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纳米崛起-第4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果遇到需要突然加速,或者突然减速之类的情况,等离子发动机就会应付不过来。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迅速提供动力的N燃料火箭发动机,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共工级宇宙飞船的内部配套设施方面,一方面就是旋转轮舱的拟重力生活区,现在这个旋转轮舱还没有完全展开,主要是还在造船厂中,不太方便展开。
  等到共工级升空后,就可以将旋转轮舱展开,到时候可以变成一个半径7。6公里的旋转轮。
  旋转轮舱内部分为四个区域,两个生活区,一个种植区,一个物资储备区。
  在旋转轮舱内部,电力系统是3套相互独立的核聚变发电机组,发电功率是15万兆瓦,占整艘飞船电力系统总输出功率的20%。
  旋转轮舱通过旋臂和主轴连接,两者之间的交通,则是通过设置在旋臂上的电梯进行。
  实际上,旋转轮舱占飞船总质量的比例不高,大概只有2。3万吨左右,主轴才是占据飞船的大头,一共有6。4万吨左右。
  当然,这其中还有很多质量,是用在燃料、耗材、水上面。
  共工级宇宙飞船有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从原材料和成品,只要有充足的原材料,就可以实现自给自足。
  内部配备了“矿物精炼模块”、“电场合成模块”、“纳米机器人加工模块”、“3D打印模块”、“人造食物合成模块”等18个工业模块。
  哪怕是碳基芯片,都可以通过纳米机器人加工模块小批量的生产,整艘飞船上,除了核燃料无法自给自足之外,其他东西都可以通过内部的工业模块,实现自我更新。
  这基本就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小城市,上面的技术,可以说是联邦这些年的技术集大成者。
  如果可以穿越时空,这艘飞船上面的技术,可以让一个势力迅速实现技术的突破。
  舾装完成后,驾驶人员就驾驶着共工级,准备升空前往蓝星的45万公里轨道区。
  这片轨道区域相对空旷,非常适合这种大型宇宙飞船的试航测试。
  为了让共工级顺利起飞,造船厂还专门配备了一批外挂型的火箭助推器,在澎湃的淡红色火焰推动下,其中一艘共工级顺利升空。
  实际上,外挂火箭助推器是这种大型宇宙飞船的常用辅助设备。
  甚至在共工级宇宙飞船完成试航后,正式前往太阳系外层的时候,航天部会在月球为其准备一批大型外挂火箭助推器。
  通过这些火箭助推器,一次性将共工级的飞行速度,提升到15公里每秒以上,然后才让等离子发动机接力。
  等到飞船抵达小行星带,就在小行星带采集资源,补给沿途的燃料和物资消耗。
  对于共工级宇宙飞船本身,其内部的有效载荷是需要用在关键的地方,而火箭助推器可以提供一个辅助效果。
  试航工作开始。
  升空后的共工级,很快就展开了旋转轮舱,旋转轮舱开始缓缓转动起来,当转动速度达到设定的数值时,此时的旋转轮舱内部,开始产生明显的离心力。
  在这种离心力,就如同重力那样,将旋转轮舱内部的物品,“吸”在地板上。
  负责测试的宇航员董枫、穆浩东,此时从主轴舱,通过电梯进入了旋转轮舱的生活区内。
  在电梯靠近旋转轮舱的过程中,俩人就感受到一股力,正在拉着他们的身体。
  随着电梯越来越靠近旋转轮舱,这股力越发明显起来,直到电梯舱抵达生活区,董枫、穆浩东就仿佛回到蓝星那样。
  这种明显的拟重力,和内压服的压力是截然不同的感受,这是一种相对宏观的力场。
  俩人适应了一会,才踏出电梯舱。
  生活区其实不全是生活使用的,其中生活区—甲区,实际上是工作区域,内部包含了驾驶舱、餐厨舱、卫生舱、医疗舱之类的。
  而生活区—乙区,则是冬眠舱、睡眠舱和娱乐舱之类的。
  董枫、穆浩东测试了一下各种设施,在使用过程中,使用状态和蓝星其实大同小异。
  不过为了以防万一,内部的各种物品,都是有专门的使用规范的,比如饮用水之类的液态,不影响直接暴露在舱内,而是要储存在专门的瓶罐容器内。
  之所以有这种严格的限制,主要是担心万一旋转轮舱停止转动,那离心力将会消失。
  这种情况下,旋转轮舱内部就会恢复微重力状态。
  在微重力状态下,和在有蓝星级重力状态下,很多物品和体现出不一样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有可能会产生致命的危险。
  比如液态,在失重状态下的液态,会变成到处飘浮的小水珠,很容易被宇航员通过呼吸,吸入呼吸道内部,造成窒息的风险。
  还有各种漂浮的小物件,比如一支圆珠笔、一把指甲钳,在失重状态下,很容易到处乱漂浮,这不仅仅会导致找东西的麻烦,也会造成一些潜在的危险。
  特别是在有拟重力的旋转轮舱内,宇航员在习惯了这种拟重力环境后,突然进入失重状态,会下意识的反应不过来。
  因此对于旋转轮舱的内部管理,甚至需要必要失重舱室更加严格,将可能的潜在危险,都考虑进去。
  共工级的工作区域,是需要长期在太阳系外层,远离联邦本土的情况下,如果出现严重的事故,只能靠上面的宇航员自救。
  不谨慎的做好准备,到时候出问题了,上面宇航员们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测试工作紧锣密鼓的进行着。
  而关于派遣到共工级的宇航员,其选拔工作已经结束了,60名宇航员都在蓝星做最后的准备。
第七百八十章 远征
