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兰亭序杀局Ⅱ:天刑劫-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道隐法师?
  萧君默眉头微蹙,尽力回想,当初王羲之的方外友人中是否有一个叫道隐的,结果想来想去却一无所获。他只记得,王羲之的方外好友除了支遁之外,还有一位竺道潜,但从未听说过这个道隐。
  “萧郎可是在想,这位道隐法师是什么人?”辩才看穿了他的心思。
  “是的,晚辈孤陋寡闻,对这位法师一无所知。”
  辩才呵呵一笑:“不是你孤陋寡闻,而是世上从来没有这个人。”
  萧君默一怔,旋即哑然失笑。
  很显然,这是一座掩人耳目的假墓塔。王羲之在去世之前,专门修造这样一座假墓塔来藏匿《兰亭序》和天刑之觞,无疑是很高明的做法。因为所谓的道隐法师根本就不存在,自然也就没人知道他跟王羲之的关系,因而也就不可能怀疑这座塔有什么问题。所以,即使之前魏王的人找到这片塔林,他们也绝不会料到这两样东西会藏在这座墓塔之中。
  辩才吩咐楚离桑等人去捡一些粗树枝来当火把,然后绕到墓塔的侧面,蹲下身来,在一尺余高的地方摸索着。萧君默注意到,似乎有一块砖石松动了一下,接着便看到辩才把那块砖抽了出来,然后把手伸进了砖洞中。忽然,塔门传出一声闷响,只见那扇沉重的石门慢慢向左移动,直到露出一尺来宽才停住,可供一人侧身进入。萧君默一看,门后是下行的石阶,石阶上和两侧的石壁都因久未见光而长满了青苔。
  众人用火镰火石点着了火把,然后由辩才打头,一人一支火把鱼贯而入。
  石阶不太长,只有十几级,下到一半的时候,辩才又在右侧石壁上摸索着,找到一个小洞,照旧把手伸进去,摸到了一个机关,用力一扳,身后的塔门便轰轰隆隆地关上了。
  众人下到石阶底部,迎面是一扇青铜门,用火把一照,只见上面铸刻着四个巴掌大的反写的字:流觞曲水。萧君默一看,立刻明白这几个字便是铜门的机关所在,而他们从江陵取回的三觞,无疑便是开启铜门的钥匙。
  准确地说,开启面前这扇铜门的钥匙是圆觞,因为“流觞曲水”四个字外面都凿出了一个规整的圆形,大小正与圆觞一致,而且萧君默还记得,圆觞上那个字的写法,与眼前铜门上的这个“觞”字一模一样。
  果然,辩才从怀中掏出圆觞,拿着刻字的那一面扣在了铜门的“觞”字上——圆觞是阳刻文字,铜门上是阴刻文字,扣上去正好严丝合缝。紧接着辩才用力一摁,把圆觞向右旋转了一圈,铜门便发出一阵沉闷的声响,缓缓向左移开了,照旧露出一尺来宽的门洞。
  楚离桑、华灵儿和米满仓对视一眼,都觉得大开眼界。
  众人进了铜门,走过一条又窄又长的甬道,尽头处又是一扇铜门,上面铸刻的文字是“一觞一咏”,每个字的外框都是规整的方形,对应的钥匙当然就是方觞了。
  萧君默看着铜门上的字,忽然意识到,“流觞曲水”和“一觞一咏”都出自《兰亭序》,说明王羲之是取前一个“觞”字铸刻了圆觞,后一个“觞”字铸刻了方觞,但是萧君默仔细回忆了一下,“觞”这个字在《兰亭序》中一共只出现了两次,那么角觞上的“觞”字又是取自何处呢?
  此时,辩才已经用方觞开启了第二扇铜门,手法跟之前一模一样。门开后,眼前出现了一间四四方方的墓室,只见门对面的石壁上凿了一个佛龛,里面供奉着一尊三尺来高的地藏王菩萨的石雕立像,底部是一个双层莲花座,上层座沿刻着“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下层刻着“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萧君默环视整间墓室,发现除了这尊菩萨像之外别无他物,不禁有些纳闷:剩下的那枚角觞要做何用?真迹和盟印又藏在何处?
