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超级农业强国-第4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正常。做实事哪里会没有质疑声?现在还有人说载人航天劳民伤财呢!”胡副主任一点也不将其当回事。
当然,不是他听不得意见,也不是报道的质疑毫无道理。
坦白来说,晋省缺水是毫无疑问的。
南北长约680公里,东西宽约380公里,由南到北气候条件从半湿润区过渡到半干旱区,由东向西太行山、太岳山、吕梁山纵贯,阻隔了东南暖湿气流的西升北进。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及气候条件,决定了晋省干旱灾害频繁,几乎年年有旱。
采煤更是对水资源破坏严重。采煤导致煤矿周边水井报废、泉水断流。很多人不知道,历史上晋省有“千泉之省”的美誉,如今却很难看到泉水。
在缺水干旱区植树造林,是保护生态,还是进一步破坏生态,迄今还没有一个共识。也难怪部分媒体或专家会对晋省的能源林质疑之声不止了。
真正给了胡副主任以信心的,是两人面前的晋省大水网工程。
巨型模拟沙盘上,在沟壑纵横、山峦起伏的地表图上,一条条由点到线的“大水网”工程布局一览无余。纵贯南北,横跨东西,山水齐用,气势磅礴。
具体而言,山西大水网主要就是通过建设一批连通工程,也叫调水工程,把黄河、汾河、桑干河、漳河、沁河、滹沱河6条流域面积在1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连通起来,也就是将之前在“六河”上建好的水库连通起来,就等于晋省大部分老百姓就临水而居了。
同时,启动100座小型水库的更新建设,既作为晋省大水网的末级蓄水工程,也是小水网的龙头工程,使之形成一张大水网和小水网交错纵横的宏伟蓝图。届时,晋省缺水的局面将为之一变。
而在水网工程建成之前,晋省的能源林生长用水怎么保证?
晋省水利厅厅长拍着胸膛保证道:“齐董,胡主任,这一点尽可以放心。我们省已建成3个飞机增雨作业基地,有增雨飞机3架,可开展全年增雨作业,事实上,我们每年向天空‘要水’30多亿立方米,为农业丰产、防灾减灾和森林灭火起到重要作用……”
胡副主任满意地点点头,这也是能源林计划的保障措施之一。
齐政却笑而不语。
事实上,他对于晋省能源林的生长用水是一点都不担心的。
如果有心人统计一下,就会发现,自2011年以来,国内再也没有出现大范围的洪涝和干旱灾害。
他齐某人建立的另类“四横两纵”跨域调配水汽体系,就是这么牛叉——今年6月,江南、华南部分地区本应先后出现大到暴雨,6个省区市17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以上洪水,但迄今为止,上述省份也就雨水比正常年份多了些许,而西南、华中地区相继迎来了解渴的甘霖。
嗯,气象部肯定发现了,这几年西北、华北等传统干旱地区,降雨量比往年明显增加,夸一句“风调雨顺”毫不为过。
当然,其他人没开天眼,自然也不知道这种改变将是长期存在的。所以晋省水利厅也不会将希望寄托在飘忽不定的降雨上,而选择相信人工的力量。
除了人工降雨,对晋省水资源最大的补充,还是——引黄入晋!
“好消息是,阿拉鄯‘两漠水库’工程东线工程通水在即,今年应该能向黄河补水100亿立方米,我们晋省起码要多分配10亿立方米吧。”说着,水利厅厅长还瞄了瞄齐政。
齐政只当做看不见。
开什么玩笑,现在的黄河水配额,仍是依据“八七方案”进行分配,晋省的配额是43。1亿立方米。
这当然是不够用的。但“两漠水库”工程东线即将通水,沉寂一时的黄河水资源分配争议,再度进入公众视野。
谁都知道水现在比黄金都值钱,没有水什么都干不成。所以20多年来,沿岸各省区对于黄河水资源的争夺从未停止。现在多出近100亿立方米立方米,每个省都希望多分一点水,怕不是要打起来。
虽然“两漠水库”与嘉谷很有渊源,但在这样的“群架”中,嘉谷这样的小身板,哪里敢掺和?
