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与万物对话:霍金传-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下长大的霍金,才会在事业上做出其他人都没有做过的事情,成为在爱因斯坦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天体物理学家。
这就是霍金的父亲和母亲的故事。
长大后的霍金,也凭着自己的努力,考入了剑桥大学。很多人都知道,英国有两所著名的大学:剑桥和牛津,在那里读书的学生,都是英国最优秀的学生,很多大师级的专家和教授都诞生在那里,比如,牛顿和达尔文。
优秀的父母,培养出的孩子也是优秀的,从遗传学上来说,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正因为霍金诞生在高级知识分子家庭里,有好学上进的家庭熏陶,霍金才会有今日的成功。
在霍金的著作《我的简史》中,他这样写道:“我的父亲弗兰克出生于英格兰约克郡的佃农世家。他的祖父,即我的曾祖父约翰≈iddot;霍金曾是一位富庶的农人,可惜他购进了太多农场,而在上世纪初农业不景气时破产。他的儿子罗伯特——我的祖父试图帮助他的父亲,但自己也破产了。幸运的是,我的祖母在巴勒布里奇拥有一幢房子,她在那里办学,并由此获得微薄的收入。这样他们就能设法送自己的儿子去牛津学习医学。
我的父亲赢得过一系列奖学金和奖金,除去自己花销,还能节余一些钱寄给父母。后来他进入热带医学研究领域,并在1937年旅行到东非作考察研究。二战开始时,他作了一次横跨非洲的陆路旅行,到达过刚果河,然后乘船回到英格兰,志愿做军事服务。”
霍金的《我的简史》,其实就是一部自传,与很多名家不同,霍金没有在自传里对父母、祖父祖母以及外祖父母做细致的描写,而是用简单的语言就把家族的长辈描述得清楚明白,可能这也是理科生与文科生的不同。霍金也没有在自传里详细地描写他童年居住的那个城镇,也许是因为那时候的他还很小,也许是因为其他原因。
于是,我开始借助互联网庞大的搜索系统,查找关于圣奥尔本斯镇的资料。圣奥尔本斯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公元44年到45年,罗马帝国的军队来到这里,并且很快占领了这个城市。公元304年,罗马帝国开始迫害基督徒,这时候,一位名叫圣奥尔本斯的罗马士兵为了保护基督徒而被杀害,后来,基督徒们为了纪念被罗马帝国杀害的圣奥尔本斯,就在他被害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修道院,后来慢慢就有了城镇,再后来,在这个神圣的地方,不断爆发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圣奥尔本斯的旅游业发展起来,很多影视剧都在这里拍摄,它已经成为知名的旅游城市。我想,不仅因为这里有悠久的历史,更因为宇宙之王霍金在这里成长,留下名人成长足迹的地方,更让很多游客流连忘返。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一句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关键,中国的很多家长们,什么都为孩子想到了,可他们不知道的是,让孩子上一百个特长班,都不如父母在家里的一次吵架带给孩子的影响大。再聪明的孩子,如果他接触到的家庭环境是吵架和赌博,这个孩子永远不会成为大师级的人物。
很多家长都希望他们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大师级的人物,但是,他们却不愿意给孩子买书,反而把钱花费在五花八门的特长班上。霍金小时候没有去过任何特长班,那个年代,特长班并不流行,不上特长班的霍金也照样成为了大师,这也就打破了很多家长对特长班的那种膜拜心理。
有人说:大师来自于民间。我想说:真正的大师不是特长班培养出来的,而是经过刻苦努力磨砺修炼而来的。真正的大师都是谦虚低调的,而那些到处张扬的所谓的大师,其实都是滥竽充数的次品。不管是在哪个年代,真正的大师都是茫茫大海上的灯塔,能照亮人类前进的道路。
2。 那些遥远的童年记忆
<;h2 css=";section j…chapter"; data…paragraphid=";939a6b3ddf464ad9ab6eab1a61d3d143_5";>;2 那些遥远的童年记忆<;/h2>;
童年,是每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与青春相比,少了眼泪,多了欢笑,很多名人在自传里都会开心地回忆童年,有人把童年比作糖果,有人把童年比作摇篮,有人把童年比作诗。霍金的童年,既有糖果,也有玩具,还有两个可爱的妹妹和他一起玩游戏,霍金的童年是快乐的。与现在中国的孩子相比,霍金确实是幸福的,他不必去特长班,也不必写很多的家庭作业,更不会成为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不同的是,霍金经常玩耍地方是科学博物馆,也许这就是为什么霍金长大后会研究天文学的原因吧?一个喜欢去科学博物馆参观的孩子,他长大后的理想一定是当个科学家。
霍金研究天文学,完全与他的天赋和兴趣有关。更有趣的是:霍金的出生日也是伽利略的忌日。霍金和伽利略,这两个跨越几个世纪的天文学家,就是以这样有趣的巧合,碰撞在了一起的。
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没有结束,到处是硝烟弥漫的战场,在英国、在美国、在欧洲、在中国,到处都是飞机的轰炸,随处都能听到枪声。9月6日,德国的战机在英国的首都伦敦扔下了很多炸弹,房屋被炸毁无数,居民被炸死炸伤,德国空军这样做,不但没有让英国人放弃抵抗,反而让他们明白:只有战斗才能保卫自己的家园。
