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与万物对话:霍金传-第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霍金演讲结束后,他与来香港的大学和香港科学学会以及香港物理学会的四十多名学者聚会,然后是赠书。
2006年6月17日晚,霍金结束了在香港的活动,坐飞机到达北京,这是他第三次来到中国。这次来北京,主要是出席在北京召开的2006超弦国际会议,在北京期间,他有两场讲座,题目都是《宇宙的起源》,“霍金热”在中国开始升温。
容纳万人的人民大会堂,一层和二层都坐满了人,超过了6000人,在这些人里,不仅有600位科学家、高校学生和科研工作者,还有热爱科学的普通市民,霍金在北京的这次演讲会创造了国际物理史学术讲演会听众人数之最。
这次演讲,有来自全世界的专家学者,霍金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出场,中午的十一点三十分,霍金的助手推着坐在智能轮椅上的他,来到主席台。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坐在楼上的听众站起来向霍金致意,霍金到达主席台准备讲演的时候,坐在一层的听众站起来,来到主席台下面,拿起相机拍照,闪光灯开始闪烁。
此时,主持会议的丘成桐教授站起来,拿着话筒用英语劝说大家回到座位上,可惜,观众都被霍金吸引住了,看台下的观众越来越多,没办法,丘成桐教授改用普通话,但是,他的普通话实在不太标准;在场的工作人员开始劝说大家回到座位上,经过工作人员的疏导,热情的观众都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有的摄影记者用带闪光灯的照相机拍照,丘成桐看见了,立刻走上前去告诉记者,霍金讲演期间不能用闪光灯。
这期间,霍金到达主席台已经有十分钟了,他脸上始终带着微笑看着大家,等到听众都回到座位上,演讲正式开始。霍金用机器合成的声音问大家:“can you hear ?”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你们能听到我么?大会堂里的所有听众齐声回答:“yes!”演讲正式开始,为了让普通的听众都能理解深奥的宇宙理论,现场播放了很多幻灯片,这是霍金的团队用心制作出来的,演讲的内容与在香港的演讲内容是一样的,时间是45分钟。
6月21日,在友谊宾馆召开的科技发展公众答询会上,听众提出了9个问题,霍金当场予以回答。
这9个问题都是在问霍金,他对中国的看法以及关于宇宙的问题。在谈到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时,霍金回答中国的食物、文化我都感兴趣,还有中国的女性。在谈到经济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社会繁荣,还造成了环境污染的问题时,霍金回答:“全球不断升温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如果地球的热化失去控制,地球就会变成第二个金星,那里常年温度都在230摄氏度以上,而且酸雨不断,我们肯定不希望生活在这样一个星球。”接着有人问道霍金对宇宙和人类本身的存在的看法。霍金回答:“宇宙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一个宇宙理论的存在,而我们现在正在寻找并且证明这个理论。如果这个我们关于宇宙的理论被证明是不存在的,那么宇宙也消失了。”当有人问道霍金:“您现在还有什么愿望没有实现吗?”霍金回答:“每个人都有梦想,如果我们对自己没有了梦想,那就好像精神死去了一样。”当有人请霍金描述一下自己,霍金回答:“乐观、浪漫,但有时候顽固不化。”最后一个问题是由现场听众提问的,这个提问的是来自清华大学的学生成千业,他问霍金:“2005年,格罗斯教授提出了物理界要解决的25个问题,您认为物理界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
霍金的一双眼睛看着屏幕,眼球不停地转动,他在思考这个问题,大概过了8分钟以后,霍金通过语音合成器回答了这个问题:“物理学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理解宇宙,理解为什么是这个样子,怎样变成这个样子,这就需要量子理论的条件。”
6月23日,霍金在北京做了最后的一场演讲,这是他在北京的最后一场学术演讲,题目是《宇宙的半径点膨胀模型》,这次演讲不是普通的演讲,这是专门为基础物理学界的顶级学者准备的演讲。
虽然主持人格罗斯教授对听众说,由于霍金的身体原因,他不能回答听众的问题。可是,在霍金的演讲结束后,还有很多听众提出专业问题请霍金回答。霍金是这样回答的:“在宇宙半径点模型中,宇宙的爆炸和膨胀是依靠宇宙所具有的膨胀能量,物质将填充整个空间。”
真的要离开北京了,不知道霍金的心里究竟在想什么?霍金在身体有病的情况下,三次来到中国,也许不仅仅是来传播科普知识,更多的是对中国有种特殊的感情。
2006年6月24日上午9点,首都机场的贵宾通道,霍金被随行人员推进了贵宾室,为了防止道路拥堵,他提前两个多小时到达机场。
当记者问霍金对第三次中国之行的感想的时候,他的嘴角上扬,用语音转换器发出声音:他很喜欢这次中国之行。接着,护理人员抓着霍金的手同记者握手。中午11点,飞机起飞了,带着霍金飞向了英国。
丘成桐教授对记者说:“他的身体不是很好,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来中国了。”
感谢霍金的三次中国之行,他带给了很多人科学的启迪,尤其是给普通的大众传播了先进的科学和宇宙知识。对于更多的中国青少年来说,那些宇宙的知识,就是一把钥匙,打开一扇通往科学世界的大门。我想:在未来的中国,也会有更多像霍金一样的科学家成长起来。
所有的中国人都记住了霍金的那句话:永远不要绝望。
附录
<;span css=";bold";>;霍金的精彩语录
霍金精彩语录
1 当你面临着夭折的可能性,你就会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你有大量的事情要做。
2 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3 宇宙有开端吗?如果有的话,在此之前发生过什么?
