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超级农业强国-第3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发改委主任刷刷地翻着草案,呵呵笑道:“这个嘉谷,什么时候都能给人惊喜。说说吧,大家是什么意见?”
  说起来,嘉谷绝对是粮商中的异类了!
  ——谁会像嘉谷这样,一边将主业经营得风生水起,一边还有余力大规模收储物资?
  副主任胡其远同样笑呵呵道:“这么看来,将嘉谷当作民间的国储粮,倒也可以弥补国储粮的不足……”
  对此,周蒙轻声道:“但嘉谷跟国储粮差别很大,而且,我们需要的,也不是再多一个国储粮吧?”
  此言一出,在座众人神色各异。
  应该说,国储粮是国家物价调节体系的重要成员,但除了粮价调控,其他方面嘛……
  ——国储粮原本是为了“粮食安全”的目的而生。从2000年诞生始,这个国家的“大粮仓”就一直执行国家托市收购政策。
  要说达到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增产、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目标,国储粮不说完成了十分,但打七八分应该是没有异议的。但面对已经发生变化的市场现实,国储粮却陷入尴尬。
  简单来说,国储粮多年执行托市政策之后,渐渐陷入一个粮食补贴越来越高、粮食从入库到出库难以形成循环体系的新困境。
  这取决于其特殊性——何时收储、何时拍卖都是由国家发改委、粮食局等部门报批国务院才能决定,也就是说,粮权并不属于国储粮。
  这两年,国储粮上下也在谋求改变,他们希望能够像国粮集团一样,进入终端市场。为此向发改委打的报告多达几十份——对于国储粮而言最大的资源就是背靠着粮仓,他们希望借助这一优势生产出质优价廉的中低端产品。
  但发改委对此持谨慎意见。毕竟,国储粮虽然表示“跨界经营”的主要目的是宏观调控以求稳定市场价格,但基于其特殊身份,业界难免会怀疑其是“与民争利”的不公平竞争。
  同样,这也是对将嘉谷集团纳入国家物价调节体系的争议:“在体制内徘徊的国储粮尚且压力重重,我们如何相信完全市场化的嘉谷,能在执行政策性行为与市场化经营之间取得平衡?”
  是引入嘉谷作为物价调节体系的新成员?还是放开国储粮的经营范围,让国储粮承担更大的责任?这是争论的焦点之一。
  周蒙嘟囔道:“单单看战绩,除了庞大的主粮储备体系,国储粮还能在哪些方面占优势?连调控食用油市场的能力都比不过嘉谷,说得好像随时能替代嘉谷一样?”
  发改委主任轻咳一声,只当没听见周蒙这话,他思考了一下,做出了决定:“嘉谷能否承担更大的收储重任,我们先做个调研好了。既然大家说到了国储粮,那不妨比较一下两家的优劣,也能为国储粮的改革摸一下脉络。”
  ……
  于是,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其远、价格司副司长周蒙等一行6人,组成调研组对国储粮和嘉的收储能力进行摸查。
  相比于国内基本自给自足的主粮和绿豆等小杂粮,大豆是对外依赖程度最高的粮油作物,维持必要的战略储备,对维持国家粮油价格持续稳定至关重要。
  刚好,两家都有大豆收储业务,这就是最好的调研切入点。
  首先调研的是国储粮对国产大豆的收储状况。
  为了保护国产大豆,国储粮先三次在东北主产区对大豆实行中央储备和国家临时存储收购,收购指标累计600万吨。
  但在调研组的调研中,国储粮方面叫苦连天:“国产大豆收储压力大啊,首先是收储费用高,收购大豆,面对的是千家万户的农民,装卸费、短运费、包装费、仓储费等等,一项都少不了……”
  当然,资金方面有财政拨款,国储粮真实压力其实不大,他们主要的压力在另一方面:“国产大豆质量很多不达标,而且很多豆农嫌收购价格低,不愿卖;另一方面,我们轮换的国产大豆又没有加工企业接手,两头不是人……”
  但另一方面,豆农们也一脸无奈,“国储收购门槛高啊,尤其是对水分的要求,新豆子不经烘干根本达不到要求。我们这儿的收购点上大筛子,一车大豆能筛下来1吨多。”
  “现在生产成本提高,加上流通成本和烘干成本,如果按照国储收购价也只是微利,我们对这个价格当然不认同了……”
  离开国储粮,调研组面面相觑。
  自04年“大豆危机”以来,“拯救国产大豆”的问题就被提上发改委的议程——给钱给物给政策,如果就眼前来看,好像效果并不大。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


第466章 悄然复兴的国产大豆
  黑省的半数油脂加工企业已经停工、停产……”
  “国内大豆和大豆油市场的最后一块净土正面临大变……”
  “国产非转基因大豆与进口转基因大豆正在展开一场战争……”
  如果看以上新闻标题,大概所有人都会以为这是国产大豆即将全线沦陷的前奏。
  大豆重要吗?
  与主粮相比,貌似大豆是被国家放弃自给的粮油作物。
  但大豆从不只是单纯的油料——除却食用、大豆油外,还有很多食品工业都需要添加豆粉,压榨豆油之后的豆粕是常见饲料;在军事领域也有广泛应用。它关系到我们的肉蛋奶,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只有站在国家的角度,才明白这一决定的无奈。
  “我国去年进口大豆4000多万吨,折合成需要种植的面积为5亿亩,而我们是不可能从18亿亩耕地中拿出这么多去种植油料作物的,所以只能正视油料必须依靠进口的事实。”领队的发改委副主任胡其远无疑是站在国家层面看待问题。
  但是不是意味着可以放弃国产大豆?
