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从零开始的星球开拓-第1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白莲摸着脑袋:“我也不知道耶,检测报告这么说的飞船的外壳材料出现中空,或者衰变症状,导致原本可以承受33万公里秒与5倍率跃迁的船体逐渐老化。”
曹川凝神,过不一会儿他猜到了可能原因,他连忙派出机器人前往白莲提到的位置检查,发现事情的确和自己猜测的一样。
他们的飞船目前正在一片星尘物质带当中,比起宇宙中著名的几个星尘物质集中的星云,类星体肯定有所不及,但是单位空间里还是有上百万规模的原子存在着。
想象下,当飞船持续不断的被这些原子以3万公里秒的相对速度撞击,结果会发生什么呢这些高能原子会持续的啄食掉原本排列整齐的分子材料,而对分子材料而言,有一小块出现缺损,对整体的结构强度影响非常大。
甚至,如果高能原子的能级足够高,撞击过程中达到“粉身碎骨”的程度。更细微的电子,中子与外壳表面材料作用以后,就会产生材料元素的改变,成为另一种原子,带来不可预知的结果。
飞船的前端有着偏转磁场保护,对于这种缓慢的磨损无能为力。必须有更强大的偏转磁场或者别的什么设备,才可以避免持续的磨损情况。
“不能忽视这个小问题如果仍由外壳变弱下去,总有一天会达到临界点,导致飞船结构坏损,在宇宙中,这种级别的事故根本没有办法处理掉。”
时间紧迫,曹川不得不先想出一个简单的临时方案,那就是增强偏转磁场的功率,这样子。撞过来的星尘物质都会被弹出去,就不会对外壳造成什么影响。
至于后面,要怎么彻底解决该问题,有一办法或许是使用自我修复装甲层,哪怕装甲层在持续的消耗中,通过持续修复的方式,能不让装甲层彻底消失;另一个办法就获取是偏转磁场的加强版本,防护力场了。在飞船外构造出一片面积更广大的能量护罩,无论是什么东西打过来会先消耗掉一大半。
虽说暂时增强偏转磁场的功率解决了问题。曹川注意到飞船上面的能量又开始宣告枯竭了。
“主人看起来你得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才行”3只萝莉这么提道。
曹川倒是想,时间依旧有些紧迫,骤然碰到能源问题,得先找个临时方案,他才能抽出身彻底解决它们。
“能源问题要怎么解决周围没有可以补充能源的物质,怎么事情都凑在一起发生。没办法在3年内解决问题,那么银河回响号必须的提前离开深空之路,找寻星球生产建设补给。”
“大约在100年前,人类开拓小行星带时,曾经有科学家提出过名为星流补给技术。假设飞船迷失在偏远的宇宙深处。周围没有任何空港和星球,但是最起码的会有密集星尘物质存在,而星尘物质的主要构成是氢,氦,在当时小行星带化学能燃料盛行的时代,通过汲取这些元素,很容易转换为供飞船燃烧的燃料,提供动力,将解决以上问题。”娜娜利用自己心智模型的特长,快速搜到一些信息。
“星流补给技术的确有些参考价值不过当时不同今日。聚变能彻底统一世界95飞船能源市场的时代下,从能源转换率角度看,利用我们周围的星尘物质,这不是个特别棒的方式,或者说有些超前。”
“如果我们研究出终极版本的氢氦聚变技术,那么绝大多数元素为氢氦的星尘物质将变为我们绝佳的补充能源的渠道,做到100利用,而现在,想要从星尘物质中提取到足够数量的氦3,氘氚,成本太高。”
“可也是一个选择办法吧,还是说主人打算从节省能源方式考虑,节省能源就必须得对发动机,希格斯粒子发生器做大改动,我们目前在航行中,不可能做这样规模改造的。”
“你的说法也有道理”曹川思索着,“或者有没有办法从星空中的流浪星体获取到能源不,这样子太危险,以33万公里秒的速度贸然靠近一颗流浪星体太危险,没办法获取到足够能源,减速的话只会浪费更多。”
结果综合比较下来,依旧是娜娜的建议合理,曹川不得不连忙在飞船舱室中找寻材料,临时的制造出一个星尘物质回收装置。
这个回收装置的表面积不大,大约只有10平方米,略微探出飞船的前腹部,不过因为这里有个巧妙的设计,利用了偏转磁场,将星尘物质驱赶过来,因此差不多可以把正面流向飞船的50左右的星尘物质全给吸进去。
在通过飞船内部的简单精炼设备,就可以把纯粹是氢氦构成的物质中蕴含量002的氦3,氘氚过滤出来,这些操作是不怎么消耗能源的。
就是效率比较慢,没办法,星尘物质的密度实在太低,吸啊吸的根本补给不了多少,大约提供正常消耗5的能量。
“毕竟小问题就暂时解决了哈,下面是不是该花上几年时间,把两个问题彻底解决掉呢或许第三世代飞船会用到这些技术的。”曹川见到经过一轮检查后,银河回响号暂时性的恢复了正常,暗自思索着。
第二百八十三章 防护力场与能源汲取设备
趁着有时间,曹川规则模拟起防护力场。它与偏转磁场最大的区别就是偏转磁场作用面积极小,光从防御效果看仅仅是略微削减,而无法彻底消除伤害。
而防护力场,最基本的要求是能随意构建形状,支撑起足够的面积,有办法抵挡住来自外界的动能冲击。
于是,仅仅是这么简单的描述,涉及到好几样技术问题。
