下来,开始了深居简出的幸福猫冬生活。
    要说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添了一个黏人的小妖精江熠华。
    翻年简宁只差两个月满十八岁,江熠华一边缠着简宁腻歪,一边急吼吼打结婚报告,兴头十足地筹备起婚事来,那股兴奋劲傻子都能看懂。
    简宁:“!!!”
    莫名心颤,
    莫名发虚,
    感觉自己这块肉骨头要被啃的渣都不剩。
    是不是应该提前补肾?
    那家伙整天一副饿了八百年的狼样,偶尔去副本做任务,也是不务正业,萤火点也不赚了,跟简宁同进同出一个副本,牢牢守着未来媳妇,好像他家媳妇是绝世宝贝,错了个眼就要被人勾走。
    系统捶胸顿足的后悔,早知道当初就不应该给他提供便利。
    两人的关系简家那边也过了明路,简振军对悄摸叼走闺女的混蛋,很几分咬牙切齿,要不是老太太压着,简振军估计很长一段时间要给江熠华脸色看。
    “宁丫头,你来看看,你三姐和四娘帮你缝的婚衣样式你满不满意,不满意,咱好趁早改。”老太太兴致高高的招手。
    简宁磕着松子慢腾腾挪过去:“还行吧,随便。”
    她奶和江熠华有一拼,对操办婚事,太积极了,她根本不想早婚,还想享受几年单身生活呢。
    可,这事儿吧,有点失控了,她只要一旦冒出点晚婚的苗头,江熠华就会用可怜巴巴的小眼神谴责她,看她的眼神无不在述说着,你个渣女,你个负心汉。。。。。
    而她奶更夸张,那就是喋喋不休在她耳边念:“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男人,你不早点给名分,拴在身边小心鸡飞蛋打。。。。。。何况人小江都给我说,你那啥没少占人便宜,咱简家可不能干薄情寡义的事儿。。。。。。”
    简宁:。。。。。。究竟是谁占谁便宜,摸几把大腿也算?
    巴巴巴。。。。。还说:“奶知道,妇联开会说了,年纪小生孩子对身体不好,你可以先把名分定下来,等缓几年再考虑生娃的事。”
    江熠华唱和:“对,十年内不生孩子。”
    简宁冷呵呵: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丫在打什么主意,你是暂时不打算要孩子来分宠,你就是想霸占独宠,想方设法吃我而已。
    两人一唱一和,狼狈为奸,简宁缴械投降。
    “啥叫还行吧,随便?终生大身,一辈子就一回,”老太太又开始了。
    简宁无语凝噎:“我意思是我很满意,就这么着吧。”
    再说下去又要开批斗大会了。
    “奶,你手咋那么巧呢,瞧瞧你麻线被你搓得根根分明。”赶紧转移话题。
    堂屋按了白色的节能灯,十分亮堂,老太太最喜欢盘腿坐在沙发上一边搓麻线一边听听电视里的声儿。
    每日吃过早饭就抱着麻线篓子过来,中午在这边吃一顿,下半晌才回。
    搓麻线是精细活,特别费时间,秋天收割的麻杆去掉叶子,把嘛杆捆成捆,放到深水的泥窝或者溪流里,泡上几个月,捞出来剥皮,把表皮洗去,剩下的纤维漂洗干净,晒干过水拧干的麻皮用针锥挑分成头发丝细的麻线,卷成像毛线团一样的团子,中间接壤还要编股,非常麻烦。
    春天公社会统一收购,拉去工厂织布,一两麻线三毛钱,一斤三块,一个冬天家里妇女齐上阵也就能捻搓个六七斤。
    这边农村猫冬不是打鞋底子就是搓麻线,今年老太太又多了一项工作,监督家里的巧手为简宁缝制婚衣婚被,还好刚建了新房,家具什么都是新的,不然要把老太太忙翻天。
    至于入赘不入赘没人提,倒是江熠华主动跟老太太承诺,简宁生的第一个娃姓简,如果简宁愿意生二胎就姓江,不愿意就算了,随简宁的意。
