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狐朋仙友-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嗯?貌似有什么奇怪的东西混进来了?行吧,反正都一个意思,这样说也没差啦。

    书说简短,闲言少叙。

    话说杨从循握笔挥毫,只消片刻功夫就将托人回家索取盘缠的书信写就,之后将钱囊中所剩的三百来文全部拿出,又在人前赔了无数小心,终于在书院的火工杂役当中,找到一个愿意替他回家走上一遭的仆役。

    此人原本是附近一个驾车给书院送烧柴的车把式,家中养着一匹拉车送柴可充脚力的健骡。

    这人早些年间曾与人合伙走南闯北的贩货,也曾到过不少地方,只是后来有一单生意做得不顺,为此还赔上不少本钱,闹得再也不能贩货,只能靠给人驾车送柴为生。

    他见杨从循言辞恳切,再加上昔日也曾去过杨家所居的县城,路途甚是熟络,心中不免就有些意动。

    待这人于心中盘算片刻,觉得以自家骑骡的脚程,不出五日既能赶到杨家,就算杨家给不出多少赏钱,有这三百文打底也不算太亏,这才点头接下杨从循手中的钱囊。

    “也罢,小的这就替秀才你走这一遭。不过秀才你莫要瞒我,此信如能平安送到,当真能有五两纹银的犒赏?”

    嗯,看来杨秀才他为了能尽早从家中要来盘缠,当真许是下了重赏。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暂且将不断冲车把式赌咒发誓的杨秀才撇在一边,话说此刻,数百里外的杨家可出了大事!

    原因其实无他,只因杨秀才他这离家一走,就是十来日没有消息传回。

    那杨父一算日子,觉得儿子手中的二两银子早在七八天前就该告罄,却为何直到此刻仍未有消息传回?

    难道儿子在路上不慎露富,被歹人暗害了性命?

    不能够啊!拢共才二两银子算什么露富啊?到底是为啥呢?真是奇哉怪也!

    在杨父想来,儿子就算看不中本县的书院,也该先去附近临县挨个转上一遍——若是北邻不中意,就再去东边试试运气。

    这样不但可以多转几处书院,还不用走的太远。

    就算到最后耗尽了腰间的盘缠,反正一直是在邻县兜兜转转,这离家的距离都不远,豁出去饿上一天两顿,也就赶回家了。

    这就看出惯走商路的生意人和头回出门的呆秀才之间的区别了。

    杨从循他就为了同窗无意间那句‘易县出得好墨’,就一头奔着北边扎了过去,全然不顾怀中的盘缠完全不够撑到自己回返,颇有些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味道。

    话说杨父在家越等越是不安,一狠心就将手底下下几个得力的伙计全都遣去相邻府县寻找儿子的下落。

    然而又是两日过去,几个伙计纷纷回禀说并未在当地见到杨公子的下落。

    这下杨父可真动了火气,深恨自己当日误听许氏的谗言,明知儿子头回出门,却只给了二两盘缠,眼下儿子生死不知,这可如何是好?

    那杨父是越想越气,最后一跺脚,转身去寻那许氏,当面呵斥其为妇不贤,怎可因妒忌而将杨家长子赶出门外。

    那许氏自打生下两子一女,一向在后宅颐指气使惯了,几时受过这等叱喝?

    这下许氏登时就发作起来,与杨父不依不饶得吵了起来。

    正当杨家后宅鸡飞狗跳闹成一团时,一个外房管事突然急急火火得举着一封信冲进后宅,一见杨父就连声大呼:“给老爷道喜,有大少爷的消息了!”

    话说那一日杨秀才他爹一接到杨聿的书信,登时就喜出望外,再也顾不上与许氏口角,连忙命管事速去账房支取银两,随自己前去重谢这个前来报信的车把式。

    接着杨父又着人寻来一个曾到过易县,名唤杨四儿的可靠伙计,嘱咐他即刻骑快马,怀揣二十两散碎银子并二百两银票,送去给杨聿当盘缠。

    之后杨父是如何酬谢那个书院车夫暂且放在一边不提,单说那杨四儿自打离开杨家,先在官道上认准路头,之后快马加鞭,沿着官道一路向北,直奔易县方向而去,未出两日便已赶到河北地界。

    那一日,杨四儿正催马疾行,突然就觉得一阵尿急。

    他见官道上前后数里皆无行人,也懒得再寻树拴马,当下就摘镫下马,信手将马缰绳抄在手中,单手解腰脱裤,站在路边就要放水。

    也是合当有事。

    就在此时,官道上忽然吹过一阵疾风,杨四儿只觉得面前齐膝深的荒草随着风往两边一分,现出一个颜色黑褐古旧,坛口还翻扣着一只土瓷海碗的陶瓮!

    这杨四儿素来胆大,乍一见古瓮也不如何害怕,一时顽闹心起,竟挺着胯,用尿水去泚那陶瓮。

    却说那杨四儿一边尿一边得意洋洋得问道:“味道如何,可佳乎?”

    这时,就听那陶瓮中突然响起一阵嗡嗡得闷响,就像有人正躲在那瓮中闷声回答:“味不佳,甚咸。”

 番外(1)区区秀才值几许

    清朝时期一个秀才的社会地位究竟多高,这未来的出路又有几条?

    正所谓‘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

    想要让自己的家族从此能高人一等,养出一个能在科场得名的读书人是不二之选。

    现在问题来了,假定在清朝一个薄有家资的家族准备在自家后人当中培养一个能拿得出手的读书人,这个家族需要准备多大的前期投入?

