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超级农业强国-第1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沙柳的经济价值也比较高——可做纸板,造纸。它所含的热量和煤差不多,可发展成每三至六年砍一次的绿色沙煤田。
  当然,这不是齐政看重的。
  化沙地为田才是最重要的。
  沙柳能把沙丘牢牢地固住,而且成片成串的沙柳形成的植物带,涵养了沙地的水分,削平了沙包,没有几年就能形成了一片片绿地。然后,就可以进一步改造成耕地种庄稼了。
  一旦搞起来收益逐年增加,而且土地的增值将难以计算。想想,从荒沙变成林地或耕地了,它的增值空间有多大。
  不过可能真正要见到效益需要大大几年,这就是生态建设的特点,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所以一般的农民没力量也没耐心搞生态。
  其实嘉谷内部对此也是抱有不同意见的。
  王昱业就曾问过齐政,东部有太多的耕地可以承包了,将资金投入其中,可以得到的收益远远比投入到大西北来得划算,搞大麦种植基地他可以理解,毕竟具有地理产业优势,清源啤酒也需要优质原材料,但为何要另行开发戈壁荒滩呢?
  对此,齐政只反问他,嘉谷承包个几十万亩耕地肯定没问题,承包几百万亩应该问题也不大,承包几千万亩估计就很突出了,而想承包上亿亩耕地,你确定国家能允许?
  要知道,即使是国内最大的农业国企北大荒,所拥有的的土地总面积也没有上亿亩。
  且不说粮食安全的问题。国内现在农村还有6亿多人口,农民的生计和种田是离不开的,想要追求大规模农场,最起码要有一个前提。
  那就是我们的城镇化必须能够吸收这些农民。但这些农民是50岁、60岁、70岁的农民,都是老人,一大半都是妇女,70都是小学文化程度,这些人城市能吸收他们吗?
  耕地问题、粮食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民的就业问题、生计问题。
  所以可以想象,片面追求大规模农场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国家是鼓励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但对于工商资本租赁农地,肯定是抱着严格的监管和风险防范态度。
  其实,对农地的流转实行一定管制,即使在土地私有制的国家,这也是一个通行的做法。
  你一家企业想拥有一个国家5以上的耕地,你想干什么?
  齐政一直对这一点头脑清晰。
  即使他有灵阵,嘉谷自有的土地都是有上限的。
  但这次大西北之行,给了他新的思路。
  茫茫大西北,多少无人之地啊!
  单单拿沙漠来说好了——国内有70万平方公里沙漠,超过耕地面积的一半,如果真能全部治理,理论上,粮食和用地紧张问题都将烟消云散。
  当然,受地理气候等因素影响,全部治理是不可能的。
  但哪怕是治理好十分之一,也有上亿亩了。
  最关键的是,我是将难利用土地治理出来的,即使拥有上亿亩土地,于国于民都是好事吧,我有足够的底气面对国家——森林法都规定“谁种植、谁所有、谁受益”,70年不变,而且有继承权。总不能我干了为国为民的好事,还不如种树吧。都是千秋万代造福后世的事业,总不能厚此薄彼吧。
  齐政用这个理由说服了嘉谷管理层。
  你想得到的多,就要付出更多。
  但想要治理好沙漠,总得有丰富的经验吧?
  说白了,眼前的这片戈壁荒滩就是用来练手的。
  齐政眯眼看着忙碌着种树的农民们,心里暗暗道,这就算是嘉谷征服戈壁大漠的开端吧……


第135章 谁有“种”,谁骄傲
  五月,嘉谷第一个种业公司落户河西走廊的张夜市。
  河西地区良好的基地环境,尤其是戈壁绿洲具备良好的天然隔离条件,是十分理想的农作物种子专业生产的“天然车间”。
  这边是全国最大最具优势的蔬菜花卉外贸制种基地和重要杂交玉米制种基地,也是全球公认的各类农作物种子繁育最佳场所。
  作为一家农业企业,尤其是有志于全产业链发展的农企,对种子行业的忽视是不可原谅的。
  随着嘉谷自有种植面积和附属合作社种植面积的扩大,优质种子来源问题被提上了日程。
  齐政以前一直没有抽出空来进军种业,还是在来肃省之前,被师兄陈建章提醒到,才意识到嘉谷十时候补上这一环了。
  在农业生产发展中,种子技术是最核心、最基础、最重要的关键技术。
  每一次品种突破都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生物育种是种业发展的大趋势,想要未来占据主动必须积极做好技术储备。
  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自己留种,根据气候变化、需求变化,不断筛选和优化品种,这一以农民为主体的种子系统成为维持中国农耕传统的生态根基。
  凭借这一种子系统,中国曾养活了十几亿人口。同时,在这一生态体系中,农民同时也保护着全球75的种子资源,实现着农民与自然、生产与环保的和谐发展。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国内人口与耕地两个数字之间的差距将越来越大,目前中国拥有全世界21的人口,但只有9的耕地。
  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国将如何提高单产来养活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
  从过去100年的世界农业发展经验看,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60来源于种子技术。
  生物育种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可以快速突破技术瓶颈,逐步逼近农作物的理论潜力产量,是有效解决粮食高产问题的重要技术方法。
  我们最熟悉的两种育种技术,就是杂交育种和转基因育种。
