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超级农业强国-第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在经过一番摸查之后,情况不是很乐观。
  王昱业就直言不讳“市里大部分粮企简直是低水平、粗加工,说得难听点,他们每天都在扔掉一座金矿。”
  这话不是开玩笑。
  从调查结果来看,在农户储粮、储藏、运输、加工等方面,损失浪费惊人。
  齐政并不意外,“其实我估计,这种现象在全国范围内是普遍存在的。”
  想想就知道,粮食收割后,一般农户储粮的储存设施条件简陋,烘干能力不足,再加上缺乏技术指导服务,又有虫霉鼠雀捣乱,每年造成的粮食损失难以估量。
  “不同于我们嘉谷使用专门的仓库、装卸机械、运输工具作业,现行的粮食运输方式实在落后。在整个储运环节,估计损失率高达5以上。”齐政举例道。
  别说市里,国内大多数粮食运输都采用传统的包粮运输方式,即基本采用麻袋、塑料编织袋,在储存环节拆包散储,到中转和运输环节又转为包装形态。
  这样多次搬倒转运的包粮,在装卸、运输当中的抛洒,以及包装物的遗留,所造成的损失可想而知了。
  王昱业看着手里的数据,无奈道“运输也就算了,没想到加工方面的损失也不遑多让。”
  齐政点点头,“不是谁都能像我们一样,既能引进最先进的加工生产线,仙茗大米也不需要精加工的。”
  都说在雪崩来临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很多时候,行业的乱象背后,消费者也是推手。
  以前大米加工去壳后简单清理就行了,但现在消费者都要求“光鲜”,大多数大米都会进行抛光,甚至多次抛光。
  而同样数量的稻谷,抛光越多,产出的大米成品就越少——既损失粮食营养成分,又明显降低出品率。
  这就导致出现了稻谷加工量和大米产量连年增加,但是稻谷出米率却逐年降低的怪状。
  也就是说,生产的大米越多,加工损失的也就越大。
  简单做个测算,以20的大米被加工成特制米为例,我国每年就损失大米约80亿斤,相当于近千万亩稻田一年的产量,2000多万人一年的口粮。
  当然,还有高端一点的浪费,即使是嘉谷也都避免不了。
  “粮食加工副产物包括麸皮、稻壳、米糠等,其中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及营养物质,经济价值潜力很大。但即使是我们嘉谷,也都是将其作为禽畜饲料,而无法对其营养成分进行充分的提取和利用。”齐政苦笑道。
  “在这方面,不得不佩服岛国。他们的米糠综合利用率高达100,对生糠、米糠油、米糠蛋白和米糠植酸钙等被提取物的综合利用,简直能吊打我们国家。”
  这才是白白扔掉的巨大“金库”。
  遗憾的是,即使齐政意识到这一点,也无法避免。
  一来是认识不足,二来国内的利用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急也急不来。
  对于这一点,王昱业也无话可说。
  落后就要被吊打。
  包括运输和加工还好说,舍得投入和加强管理,总能降低损耗率;但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不过关,你有钱也没用。
  “还是要联合科研单位,围绕产业链构建科技创新链啊!”王昱业最终感慨道。
  齐政无比赞同。
  现在还好说,国内生产的粮食勉强够吃,粮食进出口基本持平。
  但从09年开始,国内就从勉强够吃到不够吃了,粮食消费的缺口高达1300万吨。
  再往后,三大主粮的净进口已常态化,而大豆更是众所周知的严重依赖国际市场。
  这种情况下,“一边进口,一边浪费”就非常刺眼了。
  解决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一方面固然需要袁院士为代表的技术改进派,用不断的增产来填满大家越来越大的胃口;但另一方面也需要解决粮食浪费严重的问题。
  这其实不是嘉谷一家企业能解决的,或者说,都不是国家能彻底解决的。
  但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做好自己能做的,齐政觉得也就对得起重来一世了。
  ……
  2002年底,南开市政府与嘉谷农业公司就共同规划、开发、建设、运营、管理“茶香稻”种植基地及“仙茗大米”加工园区项目签署了框架协议。
  该项目总投资8亿元。
  根据协议,嘉谷农业公司水稻品种,然后发给签约合作社进行指导耕种。到秋收季节,嘉谷收购签约合作社的稻谷。
  同时,南开市政府与嘉谷农业公司共建全省最大的稻谷加工园区,以及全国一流的大米物流园区;优质稻谷综合加工以南开市为中心,辐射周边县,年加工总产量达到200万吨以上。
  仙茗大米拉开了大发展的序幕。
  ……


第125章 牛来了
  时间不紧不慢地迈入了2003年。
  这不是一个好年头。
  03年的春节,齐政过得心不在焉。
  因为有一个名为“非典病毒”的幽灵正在越省上空徘徊。
  关于这场不久后蔓延全国的疫情,齐政不知道具体的起源地和时间,只知道大概是从越省爆发的。因此纵使心有忧虑,也无可奈何。
  而嘉谷的各大项目,不会因为齐政的顾虑而停下脚步。
  初春,天气转暖,迎来了春暖花开的时节了。
  率先展开行动的,是嘉谷牧场。
  在过去的这个冬天里,去年种下的紫云英等绿肥被打碎还田,经过治理后的盐碱地默默地休养生息,积蓄力量。
  开春之后,杨业开始带领牧场员工对土地进行翻耕,种上了嘉谷向冬营试验站购买的优质紫花苜蓿。
