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狐朋仙友-第2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封神演义》当中闻太师闻仲的原型!

    既然提到‘箕子’,那就不得不提与其同为‘商末三贤’的其他两人:比干与微子。

    微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举族逃入深山开荒,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下(今甘肃渭源县东南),这份气节为后世之人敬仰。

    至于比干,大家自是耳熟能详,被妲己谗言纣王剖腹挖心的那位。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纣王虽然无道,却并未将比干剖腹挖心,这点纯属《封神演义》抹黑纣王与妲己。

    只因商朝末年,地处商朝东南的东夷诸国因见商朝势衰,故而纷纷起兵反商。

    为了杀鸡儆猴迅速扑灭东夷诸国掀起的叛乱,纣王决定出兵征伐东夷诸国中为首的‘徐夷’。

    多说一句,徐夷反商并非纣王无道的证据,而是这帮人桀骜不驯跟谁反谁。

    西周灭商后,徐夷也因功受封为一方诸侯;然而受封之后不到十年,徐夷侯再度联络东夷诸国起兵叛周。

    后来经过周成王、周穆王两代君王大举征伐,徐夷才再度归顺周朝,但仍为江淮流域一代的诸侯强国。

    直到春秋末期,徐夷才被新兴的吴国彻底攻灭。

    粗略算来,此时已是商朝灭亡五百年后(公元前1067…公元前512)。

    不难想见,以商朝末年孱弱之国力,断无可能彻底消灭仍处巅峰时期的徐夷。

    因此朝臣大都反对纣王的出征计划,尤其以比干、箕子两人的态度最为坚决。

    比干认为东夷诸国反叛之后,商朝西边的周侯姬昌也在蠢蠢欲动,此时大军应坐镇朝歌,随时警惕西周的进犯。

    而箕子则认为东夷反叛已经威胁到商朝在山东的统治,如果失去山东诸国进贡给商的盐铁,必定会让本就不堪重负的局面雪上加霜。

    因此箕子建议纣王在留重兵把守朝歌的同时,也出一师精锐绕道山东营丘,从后方袭击徐夷后方的小国东莱,如此令徐夷腹背受敌,不敢轻易出兵朝歌。

    正是因为朝臣连日争执不绝,脾气一向火爆的纣王最后捏着鼻子同意箕子出兵东莱的方略,同时以懈怠畏战弭乱军心的罪名将比干罚为奴隶。

    然而从辈分上论,比干是纣王的叔叔……

    只因不堪为奴的耻辱,比干在朝堂之上大骂纣王此举是杀人诛心,之后以头碰柱而死。

    就这样,纣王因为逼死亲叔一事被后人不齿,从此各种黑帽子不由分说地乱扣,终于演变成‘纣王因宠信妲己而将比干剖腹挖心’。

    不妨再多说一句,和纣王比起来,妲己简直就是商朝版的窦娥,简直冤的都要六月飞雪了。

    实际上妲己和比干之死一点关系都没有,是周人出于抹黑纣王的目的,往妲己脑袋上扣黑帽。

    为啥周人要抹黑纣王捧高比干?

    因为只有这样,西周作为商的臣子却起兵篡逆的行为才显得名正言顺:纣王无道擅杀叔王大臣,因此周武王起兵上应天意下顺民情。

    问题是,如果后人要是无意间多问一句,纣王和比干到底是因为何事在朝堂上起了争执呢?

    难道直说因为比干察觉到西周有狼子野心,已经开始密谋起兵篡位了?

    哎呦喂,内裤整个给扒下来,这脸打得“啪啪”作响啊。

    所以绝对不能让后人去调查比干的真实死因,大桶大桶的脏水泼起来。

    妲己倒霉就倒霉在她是当时纣王最宠爱的妃子,因此就被周人当成进献谗言,离间比干纣王叔侄关系的替罪羊!

    真想杀比干的是纣王,因为比干在朝堂上当面训斥纣王不知轻重的行为让后者十分下不来台。

    这件事从头到尾都和妲己无关!

