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隐形大佬你崩人设了-第1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要是以往,被上头嘉奖他该高兴的晕头才是,然而交完公粮的他肠子都悔青了。
    早知道,就该少交一半,几千人20万斤粮够干啥啊!
    分摊到个人头上50斤不到,一整年的口粮啊!
    50斤粮喂猫都不够。
    今年不知道又要饿死多少人!
    四处起火,上面应顾不暇,只能靠自救,王安庆觉得无比幸运的是,他不是一个独断的人,听取了简宁的意见,前前后后赚外快搞了几万斤粗粮存贮。
    他掰着手指算了算,新粮发放到村民手里之后,粮仓库里还剩了五万斤粗粮,一万斤肉干,山上挖回来的新鲜野山药、木薯、地蛋、山芋、葛根、野罗卜。。。。。。杂七杂八有一万五千多斤。
    蕨菜粉一万斤。
    池塘里的莲藕荸荠大概有几千斤,池塘加上储水池里的活鱼,约三万斤的左右。
    另外狩逮回来的野鸡野兔若干,这些东西加起来勉勉强强应该能维持到明年春。
    春季有野菜可食,凑合缓解一二。
    对了,还有暖棚,想到刚建成的暖棚,王安庆心里火热起来,暖棚不打算种别的,就种土豆和红薯,扛饿。
    交完公粮,王安庆马不停蹄回村,安排人砍柴,一个冬烧暖棚,需要巨量柴禾。
    把山坡上的黄荆条砍完,家家户户垒起干柴垛子,今年他们没垒稻草垛子,稻草都拿去铺暖棚了,引火柴换成了山上的枯草。
    还捡了许多粗壮的腐树干回来,听说宁队长冬天要教他们培育蘑菇木耳,现在没人再叫宁丫头了,狩队的队员一直没换称呼,宁队长宁队长这么喊着,村里人跟着改了口,也没人教。
    暖棚烧起来,土壤里冒出一截嫩芽,摆放在培育棚里树杆上,小簇蘑菇木耳隐约可见,今天王安庆照例巡视完暖棚,去仓库数他的存粮,这种事他每隔几天就要来一回,几天不看一眼粮食睡觉都不踏实。
    前几天突兀下了一场雪,今儿气温突然又回升了。
    大家忙着准备过冬的东西,趁天气好,把该晒的拿出来晒,简宁空间里的太阳能板还剩几百块没充满电。
    太阳能板摆上屋顶,和三姐在院子里晒好被子,随后去了厨房,准备做点吃的,如今他们家已经大变样。
    秋季的时候,老房子全部推倒重建,挨着原先的院子批了一块地基,建了一个宽敞舒适的四合院。
    整个院子扩大了一倍。
    四间正房,四间厢房。
    统一铺陈地暖,四间正房还修了火墙。
    今年冬天是可以预见的舒爽,因为屋里的火墙,即使气温零下十几二十度在屋里也只需要穿一件薄棉衣就很暖和。
    柴房和厨房从后院挪到了前院,在原址盖上了一间暖棚。
    厨房角落里几个整齐的高柜子,四方抽屉盒里放着一个个小麻袋,里面装着不同种类的粮食,另外设了一个玻璃柜,摆放着一排排漂亮的小白瓷罐,瓷罐子里装着各式各样的调料。
    柴火灶连通的两个孔,前面一个用来炒菜,后面一个蒸米饭熬粥,另外多了一个煤炉子,烧蜂窝煤,一般拿来炖汤。
    一个煤饼大概能烧两小时,刚好炖一锅汤,平时不用的时候用来坐水,煤炉子下面有一个通风的圆洞,圆洞配了一个圆盖子,当煤炉子上没什么东西可烧的时候就盖上盖子,控制空气延缓煤饼燃烧,一块煤饼能烧一整夜,有了煤炉子的好处就是每天早上起来就有热水可用,白天洗菜做饭二十四小时有热水供应着。
    极寒期,二十四小时有热水太有必要了。
    整间院子外观材料采用青砖瓦房的规格,内里装潢却是简宁从空间里拿出来的先进材料。
    堂屋面积扩大了不少,正正方方的四方形有四十平,中间用一排矮柜隔开,一边是餐厅,一边是客厅,待客用的地盘摆放着一排暖色调的长沙发,沙发前面铺了地毯。
