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唐朝诡事录3:骇人听闻大结局-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倒。
  宪宗突然被杀,这打乱了王守澄和梁守谦的计划。在这个时候,如果把澧王李恽扶上皇位,那么就等于告诉了群臣:他们参与了弑杀宪宗的行动。在危情下,为了日后继续掌握大权,王守澄和梁守谦被迫放弃了澧王李恽,而拥护太子李恒即位,是为穆宗皇帝。
  王守澄和梁守谦为表示清白,甚至一不做二不休,杀死了澧王李恽。在当夜的混乱中,另一位实力宦官左神策军护军中尉吐突承璀也被杀死。出于某种目的,王守澄和梁守谦没有将陈弘志弑君的秘闻公布,而是保护了这名胆大包天的宦官。
  也就是说,在整个事件中,即位的穆宗和他的母亲郭太后都是无辜的。
  穆宗知道自己身边的宦官就是杀害自己父亲的人,可阉人们掌握着神策军军权,于是只能看着他们似笑非笑的面孔在眼前徘徊而束手无策,故而异常痛苦。
  持这一种看法的学者举了大臣牛僧孺的一句话为证。那句话的大意是“危险的人物在皇帝身边”,即暗指此事。不过,以上的说法更多地建立在推测上,没有成为主流。
  在重重迷雾中,朱庆余所作《冥音录》好像暗示着事件的真相。
  朱庆余本福建闽中人(一说浙江绍兴人),敬宗宝历二年中进士,后为秘书省校书郎,是诗人张籍的徒弟。他喜欢写诗,跟贾岛、姚合、顾非熊、白居易、王建、令狐楚等均有交往。《全唐诗》收其诗两卷。跟那个时代的士人一样,朱庆余也爱好写点志怪传奇,最著名的就是《冥音录》。
  故事发生在唐文宗(穆宗之子)大和初年,庐江府尉李侃于死于任上。李侃有个崔姓情妇,是扬州歌伎,为李侃生二女。李死后,崔氏带着女儿在庐江生活。崔氏歌伎出身,平素喜好音乐。她有个妹妹,叫菃奴,美容貌、性温柔,尤擅弹古筝,可惜的是,十七岁时就死了。
  菃奴在时,崔氏叫二女跟小姨学古筝。崔氏长女不太聪明,学得慢,但小姨好脾气,未遭责骂。小姨死后,她们继续跟母亲学。但崔氏非常严厉,由于长女比较笨,所以总是被斥责甚至鞭打。如此一来,长女就非常想念小姨,清明、寒食和中元节之外,每个月的初一,她也都进行祭奠。
  几年后的四月三日,日日思念小姨的崔氏长女突然做了个梦。
  在梦中,长女看到小姨,后者拉着她的手倾诉:“我死后,户籍被归到阴间的音乐部门,教博士李元凭弹古筝。李元凭一次次向宪宗(这里说的宪宗,是死后在阴间的宪宗)推荐我。就这样,宪宗下旨,召我进宫。我在宪宗的宫里待了一年的时间。后来,我又被派到穆宗的宫中,向诸妃传授古筝技艺,也有一年的时间。再后来,人间的文宗皇帝诛杀了逆臣郑注,阴间也一同庆贺。在阴间,各代皇帝选取歌伎,进献给高祖和太宗。于是,几经辗转,我又回到宪宗身边。每月有五天在长秋殿值班,其他日子可以随便在宫内参观游玩,但却无法出宫,也就不能与你相会。最近好了,襄阳公主(唐高祖次女)把我收为干女儿,我稍微自由了一些,你我也就有机会相见了。”
  第二天,崔氏长女在室内摆放了果品,坐在古筝前,闭目而弹,技艺大涨。而且在一天之内,崔氏长女竟学会了十支曲子,有《迎君乐》《槲林叹》《行路难》《晋城仙》《红窗影》等,都是人间从没听说过的。可见,她是受到了冥间小姨的指点。
  《冥音录》从唐朝流传到现在,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平淡无奇,《太平广记》采用该版;另一个版本,也就是南宋秘阁本,在文章中多出一段话,似乎映射了深宫里的一桩秘闻。
  这段话是崔氏长女在冥冥中听到小姨对自己说的:
  穆宗秘其调极切,恐为诸国所得,故不敢泄。然近闻,宪宗判庚子年事,地府当有大变,穆宗所爱之曲或禁。幽明路异,人鬼道殊,今者人事相接,亦万代一时,非偶然也……(《冥音录》南宋秘阁本)
  意思是:我教给你的这些新曲子,都是穆宗下令严格保密的。我本来不敢泄露,但最近听说,宪宗将审判庚子年发生的深宫政变,地府会有大变动,穆宗喜欢的这些曲子有可能被禁止在冥界演奏。现在,你我在冥冥中相见,可以说不是偶然的。那么,我就把穆宗喜欢的这十支曲子献给阳间吧!
