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兰亭序杀局Ⅱ:天刑劫-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婆便踏破了门槛,连孟怀让本人都有好几个媒婆张罗着要帮他续弦。孟怀让哭笑不得,心中喜忧参半:既因扬眉吐气而感到快意,又因蓦然暴露在众人的目光中而深感不安。
萧君默方才摸进夹峪沟的时候,一直找寻记忆中那几间破茅屋,于是在大瓦房周围来回转了几圈,引得院里的大黄狗狂吠不已。他很纳闷,觉得自己的记忆应该无误,怎么就找不到呢?旋即想起给孟怀让留了二十锭金子让他盖房子,顿时哑然失笑。
对于萧君默等人的突然造访,孟怀让着实有些意外。尤其是这四个人的组合,怎么看都有些怪异:一个伤员,一个女子,一个老和尚,一个宦官。究竟是出了什么事,才能把这四个看上去如此不协调的人凑到一起,还迫使他们大半夜跑到这山沟里来?
当然,作为天刑盟无涯舵曾经的骨干成员,孟怀让深知这样的疑问是不便主动提的,只能等对方自己解释。因此,他便以道上的规矩行事,无言而热忱地接待了他们,并把三个儿子赶到了一间屋,连夜腾出四间瓦房要给他们住。萧君默看他那三个儿子都面露不悦,赶紧说不必这么多,两间就够。
双方推让了半天,萧君默一再坚持,孟怀让只好照他的意思办,安排了一间最大的给萧君默、辩才、米满仓三个人住,另外一间给楚离桑。
安排停当,孟怀让请萧君默尽快安歇,然后返身便要回房,萧君默叫住了他:“孟先生,您就不问问,我们为何深夜到此吗?”
孟怀让笑笑:“夜深了,有什么话,不妨明天再说。”
“有些话不说,难以安枕。”萧君默说着,径直走向堂屋。孟怀让只好跟了过去。
二人在堂屋坐定,萧君默开门见山道:“对不起孟先生,我们四个,现在都是朝廷全力追捕的要犯,走投无路,只好来投奔先生,可能会给先生惹来不小的麻烦。”
孟怀让没料到事情会这么严重,更没料到萧君默会如此直言不讳,愣怔了半晌,才道:“萧郎既如此坦诚,孟某亦复何言?你能把性命托付给我,那就是把我当兄弟,孟某深感荣幸!你们就安心在此住下吧,别的都不必多想。”
“多谢先生!”萧君默拱拱手,然后想着什么,微微迟疑了一下,“先生,还有一件事,我也必须向您坦白。”
“坦白?”孟怀让诧异,“萧郎所谓何事?”
“我不是无涯舵的人,也不是天刑盟的人。我上回对先生说的话,大部分都是假的。”萧君默平静地说完这句话,顿觉心中坦然许多——对于一个不顾自身安危也愿拿你当兄弟的人,你就不能再对他有任何欺骗和隐瞒,否则不但是侮辱了他,更是侮辱了自己。
这就是萧君默待人处世的信条。
孟怀让闻言,惊愕得站了起来:“你……”
“对不起先生,”萧君默苦笑了一下,“晚辈为了弄清家父被杀的原因,便追查到了《兰亭序》;而为了弄清《兰亭序》之谜,又不得已找到了先生,并且从先生手里取走了‘无涯之觞’。如果先生现在想讨回,我即刻奉还。”
孟怀让呆立了好一会儿才慢慢坐回去,盯着他道:“羽觞之事暂且不提,我且问你,你们四人因何被朝廷追捕?”
“不瞒先生,晚辈原来的身份是玄甲卫郎将,数月前奉圣上之命,前往洛州伊阙追查一个隐姓埋名的和尚。此人法名辩才,是天刑盟盟主智永和尚的贴身侍从,也是天刑盟的左使……”萧君默一五一十地讲了起来,从押送辩才进京,遭遇甘棠驿劫杀,到父亲因盗取辩才情报被魏王杀害,自己被迫卷入其中,然后逐步破解《兰亭序》和天刑盟的种种谜团,最后冒死营救辩才父女等,都无所讳言、不折不扣地告诉了孟怀让。
孟怀让听得目瞪口呆,片刻后才道:“萧郎舍弃大好前程和荣华富贵,把自己置于九死一生之地,到底图什么?”