    客厅茶几、电视柜一应俱全。
    说到电视柜,上面那台黑白电视是江熠华送来的,可把一家子稀罕的。
    用上了发动机,竹竿天线却也只能接收到两个台,还不时闪雪花,聊胜于无吧,对简宁是聊胜于无,但在简振军和简明玉老太太等人眼里,那可是就是极其稀罕的东西。
    就因为一台黑白电视机,惹得家里的娃白天晚上想方设法往简宁家跑。

第212章 降温
    秋季简宁家修筑新院子,跟着她狩过两次的青壮年全都跑来无偿帮忙,特别热情,一百多人堆挤在一块地基上干得热火朝天,转个身人碰人,简宁索性分出一半人去正院帮老太太铺地暖打火炕。
    构筑火墙需要把墙撬开,正院的房子才建起来四年不到,老太太哪舍得推了重建,简宁想着不建火墙那就照搬北方的火炕。
    家里几个泥瓦匠,简宁画出图纸,很容易就会了,再说土炕构造也不复杂。
    土炕完工,火一烧暖洋洋的,好些人有样学样,也给自家垒上土炕。铺地暖就算了,麻不麻烦另说,首先铺地暖的管材他们就搞不到,连见都没见过。而且吧,地暖要烧锅炉,供应整座院子的地暖,要烧多少柴火啊,一般柴火还不行,得烧大块又耐燃的木柴或煤炭,不然就得专门拿个人守在锅炉旁烧火。
    有了锅炉浴室就简单了,热水二十四小时供应,每天能沐浴泡澡不要太幸福哦,简宁终于如愿以偿用上抽水马桶。
    三十平的卫生间照现代化规格布置,明亮的壁灯,光洁的壁砖,光滑的大理石地板,白玉石洗手台,玻璃沐浴房,超大浴缸。
    院子里有一间供客用的厕所,外人也不会跑来参观他们家卫生间,极尽舒适奢华。
    老太太那边没弄那么夸张,地面铺的青石板,蹲式厕所,简易花洒淋浴,木质泡浴桶,就这么地也给老太太开了眼界,直说地主家的老爷太太也没享过这样福。
    地暖铺归整,简宁出材料又给老太太的院子两边各添了一间厢房,家里孩子多,一堆孩子挤在一起睡不是事,至少男女要分开。
    简宁家靠正院右面,正院左面是一块乱石荒地,一家子商量之后,准备把左面荒地批下来,挨着正院再起一座小院。
    至于为啥要起一座小院,盖因简欢欢本该金秋十月出嫁,却寸丁寸碰上年景差,对方出不起彩礼,也无力置办结婚用品,后来不知道老太太咋跟男方家磋议的,最后嫁女竟成了上门。
    简欢欢底下有三个即将成年的弟弟,男方上门就不好裹在大家庭中过日子了,避免以后起矛盾,单独起一座小院给小俩口安家。
    这件事中最高兴的要属曹凤珍,女儿招婿上门,原本三个儿子现在等于四个儿子,入赘的女婿以后也要像儿子一样供养他们。
    再则,她三个儿子一个闺女,挺稀罕唯一的闺女,要不然当初她就不会千方百计要把闺女嫁给发了迹的许荣祖,究其根本,她心里是疼闺女的。
    如今老太太做主用一百斤粗粮给她换了个女婿上门,闺女不用嫁出去侍奉婆母,应付妯娌矛盾,看人家的脸色过日子,曹凤珍高兴之余对老太太充满感激,不仅仅是为自己高兴,更多的是为闺女的未来感到安心,挨着老太太就是挨着简宁,往后闺女日子能差得了?!
    穿过一道门洞就是闺女家,女婿绝对不敢欺负闺女。
    所以,起小院,曹凤珍最积极,陪着简宁去批地基,去各户换建屋材料,忙着找村里的木匠打家具。
    简家连批两块地基,要换以前,估计嘴皮子磨破还不一定批的下来,现在不一样了,有简宁的面子,不就批地基嘛,王安庆大手一挥,一左一右两块荒地全批给简宁随便用。
    最近曹凤珍走路都带着风。
    虽说给男方的100斤粮、5斤肉、一只老母鸡老太太通通记在了大房头上,曹凤珍一个磕巴都没打就欢欢喜喜同意了。
    100斤粗粮、5斤肉、一只鸡换闺女一个安稳妥帖的未来,太值了!