4 宇宙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
5 时间有没有尽头?
6 我注意过,即使是那些声称“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而且我们无力改变”的人,在过马路前都会左右看。
7 一个人如果身体有了残疾,绝不能让心灵也有残疾。
8 生活是不公平的,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你只能全力以赴。
9 我即使被关在果壳之中,仍自以为是无限空间之王。
10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身追求的理想,我有爱和爱我的亲人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11 永恒是很长的时间,特别是对尽头而言。
12 通过整个科学史,人们已渐渐明白,事件不会以随意的方式发生——它们反映了某些基本的秩序,这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有神力相助的。
13 如果生活没有了乐趣,那将是一场悲剧。
14 为了合理地展示这张图标,我真的需要一个四维的屏幕。然而,由于政府的削减,我只能设法提供一个二维的屏幕。
15 在我21岁时,我的期望值变成了零。自那以后,一切都变成了额外津贴。
16 有人告诉我说,我载入书中的每个等式都会让我销量减半。然而,我还是把一个等式写进书中——爱因斯坦最有名的那个,e=c<;span css=";sup";>;2。但愿这不会吓跑我一半的潜在读者。
17 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把宇宙整个明白,它为何如此,它为何存在。
<;span css=";bold";>;霍金的讲演精华
1 我出生于1942年1月8日,这一天刚好是伽利略的300年忌日。然而,我估计大约有20万个婴儿也在同日诞生,我不知道他们中是否有人在长大后对天文学感兴趣。
(选自《霍金讲演录》第一章 童年)
2 我只不过描述当时我和大多数同学的共同态度:对一切完全厌倦并觉得没有任何值得努力追求的东西。我的疾病的一个结果就是把这一切都改变了:当你面临着夭折的可能时,你就会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你有大量的事情要做。
(选自《霍金讲演录》第二章 牛津和剑桥)
3 对遥远星系的观测表明它们正远离我们而去:宇宙正在膨胀。这说明在过去这些星系必然更加相近。这就产生了这个问题:是否有过一个时刻,所有星系都相互重叠在一起,而宇宙的密度是无限的?或者早先是否存在一个收缩相,在这个收缩相中这些星系想法避免相互对撞?也许它们相互穿越,然后再相互离开。
(选自《霍金讲演录》第二章 牛津和剑桥)
4 我实际上在运动神经细胞元疾病中度过了整个成年,但是它并未能够阻碍我有个非常温暖的家庭和成功的事业。我要十分感谢从我的妻子、孩子以及大量的朋友和组织得到的帮助。很幸运的是,我的病况比通常情形恶化得更缓慢。这表明一个人永远不要绝望。
(选自《霍金讲演录》第三章 我的病历)
5 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我们生活其中的世界在过去100年间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看来在下个世纪这种变化还要更厉害。有些人宁愿停止这些变化,回到他们认为是更纯洁单纯的年代。但是,正如历史所昭示的,过去并非那么美好。
(选自《霍金讲演录》第四章 公众的科学官)
6 在一个民主社会中,这意味着公众需要对科学有基本的理解,这样做的决定才能是消息灵通,而不会只受少数专家的操纵。现今公众对待科学的态度相当矛盾。人们希望科学技术新发展继续促进生活水平的稳定提高,另一方面由于不理解而不信任科学。一位在实验室中制造弗兰肯斯坦机器人的疯子科学家的卡通人物便是这种不信任的明证。
(选自《霍金讲演录》第四章 公众的科学观)
7 如何利用这些兴趣向公众提供必需的科学背景,使之在诸如酸雨、温室效应、核武器和遗传工程方面作出真知灼见的决定?很清楚,根本的问题是中学基础教育。可惜中学的科学教育既枯燥又乏味。孩子们依赖死记硬背蒙混过关,根本不知道科学和他们周围世界有何相关。此外,通常需要方程才能学会科学。尽管方程是描述数学思想的简明而精确的方法和手段,但大部分人对之敬而远之。
(选自《霍金讲演录》第四章 公众的科学观)
8 电视中有一些非常好的科学节目,但是其他节目把科学奇迹简单地描述成魔术,而没有进行解释或者指出它们如何和科学观念的框架一致。科学节目的电视制作者应当意识到,他们不仅有娱乐公众,而且有教育公众的责任。
(选自《霍金讲演录》第四章 公众的科学观)
9 冷战结束带来的东西方紧张关系的缓解意味着,核战争的恐惧已从公众意识中退出。但是只要还存在把全球人口消灭许多遍的武器,这种危险仍然在那里。
(选自《霍金讲演录》第四章 公众的科学观)
10 公众意识到这种危险性,并迫使所有政府同意大量裁军是非常重要的。把所有核武器销毁也许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可以减少武器的数量以减轻危险。如果我们避免了核战争,仍然存在把我们消灭的其他危险。有人讲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