  时间一晃而过。
  转眼间,半年过去了。
  三艘共工级宇宙飞船的测试工作全面完成了,期间修正了一小部分小毛病。
  共工级的大体并没有什么致命缺陷,完成了全面测试后,就意味着可以正式投入使用了。
  十几艘前锋级运输船,将大量补给的物资,运输到蓝星40万公里轨道上,此时三艘共工级就停泊在该轨道上。
  大量补给物资,将共工级的储存舱塞得满满当当。
  另外还有12个火箭助推器,也被安装在共工级的机体上,这些火箭助推器重达6万吨。
  单个火箭助推器就是5000吨,内部携带了3700吨N30燃料,足以将共工级在加速到16。5公里每秒的飞行速度。
  这一次派遣过去的60名宇航员,男女各一半,显然就是为了长期任务,而专门配置的比例。
  这些宇航员都是成对的夫妻,年龄也在27~40岁之间,预计会在木星工作10年左右。
  当然,期间的往返路程,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木星距离蓝星,大约是6。3亿~9。3亿公里,按照共工级的起步速度16。5公里每秒,最大速度23公里每秒,每个蓝星日最多可以飞行198。7万公里。
  如果以最快速度飞行,单程需要317~468个蓝星日的时间,往返路程就需要634~936个蓝星日。
  但这只是理想状态下的航行状态,毕竟飞船需要加速起步和减速入轨,中途还需要在小行星带补给物资。
  加上等离子发动机,要将速度从16。5公里每秒,提升到23公里每秒,这同样需要一定的加速时间。
  最后修正后的蓝星—木星单程航行时间,大概需要550~840个蓝星日左右,往返路程则需要1100~1680个蓝星日。
  这还是在中途没有意外情况的前提下,才可以达到的时间。
  也就是说,单单是赶路,就需要3~5年时间,再加上工作的10年时间。
  这意味着宇航员们,需要在宇宙中生活13~15年时间,如果没有拟重力系统,还真没有办法进行如此遥远的远征。
  共工级宇宙飞船组成的远征探索船队,是联邦在航天领域的又一次大胆尝试。
  60名宇航员又都有了心理准备,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可能在接下来的余生中,都要在这茫茫星空中度过,甚至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办法回到故乡。
  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宇宙大航海时代的来临,不全是美好的童话故事,也有无可奈何的技术现实。
  如果要实现快速往返,那人类的宇宙飞船速度,需要提升到光速0。1%的程度,才可以实现几个月往返一次。
  航天部在选拔远征军的时候,就将所有的情况都开诚布公了,选择加入远征军的宇航员,都明白自己的命运。
  但是作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先锋,很多宇航员都有为航天事业献身的觉悟。
  可以去亿万公里之外,看看更加辽阔的星辰大海,这也是很多宇航员的梦想,他们将带着人类文明的期望,踏上孤独的征途。
  2026年2月23日。
  木星远征军的总队长张树义,带着一众宇航员,陆续抵达了三艘共工级宇宙飞船。
  此时所有的准备工作,早已经准备就绪。
  “各飞船汇报情况。”张树义拿起通信器,看着驾驶舱的显示面板。
  “002号飞船一切正常,随时可以启航。”
  “003号飞船一切正常,随时可以启航。”
  张树义看了看时间,大声的吩咐道:“各单位请注意,15分钟正式启航,目标木星,全速前进。”
  “收到。”
  “收到。”
  十五分钟一到。
  三艘飞船的火箭助推器瞬间点火,进入加速冲刺状态,在汹涌澎湃的淡红色火焰推动下,三艘共工级向木星轨道加速飞行过去。
  飞行的航行是提前计算规划好的,看起来并不是向木星直线飞行过去。
  实际上,由于木星本身也会环绕太阳公转,现在看起来不是在一条直线上,当飞船抵达木星公转轨道附近时,刚好会和木星相遇。
  如果途中没有太多意外,大概会在627个蓝星日后,进入木星轨道,开始在木星为期10年的探索工作。
  这个过程中,航天部也会持续发射其他飞船,运输一些补给物资和科研设备,给远征军使用。
  在8。6小时后,12个火箭助推器的燃料全部耗尽,助推器被直接抛弃,飞船启动等离子发动机。
  淡蓝色的等离子流,从发动机的喷口喷吐而出,看起来提供的加速度非常微弱。
  实际上,由于等离子发动机的持续工作时间非常长久,加上共工级的前半部分,设置有游离星尘搜集系统,可以将漂浮在星际真空中的氢原子、氦原子搜集起来。
  这些被搜集起来的粒子,会被作为等离子发动机的加热工质使用,减少飞船本身的工质消耗。
  其实,在现阶段的技术中,是无法实现无工质飞船的,因为飞船飞行过程中需要做功,这个功肯定需要消耗,这是能量守恒决定的。
  哪怕是通过搜集星际尘埃,也不过是减少消耗,整体而言,工质的消耗是肯定不能避免的。
  在等离子发动机的推动下,三艘共工级缓缓加速着,只是这个加速非常慢,估计要从16。5公里每秒提升到23公里每秒,需要经过75个蓝星日左右。
  这就是等离子发动机的优点,也是缺点,只要飞船能量充足,加上有足够的工质,完全可以无限加速下去。
  但无限加速,仅仅是理论上可行。
  在实际应用上,肯定无法做到无限加速,一是飞船的能量和工质,存在一定的限度;而是飞船需要入轨停靠。
  如果现在共工级一直加速下去,那将提前200天左右抵达木星轨道。
  问题是这样做的后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