第一如何自由构建形状,起码传统的光这种能量是没办法当作一层薄膜包裹飞船的。
第二如何有效抵挡住外来伤害,假设是动能武器,一个炮弹起码要穿透大气层这种厚度这种密度的阻挡,威力才会有效减少,于是力场的厚度不会低,还得保证不会影响到飞船内部。
类似的疑问有不少,导致科学家一直梦想使用能量作为飞船的防护手段,相对物质而言,能量的可消耗性更强,但实际上,防护力场一直是科学界尚未突破的天堑。
“让我想想,究竟要怎么点科技树呢总觉得是不是差了点什么”规则模拟显示出模模糊糊的结果,慢慢的,曹川找到了防护力场的第一步技术要求,那就是诞生有些年头的无线输电技术。
“使用成熟的无线输电技术,就可以制造出一个稳定的,外放的球型力场。只要想办法增强无线输电塔的功率,就可以让它的功能从传递能量,变为散逸能量,起到保护我们的作用。”
“无线输电技术最大的缺点能量损耗,因为防护力场的工作场合总是在真空,不会因为穿过空气而损耗,以及想办法让无线输电塔维持封闭场。能量持续循环,消耗的能量最起码将降低95。”
“加强力场的厚度到50米以上,譬如电磁炮的炮弹,陨石,大气层,都会遭到能量场的阻碍导致动能减少。质量减少,就能解决第二个问题,达到足够的防护程度。”
防护力场是无法防护能量的,防护能量的工作还是交给能量吸收装甲板来得有效,技术方面更加成熟。
否则,既要防护物质,又要防护能量,起码还没有一种能量会对另一种能量产生出抵消的效应,除了价格贵到极致的反能量。而显然,这玩意最多是只能供科学家们实验用,绝对没有奢侈到用在军用领域。
3只萝莉对着一张防护力场塔的图纸窃窃私语。
“是要在飞船上部署多座防护力场塔来产生球型力场吗”
“是的,否则通过一座防护力场塔工作,不光浪费能量,还会影响到船员和飞船内部。”
“节省能量方面,通过沈氏激发效应来解决平时,防御力场会以较低的功率运行。等到感应到外部物质切割力场,力场塔会在01秒的时间内。功率暴涨10倍,从而加强阻滞效果,拦住危险的大家伙。”
“的确如此经过反复运算,哪怕是让防护力场塔工作在真空环境,保持封闭场状态,消耗的能量还是有些恐怖。不得不引入更多节能手段。”
萝莉一只只的发问,在她们看来,防护力场是有不少问题存在的,哪怕这些问题其实不是问题,是现有技术能够解决的。如果她们没办法想通,就谈不上制造了。
萝莉工作起来,曹川接着考虑起一个成熟的,足以满足100年后需要的能源汲取设备。
不过这回,经过规则模拟,他发现,原来星流补给技术还是不成立的,算得上是一条错误的道路,哪怕他们研究出了氢氦聚变能技术又怎么样,他们从宇宙中获取到更多,同时,更加先进飞船只会对能源产生更高消耗。
因此稀薄的星尘物质永远没有办法有效缓解矛盾,随着规则模拟的进行,他还是把目标放在了恒星与气态星球上面。
这两种星体主要构成物质都是氢氦,区别是恒星的环境稍微苛刻点,表面上千摄氏度的温度导致他们无法轻松靠近,唯有它们才足以满足未来飞船的大胃口,并且随着飞船的速度的增加,往来不同恒星补给的时间成本会大幅降低。
“假设有一种装置,让我们的飞船靠近星体以后,便捷的挖出一大坨氢氦出来,再输送到飞船里面,那么,问题就解决了。”规则模拟的结果如此显示。
一个更加形象的画面出现,一艘能源枯竭的飞船以1000公里秒的较低速度掠过木星大气层深处,接着飞船放出一艘更小的逐月级飞船,承受高温和高压的分子级材料组成的外壳,哪怕是靠近太阳,半人马阿尔法b都不会有大问题,甚至是被日珥,耀斑等宇宙灾难近距离上触碰,都不会出事。
飞船内部是空荡荡的,随着它接触到外面无处不在的能源,飞船宛如鲸吞一样张开大口,炙热氢氦被压缩装入,迅速的冷却化为液态甚至固态,数量达到200吨,直到装满。满载而归的逐月级飞船接着回到母船,高高在上的母船距离星体更远,在补给过程中几乎会有风险。
等到将逐月级飞船里面的高压氢氦物质倾倒出来,这些高品质的能源很容易利用,按照现世代的技术,过滤出其中002的氘氚,氦3,哪怕是几吨足以满足飞船长时间的需求;而等到氢氦聚变能诞生,这些能源甚至能100的利用干净,就更不用担心开采回来使用的问题。
“要对逐月级飞船做些改造吗”曹川自言自语,能源汲取设备的生产倒是没有什么涉及瓶颈技术,可是因为要改造飞船,肯定要花上段时间。
幸好暂时不缺时间,下面他又是花了2年时间,将银河回响号上的一艘逐月级飞船改造为能源汲取飞船,就这样,银河回响号的技术水平再度拉开现有人类技术一大截。
目前防护力场与能源汲取设备仅仅存在银河回响号内部,事实上,两样是适合普及,应用广泛的技术,不光可以被用在飞船,那些飘荡在宇宙当中的空间站,地面建筑都可以应用。
想象下,直接在军事基地外面套一层防护力场,将让动能武器的威力大减,让它变为一座不落要塞。
在恒星的轨道空间上建造大型能源汲取站,抗衡着数千摄氏度高温,强电磁场的同时,可以持续的开采出能源,用于聚变,这才是真正可行的戴森球实现方式。
第二百八十四章 生命之星
“距离白莲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