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能升级避难所-第2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就是在他们这支特种部队搭配这个防御网络防守的情况下,同样武装的特种部队需要两倍以上的兵力才有可能攻的进来。
这无疑证明了这个防御网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这也让他们的安保工作变得更好做了一些。
陈新这边见指挥官对防御网络感到满意,也就没有再多说什么便回了自己的避难所。
生态穹顶这边当然也为他准备了实验室和办公室,不过现在既然整个生态穹顶都没什么人,陈新自然也就不会待在这里。
回到了自己的避难所,陈新还略有一些不习惯升级之后的环境,但至少这里现在比之前住起来要舒服很多,这是让陈新感到非常满意的地方。
新避难所三楼的工作间比起原本陈新的工作间来说无论是设备还是环境都要优胜太多。
如果说原本的工作间是私人车库里的加工作坊,那么新升级之后的工作间就是高等实验室里的加工中心。
干净整洁的环境、精密先进的设备,都使得这里不仅可以实现陈新的任何设想,加工各种精密零件,也能够为他提供良好而舒适的工作环境,不会像之前的工作间一样,忙完之后一身污渍。
尤其让陈新满意的是,在升级过程中,自己原本的笔记本电脑现在已经变成了一台图形工作站,并且搭配上了一台大型机作为存储终端,所有的数据资料也被传输到了大型机中。
对于陈新而言,他还是在过去还在上班的时候用过图形工作站和大型机,现在再接触这些东西,也颇有一种久违的熟悉感。
有了工作站和大型机,陈新以后设计图纸的时候,就能够更加方便,也能够绘制更加复杂的图纸了。
不过新设备固然令人感到愉悦和欣喜,但陈新却没有马上做点什么来试一下新设备是不是好用,而是坐在了工作站前,打开了屏幕,查阅起了自己以前存储的资料。
西南地区的问题依旧萦绕在陈新的心头,多巴火山喷发已经过去了小半年,对全球所带来的影响已经逐渐开始显现。
除了西南地区这几个月以来的小型地震多发之外,火山灰倒是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毕竟全世界目前都笼罩在尘埃和雾霾之下,早已经一两年的时间没有见过阳光了,现在有火山灰也不过是让这种不见天日的日子更加漫长一点而已。
真正让陈新忧心的是在飞机能够重新飞行之后,有几位不要命的科学家搭乘着飞机飞到了平流层,采集了平流层的空气和尘埃样本回来进行了分析。
在这些空气和尘埃的样本中,他们除了检测到之前陨石撞击所造成的尘埃与多巴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之外,还有来自其他火山的喷发物。
经过对比,科学家们判定那是来自联邦长谷火山和岛国阿苏山的火山喷发物。
而这两座火山都是早前地质学家判定的可能产生八级喷发的七级火山,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它们显然已经和多巴火山一样喷发了。
同时有三座七级以上的火山喷发,这对于整个蓝星来说都是灭世级别的灾难。
三座超级火山喷发出来的喷发物已经扩散到了整个大气层,如果没有陨石撞击所形成的尘埃,但只是这些火山灰也同样可以让蓝星陷入火山冬天,遮蔽天上的太阳了。
现在天气情况虽然没有说变得更加恶化,但三座超级火山的喷发会为蓝星带来什么,却是谁也无法预料的。
所以陈新这才会查阅自己存储的资料,希望找到可以应对接下来可能发生的灾难的办法。
第444章 应对灾难的设计
对于人类来说,其实躲避灾难的方式并不多。
在古代的时候,人类科技不发达,那个时候的人类对于天灾大多没有什么抵抗能力,洪水、地震之类的灾难都能够轻易摧毁人类的家园。
大量的人口会因为灾难而死亡,即便幸存下来的人类也只能艰难的重建家园,更多的则是流离失所。
所以古代经常会有流民存在,他们就是因为饥荒或者其他灾难导致失去了家园而不得不迁徙到其他地方的民众。
即便是到了现代,人类科技已经日新月异,但是想要对抗天灾还是相当的困难。
普通的小规模天灾人类尚可依靠坚固的建筑和现代科技提供的支援去抵挡,至少不至于被摧毁家园,重建起来也相对比较容易。
然而面对能使地形改变、山川改道的重大天灾,人类依旧毫无抵抗能力,或者说仅仅只是能够在灾难面前保住小命而已。
对于区域性的灾难,人类大多数还是以扛过去为主,好在现代社会科技相对发达,灾后重建家园、难民的迁徙安置并不是什么太难做到的事情。
只是像这次陨石撞击一样的全球性灾难却不是轻易可以对抗得了的,而且想要摆脱灾难的影响,进行灾后重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这样的灾难之下,整个人类文明都没有什么太好的抵抗方法。
原本陈新以为陨石撞击所带来的寒冬就是人类所要面对的最大挑战了,但现在三座超级火山相继喷发所带来的影响才让陈新意识到,陨石撞击和长夜寒冬都只是个开始。
想要在这场可怕的灾难中活下去,延续人类文明,人类所需要面对的挑战多的超乎想象。
像现在这样靠着修建地下避难所的方式对抗灾难确实可以扛得住一时,也是目前来说人类文明在当前科技条件下所能够做到的极限了。
再想要更多更好的对抗灾难的方法,就只能存在于科幻作品之中了。
而陈新所想要的,正是这些科幻作品中能够抵御天灾的方法给他带来灵感。