    主体思想,除了早点扯结婚证,其他任何事他都听简宁的。
    他这么一说,可想而知,给老太太激动的,可不得卯足劲儿催婚,生怕把这么好的孙女婿拖黄了。

第233章 亲戚
    另外,待天气暖和,江熠华准备接他外公过来。
    老爷子年底退休,江家只剩江熠华一根独苗苗,京都没有牵挂,老爷子最大的心愿就是看着他成家,守着他颐养天年,含饴弄孙。
    老太太更高兴了,这不等于要在他们村扎根的意思嘛,这盘稳了。
    已经开始张罗修院子的材料,啥啥备齐,只等土一解冻,盖两座崭崭新的院子,后山竹林砍倒一大片,那里空出来一大块地方,正好修间小院子,给江熠华外公养老。
    虽然简明玉暂时没有要结婚的打算,但旁边批下来的地基顺便一道盖起来,啥时候想成婚,往新院子一搬就成。
    毕竟老爷子曾身在高位,老太太特意交代,老爷子养老的院子可不许马马虎虎,得用最好的材料,要建一间时新院落。
    据闻,老爷子喜欢养花品茶,老太太三令五申警告孙女,别到时候瞧着人院子空挡就给人种些什么南瓜黄瓜的。
    她家孙女爱种地的毛病没得改。
    总喜欢见缝插针的种点瓜果蔬菜。
    老太太叨叨念得简宁头疼,一再保证,肯定不在老爷子院里种菜,肯定给他弄一堆名贵花卉回来种满院子,再搞几株珍稀茶树栽门前,给老爷子墙头上爬满蔷薇花,务必弄一间温馨浪漫的院子让他欢度余生。
    他们家爱种花的嗜好可能是祖传的,没看江熠华在种田空间里种下一大片花田嘛。
    她懂。
    有种田空间,她不差那点地儿。
    再说,她不能拿自己的喜好去强求别人,这是基本的尊重。
    流光易逝,晃眼时间如窗间过马,已是三月一号开春。
    本该迎来春暖花开的季节,那一天迎来的却是一场大雪。
    气温莫名其妙,在没有准备的南方,每天都大批人死去……
    水磨村几乎天天都有外村上门的亲戚,来借粮,来哭诉,他们家谁谁谁没能熬过冬
    耳边环绕悲戚的痛哭声,大伙不免生出兔死狐悲之感,挪得出余粮的人家,大多给借出一些粮。
    实在太可怜了!
    跑来借粮的人没有一个不是饿得只剩皮包骨,听说他们能出门的人算是强健的了,好些人已经饿得下不了床,吊着最后一口气,这种情况下,但凡心软一点顾念一点亲情的,怎么也要凑个三五几斤粗粮救人一命。
    简家同样接待了一波又一波的亲戚,这回老太太没怎么挑人,就连葛巧兰的娘家也给借了十斤粗粮,捡了一背篓家里吃不完的土豆红薯,附送一个冬瓜一个南瓜。
    蔬菜不用还,粗粮要还的。
    曹凤珍的娘家一向懂事知礼,在老太太面前有几分情面,他家上门,老太太爽快的多借了几斤细粮,粗粮借了五十斤,南瓜冬瓜给捡了两背篓。
    两个媳妇娘家一前一后上门,曹凤珍娘家多借的四十斤粮算在了大房头上,老太太有问葛巧兰要不要也记四十斤粮食在他们四房头上。
    葛巧兰沉思片刻,摇摇头,她娘家人是个什么德性她太清楚了,随随便便就同意借几十斤粮,指不定过几天寻个啥借口又上门,黏上就甩不掉。
    当初他们把她卖到简家,收了钱粮还缠上来好几年,要不是老太太立得起事,血都怕是要被她娘家人吸干。
    借点粮饿不死就行了,反正雪化了,找点野菜吃不愁糊口。
    简宁唯一的姑姑简慧芳年初回门,走的时候老太太象征性给她装了点细粮,一背篓蔬菜带回去。
    因为年底时,老太太和简宁悄咪咪给简慧芳送去了一百斤粗粮,三十斤细粮,一车土豆红薯。另外简宁还额外补贴了半麻袋腊肉,半麻袋木耳蘑菇,一麻袋绿叶蔬菜,五斤棉花,鲜鱼十斤。
    他们两家个暖棚产的蔬菜根本吃不完,对于印象颇佳的亲姑姑简宁自然就大方。
    过完年不久,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