这时,霍金的母亲伊莎贝尔却怀孕了。战争是残酷的,面对腹中的生命,伊莎贝尔做出一个决定:离开伦敦到牛津去。这个时候,离霍金出生只有一个星期的时间了。有人会奇怪:为什么要去牛津呢?原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为了避免哥廷根和海德堡被英国飞机炸掉,与英国签订了一个条约,约定德国不派飞机轰炸英国的牛津和剑桥。
伊莎贝尔只身来到牛津。一个怀孕的妇女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她的内心是不安的,好容易找到一家旅馆,想在旅馆里住几天,等快要生孩子的时候再去医院。可是令伊莎贝尔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旅馆老板看到她隆起的腹部时,却拒绝了,并冷淡地说:“你要生孩子了,不适合住在旅馆里。”
在牛津,伊莎贝尔没有亲戚朋友可以投靠,她只好来到医院,医院接收了她。在住院的日子里,伊莎贝尔买了一本星象图,当霍金成为著名天文学家的时候,他的姑妈对伊莎贝尔说:“你真是未卜先知,在他没出生的时候就买了天文学方面的书。”
有人把这样的教育称为胎教,这些年笔者发现,胎教在中国非常流行,很多年轻的父母都很注重胎教的事情。霍金日后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到底与胎教是否存在关系,这其实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个人认为,伊莎贝尔看星象图,只是出于个人的爱好,霍金研究天文学,那也是他长大后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与胎教没有太大的关系。
霍金成名后,当记者问到这些事情的时候,他曾经这样调侃道:“我出生于1942年1月8日,刚好是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纪念日,然而,我估计了一下,大约有20万个婴儿在同一天诞生。不知道其中有没有后来对天文学感兴趣的人。”
书桌上的那本《我的简史》,让我百看不厌。翻开,霍金婴儿时期的照片呈现在我的眼前,一张是父亲抱着霍金,可爱的小霍金瞪着小眼睛看着父亲;一张是母亲抱着霍金,他在母亲怀里甜甜地睡着。这两张照片,是霍金的珍藏品,也是所有热爱他的读者们最喜欢的照片。
霍金不是独生子女,他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大妹妹玛丽比霍金小一岁半,霍金并不喜欢这个妹妹,他们在童年的时候,关系不是太融洽,这恐怕也是因为年龄相差太小的缘故,谁也不会谦让谁,谁也不会照顾谁;成年后,霍金和大妹妹的关系反而变得融洽了。玛丽女承父业,成为一名医生,这让霍金的父亲非常开心。
霍金快五岁的时候,他的小妹妹菲力帕出生了,那个时候的霍金渐渐懂事,也有了一种当哥哥的意识,他很喜欢这个小妹妹,三个人经常在一起快乐地游戏。在霍金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父母收养了一个小男孩,他就是霍金的弟弟爱德华,霍金说他“是一个相当难缠的小孩”。遗憾的是,霍金的弟弟在2004年去世了。
霍金出生十四天后,伊莎贝尔抱着儿子离开,返回了海格特,他们住在一幢维多利亚风格的房子里。这幢房子很大很便宜,因为这地方离伦敦很近,经常遭到德国飞机的轰炸,当地人都害怕房子被炸掉,房价就很低。对于没有多少收入的伊莎贝尔来说,能买到便宜的房子是最大的幸福。
在霍金两岁的时候,伊莎贝尔抱着他外出,家里只有霍金的父亲。就在这时候,德国军队发射了火箭,霍金家附近的一幢民居被炸毁了,幸运的是,霍金家的房子没被炸毁,霍金的父亲也没有受伤,路边却炸出了一个大坑,以后很长时间,这个大坑就成为霍金玩耍的地方。
很多年后,霍金在《我的简史》一书中是这样描写童年那段记忆的:“我们住在一幢高大的、狭窄的维多利亚风格的房子里,这是我父母在二战时期以非常便宜的价格购置的,当时人人都以为伦敦将被炸平。事实上,一枚v…2火箭就落在离我们家只有几间房子远的地方。当时我和母亲、妹妹都出门了,只有父亲在家。幸运的是,他没有受伤,而房子也没有受到重创。但是在后来许多年路上留下了一个大弹坑,我经常和朋友霍华德在那儿玩。”
战争没有给霍金的童年带来伤害,却让他找到了乐趣;与他相比,世界上另外一些孩子却没有他那样幸运了。在霍金出生两天后,也就是1942年的1月10日,有一个代号为“t4”的小组杀害了一些特殊的儿童,这些儿童都是身体有重大疾病的,共计10万。紧接着,德国人又制订了一系列计划,屠杀犹太人。
伴随着硝烟炮火,也伴随着父爱和母爱,不知不觉间,霍金已经两岁半了,这时候,作为知识分子的父母认为:为了避免孩子长大后会出现孤僻这样的毛病,就应该让他从小学会适应社会,与同龄的孩子多交往。像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两岁半的霍金被父母送进了海格特的拜伦宫学校的托儿所。霍金与很多不爱去托儿所的孩子一样,他站在托儿所里大哭起来,身边的孩子们都在快乐地玩着玩具,他却不管不顾,只是大哭,在他的自传里,他用了“号啕”两个字,来形容他当时难过的心情。
很多幼儿教师都在研究幼儿在托儿所里哭泣的原因。虽然导致幼儿哭泣的原因很多,但是,霍金在自传里写的原因却是很有道理的,他写道:“我只有两岁半,这是我第一回被放到我不认识的人中间,我很害怕。我认为我的父母对我的反应颇为惊讶,因为我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而且他们依从儿童发育教科书,书上讲孩子在两岁时就应该开始社交。”
很快,两岁半的霍金还是被父母带走了,他的“号啕”确实让父母感到不安,之后一年半的时间里,霍金没有再回到拜伦宫的托儿所。
霍金有个好朋友名叫霍华德,他是霍金的邻居,但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