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重生大时代之1993-第2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们先讨论‘潜伏’,请大家慎重发表意见,每人最多一次发言机会。”
  说罢,巴银又看了看刘黑羽和陈本一眼,示意他们可以开始了。
  陈本率先有了动作,只见他轻咳一声,吸引到大家的注意后,就说:
  “这部小说有四章,写四个人,不过,我只对前面的两章感兴趣,后面的我根本看不下去。
  后两章可以说有多邋遢就有多邋遢,要有多落魄就多落魄,要有多怪异就多怪异。小说主人翁的扭曲性格和怪异脾气让我看的极其不适应。
  作为文学作品,‘文以载道’是其根本,也是大众对主流文学的希冀所在。
  而三月的作品‘潜伏’似乎有悖于这种根本。
  这部作品倒像是一部人物纪传体史书,讲了几个人物的不同工作经历以及人生结局。
  当然,其中也有特定的历史背景、人性因素,但比起诸如‘平凡的世界’似乎反应的力度不太大。
  说得简单一点,有点类似于通俗文学了。
  什么是通俗文学?
  其实说得再简单一点就是迎合读者的猎奇心理,带有商业写作之类的作品,本身社会功能性较弱。
  举个例子,武侠小说便是通俗文学的代表。受众在阅读这类作品的时候,多半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一种欢愉、好奇等心理,并没有多么强的‘文以载道’的思想……”
  陈本洋洋洒洒说了24分钟,非常有耐心地把“潜伏”小说的所有缺点都找了出来。
  而且难能可贵的是,每一个反驳点都有理有据。
  让会场其他旁观者都产生一种似乎就是这个样子的信服感。
  最后,陈本总结道:“在我看来,‘潜伏’这部小说,除了新鲜感之外,说不出什么好。
  这要是获奖,会让外界怀疑这个奖。
  所以,我强烈反对它获得茅盾文学奖。”
  陈本下的结论有些重,重到会议室一般成员不敢出声反驳。
  这时会议室里的众人很有默契的把目光投向了刘黑羽。
  迎着众人的目光,刘黑羽没有退缩,端直身子义正严词地反驳道:
  “我不同意陈本同志的看法。文学作品要具备文以载道的特质,这没错。
  但刚才听了陈本同志的发言,我认为他根本没看懂‘潜伏’。
  ‘潜伏’这部小说从头到尾就讲了两个东西:人性和历史。
  首先我们看其人性。
  作品中出现的各个怪才,之所以能够在具体的谍战工作中能够有出色的表现,其实首先归功于人性的善良。
  比如阿炳,他的信仰主要建立在感激层面上。懂得感恩,本身就是一种人性善良的体现。
  而另一就是历史性。
  小说故事本身就建立在特殊的年代,反映的是特殊年代从事特殊工作的人。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体现了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人生。
  我认为‘潜伏’中那些为国家安全事业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坚定、高贵的人格信念就是文以载道的核心。
  在这个消解英雄和崇高的年代,我们无比需要他们……”
  关系到自己的脸面和业内地位,刘黑羽现在是寸步不让,一个点一个点地反驳陈本的观点。
  这样一路反驳下来,足足讲了32分钟。
  比陈本还多花了8分钟。
  最后,刘黑羽放下手稿,严肃地说:“这是茅盾文学奖,我们不能以一己之私去不公平对待任何文学作品,我赞成‘潜伏’获得此届矛盾文学奖。”
  等到刘黑羽说完,巴银看了看会议室众人,问:“大家还有什么不同意见要说吗?”
  大家互相看看,都没做声。
  因为已经没必要再做声。陈本和刘黑羽作为支持者与反对者,刚才已经把方方面面都说完了,已经没什么可说的了。
  见大家沉默,心有预料的巴银没有感到惊讶,于是开口:
  “那我说说我的观点吧,前几次我对‘潜伏’都没正式表态。我知道大家都想听听我的看法,那我就说几句。”
  巴银喝口茶,不疾不徐地说:“文化的发展需要百家争鸣。任何一种文化,都需要用包容的心态来对待,取其精髓。
  即使是通俗文学,其中也有闪光点。诸如金庸的武侠,里面不也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思想吗?
  ‘潜伏’小说的精神鼓励了无数人,会让他们感受到人生的价值,感受到民族的价值。
  作为国内文学最权威的奖项,茅盾文学奖不是固守传统的工具,百花齐放是其宝贵的素质。”
  巴银的话不多,但字字千金。
  话音刚落,整个会议室顿时鸦雀无声,都抬头望着巴银老先生。
  在座的没一个蠢人,自然知道这位老先生的意思。
  见状,巴银老先生举起手里的“潜伏”,缓缓说:“人老了,坐久了有点累,大家不要浪费时间,现在举手表决吧。”
  说完,巴银自己第一个把手举了起来。
  见状,平时一直处于观望状态的四人立马跟上,把手举了起来。
  局势大好,局势明朗,这是刘黑羽此刻想到的两个词汇,随即也把手举了起来。
  接着支持“潜伏”获奖的人都把手举了起来。
  巴银数了数,宣布结果:“13票,通过。”
  虽然“潜伏”小说暂时获得了可喜的投票结果,但巴银还是对“西行”进行了投票。
  意思很明了,5部小说,取票最高的前四位作为获奖者。
  一轮下来,“西行”只获得了可怜的6票。
  原本属于陈本阵营的三人,见“西行”取胜无望后,干脆装起了聋哑人。这是在卖巧,在给巴银老先生面子。
  拿着机要秘书统计的结果,巴银环视大家一圈,庄重地说:
  “我现在宣布,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工作正式圆满结束。
  获奖者分别是:王火的‘战争与人’、刘斯奋的‘白门柳’、刘玉民的‘骚动之秋’和三月的‘潜伏’,恭喜四位作家。”
  说完,巴银鼓掌……
  啪啪啪……
  大家跟着鼓掌……
  在掌声如雷的会议室里,与会众人望着巴银都在暗暗感叹三月的命好:
  什么叫贵人?