    闲言且住。

    冰冷的静室寂寂如默,只有一个神态忧伤的女子凄然自语道:“朝歌覆灭的消息传来,军卒大哗人心浮动。见后路断绝,殷太师遂命大军暂扎营丘。”

    在同诸军将彻夜商议之后,箕子决定率领全军去周朝势力范围之外建立一个新的国家。

    于是箕子将大部分军卒原地遣散,只率领那些不愿臣服周朝的将军及其亲随从营丘以北乘船出海。

    在苍溟中浮沉半月之后,箕子等人终于在辽东葫芦嘴登陆。

    经过粗略计点,这只离开朝歌时足有上万人的雄师,此时仅剩下景如松、琴应、南宫修、鲁启、康侯等将军统帅的亲军扈从,全军人数已不足两千!

    然而此时的辽东,不但是一片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更有漫长难捱的寒冬,尤其不利于垦荒居住,根本无力供养箕子手下的部队。

    再次商议之后,箕子帅军沿着辽东半岛海岸线一路向东翻越高耸的长白山,最后沿着水量丰沛的大同江南下,终于在江水下游南岸发现一片土地肥沃利于开垦的平原定居下来。

    自此,箕子和他率领一路北上南下的军将士卒们在这片平原上建立了一个前后传承四十一代君王的强盛国家,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箕子朝鲜。

    奥,差点忘记说了,箕子朝鲜的国都就在箕子当年第一次踏上大同江南岸的地方……箕子给它取名为平壤,意思就是一片平坦开阔的土地!

    狐朋仙友

 番外 浅谈古代‘三兵制’(1)

    嗨,大家好啊!

    话说看了最近一期正文之后的小伙伴们有没有被我水文的功力惊到啊?

    好家伙,这直接从格格坳水文水到西周灭商,作者你怎么不直接写到三皇五帝鸿蒙初辟去啊?

    那个……你们是怎么知道我接下来就要写三皇五帝的呢?真是一帮小机灵鬼!

    好了,不贫了,赶紧唠点干货。

    正文中我提到箕子带着手下部队北渡渤海,最后在今天朝鲜半岛北部建立箕子朝鲜的事情。

    话说我在写完这章正文之后,曾把草稿拿给运营官审阅,而这家伙不出意外地给我提了一箩筐的问题,其中第一个就是箕子为啥带着人跑到那么远的地方,就近找块地盘不行么?

    比如一口气攻下东莱,这伙人干脆就在东莱国境内建国,将来在西周与徐夷之间倒来倒去,相信西周一时半会儿也不能把箕子怎么样,多半就像册封徐夷一样,封他一个诸侯国罢了。

    这的确是条好计策,但问题是商末周初的人们……比较傻,或者可以说耿直?

    像箕子这样能够想到绕道徐夷背后捅刀子的,都已经属于心眼最活泛最腹黑的那帮人;一般人根本受不了昨天跪舔西周,今天捧徐夷臭脚的生活,认为这样活着很没气节,还不如痛快去死。

    简单点说就是‘现代人心眼儿太坏,显得古人忒老实’。

    举个例子,为了逼徐庶离开刘备,曹操派人抓住徐庶的母亲,然后伪造徐母的笔迹,诈写家书赚徐庶来许昌。

    等徐庶来的许昌见了母亲,徐母拍案指着徐庶的鼻子:“你既然已经侍奉刘备,现如今来许昌降曹就是不忠;想你徐庶自夸多智,竟然看不出那封家书是伪造,这就是不智!养出你这个不忠不智的儿子,老身我实在无颜面见徐家列祖列宗。”