“心安。”萧君默淡淡道。
“心安?”孟怀让似乎不是很理解。
“就因为我抓了辩才,才导致他们家破人亡,倘若不救他们父女,我一辈子都会良心不安;家父为了守护《兰亭序》的秘密而死,我除了报仇之外,更要弄清楚他拿命守护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否则,我这辈子同样也不会心安。”
孟怀让恍然,点点头道:“不错,如此看来,什么样的荣华富贵都比不得这‘心安’二字,萧郎做得对!”
“能得到先生的赞同,晚辈深感荣幸。”萧君默道,“对了,那枚羽觞……”
孟怀让一摆手:“不必提了。萧郎舍命保护左使,纵然不是天刑盟的人,却比本盟的弟兄更有情义,羽觞放在你那儿正合适,总好过被冥藏那种人夺去。”
萧君默想了想:“既然如此,那晚辈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萧君默回到房间的时候,米满仓已经在土炕上睡死了,呼噜打得山响,辩才则没有躺下,而是在炕上打坐。萧君默知道,很多佛教出家人都有“不倒单”的习惯,即用坐禅入定代替卧床睡眠,只要修持得法,便会对身心大有裨益。萧君默上炕之后,索性也两腿一盘,开始打坐。
对于佛教的禅定,萧君默从小便有兴趣,平时若得闲暇,便会结跏趺坐、心专一境,渐渐也能获得身心调柔、寂静喜乐的受用。可是,今日一入坐,却一直未能进入安适之境。除了身上的伤口隐隐作痛外,脑中还不断回想这几个月来经历的种种,于是越发心潮起伏、万念纷飞。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辩才不知何时已经出定,而且仿佛看穿了他的心境,“萧郎,佛法的禅定,不是强求无念,而是觉知念头本无自性,故而任它起伏生灭,我自湛然寂静罢了。”
萧君默闻言,微微一笑:“法师倒是看得破,可也未必放得下吧?”
辩才也笑了笑,冷不防道:“萧郎不简单哪,才短短几个月,就查清了那么多天刑盟和《兰亭序》的秘密。”
“法师是不是怕我知道得太多?”
“这倒也不是,贫僧只是好奇,为何萧郎会对这些事情如此感兴趣?”
“法师真的想知道吗?”
“如果萧郎愿意说的话。”
“既然法师问起了,那晚辈也不相瞒。数月前,也就是晚辈和法师一起从洛州回京的时候,家父为了守护《兰亭序》的秘密,不幸亡故。晚辈救不了家父,但至少该查清他到底因何而死。”
辩才有些诧异:“敢问令尊是……”
“家父萧鹤年,公开身份是魏王府司马,真实身份是天刑盟临川舵成员,就是魏太师的手下。”
辩才恍然,忍不住叹息:“这么多人因《兰亭序》而牺牲了性命,萧郎何苦还要蹚这趟浑水呢?”
萧君默一笑:“很巧,魏太师也对晚辈说过这话。不过,晚辈没听他的。”
辩才闻言,不禁转过头,意味深长地看着他:“即使为此牺牲性命,萧郎也在所不惜?”
“晚辈若是顾惜性命的人,现在会坐在这里吗?”
辩才点点头:“是啊,萧郎宁可抛弃大好前程,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救出贫僧和小女,此情此义,令人感佩,贫僧没齿难忘!”