    他们家也不缺粮,峡口种出来上千斤的小麦和两百多斤棉花大部分简宁都给了老太太,下种的时候老太太参与了,收割的时候几个叔叔伯伯,婶婶堂弟堂姐都有出力,简宁就偶尔去看看排水沟除除杂草,当然最主要的是她不差粮。
    本来她就琢磨着闹饥荒的时候要怎么把粮食合理地送到老太太手上,正好峡口粮食丰收,索性一次性给到位。
    说到粮食,大环境下,就没有不缺粮的村,狩猎一事纵然关乎切身利益绝大多数人嘴巴闭得死紧,但耐不住总有那么一小撮人脑子不清爽犯蠢,透了些风出去。
    得亏不合乎规矩的换粮渠道就内部几个人知道,不若外村有人嫉妒心使然,去公社一告,绝对一告一个准。
    附近几个村都知道他们水磨村组织了两次大型狩猎,在深山老林里搞了不少野味和根茎类食物回来,那些久不来往的亲戚纷纷上门借粮借肉。
    刘桂兰娘家八月份,也就是下冰雹之后没几天就跑来借粮,被老太太言辞犀利打出去了,春耕那口气一直憋在老太太心里,酝酿成风暴。
    借粮。。。。想得美哟!没打上门已经是最大的忍让了。
    别家给不给借粮老太太管不着,他们家的粮谁都甭想打主意。
    说回房子,院子耗时一个月,正式落成,帮工的青壮年简宁一人给了几斤粗粮半斤肉干以于报酬。建房期间中午提供一餐饭食,食物荒年,习惯低调做人的简宁自然不可能提供白面馒头肉食一类,别的没有,三合面馍馍,蒜蓉凉拌萝卜丝,油渣炒白菜管够。
    就这么简陋的伙食,如今村里也没几家人吃得起,简宁也是无奈,总不能人家卖力给你干活,就煮点不经饿的粗粮粥打发吧。
    三合面馍馍,凉拌萝卜丝,油渣白菜不算太出挑,再差就真拿不出手了。
    十一月,秋风萧瑟,黄叶遍地。
    上午尚有一点阳光,气温维持在十一二度,下午温度突然骤降,外面飘起鹅毛大雪,均知下雪不冷化雪冷,可今年倒是出奇,第一片雪从天空飘落,温度就随之滑落,几乎是在一个瞬间就完成了骤降,顷刻之间就叫人感觉到严冬的到来,要知道上午简宁在家做豆腐乳的时候还嫌热把薄毛衫脱了,这会竟是冷的浑身哆嗦。
    匆忙回卧室裹件厚棉衣,简宁转身去锅炉房把地暖烧起来,火墙暂时还用不上,地暖火墙配套烧,那是为零下几十度的酷寒准备的。

第213章 小心思
    烧上地暖,简宁拎个篮子摇摇晃晃往暖棚去,他们家有两个暖棚,一个建在原先的灶房和柴房上,里面培育着各种菌菇和木耳,一个建在靠竹林的位置,种的各类青叶子菜,穿过菜园子中间的鹅卵石小路径,就到了种植青菜的暖棚。
    在青菜棚里摘下半篮子生菜、苏子叶,准备晚上包烤肉吃,随后又到菌菇房掰了一朵猴头菇,炖骨头汤。
    野生猴头菇是比较珍贵的一种菌,属于四大名菜猴头、熊掌、燕窝、鱼翅之一。一般生长在深山密林中的青刚栎、麻栎、栓皮栎、胡桃倒木及活树虫孔中,悬挂于枯干或活树的枯死部分上。
    不易得。
    集体活动找枯树干,在深山里大搜寻几天总共就找到两根长了猴头菇的枯树,一棵是胡桃倒木,一棵是只剩半截主树杆的麻栎。
    胡桃倒木王安庆搬去了村委后面的暖棚,半截麻栎被简宁连根拔起,扛回来养在自家暖棚里,两米高的粗壮麻栎并没有长多少猴头菇,总数才十余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