  冬营试验站培育的优质紫花苜蓿,适合在轻度盐碱地上种植,一年可以收割三茬,管理得好的话每亩干草产量甚至能达到一吨左右。
  当然,近二十万亩土地不会全部用来种植牧草。
  其中几万亩地质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块,和附近两个村子的耕地一样,用来种植玉米,作为牧场的精饲料补充。
  作为国内最大的单个奶牛牧场,主体建设已经全部完善——一排排宽敞的奶牛饲喂棚、国内最大的挤奶台,以及年产量超过20万吨的牛奶综合加工厂。
  可以说,现在是万事俱备,只差奶牛。
  因为牧草的生长期限以及经验问题,奶牛的引进采取分期进行的模式,第一期将引进1万头荷斯坦奶牛,后续再陆续扩张到存栏3万头的规模。
  荷斯坦奶牛又名黑白花奶牛,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奶牛品种。我国又利用引进国外各种类型的荷斯坦牛与本土的黄牛杂交,并经过了长期的选育,形成了“中国黑白花牛”品种,这也是我国唯一的奶牛品种。
  可惜的是,现在国内的奶牛繁育基地不少,但规模普遍太小,存栏几千头的都是排得上号的培育中心了,根本无法满足嘉谷牧场的需求。
  建牧场,得有牛。但国内奶牛牛源短缺,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奶业的发展。
  这种情况下,嘉谷牧场也只能选择从国外进口奶牛。
  好奶出自好牛。
  为了确保购买到品质卓越的牛种,杨业亲自带着几名助手,前往澳洲和新西兰,挑选出最好的奶牛。
  从数十万头奶牛中挑选出一万头优质奶牛,可不是一件轻松的活。饶是杨业经验丰富,也累得不轻。
  但挑选好奶牛之后,才是第一步,不是说随随便便就能进口的。
  奶牛的进口是一项系统工程,程序杂环节多,环环相扣。
  首先,在国外检疫结束后,要有专人监装奶牛上船,从源头上确保选到好牛、上船的都是所选的牛——什么时候都不要相信外国人的节操,你敢放松,他就敢放浪。
  奶牛抵达国内后你以为就完事了?
  并不然。
  奶牛到了中国就要进入为期45天的法定口岸检疫——在经过15天左右的时间从澳大利亚、新西兰长途跋涉到达中国后,奶牛体能消耗很大。
  检疫期间正是奶牛恢复体况的时期,也是“风土驯化”的重要时期——这些奶牛原本吃的是草,在中国不但要吃草,还得吃饲料;原来悠闲自得地在阳光下、在草原上散步,现在被集中在一起进行圈养。
  生活变化如此之大,不把这些“娇客”们伺候好的话,它们可不仅仅是给你脸色看这么简单。
  如果在隔离场检疫期间进口的牛没养好,到了用户手里,即使情况会有好转,但可能再也恢复不到正常状况了。
  简单来说,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产奶量大为减少了。
  进口优质奶牛不就是为了提高产奶量吗?因此谁还敢怠慢它们。
  杨业直接派出一支由高级畜牧师和高级兽医师组成的队伍,专门负责隔离场奶牛的“风土驯化”过程,使奶牛在隔离期间能恢复体能、健康发育,为奶牛更好的发挥生产性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才通过几百台大型挂车组成的车队,平稳地将一万头奶牛运输至嘉谷牧场。
  整个牧场全体出动,花费了一整天,才将奶牛顺利安顿进牛舍里。
  ……
  嘉谷牧场的万头奶牛规模,继去年引业潜规则之后,再次引起了乳业界的关注。
  主要是如今这个年代,非规模化畜牧方式,是国内乳业的基础性生产方式。
  最常见的情景是,牛在牧场甩着尾巴,悠闲地啃草,产出鲜奶。
  而维持这种生产方式的主体,是散布在全国尤其是牧区的200多万户奶农。他们用自己辛勤的劳作,为牛奶加工企业奶源。
  严格来说,现在国内并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集约化奶牛养殖基地——即使是杨业之前任职的伊力牧场,也不过是存栏三四千头而已,而且还是天然草场式放牧。
  由于集约化大规模养殖奶牛存在较大风险,一旦发生疫病就可能血本无归。尽时国外已经有着非常完善的养殖经验,但是国内并没有多少成功的案例,
  某种意义上,杨业也是在摸索着前行。
  原时空是成立于05年的现代牧业建立起国内第一个超大规模的“万头牧场”,开创了国内奶牛集约化养殖的时代,也开创了“种养一体化”的养殖模式,从生产的源头确保了奶源的高品质与安全性。
  如今是嘉谷敢为天下先,将这个过程提前了两年多。
  目前的国内乳业,玩着“重销售,轻奶源”的模式才是主流。像嘉谷这样大手笔自建大型牧场的,反而是非主流。
  因此有看好戏的,有质疑的,有嘲讽的……真正看好嘉谷牧场的寥寥无几。
  齐政才不管外界纷纷扰扰的声音,在奶牛入场后,他首先布置了一个“三星聚灵阵”,确保奶牛不会发生大规模疫病。
  只要不发生疫病,其他的都可以慢慢摸索。
  至于乳业界的质疑和嘲讽,齐政丝毫不放在心上。
  因为未来会证明,牧场规模化,不可阻挡。
  现在这些看热闹的,以后都会被市场教做人了。
  ……


第126章 逆势而行
  去年年底嘉谷与南开市签订了仙茗大米的种植与加工投资协议,今年仙茗大米的种植面积达到150万亩——大约占了全市一半的耕地面积。
  依然采取与普诚县的合作模式,政府引导农民组建合作社,嘉谷稻苗和技术指导,约定回收产品。
  嘉谷农业员工也算得上轻车熟路了。
  春分过后,他们就将仙茗大米稻苗从普诚县培育基地送至全市十多个规模化种植耕地区,指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