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纳米崛起-第4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包括基因片段之间的整体关联、环境对基因的二次影响、单基因子与复合基因子的存在等。
  虽然联邦讨厌诺亚会的毫无底线,但那些技术成果,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真正有错误的,是将技术用在作恶上的人。
  从客观来讲,新人类计划的数据,让女娲计划的进度,加速了5年左右,也避免了很多雷区。
  楚轩和周丰沃,默默地注视着那些孩子。
  这些孩子的存在,就是诺亚会永远无法洗白的原罪。
  楚轩开口吩咐道:“尽力让他们的余生,都快乐的活下去吧!”
  “我会安排好的。”周丰沃也没有拒绝。
  另一边,诺亚会的一众高层,也终于迎来了他们的结局。
  一份份关于诺亚会作恶多端的文件,被解密公布出来,自然包括了“新人类计划”。
  这些机密文件的陆续公布,顿时引起来民间的群情激愤。
  随后联邦做出决定,在安置诺亚会高层的岛屿,释放N14有机物分解剂,彻底将这些人抹除得干干净净。
  显然联邦并没有信守承诺,而是秋后算账。
第七百四十四章 前锋
  18年3月22日。
  天门号空间站的船坞刚刚改造完成,准备打造两艘祝融级宇宙飞船。
  与此同时。
  航天部在月球背面的门捷列夫市,组装了一艘拼凑出来的飞船——前锋号宇宙飞船。
  前锋号宇宙飞船是一艘重达8500吨的大型飞船,而且很大一部分材料,是由于广寒宫市的工业区供应的。
  飞船的八台主发动机,缓缓喷吐着淡红色火焰,为了给前锋号补给N30燃料,航天部还专门安排了运输船,连续运输了好几次,才给这艘飞船凑够了燃料。
  为了保证前锋号的速度,以及燃料的高比冲,也只能采用N30燃料了,毕竟月球专本地的液氧液氢产量有限,同时液氧液氢的比冲,也只有N30的二分之一左右。
  因此只能采用相对麻烦一点的N30燃料。
  随着淡红色火焰的产生,重达8500吨的前锋号飞船,缓缓脱离地面,向幽深漆黑的远方飞去。
  [报告,起飞成功。]
  [报告,月球监控卫星系统,正持续监测前锋号,目前一切正常。]
  [报告……]
  一道道电波,穿梭于空荡荡的深空之中。
  前锋号飞船本质上,是一艘实验性质的测试飞船,主要是为了验证一些技术。
  这些技术,现在都被用在祝融号飞船上,如果这一次测试过程中,出现问题,还可以及时修改祝融号的设计。
  要是等到祝融号建成了,再进行测试,那不仅仅会拖慢整体进度,也会导致一些问题出现。
  根据航天部的规划,载人登陆火星的正式计划,第一步是发射一艘无人驾驶的祝融号,一方面作为测试,另一方面是作为物资储备飞船,先到火星轨道等待。
  第二艘祝融号,才是真正的载人飞船。
  而且根据规划,月球专区这边,也会陆续建设4艘前锋级飞船,用于应对突发状况。
  显然航天部将很多问题都思考到了。
  参与到载人登陆火星项目的宇宙飞船,一共7艘,包括2艘1。3万吨的祝融级飞船,5艘8500吨的前锋级飞船。
  如此一来,哪怕是运气不好,2艘祝融级飞船都出问题了,还有5艘前锋号飞船可以作为备用。
  前锋号的工艺非常简单,采用了大量的模块化设计,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可以实现快速制造,而且维修也很方便。
  如果有两艘故障的前锋级飞船,完全可以通过零件互换,拼凑出一艘完好的飞船。
  祝融级现在还在建设之中,而前锋号这种追求量产和性价比的飞船,自然要先一步测试。
  前锋号飞船的速度非常快,在连续不断加速了30分钟后,飞船速度被推高到15公里每秒,然后关闭主发动机,以这个速度巡航飞行。
  对于没有什么障碍物、强引力的星际区域而言,前锋号飞船的速度,并不会快速减少,而是会一直漂向火星。
  此时的飞船内部,驾驶舱中陈列着三个特殊的箱子。
  这是冷冻休眠舱,或者叫冬眠舱。
  某种程度上,冬眠舱同样可以延长人类在外太空的生活时间,特别是是处于飞行状态时,通常在巡航飞行状态中,这段时间对于宇航员而言,其实是无效时间居多。
  既然如此,何不让宇航员进入冬眠状态,在冬眠状态下,宇航员的身体状态,会被暂时定格起来。
  通过这种方式,那就可以将飞行过程中的时间节约起来,让宇航员可以在外太空生活工作更加久。
  不过在外太空使用冬眠舱,目前还在做相关测试。
  这一次前锋号飞船的测试项目之中,就包含了冬眠舱的测试工作。
  在前锋号飞船内部的三个冬眠舱,里面是三只恒河猴,飞船的超级电脑持续监控着它们的生命体征。
  这些数据会每隔一段时间,打包发射过蓝星,航天部的太空生活研究项目,可以通过这些数据,进一步完善人类在外太空使用冬眠舱的实验结果。
  另外,前锋号飞船的最大有效载荷是350吨,最多可以容纳5名宇航员,通常是作为货物运输船使用。
  不过考虑到应急,航天部计划牺牲大约50吨的有效载荷,改造出一部分适合宇航员临时使用的舱室。
  为了保证载人登陆火星的计划顺利进行,航天部也是煞费苦心了。
  载人登陆火星,比载人登陆月球更加麻烦和危险。
  这其中的危险,主要来自几个方面。
  第一,是火星的距离比较远,万一在火星出问题,蓝星这边也来不及救援。
  第二,是火星没有基础设施,不像月球这边,已经建立了基地和工业区。
  第三,则是火星存在致命微生物,甚至不排除火星地下,可能存在多细胞生物。
  这些原因,促使联邦不得不考虑宇航员的生命安全,多准备几手,总好过临时抱佛脚。
  另外联邦也不打算直接登陆火星,而是计划先在火星的近地轨道上,搭建一个火星空间站。
  或者在火星的两颗天然卫星中,设立前进基地,用于作为登陆火星之前的落脚点。
  其实随着对荧惑真菌的研究深入,联邦对于火星的警惕,或者说对于其他外星球的警惕,越发的高涨起来。
  人类在研究外星球的时候,总是喜欢先入为主的代入一个概念,那就是液态水、氧气、温度、光照之类的条件,都参照现在的蓝星。
  这是一种傲慢的行为。
  谁规定宇宙的生命形式,就一定是蓝星这样的?
