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纳米崛起-第4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外星和星际暗区探索,哪怕是一点点小细节的忽略,都可能造成致命的后果。
联邦虽然希望可以一帆风顺,但这种事情,基本是不可能的。
因此只能将寻找问题的事情,公开到网络上,借助群体的智慧,几十亿民众一起思考。
哪怕其中的建议,只有万分之一有用,也是一个难得的收获。
更何况,每一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会因为本身的生活经历、知识水平,产生各不相同的看法。
说不定可以从中,发现一些被忽略的问题。
活动一开始,不到一个星期时间。
航天部的投稿信箱,就累计收到了85万份相对专业的意见投稿。
另外还有时光博客,发起了专门的话题圈,也吸引了超过2700万网友的参与。
[现在航天部的发展方向,竟然选择了金星?之前不是说要移民火星吗?]——檀香山野猪
[@檀香山野猪,兄弟!村里刚通网?今年七月就公开了,火星上有微生物存在。]——恐龙羽毛
[@恐龙羽毛,有微生物,不就证明火星更加适合移民?]——檀香山野猪
[楼上智商促急,有微生物才更加不适合移民,万一感染了外星微生物,又没有办法医治,可能全人类都要完蛋。]——万恶集合体张三
[感觉金星好难改造。]——白老师的春天
[@白老师的春天,这有什么难的?不就是一刀的事情吗?乛v乛?嘿嘿]——污妖王
[金星的改造,我看了航天部的计划,看起来还是非常有成功的可能性,不过有一个小建议,那就是要考虑一下大量抽取二氧化碳后,引起的金星大气层改变。]——刘电工
[我也有一个想法,可以考虑,建造类似于戴森球的结构,包裹住金星,那样就可以调控金星的大气了。]——巨构爱好者
[本人没文化,只能喊666了。]——壁画工
[前几天去了一趟天宫空间站旅游,有几个小建议,感觉天宫空间站的规划太过于杂乱无章,希望可以改造得规整一些……]——钓鱼人永不
[哈哈,朋友们!我成功移民到阿萨姆邦了,明年就是联邦的公民了!]——巴黎的爱德华
[@巴黎的爱德华,好羡慕啊!我也想申请过去阿萨姆邦,可惜现在不好申请。]——大猪肘子
互联网上,各种各样的谈论,让原本讨论宇宙开拓的话题,不断在歪楼和掰正之间变化。
第七百五十六章 理论
月球专区。
雨海的中部地区。
一个工程浩大的项目,今天开始了动工建设。
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月球分部的负责人张鑫华,此时就在工地的临时基地内,给项目进行剪彩。
“今天我非常荣幸,见证月球大型粒子对撞机项目的成立。”
话音刚落,在场的十几个人,便鼓掌起来,这个项目也是高能物理研究所争取了好几年,才通过了科学部和航天部的审核批准。
前几年,联邦内部由于要应对,随时可能爆发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对于一部分理论领域的研究工作,支持力度都相对比较少。
比如高能所一直希望联邦建设的大型粒子对撞机、暗物质探测器、引力波探测器之类,都没有支持。
直到诺亚会分崩离析,露西亚主动投降,联邦在蓝星的内部压力,得到了释放。
才开始重新重视理论上的研究工作。
不过现在重新发展理论领域,确实也有非常多好处,比如社会高度稳定,经济上也不差钱,而且很多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给理论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就好比眼前的月球大型粒子对撞机项目,如果建造在蓝星,单单是环境改造问题、真空管道维持问题,都是相对麻烦的事情。
但是将对撞机建设在月球上,那问题就不大了,这里的土地改造,可以不考虑生态保护、征地移民、真空维持、地震之类的问题。
毕竟月球表面,本身就是亚真空环境,真空管道的强度上,可以不用考虑外面的压差,只需要维持管道内部的洁净度即可。
另外由于尾场加速器的技术,在材料和理论上,都已经初步成熟了,这可以让粒子加速器的工作能级,从之前的14G,提升非常多。
就比如眼前的月球大型粒子对撞机,按照设计方案,内部的真空管道长度达到了360公里,最大工作能级是西洲那个粒子对撞机的8万倍左右。
两者已经不是一个量级的东西了。
按照几年前的技术,高能所的研究员们可不敢想象,可以建造能级如此强大的对撞机。
这就是技术积累造成的厚积薄发,加上联邦人力物力财力都非常雄厚,可以支撑得起这种超级工程。
让现在的西洲联盟试一试,别说上马月球大型粒子对撞机了,就算是重新翻新之前的老对撞机,他们都拿不出钱来。
更加可怕的事情,是西洲联盟的人才,正在加速流失之中。
单单是18年,就有超过54。7万名高学历的西洲人,向联邦递交了入籍或者工作申请。
虽然联邦对于技术移民的门槛卡得非常死,但18年仍然有5。3万名西洲人,获得了技术移民的临时资格。
人才的疯狂流失,经济大幅度倒退,黑绿又泛滥成灾,社会非常不稳定,加速了西洲联盟的衰败。
现在要他们翻新对撞机,简直是要他们的命。
高能所现在就要一大堆西洲人加盟,这些人一方面是为了研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的入籍。