  楚离桑等人也疑惑地看着辩才。
  辩才看出众人的困惑,淡淡一笑,走到石像前,跪下去拜了三拜,然后起身,把手伸到了莲花座的后面。也不知他在哪里动了一下,便听得一声闷响,下层莲花座居然动了起来,接着慢慢向左移开。
  萧君默和众人都大为诧异,本以为最下层的莲花座肯定是承重用的,没想到居然可以跟上层莲花座和整尊菩萨像分离。萧君默举着火把探头一看,才发现菩萨像和上层莲花座的后部其实是与后面的石壁连成一体的,怪不得不需要承重。如此出人意料的设计,足以看出当初王羲之为了藏匿《兰亭序》和盟印是何等煞费苦心。
  莲花座完全移开之后,底下赫然露出了一个洞口。辩才一弯腰,从里面费力地抱出了一口长方形的盝顶铜函。萧君默连忙帮他把铜函一起放在地上,然后便看见函盖上铸刻着五个字“三觞解天刑”,且文字的边框正是六角形。
  毫无疑问,这只铜函需要的钥匙便是角觞。
  方才萧君默一直在想,《兰亭序》中只有两个“觞”字,那么第三个“觞”字取自何处?现在终于知道了,最后这个“觞”字便出自王羲之的五言诗。也就是说,王羲之在兰亭会上一共写了五六百字,其中不多不少就写了三个“觞”字,两个出自《兰亭序》,一个出自五言诗,写法和字形各有不同,然后用这三个字分别铸刻了三觞。
  辩才取出角觞,仍按相同手法,将阳刻的“觞”字扣在阴刻的反写“觞”字上,接着用力一摁,又向右旋转了一圈,函盖便啪嗒一声打了开来。辩才掀开函盖,深吸了一口气,萧君默等人都拿着火把围过来,只见铜函中铺着好几层的五彩绢帛,想必真迹和盟印便包裹其中。
  辩才环视众人一眼,然后郑重其事地掀开一层层绢帛,从中取出了一只完整的青铜貔貅。但见貔貅的身体左侧刻着“天刑”二字,右侧刻着“之觞”二字,这便是天刑盟的盟主令牌了。接着,辩才又取出了一只黑色帙袋,忽然抬头对众人道:“把火拿开一些。”
  萧君默等人连忙将火把拿远了些。
  辩才凝视了一会儿帙袋,才慢慢解开袋口,从中抽出了一卷法帖,法帖以暗黄色云纹绢帛裱褙,看上去庄重而古朴。然后,辩才解开卷轴上的丝绳,怀着异常肃穆的神色,缓缓将字帖展开——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庐山真面,就此袒露在萧君默和众人面前。
  看着那一个个飘若游云、矫若惊龙的文字,领略着这位书圣纵横恣肆、遒媚飘逸的笔意,萧君默仿佛看到了逸兴遄飞的王羲之正手执鼠须笔,面对蚕茧纸挥毫泼墨的情景,而今上李世民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也在此刻浮出脑海:
  详察古今,精研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
  除了欣赏书法之美,萧君默最关注的,莫过于真迹中那些洋洋洒洒的“之”字。事实果然不出他当初所料,王羲之在《兰亭序》中所写的二十个“之”字,的确个个不同!按萧君默之前的推测,冥藏很可能是因为手中没有各分舵的阴印,所以才千方百计要找到《兰亭序》真迹,以便用这些不同的“之”字复制各分舵阴印,从而号令它们。所以萧君默当时便已断定,这二十个具有防伪功能的“之”字,很可能就是《兰亭序》的核心秘密,至少也是核心秘密之一。如今看来,这些推断应该都是对的。
  见萧君默凝神不语,辩才道:“萧郎,见到千古书圣的墨宝,有何感想?”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萧君默随口吟道,“晚辈觉得,曹植在《洛神赋》中的这一佳句,用来形容书圣的法帖,最合适不过。”
  辩才哈哈一笑:“萧郎历经九死一生,护送贫僧至此,应该不只是为了欣赏王羲之的书法吧?”