胡副主任看到此幕,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行了,你也别为难我们的齐董了。黄河水资源怎么分配,还得由黄委会决定,别指望嘉谷了。”
可不是吗?齐政忙不迭地点头。
胡副主任也是猛然想起来,虽然这水怎么分,嘉谷是没有话语权,但有得分,还真的拜嘉谷所赐。
想到此处,他转过头,对齐政感慨道:“说起来,就凭这一点,嘉谷就当之无愧是中国对生态贡献最大的企业!”
此言一出,水利厅厅长眼睛又亮了。
齐政嘴角抽动两下。
他敢打包票,届时晋省争抢黄河水配额,肯定会拿这说事。
……
第676章 没有破绽
“呵呵,嘉谷是创造绿色最多的企业?我看不见得。”
在一班飞往肃省金川机场的航班上,记者裴胜随意展开一份报纸,就见头版印着嘉谷的Logo,横排用粗体字写着:全球创造绿色最多的企业。
裴胜一下子精神起来,一个字一个字的往下看。
报道里介绍了晋省的能源林计划,称其为“可能改变中国能源结构的工程”;其中着重指出这个工程的创造者,国人耳熟能详的嘉谷集团。结合嘉谷的沙漠大开发计划,以及遍布全国的农场,报道最后盛赞道:嘉谷不一定是全球赚钱最多的企业,但一定是全球创造绿色最多的企业!
他的副手,实习记者小武显然也看到了这篇报道,探过头来不解地问道:“裴哥,这报道我看着有理有据啊,怎么了?”
“哼哼,小武,你还是太天真了。我咨询过专家了,沙漠没有办法治理的,钱是白花的,目前的治理方法都是效果低微的。”裴胜低声道:“但你看看这报道——‘经过多年治理,成功修复和改善该地区生态环境:降雨量增长5倍,由不足70毫米增长到近400毫米;沙尘天气次数减少98%,由每年80多场减至1…2场;生物种类增长10倍多,由十几种增至100多种’,你看看,这不是扯淡吗?”
“不至于吧,你看上面说的,‘一条横亘在两大沙漠的绿色长城延展开来,卫星图上清晰可见’,这一验证就知道了,做不得假吧。”小武措辞谨慎道。
裴胜声音稍大了一些,道:“都是假象。你想想,哪怕嘉谷将两大沙漠都绿化了,才多大?这么狭窄的一片空间,靠自身治沙改造,能改变气候,让降水增加5倍?难道嘉谷在沙漠上空盖了一个能锁住水汽的大棚?”
“再说了,哪怕是十年二十年,对于沙漠治理来说时间都算紧张了,嘉谷治沙才多久?急功近利,降雨又少,地下水再丰富,也会很快耗尽地下水,重新沙漠化。”
“……裴哥,两漠水库是深层水循环,能源源不断补充的,还调水补充黄河呢!”小武小心翼翼道。
“那更糟,过度抽取地下水,重返荒漠化的速度更快。”
“……”
小武的态度并未改变裴胜,他更是向自己的副手打气道:“我们必须谨慎起来,明白吗?这篇报道的记者肯定是被嘉谷收买了,我估计到沙漠里行动会不自由,我们就装作是游客。记住,我们有能力,也有义务向世人查明嘉谷治沙的真相。”
小武不管内心怎么想,此时只能点头称是,也算是统一了思想。
裴胜满意地点点头,又愤愤的低声骂了一句:“我就不信找不到嘉谷的破绽了,该死的良心企业!”