  故事中的宪宗、穆宗,虽是阴间地府中的鬼魂,而一句“然近闻,宪宗判庚子年事,地府当有大变,穆宗所爱之曲或禁”令人惊奇。宪宗在元和十五年被弑,该年正是庚子年即公元820年。这句话是说阴间的宪宗要复仇,而对自己的儿子、同时也是弑父杀君的嫌疑人穆宗进行审判吗?
  解读朱庆余的记载,似乎可以得出穆宗终归还是参与了弑杀父亲宪宗的阴谋。当然,也存在另一种解释,被弑的宪宗即使在阴间,也依旧糊里糊涂,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被谁杀的,只是怀疑当时作为太子的穆宗罢了。
  唐朝后宫之隐秘,幕布之深厚,远远出乎我们想象。
  顺便说一句,崔氏长女的故事发生在唐文宗开成年间,此时穆宗早死,但郭太后还活着。这大约是她没有出现在冥界的原因吧。
  宣宗逸史
  晚唐宣宗李忱由于经历复杂,政闻轶事多,统治的又是唐朝覆亡前回光返照的那一时代,所以历来为后人所关注。在本系列书的第二部 中,曾写到宣宗死亡的真相,但对其他逸史未能详尽,实有遗珠之憾。 
  晚年的帝国,在历经黄巢之乱和军阀混战后,皇帝的日记和起居注等原始史料散失严重。所以在昭宗时,当右补阙兼史馆修撰裴庭裕等几个人奉召编撰《宣宗实录》时,竟无从下笔。
  其实,从宣宗到昭宗,虽历时三十年,但可供史官参考的史料却寥寥无几。
  裴庭裕心有不甘,依据少儿时的记忆,撰写出记录宣宗往事的《东观奏记》(东观,汉代修史之地),在公元892年进献给宰相杜让能,以备正式撰写《宣宗实录》时参考。
  作为一部私人史记,《东观奏记》叙事翔实,明细畅达,不乏珍闻,在晚唐史料多散失的背景下,可以说是极为宝贵的。现在看来,该书已成为了解宣宗及其时代政局最重要的笔记。
  与此同时,记录宣宗往事的,还有令狐澄的《贞陵遗事》(宣宗陵寝,名贞陵)、柳玭的《续贞陵遗事》和尉迟偓的《中朝故事》。
  现在,结合着这几部笔记,继续说说“小太宗”宣宗李忱的故事。
  宣宗李忱是宪宗第十三子,母亲郑氏,本姓朱,江南润州(也就是现在的镇江)人。元和年间,浙西藩镇李锜反,得郑氏;后李锜兵败,郑氏被收入长安后宫,在正妃郭氏身边做了侍女。有一次,她被宪宗临幸,怀了宣宗。
  元和十五年,宪宗被宦官陈弘志所杀,宫内两派宦官亦展开厮杀。当时的宣宗还是少年,他牢牢记住了凶残的场面,以及父亲的猝然消失。后来,郭妃之子即宣宗的异母兄长即位,是为穆宗。
  穆宗末年,宣宗曾成为皇帝候选人之一。但最后即位的是穆宗之子敬宗。敬宗没两年即被宦官和马球军将联合杀死。敬宗无子,于是,他的两个弟弟相继为皇帝,这就是文宗和武宗。
  由于宣宗一度有机会成为皇帝,所以在文宗和武宗即位后,他的处境就变得微妙起来,随时有可能遭遇危险。文宗还好点,武宗对宣宗就非常不客气了,不但凌辱而且迫害。在这种背景下,宣宗只好整天沉默不语,或者装疯卖傻。以至在外人眼里,他就是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他也因此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在无子的武宗驾崩后,他被宦官马元贽拥立为帝,因为宦官们想拥立个容易摆布的皇帝。