  这就是贵人,一锤定音!!!


第385章 原来有更好的
  和老妈结束通话,张宣思来想去又给阮得志去了个电话。
  其他人可以不去管,但这个两辈子都把自己当儿子对待的老舅那是必须打,不然说不过去。
  可能是早就守在电话机旁,电话一下就通了。
  “老舅,吃中饭了吗?”
  “吃了,你人在哪?”
  张宣回答说:“我在京城。”
  阮得志紧着问:“在京城?和茅盾文学奖组委会在一个城市,那你听到消息了没?”
  张宣听笑了,一向比较稳重的老舅,此刻竟然心急了?
  张宣说:“听到了。”
  闻言,阮得志迫不及待地问:“情况怎么样?”
  张宣故意说:“老舅你要有个心里准备。”
  阮得志右手食指尖尖扶扶金丝眼镜:“你说,我有准备,我今天都做了一天心里准备了。”
  张宣:“……”
  见电话那边不做声,阮得志更急了:“那获奖了没?”
  张宣说:“嗯,你外甥都亲自出马了,那肯定获奖。”
  阮得志呼吸加速几分,语气中都透着满满惊喜:“真获奖了?”
  张宣用非常肯定的语气说:“真获奖了!老舅你想要确认一下的话,晚上的报纸应该会有报道。”
  阮得志喜不自禁地开口:“不用,舅舅信你!”
  ……
  沪市。
  正在餐桌上和家人吃午饭的周容,突然被“午间新闻”的一条插播新闻给震撼到了。
  只见新闻主持人说:下面插播一条新闻,根据本台最新消息,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评选结果刚刚出炉。“战争与火”、“白门柳”、“骚动之秋”和“潜伏”成为本届茅盾文学奖的最终赢家。
  报完四部获奖作品,主持人还快速补充说了一句: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潜伏”的作家三月,成为历届茅盾文学奖的最年轻作家,今年年仅20岁!
  正在低头吃饭的周容和文图远一愣,面面相觑小会后,周容率先打破僵局:“你刚才听到了?”
  文图远还没反应过来:“好像听到了?”
  你看我,我看你,两人还是有些恍惚……
  几秒后周容放下碗筷,离开餐桌走到茶几旁,拿起电话拨打了一个电视台的号码。
  “欣怡,帮姨查个新闻,就是刚才午间新闻栏目播放过的……”
  2分钟后,周容放下电话,回到餐桌上说:“消息属实,就是我们认识的那个张宣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接着不等文图远搭话,周容直直地盯着丈夫又说一句:“年仅20岁!”
  文图远默不作声,许久才罕见地夸赞一声:“这般年纪,了不起!”
  ……
  挂完电话,张宣抽出IC卡,走向了未名湖畔。
  米见似乎心有感应,适时侧身望向他。
  “打完了?”米见问。
  “嗯,打完了。”张宣回答。
  米见把伞递给他,人也很自然地跟着靠了过来,“雪有些大,你住的酒店离这里远吗?”
  一把伞,两个人,在雪中走着……
  张宣说:“我在一个朋友家里暂住。”
  “朋友?”米见有些意外。
  “对,朋友,这个人叫陶歌,就是刚才通知我获奖的人。”说着,张宣把陶歌和自己的关系详细说了一遍。
  米见静静听着,等他说完才开口:“有个这样的朋友帮你,你应该会轻松很多吧。”
  “确实,文坛这条路不好走,有她帮忙省去了我很多麻烦。”
  张宣真心实意地感慨一句,就道:“她应该在来的路上,我们去校门口等她吧,等会一起吃个饭。”
  “好。”
  两人刚到校门口不久,一辆黑色奥迪就从远处驶了过来。
  在驾驶座,陶歌隔着老远就看到了米见和张宣。
  不过她此时的注意力全部放在米见身上。
  陶歌见过杜双伶,见过文慧,见过邹青竹,见过杨蔓菁,甚至还见过小十一。
  当时陶歌被文慧暗暗惊艳到了。
  她长这么大,文慧这样的女孩在她看来是万中无一,很少见。
  要不是杜双伶外在、内在条件确实很不错,陶歌甚至有怂恿张宣拿下文慧的想法。
  可是现在远远瞥一眼米见后,陶歌忽然能明白张宣为什么放着文慧这样的女孩不去撩拔了。
  为什么天天一起吃饭、一起上课、一起过日子,张宣能忍得住不对文慧下手了。
  原来有不比文慧差的,甚至隐隐更好。
  陶歌下车发现:张宣站在米见身边时,他笑容最纯,眼神最真诚,动作最小心。
  伞虽然在张宣手里,但伞盖的三分之二都斜向了米见。
  这种呵护备至的形态,让陶歌一下就知道了这意味着什么?
  因为这种特别,她只在张宣面对杜双伶时仅有的见过几次。
  陶歌细细打量一番米见,心里各种数值直接拉满,随后笑着问张宣:“你瞒着姐,就是为了见这位?”
  张宣翻翻白眼,介绍道:“这是陶歌,我……”
  陶歌插嘴:“我是他姐。”
  张宣无语:“别打岔,让我说完。这是米见,我……”
  陶歌再次插嘴,右手伸向米见:“米见你好,你以后跟着他喊我姐。”
  米见莞尔一笑,伸手跟陶歌握了握。
  一路上,陶歌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