作为一名记者,裴胜盯上嘉谷有一段时间了。
进入互联网时代,特别是自媒体时代之后,人人都可以发声,也让媒体的竞争更为激烈。
相声里说“理不歪笑不来”,换了媒体领域就变成了“理不歪流量不来”。媒体为了换来曝光量,从铺天盖地的信息轰炸中脱颖而出,内容那是越来越猎奇,只有这样,才能博人眼球,增加阅读量。
简而言之,在当今时代,人们可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但资讯的泛滥,也很容易蒙蔽大家的双眼。
裴胜是一名对事业“有追求”的记者,而记者的价值就体现在挖掘到大新闻。
裴胜将目标放在了嘉谷身上。
嘉谷名头多响亮啊,金光闪闪,家喻户晓,但这就是他想要的——没有什么比将一家明星企业掀落马更有成就感了。
但他不准备炮制“假”新闻——他当然可以开口全靠编,但以嘉谷的体量和地位,很快就可以揭穿了,而且反噬起来的后果是他承受不起的。起码,就算没有真凭实据,也要摸寻到迹象才有说服力。
裴胜首先锁定嘉谷乳业。
众所周知,嘉谷一举成名天下知,就是因为嘉谷乳业。这家在毒奶危机中独挑大梁的中国乳企,在乳制品依然面临消费者信任危机的今天,依然是消费者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品牌,被誉为民族乳企的希望和骄傲。
裴胜坚信天下的乌鸦一般黑,没理由全行业都出事,就嘉谷独善其身?
他很是认真的从源头牧草种植、规模化奶牛养殖、集约化管理到冷链配送、销售终端等环节,明察暗访了一番,然后……特喵的发现真的就像宣传里所说——“坚持工匠精神,以高品质产品回报消费者。”
“工匠”到什么程度呢?
譬如嘉谷乳业宣称“在行业中率先实现1小时生态圈,即从牛奶挤出到运输抵达加工厂,全程最长不超过1小时,使得牛奶新鲜程度大大增加”;裴胜为此专门跑去计时,结果发现,人家真是说到做到,就没有一个牧场的牛奶从挤出到运输抵达加工厂的时间超过1小时的。事实上,这个时间甚至不到40分钟。
行吧,嘉谷牛奶要赚钱,品控做得好不奇怪,那他就去查查不赚钱的嘉谷学生奶吧。
结果依然是——新鲜的奶源、严格的检测、先进的工艺、完善的储存、迅速的配送,每一个细节尽善尽美……丫的,嘉谷乳业有病啊,不赚钱甚至贴钱的学生奶都这么下本钱,特么有钱烧的。
裴胜就这么看着嘉谷乳业连续七年蝉联世界食品品质评鉴大会特别金奖,代表中国乳业品牌在走向世界的路上从未缺席,实至名归!
好吧,嘉谷乳业洁白无瑕,他认了。好歹他一家都喝嘉谷牛奶,这下可以绝对放心地喝了。话说要是嘉谷乳业也倒下了,他还真不知道还有哪个品牌可以选择。
裴胜锁定的第二个调查目标,是嘉谷农牧的养猪场。
这下肯定能找到黑料了吧。
要知道,国内的其他养猪企业,哪怕是最大的单体养猪场,规模也不过是一二十万头。嘉谷农牧呢,百万头的单体养猪场都有,这简直了。
大型养殖场最难消弭的病痛是“环境之痛”。
虽然很多大型养殖企业对外宣称所有禽畜粪便都已进行固液分离,按国家规定进行了处理。但即使是伊力这样响当当的奶企,其万头牧场目前也难以说超越了“环境之痛”。裴胜就不信了,嘉谷养猪场还能例外。
裴胜为此还走访了一些较偏远地区的嘉谷养猪场,事实上,当地政府都不见得把环境问题放在首位。但是!!!嘉谷养猪场一如宣称的那样——零排放。
人家不仅零排放,还兴致勃勃地将猪粪与秸秆废弃物结合起来进行能源化加工,居然还成为了国内最大的生物质能源生产商——特丫的养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