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重生大时代之1993-第1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三月的新书‘潜伏’,是大陆当代最好的小说之一,百年之后在文学史上依然会熠熠生辉。”
  ……
  ……
  张宣一口气翻了40多份报纸,欣喜地发现绝大部分是好评。
  他非常受用,非常舒服,他的内心此刻正在急剧膨胀。
  因为这次不同以往。
  相较于以前夸赞“风声”的人,这次夸赞“潜伏”的都是响当当的名人,都是业内份量极重的大咖。
  而在众多好评中,他最意外的是老陈。
  看完老陈的新闻采访后,张宣沉默了。
  这才是有大胸襟的人啊!
  他非常佩服!
  不管老陈那番话是不是出自真心。但面对媒体,能坦诚自己失败和承认对手的优秀,对于文人来说,这是需要极大的毅力。
  自古就有文人相轻的传统,因为一点小事就动笔骂战的不在少数。
  老陈,你很不错,有心了。
  又看一遍老陈的采访,张宣在想,以后如果有机会,真的可以去一趟陕地。
  去跟老陈喝喝酒,游游黄土地,再找两个漂亮的陕北姑娘……
  嚯!说不得将来这也是一则惺惺相惜的传世假话。
  当然,这得有个前提。
  两人都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前提。
  不然两个人都未获得,或者一个人获得了、另一个没有,那还怎么见面嘛。
  那见面就不是喝酒、游黄土地、看姑娘了。而是互相瞪眼添堵了。
  当然,评论有好的,就有坏的,其中一个傻子又跳出来了。


第280章 时光苍凉,不敢忘
  京城老王在报纸上侃侃而谈,大放厥词。
  他不屑地说:“众所周知,不管是诺贝尔文学奖还是茅盾文学奖,都热衷于那些有着宏篇叙事的著作,其中必然涉及人性、自由、社会、重大历史时代背景等因素。
  关于这一点,其实对于中国文坛来说,早已经是传统了,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古代就有‘文以载道’的文学社会功能,有更何况在充满功利思维的现代呢?
  可以说,‘文以载道’是大众对于文学作品最主流的审美心态了。
  而三月的新书‘潜伏’似乎有悖于这种大众审美心态,这部作品倒像是一部人物纪传体史书,讲了不同人物的不同工作经历以及人生结局。
  当然,其中也有特定的历史背景、人性因素,但比起诸如《平凡的世界》似乎反应的力度不太大。说得简单一点,我把它归类于讲故事的通俗文学。
  而通俗文学的故事性,我更爱金庸的武侠,为什么要看你的‘潜伏’?
  所以在我看来,这又是作家三月一部扒厕所的书。”
  看完这则评论,张宣很气愤,非常不爽!
  甚至有股冲动,直接去京城跟老王现场对喷一次。
  但气愤过后,张宣又沉静下来了。
  他坐在沙发上做自我反省。
  虽然这京城老王讲话难听至极,他妈的满嘴跑火车,胡说八道。
  但有一句话还是非常对的。
  那就是“潜伏”开辟了一个新领域,这确实有悖于传统文学,这也是报纸上其他人批评“潜伏”的地方,甚至把它当做弱点攻击“潜伏”。
  对于这一点,张宣基本无从辩解。
  因为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它往往意味着变革,有人喜欢,喜爱至极。
  同样就有人非常看不惯,非常生厌。
  这从一位陕地赵姓知名作家的攻击言论中就可以看出,人家直白地说:这就是一本通俗小说,最多算是拓展了谍战领域,把它归类于文学,就是对传统的不敬,对经典的不敬。
  至于有悖于大众审美心态,这个张宣就不是那么在乎了,也不用多说什么,毕竟市场摆在那呢,50万册的图书,并不是自己刷单的。
  就算自己想刷单,50万册,自己的家当也刷不起。
  正在自嗨之时,正在人生得意飘飘忽忽之时,张宣被京城老王和陕地老赵给喷醒了,犹如当头一棒。
  他耐着性子,又把几十分报纸重新翻看了一遍。
  发现真是有多少人喜欢,就有多少人恨。
  张宣拿过笔和纸,做了粗粗统计,赞誉有七成,批评占三成。
  而且这次同以前的“风声”不同,赞誉的也好,批评的也好,下场的都是大咖。
  讲话都是有逻辑根据的。
  对,就算是批判,人家也是讲了逻辑根据的。
  虽然有点同行嫉妒和眼红之嫌,但毕竟也代表了一部人的心声和观点。
  静下心把批评看完,三个小时就这么过去了。
  报纸放一边,张宣起身,揉揉太阳穴,感觉头有点胀。
  要不出去走走,换换气?
  望着外面的夕阳,这个念头一起,张宣就蠢蠢欲动了。
  换鞋,出门,下楼。
  扫一眼屋檐下,竟然没发现老邓在纳凉,心里有点失落,想找个人说说话都没。
  不知道为什么,极致兴奋过后就是极致的空虚。现在总感觉心里空落落的,有点孤单。
  他在思索,文学之路走到这,还要不要继续走下去?
  如果走下去,下一部作品该写什么?
