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纳米崛起-第4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是这一次,他们又有了新的发现
  一颗小型的红矮星,出现在观测数据之中,这颗红矮星的光芒非常黯淡,如果不是升级后新镜面,还真察觉不到其存在。
  由此可见,人类以前对于宇宙的认知,仍然存在明显的误差。
  毕竟在太阳系208光年之内,在宇宙大尺寸中,这已经是近在咫尺的距离了。
  但就是如此近的距离内,人类仍然还有很多红矮星、暗星没有发现,也无法准确观测明亮的恒星系内部情况。
  咦?黄革新下意识的抬了抬眼镜。
  “逐波停一下,返回之前的102扇区。”
  江逐波一愣,随即点了点头:“可以。”
  很快望远镜的角度,再次返回102扇区,观测数据源源不断的分析出来,但是黄革新的眉头却越发深锁起来。
  “怎么了?这个扇区有什么异常吗?”
  黄革新有些迟疑的回道:“我也不确定,你也过来看一下,这个刚刚被确认的HA2539。”
  闻言江逐波也走了过来,仔细看着编号为HA2539的新发现红矮星,这颗红矮星光芒非常黯淡,距离太阳系大约132光年左右。
  而黄革新之所以感到异常,那是因为这颗红矮星的表面,有一些非常规则的暗纹。
  数据分析出来后,通过智能合成系统,合成出该星体表面的观测图像,逐步放大之后。
  他们看到这颗红矮星表面,有很多规则的黑色条纹,还有很多黑点。
  “这东西……该不会是……”
  俩人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相同的答案,显然他们怀疑这是人工造物,而且是类似于戴森球的人工巨构。
  重新分析了一遍数据之后,江逐波又有一个新发现:“这颗红矮星有点超大了,体积都有太阳的83。4%左右,按道理来说,这种类型的恒星,不应该变成红矮星才对?”
  “如果真是类戴森球的人工造物,那问题就可以解释了。”黄革新眼神慎重的分析道。
  江逐波点了点头:“确实,如果是人工造物阻隔了恒星光芒,那就不难解释了。”
  俩人没有迟疑,立刻将这件事汇报给航天部,顿时这件事在联邦高层之中,一石激起千层浪。
  连黄修远都被拉去开会了。
  连续一个多星期的持续观察,直到月球背面的可观测方向,转移到东南星域,袁天罡天文台才结束了这一次追踪观测。
  而连续8天的观测数据,合成出来的一系列星体图片,通过组合放映出来,更加确认该恒星,就是被类戴森结构包裹着。
  因为在此期间,观测到了有大型飞行物,在巨构周围活动的迹象。
  黄修远看完联合调查报告,又看向其他人,露出一丝无奈:“应该可以确定为人工造物,没有想到外星文明竟然距离我们如此之近。”
  另一个研究天文物理的老院士,倒是没有太过于担忧:“不过从综合观测数据来看,对方应该没有发展跨越恒星系的地步。”
  黄修远对此表示认同。
  这个推理是有依据的,那就是这颗恒星周围的其他恒星系,并没有出现在相类似的人造巨构。
  由此可见,该外星文明的技术水平,要么刚刚达到跨越恒星系的门槛,要么就是没有能力进行跨恒星系航行。
  当然,由于双方距离的问题,该恒星系距离太阳系,足足有132光年左右。
  这意味着,这些巨构的存在时间,已经是132年之前的技术水平了,在这132年期间,对方的科技水平,究竟有没有获得突破,这是一个说不准的问题。
  不过暂时可以放心一点,那就是在该恒星系与太阳系之间,那些存在的恒星系,都没有观测异常情况。
  只要对方没有超光速航行技术,至少五六百年内,是不太可能进入太阳系的。
  留给人类的时间,还有很长一段时间。
  毕竟没有获得超光速航行技术之前,当前的核聚变技术也好,或者说反物质技术也罢,都很难突破光速20%的极限速度。
  按照光速20%的航行速度,对方如果要从母星系出发,前往太阳系,至少需要航行660年时间。
  假设对方在132年前,发现了太阳系存在生命,然后派出一支远征舰队,而且准备的发动机,可以将飞船加速到光速20%,那对方至少需要528年后,才会抵达太阳系。
  这已经是黄修远,用最大限度来评估对方了,按照他的估计,对方在132年前,哪怕是拥有了建造类戴森结构的技术,其宇宙飞船的航行速度,也不太可能达到光速20%。
  更何况,在恒星系之外的星际暗区航行,可不像恒星系内部那样简单。
  星际暗区的物质密度太小,哪怕是用反物质作为能源,补给仍然是一个大问题。
  当然,如果在这132年期间,对方科技突飞猛进,突然研发了超光速航行技术,那黄修远也不用思考了。
  如果对方拥有超光速航行技术了,现在的人类文明,根本没有反抗的能力,与其想太多,还不如祈求对方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文明。
  “我提议暂时保密这件事。”另一个与会者提议道。
  黄修远想了想,还是点了点头:“同意,不过我们需要做一些准备。”
  参加这一次会议的人,都是联邦的核心,自然明白这件事的性质。
  说严重,确实非常严重,毕竟是一个只有132光年距离的发达文明;说不严重,也确实没有必要太过于着急,对方要过来,也需要五六百年时间。
  现在就急匆匆进入战时状态,可能适得其反,引发民众的进一步恐慌。
第七百三十八章 应对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那个恒星系中的外星文明,极有可能还没有发现人类文明的存在,这其中的逻辑非常简单。
