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超级农业强国-第2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譬如处于旱灾中心的滇省,是国内马铃薯种植大省,种植面积数百万亩,但80%的种植面积长期处于低产状态,潜在产能被严重浪费。
  在干旱没有彻底解除的情况下,这些地区也积极引导农户改种马铃薯或红薯。
  而嘉谷早已将“淀薯”和“朱薯”的种苗准备好,迅速发放到了相应的农户手中;并动员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加强抗旱技术推广服务,指导农户扩大“淀薯”和“朱薯”的种植面积。
  ——“朱薯”是极为耐旱而且周期短、见效快的红薯品种,趁着刚刚下过的一场透雨种植,不需要进行浇水,就能够很好地成活。后期如果不是持续干旱的天气,单单依靠降雨,也能够很好地生长。
  一如既往的,红薯和薯藤都由嘉谷回购。
  这种红薯是很难吃,但却是养猪的上好饲料——嘉谷农牧在西南的养猪规模正在扩大,正好需要更多的饲料来源。
  ——“淀薯”正如其名,适合于加工成全粉。这是国内严重短缺的加工型马铃薯品种,经过嘉谷在沙漠的试种,推广价值极大。
  全球马铃薯共有两千多个品种,但只有少数几种干物质含量高的才可以加工全粉——“淀薯”很荣幸地跻身其中。
  嘉谷拟在滇省建设马铃薯精深加工基地,将滇省建设成为马铃薯生产加工强省,为“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探路。
  ……
  农业生产可谓是“一季主动,全年主动”。
  由于神秘的“不知名”力量襄助,虽然西南地区前期看上去干旱较为严重,但随后绝大多数地方普降甘霖,农业生产未受明显影响,抗旱减灾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这让同样出现了严重旱情的一些东南亚国家酸得不行。
  受到厄尔尼诺现象冲击,东南亚和马来半岛都出现了干旱、缺水及气候炎热现象,农业生产状况堪忧。
  眼看着理应受影响更加大的中国西南地区,居然在降雨的帮助下慢慢消除了旱情,这一票国家好想说一句,大哥,求带啊!
  ……


第419章 嘉谷糖业的机遇
  在外界看来,中国是通过大范围的“人工增雨”缓解了西南的旱情。
  当然,某种程度上,他们是对的——毕竟,某人的“跨海调雨”也算是人工增雨嘛!
  东南亚一票“难兄难弟”当然也想有样学样,但一方面没有掌握相关技术,另一方面……他们还缺了一个挂逼。
  某人没有落井下石已经算好的了,主动帮忙?你谁啊。
  于是,该干旱的继续干旱,该缺水还是缺水,该减产的无法避免减产……
  在这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旱灾导致大范围的粮食、水果以及棕榈油、甘蔗等经济作物减产,影响会传递到相关的产业链,这也就意味着,一些相关公司的机会来了。
  “泰国是全球第二大糖出口国,其从去年11以来没有下过一场雨,近七成的省份成为了旱灾区,对甘蔗生产产生严重影响,预期201011年度糖产量大幅下滑。”嘉谷国际的钟华志埋头整合好在巴西收购的糖厂后,回头一看,呵,运气来了。
  “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产糖大国印度也出现了旱情迹象,预期糖产量下调。我们认为,今年全球糖市将出现近十年来首次供应短缺局面,国际糖价不可避免地上涨了……”钟华志喜气洋洋道。
  虽然不至于幸灾乐祸,但东南亚乃至南亚地区的干旱,确实为嘉谷糖业带来了巨大利好。
  还有什么比刚刚通过并购跻身世界糖业前三强,就迎头撞上糖价牛市更美妙的事情吗?
  有!
  钟华志嘿嘿笑道:“因为提前部署,我们在澳大利亚和巴西的糖厂,都保持着较高的库存水平;而从目前的糖价走势来看,上涨还远远没有达到尽头……”
  听取汇报的齐政和王昱业也笑了起来。
  作为一名合格的国际“奸商”,这种情况下,当然要捂住库存了。
  这也不是独一家的做法,世界前几大糖业巨头,都默契地保持着一致的行动,可以说是变相地推高了国际糖价——高糖价才符合大家最大的利益。
  “不过,这对于国内的食糖缺口来说,就不是好事了。”王昱业颇有良心地说道。
  “嗯,这倒是没错。”钟华志也收敛笑容,赞同道。
  老实说,西南大旱虽然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缓解,但旱区内的农作物产量肯定比不上正常年份,国内甘蔗种植面积最大的桂省,同样也不例外。
  这势必会加大国内食糖的缺口,进而推高国内的糖价。
  郁闷的是,嘉谷糖业作为世界糖业巨头之一,对此却无能为力。
  说来也挺有意思,嘉谷糖业作为“纯正”的中资企业,所有的产能却是在国外。
  如果论产能,嘉谷糖业无疑是中国最大的糖企,但在国内却没有一个生产基地。
  不过,这种情况有望得到改变。
  “老钟,桂省方面打算趁着眼下甘蔗减产的行业动荡期,加快淘汰省内过剩制糖产能,整合加工能力。嘉谷也接到了邀请,你对此怎么看?”齐政向钟华志问道。
  桂省,是我国最大的糖料蔗和食糖生产基地,规模总量多年来一直占据全国的60%以上。可以说,对于国内的糖企来说,桂省是必争之地。
  钟华志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细细盘算起来。
  嘉谷糖业直接从国外进军糖业,有机会难得方面的因素,但也是因为,我国糖产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
  食糖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资料,也是制药、食品加工、饮料制造、各种轻化工,甚至是核工业所需的重要原辅料和辅助剂,其上下游产业涉及国民经济生产的120多个门类。
  但和大豆类似,国内糖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困境是,受糖料作物生长特性限制,我国适宜种植糖料的土地有限,加上其他高效益经济作物冲击,糖料种植面积实际增长空间非常有限。
  这也导致了各个原料产区内均有糖厂入驻,或者当地政府本身就建有糖厂。因此,嘉谷通过新建糖厂进军国内糖业的路行不通,剩下的选择只能是并购。
  而02年的一纸公文注定了食糖行业的并购并不纯粹是商业行为。
  国家四部委出台的《糖料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地方政府是这个产业中制定规则和利益分配机制的主导方,大至蔗区布局规划、政策保障,小至科技带动、良种推广,糖料种植产业链各个环节无一不见政府的影子。
  从某种意义上说,制糖企业想并购当地某个糖厂或收购该地区的糖料,背后的谈判对象其实是当地政府。
  之前嘉谷在国内找不到好机会,只能从国外入手。但通过两起并购一步迈入了国际食糖生产巨头行列后,嘉谷的江湖地位已经截然不同。
  ——如今反而是机会送上门来了。
  受旱灾的影响,甘蔗减产,眼看着今年的糖价节节上升。
  高企的糖价对于甘蔗加工企业而言,整体是利好的。但对于某些糖企来说,却不见得是好事。
  甘蔗原料是糖企的命啊!