  不能总写谍照题材吧,总要转型的。
  就像麦加的“人生海海”那样。
  一想到“人生海海”,张宣的那小心脏啊,又不可抑制地跳动了一下。
  哎哟,该死的贪欲。
  真是罪过。
  可能是暑假的原因,校园里碰不到几个人。
  偶尔见到的也是一些老师或者家属聚在一起带孩子,或者练气功。
  隔着老远观望了会一堆老大爷、老大妈盘腿打坐的场景,张宣很是无语。
  视线在人群中肆虐一圈,果然找到了老邓的老妈子,沈教授。
  短短一年,这沈教授变了个样。长发不见了,白发不见了,一头利索乌黑短发,60多岁的人一下子年轻了好多。
  要是不知道她的根底,说她50岁也会有人信。
  知道气功的本质和未来命运,张宣看来了几分钟就摇摇头,失去了兴趣。
  8月的中大,阳光充沛,晚风清凉,走在林荫小道总是能闻到淡淡的茉莉和木槿的清香。
  拉长的夕阳里,一群群候鸟在迁徙。
  不知道为什么,他望着天空的候鸟,此刻突然很想米见,想米见那一身素白的样子。
  想到米见,脑子里不由又想起了扫墓的那个场景。
  时光苍凉,可眼泪依然清澈。
  他娘的,竟然又想老泪纵横一把了。
  摸摸身上,发现没带电话卡。
  没得说,张宣调转方向,穿过南门,熟门熟路找到一家杂货店。
  这店老板他非常熟悉,还是去年开学时,老邓介绍认识的。
  一进门,张宣就直说来意:“老板,打个电话。”
  见到是他,店老板把风扇调成摇头的状态,笑着说:“随便用。”
  拨号,等待……
  只响一声,电话就被接了。
  “喂,张宣。”是米见的声音。
  张宣有些意外,打趣道:“你这是知道我要来吗,守在旁边等我电话?”
  米见莞尔一笑,解释:“我刚才打电话到你租房。”
  张宣高兴问:“找我?”
  “嗯。”
  米见应一声,说:“前阵子给你寄了一些纸包糖,你收到了没?”
  张宣说没有,问:“你寄了多少?”
  米见说:“一斤,是通过邮局以包裹的形式寄的。”
  张宣说:“那我等会去邮局看看。额,邮局现在可能关门了,我明天早上去看看。”
  米见说好,问他:“你暑假要回来吗?”
  张宣说:“要回来,在等人。”
  至于等谁,他不说,她也懂,都没往下问。
  这一刻,张宣突然说:“米见,我想你了。”
  米见用手指把脸上的细碎发束勾到耳后,轻抿嘴没做声,就那样静悄悄地立在那,也没挂电话。
  几秒后……
  张宣问:“还在不在?”
  米见回答:“在。”
  张宣问:“你还欠我一顿饭的,还记得不?”
  想起他死皮赖脸的那一幕,米见脸上也是浮现出了淡淡笑意,说:“记得,不敢忘,不然你会没完没了。”
  “是吗,有这回事吗,我就不是那样的人,别诬陷我。”
  不要脸地自证一番清白,张宣就说:“等我回来,你请我吃饭。”
  米见说好。
  聊了20多分钟,电话到尾声时,张宣旧事重提:“请我吃饭时,记得穿白衣服,我喜欢你穿白衣服的样子。”
  说完就直接把电话挂了。
  因为他知道现在的米见是不会在言语上回应他的。
  要想米见有进步,要想米见慢慢主动,哎,还有好长一段路要走……
  不过他也不急,有些东西得慢慢品尝才有味道,才会觉着美,才会愈发的珍惜。
  如果急了,反而不是那么完美。
  把听筒放回去,张宣掏出钱问:“老板,多少钱?”
  老板赶忙摆手:“不用不用,都是熟人,不用给钱。”
  打了这么久电话,不给钱怎么能行呢?
  人家可以跟自己客套,但自己不能当真。
  也不知道该给多少合适,张宣干脆拿出3张10元的塞给一边偷听电话的小男孩。
  然后出店门,打算走人。
  这时小男孩问店老板:“妈,是不是穿白衣服的女生都很美?”
  张宣:“……”
  小孩,你就不能等我走远点再问吗?
  还有你小小年纪就问这个,你想干什么?
  店老板瞄一眼张宣,咧嘴笑着没做声。


第281章 你的心意我懂
  穿过马路,张宣望着近在迟尺的南门,想了想,换个方向,绕道去了一趟附近的邮局。
  没有意外,大门紧闭,确实下班关门了。
  倒是旁边的侧门是敞开的。
  有两个邮政女职员在搬一个大纸箱,从外面搬进去,看样子很吃力。
  张宣顿了顿,走过去帮忙。
  俩女人有些意外,下一秒露出笑容表示感谢,很明显人家判断出来张宣是中大的学生,少了一份戒心。
  帮着把东西搬到里边。
  一个年纪大一点的女性热情地给他倒了一杯水。
  张宣接过喝一口,就试探着把来意说了说。
  人家一怔,就道:“你等下,我帮你看看。”
  说着人家拿出包裹登记清单,查了起来。
  一会儿问:“你叫张宣?”
  “对。”
  “东西已经到了,前两天就到了,你要是再不来拿,过了明天就得按规矩把东西返回去。”
  “谢谢。”
  拿到东西,张宣笑着表示感谢。
  心里却在腹诽,这年头大城市的邮政服务还没乡下农村好。
  看看镇子里的林邮差,每次都送到家,就算被狗撵了,也一样风雨无阻。
  纸包糖……
  米见为什么会给自己纸包糖?
  难道是根据农村的习俗,喜糖?
  这样说,好像也勉强说的过去。
  可是发喜糖,不该应是自己给她发么?
  带着疑惑,张宣很是利落地撕开包装。
  一斤纸包糖体积不大,但掂在手心却有股沉甸甸的感觉。
  报外面的纸袋拆开。
  往里一瞧,嚯,张宣直接傻眼了。
  不是说好最贵的纸包糖吗?
  就这?
  这不是自己在前镇汽车站经常买的便宜货么?
  以前自己之所以买这便宜货,那是因为每次赶时间,顺手抓几把走人。
  米见不是这样的人啊,在自己认知里,是挺大气一人儿呀。
  心里这么想着,张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