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能升级避难所-第3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馆一样,虽然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但依旧显得很小。
  可即便如此,对比靓仔的体型,那样一小片区域对于人类来说,却也已经足够大了。
  如果陈新真的能够建造出这样的生态穹顶,里面的空间足够容纳下一座小镇,甚至建起一座微型城市了。
  想到这里,陈新也忍不住为自己的这个想法所意动。
第596章 穹顶城市的构想
  穹顶城市的构想并不新鲜,早在上个世纪,一些建筑设计师和科幻创作者就已经提出了这样的构想。
  只不过当时受限于环境和科技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尽管有人做过尝试,却最终无疾而终。
  在这些人的设想当中,穹顶都市应当由一块巨大的穹顶笼罩,隔绝外界雨雪等不利天气的影响,同时可以控制和调节光照、温度等因素,构建出完美的生活环境。
  这样的规划和设计并不少,但因为需要投入庞大的资金,以及需要很强大的工业和技术实力支撑,到目前为止,这一构想还始终停留在纸面上。
  虽然也是有一些能够被称之为穹顶的建筑出现,但这些却都不符合陈新的要求。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当然是规模不够大。
  人类目前所建造的穹顶,大多只是单独的建筑,即便修得再大也差不多就是一个体育场馆或者一个机场、车站之类的规模,和陈新预想当中的一座城市级的规模相比,自然是差距甚远。
  不过这些穹顶建筑,还是给了陈新很多的参考。
  其实制约穹顶城市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首先一点是这项技术在正常情况下用处不大。
  虽然说一个巨大的穹顶笼罩城市,隔绝雨雪等灾害天气的侵扰听上去是很美好的事情,但是随之而来的其他影响也是需要综合考虑的。
  加上建造成本、施工难度本身,以及城市越大需要的穹顶就越大等各种因素的制约,这种看上去很美好,很未来的东西就变得不那么切实际了。
  至于说另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穹顶本身了。
  陈新这里的科研中心当初使用的穹顶是钢结构和玻璃外墙,虽然使用的都是新型材料,但总体重量依旧不轻。
  好在科研中心不算太大,用钢结构和玻璃外墙,也能够支撑的起来,加上外墙还有除雪措施,并不会有承重过重,整体坍塌的风险。
  但是要将穹顶扩建到能笼罩一整座城市的地步,钢结构和玻璃外墙的总重量就会达到一个惊人的地步。
  所以想要真的将穹顶建造出来,穹顶本身的材料和结构都需要认真考虑和设计。
  简单一点的方法自然是降低穹顶的高度,将其弧度拉大,做成类似于科研中心穹顶一样的扁平圆弧,而不是真的做一个半球形的罩子。
  这样既可以节省材料,也可以减轻穹顶的重量,在当前情况下能够支撑得起笼罩一座城市的穹顶。
  弧形穹顶本身可以有效的防止积雪的累积,只要搭配上合适的除雪系统,穹顶本身并不担心落雪和垮塌的可能。
  只是就算如此,陈新也不打算继续采用玻璃幕墙来作为穹顶的外墙了。
  第一自然是玻璃本身的重量问题,加上要建起来的是笼罩一座城市的穹顶,这玻璃消耗量无疑也是惊人的,他很怀疑如今到底还能不能凑出如此多复合建造需求的玻璃。
  而且使用玻璃穹顶,施工难度、施工周期都是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
  与之相比,另一种材料无疑就显得要合适多了。
  这种材料就是ETFE膜,更正式一点的名称是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膜。
  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膜作为结晶性高聚物,熔点为256~280℃。烯烧时可自熄。其抗剪切机械强度高,耐低温冲击性能是现有氟塑料中最好的,从室温到…80℃都能够有较高的冲击强度,化学性能稳定,电绝缘性和耐辐照性能好。
  可以说是现阶段所有材料中用来制作穹顶最理想的材料。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这种材料就已经开始应用,作为覆盖或者棚膜材料所使用。
  炎国2008年奥运会的主场馆之一的水立方,也是采用这种材料制作的外墙。
  用这种材料来制作穹顶的话,完全可以在保证足够强度的情况下,做到最轻的质量。
  至于说防寒保温的问题,只需要在ETFE膜的外层再覆盖上一层保温材料,便可以将这个问题解决。
  而有了这样一个可以保温防寒的大型穹顶,被穹顶所笼罩的区域,就可以离开深处地下的避难所,重新恢复灾难之前地面上的生活。
  毕竟自灾难降临也有两三年的时间了,天上虽然还是会有陨石掉下来,但如今数量已经大大减少,地表也已经没有了那么危险,穹顶城市的安全性还是有足够保障的。
  而且就算遭到撞击,ETFE膜的损坏修复,无疑要比玻璃幕墙来的简单,也更加便于维护和维修。
  在解决了穹顶的问题之后,剩下的城市建设问题本身,这就完全不需要操心了,炎国的城市建设者们在这方面有着足够丰富的经验来解决这一切问题。