  杂交就不用多说了,无论是杂交水稻和杂交小麦,我国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袁老先生的杂交水稻技术,已经走出国门,正为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缺粮问题发挥显著作用,被世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但杂交小麦就不为大众所知了,事实上这同样伟大。
  小麦专家茹教授经过十余年的改良和杂交,终于在明年,育成了温敏雄性不育系bns,把“半不育”变成了100不育系,“啃掉”了杂交小麦研究中“最硬的那块骨头”。
  齐政有印象,十多年后,他在杂交小麦优异亲本创育、强优势组合配制和规模化高效制种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领域终于获得重大突破。
  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做到需要优质小麦就配制优质小麦品种,需要大穗的就配制大穗的,需要多穗的就配制多穗的。这不仅在小麦主产区有极高的应用价值,而且可影响到其他区域的重要研究成果。
  至于转基因,呃,就一言难尽了……不管大家是不是真的了解转基因技术,反正都能就安全问题说上个一二,支持转基因和反转基因两派一直吵得不可开交。
  其实吧,齐政觉得,技术无好坏,转基因技术就跟核武器一样,不一定要用,但一定要有。
  ……
  不过,我国两大主粮育种上的优势,并不能掩盖在种子商业化方面的巨大劣势。
  近30年来,农民传统的育种实践已经遭遇了几乎灭顶的排挤和颠覆。相比于其他亚非拉国家,国内种子的商品化已经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但悲剧的是,在整条种子产业链体系中,从农药、种子、化肥、育种技术等方面,中国是远远落后与世界前十大种子企业的。
  自2000年《种子法》颁布之后,中国种业开启了市场化的征程。各路资本纷纷进入种业市场,大大小小的种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有民营的和中外合资的、有科研院所自办的、有农技推广人员“自立门户”的,甚至还有“皮包公司”。
  但数据显示,中国现有数千家种子企业,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企业不到100家。绝大部分的企业小而散。
  “以美国的孟山都为例,该公司仅玉米种子业务在全球的销售额就达十几亿美元,即一百多亿元人民币。而国内玉米种子企业销售达1亿元的都很罕见。根本就不在一个量级上。”陈建章是这样评价的。
  不过,最致命的,还是国内种业企业大多并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
  “长期以来,国内种业研究的核心在科研院所而非企业。80以上的品种出自科研单位。拥有研发创新能力的国内种子企业不到总数的15,绝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一般在其销售额的1,甚至不及1。”说起这个,陈建章就是痛心疾首。
  “相比之下,像孟山都、先锋这样的跨国公司,其研发投入一般占销售收入的10左右,甚至更高。以先锋公司为例,那里集聚着全世界最好的人才,拥有最多的基础资源和全球性资源,多到可以抵上一个国家。”有幸参观过先锋公司的陈建章感叹道。
  实验室自然是种业公司的核心,不过齐政总觉得陈建章的痛心疾首是在暗示要增加实验室资金。
  齐政就接口道“所以,单个的种业公司很难与跨国公司竞争。对国内来说,要么对他们进行收购,要么集中全国的科研单位与较大的企业联合起来以抗衡强大的跨国公司。”
  陈建章就失笑道“收购他们怎么可能?还是第二个方法靠谱点。”
  知道先正达日后会被国内收购的齐政笑而不语。
  “总之,现在市场大部分份额都被几个大的种子大玩家孟山都、杜邦、先正达等占领。而且,这些大玩家不仅卖种子,通常,他们会将这些种子与特定的化肥、农药搭配销售,从而控制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因此,国内种子企业面临的不只是单个的跨国种业公司,而是一个庞大的国际化产业链条。”
  “十年内我都不要求你们能与跨国种业公司抗衡,但最起码,嘉谷自身的种子需求你们要保证满足吧。”齐政对陈建章提要求道。
  于国于民,我们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陈建章眨眨眼,笑着道“舍得投入,耐心等待,总有希望的。”
  嘉谷种业在肃省建立了啤酒大麦种子、玉米种子和牧草种子的生产基地和加工中心,对应目前嘉谷所种植的作物大类。
  “投入是会有的,成果也是要有的,家里就等着你们的‘米’下锅,反正你们就看着办吧。”齐政调侃道。
  心里却在想对农业来说,谁有“种”,谁就骄傲。光靠实验室他们竞争力还是太弱了,看来还得靠他时不时祭出开挂手段才行。
  ……


第136章 西边,生命在盼雨
  “今年的天气不对头喽!”
  体格清瘦的石瑞生是大麦种植老把式,也是陇谷县啤酒大麦种植基地的负责人之一。
  此时他正眉头紧锁,一脸凝重地对齐政说道。
  “今年天热,一个多月了都没下一场像样的雨。合作社的种植基地还好说,多亏了新建的喷灌体系,还能保证大麦的基本用水,但县里其它的庄稼,已经开始受到干旱的影响了。”石瑞生担忧地说道。
  虽然石瑞生家的田地已经流转到合作社,规模经营,如今灌溉也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但他实在是高兴不起来。
  今年从早春开始,肃省大部分地区就晴热少雨,入夏后,肃省中南部,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旱情。
  齐政不敢怠慢,随着石瑞生到田间一看究竟。
  在合作社的地块,喷灌头正在自动浇水,啤酒大麦看起来长势良好,葱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