  萧君默也笑了笑,便将此前对《兰亭序》秘密的推测和现在得到的证实一一说了。辩才闻言,不禁笑道:“萧郎果然睿智过人,连这个也能猜到。没错,这二十个‘之’字正是《兰亭序》的秘密之一。也正因此,冥藏才会不择手段想得到它。”
  “爹,”楚离桑好奇道,“既然这只是秘密之一,那说明《兰亭序》还有别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辩才瞟了萧君默一眼,微微笑道:“除非咱们选出了新的盟主,爹才能说,否则……这个秘密就只能是秘密了。”
  “盟主!”华灵儿忍不住对萧君默道,“你快答应了吧,别再磨磨叽叽了!男子汉大丈夫,就不能拿出点当仁不让的气概吗?亏我还一直把你当英雄呢!”
  “那是你认错人了,我可不是什么英雄。”萧君默淡淡道,“更何况,咱们之前在客栈不是说好了吗,取出这两样东西后,便去找袁公望和庾士奇,跟他们商议之后再做定夺?”
  “那是你们说的,我可没答应。”华灵儿翻了下白眼。
  萧君默忽然想到了什么,便没再理她,对辩才道:“法师,关于天刑盟,晚辈还有一些疑问未解,不知您能否赐教?”
  辩才一笑,撩起衣袍下摆,竟盘腿坐在了地上:“萧郎,怎么说你现在也是新盟主的候选人,本盟的事情,理应让你知道,还说什么赐教不赐教呢?”
  “那就多谢法师了。”萧君默也跟着席地而坐。其他三人见状,也都围着铜函坐了下来,无形中便坐了一圈。
  “萧郎想从哪里问起?”
  “万事皆有缘起,就请您从头开始吧。”萧君默道,“首先,晚辈最想知道的是,王羲之为何要成立天刑盟?”
  “萧郎熟读史书,应该也知道,晋穆帝永和九年,正是东晋王朝内忧外患之时,外有强敌窥伺,内有将相争权,王羲之虽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且心忧天下,但对时局却是有心无力,遂借兰亭之会,召集当时各大士族代表,商议如何拯救天下。而最核心的议题,便是讨论是否建立一个不为朝廷控制、不被权力斗争左右,又能暗中守护天下的秘密组织。所幸,此议得到了大多数与会者的支持,于是天刑盟便应运而生了。”
  辩才所言,与萧君默此前在秘阁查阅史料时所做的判断完全一致。然而,天刑盟成立之后,究竟做了哪些“守护天下”的事情,萧君默却一无所知。想到这里,他当即提出了疑问。
  “晋孝武帝太元八年,东晋与前秦爆发了淝水之战,想必萧郎耳熟能详吧?”辩才反问。
  “当然。”萧君默道,“这是历史上一个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东晋仅以八万兵力,大破前秦苻坚号称百万实际亦有八十余万之大军,令前秦元气大伤,随后乘胜北伐,一举收复黄河以南的大片故土,堪称挽救晋室危亡的关键一战。”
  “没错。那萧郎应该知道,东晋一方指挥此战的人是谁吧?”
  “是谢安、谢玄叔侄。谢安是后方主帅,谢玄是前方大将。”
  “那你知道,除了公开身份之外,谢安、谢玄叔侄是什么人吗?”
  萧君默不假思索道:“谢安既然参加了兰亭会,并且作了诗,那自然是天刑盟的人。”
  辩才点头:“兰亭会上,谢氏家族成立的分舵,名为羲唐,谢安便是首任羲唐舵主,谢玄是羲唐右使。淝水之战爆发时,王羲之已去世二十多年了,所以当时天刑盟的实际决策者,便是谢安。”
  萧君默恍然:“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