  更何况,蓝星如今的生命形式,也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
  比如在寒武纪大冰期之前,其实蓝星的主要生命,是厌氧微生物;直到蓝藻大规模繁殖,释放氧气后,才让厌氧微生物让出主舞台的。
  蓝星的生态,都经过多次改变。
  就更别说其他外星球了。
  经验主义可不一定是准确的,过于自大,真会死人的。
  因此联邦已经计划,重新审视太阳系内的其他星球,无论是类地行星,还是大型气态行星,或者是天然卫星之类,都需要进行重新的评估。
  增加一个外星生物调查项目,避免将未知的外星生物,带入蓝星的生态圈之中。
  这也是为宇航员的生命安全负责,毕竟NASA之前的惨痛教训,就足以让航天部提高警惕了。
  前锋号飞船继续向火星冲刺。
  另一边,之前联邦发射的火星探测器15号,已经在火星的乌托邦平原上,持续工作了两年多时间。
  在临近报废的时刻,航天部决定启动最后一项探测任务,寻找一个地热丰富的区域,最大限度的向下钻探。
  15号探测器此时已经找到了一个适合的区域,开始展开钻头,向地下土层和岩层钻探。
第七百四十五章 地下深处
  火星,乌托邦平原。
  15号探测器的特制钻头,持续不断的工作着。
  实际上,15探测器是航天部发射到火星上,排名第三重的探测器,整体重量为28。7吨。
  除去各种燃料和耗材,上面携带的仪器设备,就重达12。2吨左右。
  其中最核心的设备,就是超声波发射器、声波接收器、钻探设备。
  上面有两套钻探设备,最深可以下钻800米左右。
  当然如果一开始,就使用钻头下钻800米的任务,可能会得不偿失,因为15号探测器携带的钻头和钻杆,都是有限的耗材。
  在连续执行了两年多的任务后,此时15号探测器已经完成了绝大部分的既定任务,航天部的火星探索局,才决定启动最后的钻探任务——极限钻探。
  15号探测器的核电池功率全开,将源源不断的电能输给电机,电机带动齿轮,然后钻杆不断向下钻动。
  随着时间推移,钻头突破地表的松软土层,在第43米的深度,碰到了坚硬的岩层。
  根据退上来的钻柱样品,15号探测器的车载超级电脑,通过质谱仪和其他设备,分析出岩层的主要成分。
  随即开始更换钻头,用专门钻探花岗岩的钻头。
  采用纳米技术打造的钻头,虽然是两年前的产品,但是其硬度、强度、耐磨性能、耐热性能、耐腐蚀都非常强大。
  更换钻头之后,43米以下的岩石,仿佛像豆腐一样被钻开。
  不过考虑到散热问题,由于火星没有可采集的液态水,钻头必须每隔一段时间就停下来,将积累下来的热量散热走。
  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5天。
  15号探测器的钻头任务,仍然在持续进行着。
  此时钻头已经钻到了436米的深度。
  突然,15号探测器微微颤抖了一下,钻头下方的抵抗力,似乎一下子消失了。
  车载超级电脑的程序自动运行起来。
  尝试操作钻头,继续向下钻探,不到二十秒,钻头已经向下下探了18。36米,才遇到新的抵抗力。
  半个小时后。
  蓝星,澳洲的大沙航天城。
  航天部的火星探索局就设立在大沙航天城内,他们的工作就是专门负责火星探索。
  火星15号探测器的最终控制权,就在火星探索局的手上。
  经过半个小时,连续中转了好几次,15号探测器的最新状态数据,终于回到了这里。
  专门跟踪15号探测器的10名工作人员,看着最新反馈回来的数据,开始小声的议论纷纷起来。
  地质学家黄凯旋看完数据后,露出一丝若有所思:“436。21~454。57米这个地层区间,明显就是一个空洞断层。”
  “从取出的样品中,这里明显是地下暗河。”另一个研究员说道。
  黄凯旋指着其中的一行数据:“不过这个温度,达到了28。3摄氏度,这可是一个相当温暖的环境,还有液态水存在……”
  只是他话还没有说完。
  另一个盯着通信画面的工作人员,瞪大眼睛说道:“有新发现!”
  “什么发现?”
  那名工作人员连忙回道:“从抽取出来的水体,发现了13个生物体,长度在2。3~2。8厘米左右,形态类似于小蝌蚪。”
  另一个生物学家张茂生,连忙跑了过去,盯着页面上,15号探测器拍摄后,发回来的各种照片。
  这些在照片,甚至不需要使用显微镜模式,都可以让人清晰的看到其中的生物。
  一种类似于小蝌蚪的生物,出现在众人眼前。
  “应该是类似于盲鱼的地下水生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