    于是,徐母就哭哭啼啼地上吊自尽了……

    凡是下意识说出徐庶再和母亲偷偷跑回刘备帐下不就完了的人……千万祈祷自己不要穿越去古代,在古人看来,你就是那种口蜜腹剑心眼坏透了的小人,干脆一剑砍了拉倒。

    绝对没有羞辱大家的意思,因为作者我也是上面描述的这种小人……大人,时代不同了。

    自从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一天比一天更能感觉到,那些凭借坚船利炮来中国烧杀抢掠的洋人,不是来和你讲理讲义的……和豺狼没有道理可讲,唯有棍棒长枪,才是狼听得懂的语言。

    我们是被人逼着一天天变坏的,在恶人环伺的世界,好人不变坏就无法生存……

    好了,上个问题解释成这样就算OK了,下面继续运营官的下一个问题。

    这伙计问了,箕子既然要跑,为啥往北而不往南?这东北关外天寒地冻的,时常就零下三四十度,古人又没有太多御寒手段,这怎么生存啊?

    并且你后面还写女娲族为寻找女娲而进入格格坳,这里不更北更冷了么?

    这个原因么,其实是因为……古代的气候要比现在暖和许多。

    要知道在气象学史上有一个特殊气候现象叫小冰河期,意思是这段时间气温反常下降、气候干燥、降水线南移。

    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一共经历了四次小冰河期,每经历一次冰河期,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平均气温就要比之前下降1…3度。

    殷商末期到西周前期是第一次小冰河期;东汉末年是第二次小冰河期;北宋末年是第三次小冰河期;明末清初是第四次小冰河期。

    除了第一次小冰河时期,后面三次都是游牧民族入侵汉地最猖獗的时代(五胡乱华、靖康之耻、大明覆国)。

    就是因为北边太冷太干燥,游牧民族实在待不住了,才会大举南侵。等小冰河期结束,气候会稍稍回暖,降水线也会再度北移,游牧民族继续北上牧羊,就不会老和汉族发生摩擦了。

    有些时候,同一个地点在历史上很可能要比今天更加温暖湿润,比如在夏朝和商朝早期黄河流域栖息着大群大象!

    居住在山西黄土高坡上的黄帝就曾组织大象集群大败蚩尤的军队,而今天的野生大象只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

    冰河期降水线南移使得中国南方比起今天加倍潮湿,森林里全是瘴气,河道里满是鳄鱼……

    而商人有一个最大的弱势就是他们实在太看重青铜器,贵重的青铜全都用来打制酒器兵器和祭器,绝对没人会拿青铜去打制生产用具。

    从考古结果看,商人使用的农具都是石制,因此商人凿井取水的效率极差,日常汲水还是要去河边解决。

    想从鳄鱼嘴边上汲水?看一集动物世界你就知道有多危险了……

    箕子十分‘不幸’地赶上第一次小冰河期,他认为南方不适于居住,所以就带队往北边跑了。

    后文会写到女娲族定居格格坳之后,在附近山林中见到许多游猎部落,这也是因为当时气温普遍比现在要高,生活条件相对舒适,所以人口密度也比一般人想象中的高。

    这点读者诸君心下明白就好,话痨作者不再赘述。

    现在轮到运营官的第三问,也就是箕子既然想要异域建国,为啥首先遣散军队,使得上万人大军只剩下不到两千。

    这就得说一下古代实行的‘三兵制度’了……不是三军,看清楚了!

    在一般人眼中,过去的军人分两种:正兵与辅兵,正兵负责持戈作战,辅兵负责挖壕扎营修兵打柴刷马炊饭……

    然而,过去军队里其实还有第三种兵,也就是各军将直辖管束的‘亲兵’。

    亲兵与正兵最大的不同,就是亲兵并不由军队统帅管辖划拨,一直跟随建立这只亲兵队伍的将军作战。

    将军去河南打仗,亲兵就去河南打仗,将军去塞北戍边,亲兵就去戍边。

    举个例子,赤壁之战后,得到荆州的刘备军准备攻打荆南四郡(武陵、零陵、桂阳、长沙,三国志系列游戏里有名的四大菜鸡,个个弱得一逼)。

    为了争抢军功,赵云和张飞都抢着要去打长沙,这个说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