    此外,当后人成功取得相应功名后,这人的出息究竟如何?家族的投入到期能不能预期回本呢?

    想回答以上问题,首先介绍一下清朝的科举体制,能在科举这条路上爬得越高,这将来的出息越大,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在清代,一个读书人如想走通科举之路,必须得经过以下几步。

    第一步,入私塾请先生授课开蒙。

    此时,这位未来的准读书人要先学一些例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笠翁对韵》等识字类课程,并在先生手把手得指点下临帖习字。

    这一阶段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学前班教育,而上面那些书就是清朝版‘看图写话’。

    过去学童一般在六到十岁间入蒙,年龄要是再大,先生就不收了。

    待学童已将上述启蒙读物全部认完后,先生就正式开始教授四书五经一类的课程。

    学习惯例是从《论语》开始,经由《孟子》、《大学》、《中庸》依次往下学。

    等学生学完全部‘四书’之后,先生开始教授‘五经’。

    不过通学‘五经’是甭想了,私塾先生没有这么大能耐,先生他会哪科,学生就跟着学哪科。

    等到‘五经’当中的某科也学习完毕,此时学生差不多也到了初次应试的年龄(虚岁十六),可以参加读书人生的第一场考试,为未来科举之路试试水了。

    这第一场考试称县试或童子试,由考生籍贯所在县城举办,每三年举行两次,由在任的知县老爷亲自命题阅卷。

    参加的考生一律称童生,而考中者称生员(秀才),本次共考六场,俗称一考五覆。

    等考生考中秀才后,要到该县所属府城加考一场,知府大人亲自出题并阅卷。

    这次考试的成绩决定秀才可以去何处学府继续深造以及有没有奖学金,有案首(某县头名,未来乡试内定的举人)、廪生(每月有奖学金)、增生、附生(扩招生,备受歧视)之别。

    这次排名之后,成绩优秀者可入省城的府学就读,其余则分发各县的县学或者自费选校(比如杨从循杨附生),因此过去县试又称进学,即进入学宫之意。

    多说一句,这学宫又谓“泮宫”。

    泮即伴,乃陪伴于天子之侧的意思,学宫必在正门处设一个泮池,凡生员入学时都须绕泮池一圈,因此进学又叫“入泮”。

    过去有种说法叫‘重游泮水’,意思就是某人考取秀才一甲子(60年)后,可以带着鼓乐吹打手,重新回到自己曾经就读学宫吹吹打打得逛荡一圈。

    嗯,一般人只要活到七八十,一般都能如此游上一遭。

    秀才入学后,要沿着附生-增生-彛旯钡穆纷樱宦稰K升级,等升到岁贡这一级,就可以参加下一场科举考试(乡试)了。

    这里再多说一句,除了正常PK出来的岁贡,贡生中还有其他来源,比如“拔贡”(45岁以上且一直当不上岁贡的老秀才,可以特招入国子监,并因此取得考举人的权利)、“优贡”(知府或学政具名保举)、“副贡”(上批考举人时排名靠前的落第者,可与下一批岁贡一起考举人)。

    另外,钱可通神,“准贡、彛Ч薄⒃龉薄⒏焦薄⒗薄保伎捎删枘啥鴣恚抖攀锱涟俦ο洹分械睦罴准次闪溉爰嗟膹'贡。

    现在终于到了第二场考试,乡试,三年一考,惯例于县试后第三年秋八月在各省省会举行,届时全省所有已取得贡生身份的秀才都可以参考。

    这里要注意一点,那就是贡生的身份其实是一次性的。

    除非你考举人中了一个“副贡”,否则一旦考举人落榜,你还得从头PK升级到岁贡,才有资格参加下一场乡试……好在准备时间挺长,那就加油呗。

    中了乡试就是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亚元’,前五名又合称‘经魁’。

    该省巡抚会在乡试放榜后数日,在府衙内设“鹿鸣宴”,宴请乡试主考官、本省学政暨全体新科举人。

    这场宴会惯例要由新科举人合唱《诗经》中的《小雅鹿鸣》篇(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所以中举满一甲子,可再去找巡抚请客,谓之“重宴鹿鸣”;想有这个荣耀真得看个人的运气。

    嗯,吃着火锅,唱着歌,只要接下来麻匪不来,那还是挺欢乐的。

    待乡试过后,所有取得举人身份的举子可以在乡试第二年的二月,到京师贡院参加第三场,会试。

    这回所有参加考试的举子可以在巡抚那里领一笔去京城考试的差旅费,这种待遇就被称为“公车送试”。

    恩,公车上书什么的,人家近代史学的不好,当真不晓得咧。

    会试再中了的称“贡士”,第一名为“会元”……不是果汁!!

    所有“贡士”要由礼部在保和殿组织覆试,以成绩列等,之后才有资格参加殿试。

    第五场,也是最后一场,殿试,在会试这年的四月举行,地点仍是保和殿,等殿试考完,你就是进士了。

    这里多说一句,一般来说,所有贡士都能中进士,只要你别出太特殊的状况。

    说一个特例,首倡新式教育,开启新文化运动之门的北大终身校长,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他当年就中了贡士第二十六名,不过就在他即将参加殿试之前,从家乡传来生母故去的噩耗。

    之后他回乡为母奔丧丁忧,就未能参加接下来的殿试,因此与进士无缘。

    什么?不回乡奔丧行不行?

    哎呀,你这么问可真有点那啥啊……不回肯定不行,清朝以孝治天下,闻母丧而不回乡奔丧,你这贡士的功名就别想要了。

    行了,决定最终命运的时刻来了,殿试的每份试卷都須全部考官阅过,共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