  这样一番计算下来,陈新发现建设穹顶城市的条件其实已经具备,技术上并不存在迈步过去的坎。
  如果能够将穹顶建设起来,有着穹顶阻隔外部寒冷,即便没有能量塔这样的大型供暖设施,穹顶内部的温度也不会太低。
  只要保证内部的热量不流失,完全可以将穹顶内的环境温度维持在一个让人能够接受的范围,让原本需要在地下避难所里躲避寒冷的人们重新回到地表生活。
  更不用说只要在穹顶里竖起一座能量塔,完全可以让穹顶内的温度和科研中心这边一样,做到四季如春,甚至支撑起一个复原曾经生态环境的基本需求。
  想到这里,陈新已经按奈不住自己心里的想法,迅速将其整理了出来,打算将其上报给国家,推进穹顶城市的建设了。
  不过在上报之前,陈新觉得自己应该还是先拿出一整套设计方案来,而不是就这样一个粗略的计划交上去。
  穹顶城市的建设虽然理论上可行,但是如此巨大的一个穹顶,会带来多大的影响,施工难度有多高,是否能够在如今这种环境下顺利建成,如果要建,建在哪里,又该如何去完成施工,这都是需要考虑的事情。
  所以陈新犹豫了一下之后,还是决定先完善整个方案,至少做完可行性论证之后,再进行上报。
第597章 设计初稿
  搭建穹顶构建小型生态圈,然后重建灾难之前的生活,这样的构想无疑是充满诱惑力,也是让人觉得充满了希望的。
  但是想要实现这一切,却仍旧需要努力和详细的规划与设计。
  即便按照陈新的设想,这当中所应用到的技术都是现成的技术或者有现成案例的,但仍旧需要专业的设计团队来规划设计整个方案。
  这个任务自然不是一般设计师能够胜任的,甚至小规模一些的设计院都无法承接这样的工作。
  因为这不仅仅只是设计一座穹顶或者一个小型生态圈那么简单,而是要设计一整座城市。
  即便这座城市可能只能算袖珍城市,可能还没一个城区或者小镇大,但依旧是一个即便是在灾难之前也难得一见的超级工程。
  拥有这样规模工程设计经验的设计院并不多见,甚至不是一个设计院能够完成的。
  如果是在灾难之前,可能需要几家设计院联手,一家负责一部分,最终共同完成设计。
  陈新当然也只能向国家上报了自己的计划,寻求国家的帮助,让国家指派拥有足够设计能力的设计院和设计师来完成这项工作。
  陈新的这项计划看上去比之前的移动基地布设物流的计划要来的可行性高很多,高层对此自然也很感兴趣,而且觉得推行下去的难度要比移动基地物流计划小很多。
  因此高层也很大力的支持了这个计划,不仅召集了相关领域的专家论证整个计划的可行性,也通知了各个有设计资质的设计院,拿出相关的设计方案。
  国家这样的大力支持,自然让陈新备受鼓舞。
  如果可以,他也不喜欢住在地下,更希望能够住在地上,享受绿水青山的环境。
  在耐心的等待了大约半个月之后,各个设计院拿出来的初步设计方案也都逐渐汇聚到了陈新这里。
  因为整个计划是由他提出,这些设计方案也需要他进行评估,筛选出其中他认为合适的方案。
  当然,区区半个月的时间,各家设计院能够拿出来的也只不过是简单的初稿而已,详细的细节设计全部没有,都只是一个初步的规划,以及主体结构上的设计。
  因为穹顶城市的大体框架已经敲定,因此各家对于穹顶本身并没有玩出什么太大的花样,无非是穹顶的布设方式上有所不同。
  各家设计院提交上来的设计中有的采用了三角形的结构,有的采用了六边形的结构,也有的采用了不规则的设计,但总体来说,还是三角形的设计居多。
  这种设计没什么花活,属于非常经典可靠的设计,毕竟三角形是最稳定的结构,这是最简单的物理学知识。
  穹顶的结构需要支撑起整个穹顶的重量,自然是越稳定越好。
  其他结构不是说不好,只是相对而言,陈新还是更倾向于经典的设计。
  毕竟这玩意不是什么地标建筑,也不是什么特立独行的独一栋可以让设计师尽情施展才华的设计作品,而是需要将来可能会大规模推广的通用建筑。
  所以中规中矩,坚实可靠,并且实用耐用,才是最关键的。
  因此在穹顶的设计上,陈新挑选出来的,都是采用了三角形结构的经典设计。
  当然,除此之外,让他觉得眼前一亮的一些非三角形设计他也没有排除,也依旧将其放入了候选的范围之内。
  毕竟如果有更好的设计他也不会排斥。
  而除开穹顶之外,就是各家设计师显示自己功力和展示才华的部分了,也是整套设计当中相当重中之重的部分,地面城市规划。
  穹顶下面所笼罩的空间要尽可能的大,而且要有一定的高度,这样才能够有足够的空间去容纳一座城市。
  对于穹顶下的城市,显然不能够像绝大多数城市那样,钢筋水泥,高楼林立,如果那样的话,是不符合设计要求的。
  在计划通过高层审阅之初,陈新就提出了,穹顶下的城市必须保证足够的绿化和生态环境,同时也要尽可能容纳足够多的居民。
  这无疑是一个刁难人的要求,既要保证绿化和生态环境,又要容纳更多的人口,无疑对设计师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单纯的保留空地进行绿化,这肯定是不行的,因为总面积有限,绿化面积增加,无疑建筑面积就减少了,可使用的建筑面积少了,自然能够容纳的人口也就少了。
  所以如何在生态和人口之间做出平衡就成了重中之重。
  好在能够接到这个任务的都是国家级的优秀设计师,这一点点难题还难不倒他们。
  能够摆在陈新面前的初稿当中,各位设计师都相当的极尽巧思,当中有些优秀的设计甚至看的陈新拍案叫绝,仅仅只有极少一部分的设计没有什么亮点。
  没有亮点的设计不用多言,自然会被淘汰,虽然说没有亮点也没有缺点,但和那些惊才绝艳的设计来说,还是对比过于鲜明和强烈了。
  这些精彩的设计当中,有人将绿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