  呵呵……即使是日理万机的发改委,也要将维持与保有一定的国有大豆产量作为确保国家粮油安全的战略之一——这跟国内拥有最完备的工业体系一样,你强不强是一回事,但有没有又是另外一回事。
  当然,如果既能保持存在,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那就是最符合国家的期待了。
  当发改委调研组在东北大豆主产区将目光转向嘉谷集团后,他们的期待得到了满足!
  ……
  在黑省海仑市的嘉谷大豆种植基地,大块大块连成片的豆田内,大型拖拉机正在抛洒有机肥。
  拖拉机手还像是农技专家一样侃侃而谈:“施肥如同人吃饭一样,要在饭口时间吃,还要吃到需要的营养,过多过量都不好。我要把握好正确的施肥量,正确的施肥时机,正确的肥料品种,还要用正确的农机进行施肥……”
  在嘉谷农业的推广下,运用模式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大农机耕作……比肩美国的科学耕作大豆模式,使得在嘉谷的大豆种植基地内,亩产超过210公斤已经不是新鲜事,这比美国去年平均亩产179公斤的种植水平优异得多。
  “如果还有人说国产大豆产业像一个断不了奶的孩子,真应该让他们看看嘉谷的成就!”发改委副主任胡其远感慨道。
  周蒙摇摇头道:“那个一直喊着要保护的国产大豆,其实是低技术的产品,产量低、价格又高,保护一两天、一两年还可以。但要保护五年十年,估计得做梦?”
  “真正有希望的国产大豆,还得是嘉谷这样,培育出高产高蛋白的大豆品种,规模化生产……”
  胡其远对周蒙的“嘉谷吹”已经见怪不怪了,关键是,人家没有说错。
  大豆的单产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规模化,即使是国内亩产120公斤左右的普通大豆,其实在规模化种植后,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更别说嘉谷这样进行培育出来的优良品种了。
  所以,自“大豆危机”后,嘉谷大举扶持国产大豆,通过组建合作社,推动大豆规模化种植,改变了“农户一盘散沙,企业孤军奋战”的落后大豆产业机制,被视为振兴国产大豆的新起点。
  与国储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豆农们的态度:“过去种大豆哪签过订单,都是打出来豆之后再想卖的事,总是卖不上价。现在我们和嘉谷签订单,收购价比市场价高,销路和价钱都有了保障。”
  订单农业还倒逼着豆农向“种得好”转变,“我们都按照嘉谷的标准和品质去种,当‘金豆子’一样伺候,可不能想咋种就咋种!”
  “这几年为嘉谷种大豆都赚了,今年还鼓励更多人种大豆,大伙儿的积极性又回来了!”
  据调研组了解,虽然因为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嘉谷在收储费用上要比国储粮有优势,但依然抵消不了嘉谷远高于国储价的大豆收购价。
  那么问题来了,嘉谷每年收储国产大豆达到500万吨,而且没有财政补贴,不应该承受更大的压力吗?
  ……
  “通过财政补贴振兴国产大豆的想法是行不通的,其真正出路在产业升级!”不知何时溜过来的齐政引导发改委调研组深入了解嘉谷的大豆产业链。
  相比于国储粮只有收储和出库,嘉谷的大豆产业链有看头多了!
  “如果跟进口转基因大豆拼榨油,国产大豆很难有胜算。但如果挖掘国产大豆在蛋白质含量方面的优势,这个矛盾就会迎刃而解。”齐政带调研组参观了嘉谷在黑省建立的国内最大的大豆深加工深加工基地。
  嘉谷推广种植的非转基因大豆分为两种,高油脂大豆和高蛋白大豆。目前在国内大规模种植的,是高蛋白大豆。
  得益于与黑省农科院的大豆品种选育合作,再加上覆盖育种基地的灵阵,嘉谷培育出来的大豆,堪称是非转基因大豆中的极品——颗粒圆润饱满,皮薄色黄的嘉谷大豆,含有丰富的油脂、蛋白质、氨基酸,在业界内享有盛誉。
  嘉谷的高蛋白大豆加工产品,可不是豆腐、豆浆等这些初级产品。
  “我们的高蛋白大豆啊,主要深加工成食用浓缩蛋白、卵磷脂等高附加值产品。前者被广泛应用于肉制品、鱼糜制品、烘焙食品、婴儿食品等,每吨售价一两万元还供不应求;后者被世界各国列为安全的食品添加剂及乳化剂,在医药、食品、化工、轻工等领域广泛应用,每吨售价高达1。3万元。”齐政介绍道。
  很多人不知道,嘉谷粮油借此成为了双汇、统一、雀巢等知名食品企业的重要供货商。
  为延长大豆加工的产业链,嘉谷于三年前投资了五亿元在黑省建设了全球大豆加工研发中心,之后每年的研发费用都在1…2亿元,嘉谷粮油正是依靠其研发成果迅速抢到了大豆深加工商机。
  最重要的是,在这种产业模式下,国产大豆的最终产值高达5500元吨,相比目前国产大豆4000元吨左右的价格,每吨可实现增值1500元。
  “如果我国每年1500万吨国产大豆都能实现精深加工,可实现的增加值将高达225亿元。国产大豆既不需要与进口大豆比拼价格,也不用再担心农民没有种植积极性,而且不会给国家财政带来负担。”调研组中的周蒙喃喃自语道。
  齐政深以为然:“目前,单单是国内,对非转基因大豆精深加工的需求为每年500多万吨,而随着消费者对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这种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加……”
  “……”
  发改委调研组发现自己犯了个大错误——拿国储粮与嘉谷对比已经没什么意义了,最起码在大豆业务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