说道抵御天灾,《明日方舟》这款游戏无疑是最能给人灵感的。
在方舟世界中人类为了躲避天灾发明了移动城市,这种模块化的城市可以随意的以一个个单元拆分、组合,同时自行移动,让整座城市拥有行动能力,可以规避天灾,是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存在。
但是想要真的建造一个移动城市,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不说陈新现在所身处的炎国南方地区丘陵河网遍布,根本没有移动城市行进的条件,就算是在有条件让移动城市驰骋的北方或者平原地区,人类现有的科技也造不出能够承载一整座城市的载具来。
而且就算陈新利用系统升级的方式真的造出来一座移动城市,为人类提供相关技术,想要建造一座可以自由移动的城市需要投入的资源也实在是太多了。
更关键的是,蓝星不是泰拉,没有那么多的天灾需要躲避,城市本身并不需要经常迁徙移动。
所以对于陈新而言,移动城市只是一个比较不错的参考,在真有需要的时候他会制造,但在这之前,移动城市远没有《明日方舟》中真正的主角罗德岛来的有实用价值和吸引力。
罗德岛是一座巨大的陆地巡洋舰,其规模大约相当于一艘航空母舰,但却可以在陆地上行驶,有些类似于一座小型的移动城市,但面积和规模只有一座小镇那么大。
事实上以现代科技建造的航空母舰来说,除了不能像罗德岛一样在陆地上行驶之外,其实其他各个方面都不差于罗德岛。
而且以航空母舰的体量来说,它的内部也确实相当于一座小城市了。
至少以如今的避难所来衡量一艘航空母舰的话,它的内部确实可以承载下一座中型避难所的人口。
只是要把在海上航行的航空母舰搬到陆地上来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或者说是人类现在的科技所能够解决的问题。
这其中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即便是在灾难之前,整个蓝星或许只有冷战时代的苏维亚和联邦,以及21世纪之后崛起了的炎国有这种实力去研究和解决了。
并且这还需要这三个国家以倾国之力去投入才有可能。
它是不亚于载人航天工程的超级工程,只有真正伟大的国家才能够去实现它。
而在灾难之后,现在的炎国虽然还保留有足够的实力,但是想要建造这样一个在陆地上行驶的庞然大物,投入实在是太大了。
陈新现在也只能将其作为备用计划,可以开始研究,而不能说自己一定能把这东西造出来。
虽然他只需要不断地投入生存点升级,就能够把罗德岛这样的陆地巡洋舰升级出来。
“陆地巡洋舰在西南地区还是不好派上用场啊!”只是虽然将罗德岛的制造列入了计划列表,但在陈新看来,像罗德岛那样几百米长的庞然大物想要开进西南地区,还是显得有些不太实用。
有没有更实用一点的东西呢?陈新一边将罗德岛的资料记录下来,一边继续翻找着。
此时他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
在过去他曾经看过的一部小说中,也有关于灾难方面的描写,其中一个故事就是主角穿越到了电影《2012》的世界,在那个世界没有上各国政府打造的方舟,而是自行建造了一个可以躲避灾难的私人方舟。
那个主角所采用的方式就是以飞艇技术为根基,打造出了一个可以漂浮在天上的气囊方舟,带领一群人躲过了《2012》里的灭世大洪水。
这或许是一个不错的思路?如果能够飞行的话,西南地区的山地地形就无法形成制约了。
这样一来,即便西南地区真的发生大规模地质灾害,导致交通中断,无法从陆路进入灾区,飞机也无法降落,依旧还有办法可以进入灾区,将灾民转移出来。
第445章 气囊方舟
陈新早就有了建造飞艇的想法,只是之前的飞艇第一投入太高,第二性价比太低,并不适合满足现在国家的需要。
但气囊方舟却不一样,它更类似于一个会飞的避难所,有些类似于《灵笼》里的灯塔,却又比灯塔要简单得多,也更加容易建造。
翻阅着自己以前收集的资料,陈新也在构思着这个气囊飞艇该如何建造。
当初他在小说里看到的故事已经时间太过久远,记不太清了,具体该如何制作也是毫无头绪。
目前能够想到的,还是和建造飞艇一样的方式,用大型气囊来作为升力来源。
因为如果采用热气球的方式来的话,燃料是个很大的问题,虽然说加热空气之后,可以让空气的体积变得更大,提供更多的升力,但显然气囊方舟是需要长时间飞行的,而不是说飞一段时间就降落下来补充燃料。
陈新依稀记得在那个小说里,主角建造的是一个超大型的飞艇,载重达到了惊人的800吨,以一个成年人体重60公斤计算,这这架飞艇足以承载五千人在上面生活,还有足够的余力搭载生活物资和其他必需品。
但要想建造一个能运载800吨重物的飞艇又谈何容易?
人类历史上建造过的最大型飞艇兴登堡号的载重也才几十吨而已,总不可能造十架兴登堡号那种体型的飞艇,然后把它们的气囊都捆在一起吧?
不说这需要消耗多少资源去建造,最终得出来的也将是一个无比巨大的庞然大物,从成本和投入上来说,着实不太划算。
但这个设想却给了陈新灵感,现代科技可不是齐柏林飞艇建造的时代可以相比的,轻型合金可以极大地减轻飞艇的总重同时,提供足够的支撑,保证飞艇的气囊不会变形。
原本的齐柏林飞艇使用的材料是铝,铝虽然轻,但和碳纤维、石墨烯这些新型材料相比,无疑是要重得多的。
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