  没想到,宣宗即位后,立即露出真面目,明察细断、手腕强硬、雷厉风行。不但宦官们傻眼了,就连大臣们也惊得合不拢嘴巴。
  因为有过被辱和极度压抑的经历,所以宣宗成为皇帝后,性格出现了某种不可言说的扭曲,成为了一个矛盾体:在勤政爱民、从谏如流、明察秋毫的同时,又猜忌多疑、刻薄冷酷,很多时候做得太过。
  先听宣宗的一句话。
  做皇帝后,宣宗一直没立太子。大臣们建议:“立一个吧。”
  他怎么回答的呢?“如果立了,我就是闲人啦。”
  从上面的话里,基本上就能摸清宣宗的性格了。
  但在宣宗即位之初,他着实被武宗时的铁腕宰相李德裕吓着了。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其实也没什么事。
  “宰臣李德裕行册礼。及退,上谓宫侍曰:‘适行近我者非太尉耶?此人每顾我,使我毛发森竖。’”
  其实也怨不得李德裕,出身贵族世家的德裕,面容本来就那么威严有范儿,每看宣宗一眼,都将后者吓得浑身发毛。
  所以说,作为“牛李党争”中的李党党魁,李德裕这宰相是当不成了。两天后,李德裕被逐出朝廷,出为荆南节度使。
  与此同时,在李德裕执政时代,被排挤到岭南的牛党五大成员牛僧孺、李宗闵、崔珙、杨嗣复、李珏,则同日北归。
  李德裕失败了。
  宣宗打击李党,主要是为了报复武宗。
  武宗本人豪爽,对宣宗既轻视又不放心,有多重凌辱和迫害宣宗的记录。此外,武宗是穆宗的儿子,而穆宗呢,又被宣宗认为是勾结宦官谋杀宪宗的“元和逆党”成员,所以对穆宗的后人,他是非常痛恨的。而李德裕在当时和武宗互相信赖,君臣合作得亲密无间,这使得李德裕成为武宗的替罪羊。
  宣宗的“元和情结”非常浓重,起用牛党的同时,大力任用和提拔父皇宪宗元和时代的旧臣子弟,比如施重恩于宪宗时得宠的宦官吐突承璀之子吐突士晔。
  吐突承璀作为元和时代的著名宦官,在当时任左神策军护军中尉。另一派宦官王守澄、梁守谦、陈弘志发动政变,他与宪宗一起被杀。
  宪宗鼎成之夜,左军中尉吐突承璀实死其事。上即位,追感承璀死于忠义,连擢其子士晔至显贵,为右军中尉、开府仪同三司,恩礼始终不替焉。(《东观奏记》)
  元和旧臣令狐楚之子令狐绹也被提拔为宰相,恩宠有加。提升其为宰相之前,宣宗经常在夜半于宫内含春亭召见作为翰林学士的令狐绹,每每议事到蜡烛将尽。
  一天晚上,皇帝又赐其金莲花烛。
  令狐绹回翰林院,金莲花烛先至,院吏见之大惊:“陛下来了。”
  惊呼中,令狐绹进来。
  院吏对令狐绹说:“吓死了。金莲花烛是专门接引天子大驾的,学士您用它……”
  令狐绹:“莫怕,这是陛下所赐。”
  宣宗在读《元和实录》时,见前江西观察使韦丹政事卓异,问另一名宰相周墀:“其后人是谁?”
  周墀答:“韦宙,河阳观察判官。”
  宣宗说:“立即追来,速与好官!”
  就这样,韦宙入长安做了侍御史。
  再看元和名相裴度之子裴谂的待遇。
  当时,他也是翰林学士。有一天,宣宗下诏,提升裴谂为翰林学士承旨。
  这是个什么官儿呢?翰林学士院是玄宗时设立的,成员在十人之内,以五六人为多。后来,到了中唐,在几名学士中选出一位官长,称为“承旨”,负责起草诏书,甚至掌控机密。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