毕竟现在蓝星上,除了联邦有实力,支撑这种庞大的理论研究项目,其他势力基本连温饱都是问题。
指望一个连温饱都不行的势力,大力投资粒子对撞机,简直是在异想天开。
他们不投奔联邦,只能用颅内研究法。
临时基地内,张鑫华和几个年轻的物理学家讨论着一些事情:“布鲁斯,月球的对撞机建设可能需要两年左右,你们其实可以不用那么早上来的。”
今年37岁的布鲁斯,之前是德意志海森堡研究所的研究员,他笑着摇摇头:“不,我是来见证历史的。”
另一个本土的研究员常思新,同样也是非常年轻,今年才33岁,他倒是没有说什么,而是建议道:
“既然来了,将别浪费这一次机会,你可以考虑到月球分部工作一段时间,在月球研究一些物理现象,比蓝星更加容易一些。”
“没问题,我会在月球分部工作半年。”布鲁斯点了点头。
联邦一重视,理论物理方面的各类专家学者,都迅速活跃起来,显然很多人都不甘寂寞了。
别说科学家不争强好胜,他们只是有自己的骄傲,希望自己可以在科学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一条公式、一套理论。
前些年,应用领域的科学家们,可是拿出了层出不穷的新技术,这让理论领域的科学家,都不由自主的羡慕嫉妒恨。
当然,也有横跨应用和理论两个领域的大佬。
比如谢清团队,他们完善了[电场合成理论],又利用电场合成技术,研发了各种高效合成技术,以及各种新材料。
还有黄修远的纳米结构理论,这也是理论和应用结合的典范之一。
这些材料领域的理论和应用,造就了当前联邦科学界在新材料上的强大优势,基本可以说,联邦可以崛起,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些新材料的出现。
理论界那边也是心服口服,毕竟没有这么多新材料,现在的发展速度,不会如此迅猛。
正是因为应用领域的雄起,也让理论界的一众科学家,重新反思了之前的一些问题,究竟要不要坚持纯理论研究。
现在的很多研究,其实早就和现实应用领域完全脱轨了。
这也是导致,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理论界越来越难的原因,毕竟资本的需要盈利的。
而类似于大型粒子对撞机之类的项目,最多就是多诞生几个炸药奖的理论成果。
要想拿出来盈利,可以参考一下石墨烯的困境,就知道理论和现实之间,存在多么巨大的鸿沟了。
还有当年的纳米线半导体技术,这个技术可不是黄修远提出来的,而是学界在1998年前后,就提出来的技术。
理论上纳米线半导体,可以迅速突破摩尔定律,让芯片工艺进入十几纳米、几纳米时代。
但是为什么最后工业界,放弃了纳米线路线?
原因就是因为纳米线无法量产。
这就是现实与理论的参差。
现在联邦大力支持理论研究,其实也是摆脱了资本的唯利是图局面,这些理论的研究,在当前阶段,亏本是很难避免的。
但是在未来,这些理论可能会成为人类文明的希望。
能不能走出太阳系,研发出超光速飞行技术,这需要新的物理学支持,联邦是在投资未来。
太过于斤斤计较眼前的收益,可能会让人类失去未来,彻底被困死在太阳系之中。
这和现在推进航天产业,是差不多的道理,明知道可能会亏本几十年,但是联邦必须咬牙坚持下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走出蓝星。
第七百五十七章 航行
19年2月初,临近春节。
位于近地轨道上的天门号空间站,两艘祝融级中的001号飞船,此时已经加注了燃料,以及4500吨物资。
飞船驾驶员程粼,两个副驾驶秦天赐、王云海,查看着飞船的各项数据。
程粼镇定自若的吩咐道:“云海,进行最后一次检查。”
“好的。”王云海手指在一排排按钮上,眼花缭乱的输入指令。
而一旁的秦天赐,则和天门号空间站进行着沟通,为二十分钟后的启航做准备。
时间一晃而过,二十分钟一过去。
天门号空间站的播报系统中,响起了航天港引导员的声音:“祝融级001号飞船,符合起飞程序,现准许你们起飞。”
“我是程粼,祝融级001号飞船收到,开始进入起飞倒计时……”
“10……8……”
“点火起飞。”
辅助发动机首先启动,将祝融级001号飞船,推离船坞的位置,向上飞行起来。
与此同时,在另一侧的祝融级002号飞船,也启动了辅助发动机,不过002号飞船的起飞,并不是为了前往金星,而是为了让天门号空间站重新找平。
这也是对称式船坞的缺点之一。
祝融级001号向金星方向航行,不断加速飞行着。
而祝融级002号,则重新调整了位置后,再次停泊在天门号空间站的七号、八号船坞之间,这里有一个临时停泊位置,虽然不能用于造船,但补给物资和燃料之类,还是绰绰有余的。
祝融级001号飞船的加速持续进行着,直到一个半小时后,速度终于到达了12公里每秒的巡航速度。
根据航线的规划,这一次前往金星的飞行时间,是112~114天左右。
为了延长宇航员在金星的工作时间,副驾驶王云海、秦天赐开始进入冬眠舱之中。
值守工作交给程粼,他需要一个值守飞船30天,30天后唤醒王云海,自己再进入冬眠舱之中。
三人轮流值班一个月,最后二十几天,才全部脱离冬眠状态。
这样一来,每一个人都会获得两个月的冬眠时间,在航行过程中冬眠,有利于延长宇航员在外太空的工作时间。
按照现在的技术,三人可以在金星工作24个月左右,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