“晚辈只是为了弥补良心上的亏欠,义之所在,为所当为,法师不必放在心上。”
辩才闻言,有些动容,旋即定定地看着他,似乎有什么话难以启齿,犹豫多时才下定决心道:“萧郎,若蒙不弃,贫僧有一事相求。”
“法师请讲,只要晚辈力所能及。”
辩才笑了笑:“此事定然是你能力可及,只看你愿不愿意而已。”萧君默不解:“请法师明示。”
辩才注视着他,一字一顿道:“贫僧想将小女,托付给萧郎。”
萧君默心中一震,没料到他会突然提出这样的要求,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应对。
“萧郎,贫僧也是明眼人,小女对你的心思,贫僧看得出来,只是不知萧郎意下如何?”
萧君默保持着沉默。
辩才看了看他:“贫僧这话或许有些唐突,萧郎也不必现在就答应,不妨考虑一下再给贫僧答复。”
“法师,时辰不早了,您还是早点安歇吧,晚辈也睡了。”萧君默说完,赶紧躺下,背过身去。
辩才看着他的背影,微微一笑,继续闭目打坐。
萧君默万万没想到辩才会突然提出这种要求。
他在黑暗中睁着眼睛,数月来与楚离桑在一起的一幕幕不断从眼前闪过。
事实上,自从在洛州伊阙的菩提寺前第一次邂逅楚离桑,这个与众不同的女子便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萧君默已经监控她一段日子了,对她的身份和基本情况了如指掌,而当楚离桑以女扮男装的面目出现时,萧君默颇觉有趣,便临时安排了一场“邂逅”——那天他以书生的身份演戏,楚离桑以男子的身份演戏,其间的碰撞和摩擦多属意料之外,由此生发的趣味也让萧君默始料未及。楚离桑的善良、率性、纯真、任侠仗义、敢作敢为,无一不让萧君默心有所动。从那天起,他就深陷其中、难以自拔了。戏是假的,但他的用心和用情却是真的,萧君默甚至一度不想从“周禄贵”的身份中走出来,对自己玄甲卫的真实身份更是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排斥和疏离。
然而,也正是从那时候起,假戏与真情在萧君默心中发生的撕扯便一刻也无法停止了,而越来越强烈的不安和愧疚之情更是日夜啃噬着他的内心。随着后来真相的揭开,楚离桑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破,一家人天各一方,而后楚英娘又命丧甘棠驿,辩才和楚离桑相继被囚禁宫中,萧君默便再也无法承受良心的折磨,不得不放弃一切、铤而走险……
尽管成功救出他们父女极大地消解了心中的负罪感,可紧随而来的逃亡生涯却让萧君默陷入了更深的不安之中——身为一个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逃犯,他要拿什么来保护楚离桑,更遑论给她一个平静而幸福的未来。
所以,此时此刻,当辩才蓦然提出要把楚离桑托付给他时,萧君默唯一的反应只能是逃避。说白了,一个自顾尚且不暇又身负血海深仇的人,怎么可能坦然接受这种托付?又有什么勇气拿楚离桑的一生幸福来当赌注?
现在的萧君默,深知自己是一个没有资格付出情感,更没有资格接受情感的人。
黑暗中,萧君默慢慢闭上了眼睛。
他知道,今夜注定无眠。
第二章 士族
李世民连续两天彻夜无眠。
第一晚是因辩才逃脱而震怒,整夜守在两仪殿中等候消息。第二晚,李世民冷静了下来,把迄今为止获知的有关《兰亭序》的秘密从头到尾梳理了一遍,发现自己忽略了一个重大的追查方向:士族。
既然辩才说天刑盟是王羲之等世家大族在兰亭会上成立的,那么从这些士族后人的身上查起,不就能挖出天刑盟了吗?然而,李世民转念一想,便又有些沮丧。兰亭会是东晋永和九年举行的,迄今已近三百年,这些士族早已开枝散叶,每一姓的后人都足有成千上万,如何确知哪些后人才是天刑盟成员?
李世民唯一知道的,就是智永侄孙王弘义继承了冥藏舵。此前他已命有司彻查此人,可查到的线索却少得可怜:王弘义生于隋文帝开皇年间,是越州人,但早在隋炀帝大业初年便离开了越州,不知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