  一些制糖企业布局不合理,本来就处于“吃不饱”的状态,如今甘蔗进一步减产,简直是要了老命——连原料供给都保证不了,糖价上涨又有什么意义呢?
  政府想要整合的,就是这些过剩产能。
  而且,政府倾向于引进嘉谷这样的大企业,也是希望借助嘉谷的农业优势,调整制糖产业结构,做大当地食糖产业这块蛋糕,增加GDP和税收。
  慢慢捋通了思路之后,钟华志开口道:“嘉谷糖业已经并购澳洲第一大糖业公司一年多了,无论是员工的培养,还是先进经验的吸收,都意味着,嘉谷糖业已经初步有了整合国内糖业的能力。”
  澳大利亚食糖产业被世界公认为技术最前沿、发展最持续的产业之一,而占据了澳大利亚近一半食糖产能的嘉谷糖业,在国内的食糖产业整合升级中,不啻于占据了制高点。
  “从长远来看,国内的食糖缺口还会扩大。正如中央提出的‘中国人要牢牢将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我国也要保障自己的食糖安全。这是嘉谷糖业的一个机遇,我觉得,是时候进军国内糖业了!”钟华志斩钉截铁道。
  ……


第420章 再重视嘉谷也不为过
  一根甘蔗,一头连着国民的糖罐子,一头连着主产区蔗农增收的希望。
  在桂省最大的食糖生产地区——重左。
  嘉谷糖业进入桂省后,首先关心的不是糖厂,而是甘蔗种植。
  齐政和钟华志深入蔗田间,实地考察干旱对甘蔗种植的影响,“桂省大力发展糖产业,真是优劣条件叠加下的必然选择!”
  红土之上,遍植甘蔗。
  当然,这个时节,地里的甘蔗已经被砍收,只在地里留下宿根,等待在新的生长期里继续长出新一茬的甘蔗。
  这种甘蔗不是用来吃的“果蔗”,而是业内人所称的“糖料蔗”,比果蔗的糖含量更高,牙齿咬不动的,只能送到糖厂榨糖。
  桂省地处亚热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种蔗条件得天独厚;与此同时,全省48%以上面积为岩溶地貌,结构性、季节性缺水严重,对粮食作物“卡脖子”的旱灾频发,甘蔗大概是最好的选择了。
  但干旱依然是影响甘蔗生产的头号因素,尤其是去年以来的连续干旱,严重制约着本地甘蔗生产能力的提高。
  不过,相比于气候,还有更多的难点是“海归”嘉谷糖业需要重新适应的。
  “国内糖业与国际食糖出口大国的差距,主要是糖料蔗种植业的差距。”这一点在刚从巴西回来的钟华志眼里,最为直观。
  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家普遍实现了糖料蔗种植业的规模化、机械化,成本低;而我国糖料蔗种植,不客气地说,仍停留小规模的传统农耕阶段。
  当然,对比国内外的国情,这一点是早有预料的。
  钟华志最大的感慨反而是,“和在澳洲、在巴西的市场调节不一样,国内甘蔗收购是由政府指导的,这意味着糖企要承担更重的责任……”
  想在市场好时不管蔗农大捞好处?或者在市场低迷时甩手不收购甘蔗不管蔗农的死活?
  不可能!
  因为政府会给出指导价,糖厂要按照政府给出的指导价收购甘蔗。
  这样一来,市场好效益好,可能糖厂与蔗农就大家都好。
  但如果糖价低迷,如果糖厂仍按指导价收购甘蔗,可能每生产一吨的糖,就会亏一吨的本,而且生产越多,亏本就越大。
  成本降不下去,但糖厂又不能歇着——糖厂歇着的时间已经够多了。
  要知道,以蔗榨糖,糖厂一年四季只有大概5-6个月的时间在榨糖,即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4月底止,这半年时间就叫一个榨季。
  也就是说,这些糖厂每年将有一半的时间是处于停榨期间,只能将部分工人放假,组织对机器进行维修保养。要想榨糖,只能再等到下一个榨季的到来。
  由于榨糖生产的不连贯,但又要全年都养着全厂的工人,工资照样要发放,使得这一产业的发展难度,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特殊性。
  有哪一个行业企业,只生产半年却要全年养着工人?
  在商言商,毫无疑问,没有钱赚的生意是做不长久的。
  所以,熬不下去的糖厂或被兼并,或悄无声息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