  袁天罡天文台观测到的信息,是那个恒星系132年之前的情况。
  同样道理,对方看到的太阳系,也应该是132年之前的太阳系,当时的蓝星还处于1885年前后。
  1885年前后的蓝星,人类文明还刚刚进入工业文明,根本没有在太空活动的痕迹。
  那个文明的观测手段,除非跨越了光速的限制,不然很难准确观测到蓝星内部的情况。
  这和袁天罡天文台观测到对方,是截然不同的难度。
  毕竟袁天罡天文台观测到数据,是发现该恒星系存在巨大的类戴森结构,和大型的飞行器活动痕迹。
  而蓝星在132年之前的1885年前后,一直在蓝星内部玩泥巴。
  恒星系内部的行星,虽然可以观测,比如现在升级改造后的袁天罡天文台,就可以观测到208光年之内的恒星系,准确观察到其内部的大型行星。
  可观测的行星,其具体大小,最小应该不小于1/20月球,如果小于这个极限,除非非常靠近恒星,加上本身的反光率比较好,才可能被观测到。
  但是这种观测,只能确定行星表面,一些模糊的轮廓、明显的大型地貌特征。
  至于看清楚上面的生物之类,除非观测精度可以再提升几万倍,而且双方距离足够近(在50光年之内),不然很难看清楚行星内部的详细情况。
  黄修远和一众研究员,认为对方的观测技术,仍然处于光速限制之内,看到的太阳系,肯定是1885年前后的古代信息。
  从当前的情报来分析。
  双方互有优势和劣势。
  巨构文明的优势,是科技在132年前,已经打造类戴森结构、超巨型宇宙飞船;劣势就是类戴森结构的存在,暴露了本身的存在,整体技术水平,极有可能还处于光速限制之下。
  人类文明的优势,是没有暴露本身,还隐藏在茫茫星海之中;劣势则是科技水平相对落后。
  “按照这样的情况,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我们不应该建设类戴森结构,避免遮掩太阳的波频,导致太阳系的异常被发现?”一名联邦高层开口问道。
  黄修远点了点头:“如果我们建设类戴森球结构,那观察技术和我们差不多的文明,肯定会在相应的时间中,观测到太阳表面的异常。”
  显然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对于人类文明而言,太阳就是太阳系的核心,富集了太阳系绝大多数的物质和能源。
  如果不能建设类戴森结构,就意味着人类文明被束缚住了手脚,无法全面开发太阳系。
  另一个院士补充道:“其实按照我们当前的发展,暂时还没有需要戴森结构的时候,更何况要建设戴森结构,需要的物质数量,也不是当前技术可以解决的。”
  “如果可以研究出,大量制造反物质的技术,我们未必需要戴森结构。”于院士提醒道。
  会议陆陆续续进行了一个多星期,黄修远也参与了好几次。
  终于在11月8日,联邦初步确定了一个处理方案。
  第一,是组建一个专门的宇宙情报局,负责搜集太阳系周边星域的情报。
  第二,建设一批新的天文望远镜,计划在2020年之前,在蓝星的公转轨道上,布置5台高精度的天文望远镜。
  第三,设立宇宙观察技术研究项目,专门研究更好的技术,让联邦利用更准确的监测太阳系周边。
  第四,建立宇宙战略研究办公室,专门研究如何应对其他文明,无论是隐藏自身,还是战略威慑的方向之类,都需要形成完整的体系。
  第五,暂时对于公众保密,避免引起社会恐慌。
  第六,尽快想办法掩盖人类在外太空痕迹,包括当年NASA向宇宙发射的太空广播探测器之类,都要尽快回收,或者关闭。
  至于现在的大型空间站之类,实际上被观察到的概率不大。
  但是联邦并没有掉以轻心,仍然紧急出台了一份“太空应急管理条例”,规定航天器表面,必须进行吸波处理,尽可能减少反射光波和电磁波。
  只要进行这些处理,当前人类在外太空的人造物规模,还没有太过于庞大,从其他恒星系观测太阳系,发现人类活动迹象的可能性,会被降低到最小。
  而戴森球之类的巨构,就暂时不要想了。
  联邦科学部的战略安排上,更加倾向于反物质技术,来实现能源的进一步发展。
  而戴森球这种超级巨构,需要的原材料是天文数字,哪怕是将太阳系的所有行星都拆了,也很难凑齐建造的戴森球的全部材料。
  当然,这并不是说戴森球没有办法建造。
  在一些恒星比较小,星系内部物质总量又比较多的恒星系,如果有特殊的太阳能薄膜技术,倒是可以建造的。
  类似于太阳系这种恒星系,建造戴森球的条件,并不太充足。
  反倒是反物质技术,比较适合未来的发展。
  月球袁天罡天文台的发现,并没有在公众视野中出现,联邦也假装没有事情发生,就是在近期,宣布进一步完善宇宙发展战略。
  其实联邦这几年来,一直在完善宇宙发展战略,民间对此已经见怪不怪了。
  刚好将宇宙情报局、宇宙战略研究办公室、宇宙观测技术项目,插在一系列安排之中。
  既合理的出现,又不会显得太过于突兀。
  月球,广寒宫市。
  月桂一号的测试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核聚变发电站持续不断的供应电能,让质量投射器的测试,可密集的进行。
  只是随着时间推移,在测试过程中,一众研究员发现,当前质量投射器的最大问题,还是超级电容的上限太低了,导致质量投射器无法在一瞬间,获得庞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