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纳米崛起-第2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目前丰民农业在楼兰县,已经完成了七个标准格,共计700平方公里的土地改造。
其中四个标准格作为牧草场,剩下的三个,计划明年作为棉花种植场,今年就先种一批牧草,一边固沙保水,一边可以顺便改良土壤。
带着防毒头盔的年轻人,装备了一套工作型的外骨骼,在铺设一条喷雾水管,方便给牧草喷雾,这里种植的牧草是紫花苜宿,种子已经撒播下去了。
他叫李檀文,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人,高中毕业后,在承德的老家继承家业,如果没有丰民农业的出现,可能他这一辈子,就是在农村浑浑噩噩的耕田、娶妻生子。
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参与了燧人系在承德的培训班,然后去年年初,就正式成为丰民农业的一员,在承德负责一个玻璃温室的种植场。
直达今年年初,丰民农业正式启动罗布泊开发计划,在冀省调了一批人手,组建了开拓团,进军罗布泊地区。
家里面的农田,李檀文都给了自己的大哥,他打算自己打拼,离开老家、离开冀省。
作为人口大省,冀省人口太多了,人口一多,人均土地资源就变得稀少。
因此丰民农业在开发大西北、蒙区、漠北和中亚的时候,都优先从华北、关中抽调人口。
来到罗布泊快十个月,李檀文一开始还以为会非常难熬,但实际上,除了一开始比较艰难一些,之后情况就迅速改善了。
现在燧人系的科技水平,自然不是几十年前可以比的,大西北的纬度热量相对充足,只要水资源跟上来,绿洲很快会恢复过来。
他铺设好一套喷雾管道,看着不远处,那一望无际的紫花苜宿、饲料玉米,不由自主地感叹着科技的力量,赋予了人类改天换地的能力。
那条从河西走廊直插罗布泊的输水管道,就宛如人类的血管,源源不断的供应“生命的液体”。
喘了口气,李檀文脱下防毒头盔,感受到一丝干燥的风,但是比起他之前刚到这边时,却明显湿润不少。
突然路边,行驶过一辆运输矿物的大货车。
李檀文一眼就认出了那车,应该是一辆运输特殊矿物的运输车,上面还标注着放射性物质的特殊图案,十有八九是从封闭区过来的。
再次戴上头盔,继续安装喷雾管道。
来罗布泊之前,他们就有了心理准备,不过公司承诺的房子和补贴,也确实吸引着这些员工。
以前西北缺少水资源,可能将房子分配在罗布泊,让人感觉不靠谱;但是现在却不一样,有了丰富的水资源,西北也会变得更加宜居。
社会的发展,都是由千千万万的个体,共同推动的结果,而社会的发展,又会反过来,影响每一个人的方方面面。
宛如那相互作用的力。
第四百二十八章 水与鱼
十月的风,甚是喧嚣。
李檀文又在地里忙碌了一个多小时,临近中午十二点,悬挂在头顶的烈日,映照得沙土发烫。
他所在小南湖006农场,还没有完全改造完成,十几个同事正在安装其他基础设施。
比如他负责的喷雾管网,还有发电黑层、监控系统之类。
发电黑层这个系统最重要,采用可以卷起来的复合型太阳能发电薄膜,可以阻挡很大一部分阳光直接暴晒土壤,既可以发电,又可以减少土壤水份蒸发。
在种植的初期,和轮休期间,可以将太阳能薄膜放出来;在农作物进入快速生长期的时候,可以将太阳能薄膜卷起来。
除此之外,冬天的时候,可以作为温室使用,通过太阳能发电和储备了碳粉的发电站,将夏天储备的碳粉,重新变成电能,采用全日光灯加自然光,让温室内部可以变成适宜耕种的环境。
在上空俯视下来,这些一格格的农场,就如同穿着条纹衫一样,因为太阳能薄膜并没有完全覆盖,而是采用条纹分布的方式,留下一行行的空隙。
这些空隙,在冬季就可以铺上高强度的透明薄膜,和太阳能薄膜一起组成温室。
在这种模式下,光电、风电配合碳粉,形成了农场的电力自给自足,甚至每年可以富余一些电能。
至于水费的问题,虽然初期的运输费用很高,达到平均每立方达到了8。7元左右,但是这个价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输水成本中,很大一部分是管道、基础设施的分摊费用,这一部分会随着时间推移,变得越来越少。
而另一个大头,则是电费,也是目前运输成本的主要部分。
毕竟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五六千公里之外的西部输水,加上地势的影响,每隔一段距离,就要配备加压站。
哪怕沿途的加压站有动能回收系统,电费仍然非常高。
不过这一部分的成本,并不是不能降低的,燧人系沿途配备了大量的太阳能电池板、风电和动能回收,以及紧急燃气发电站。
随着时间推移,东水西送项目的输水成本,会逐年下降,平均每年下降15%左右。
加上官方补贴,预计在2020年前后,输入疆区的淡水成本,会下降到每立方0。8元左右。
而这些水,进入疆区后,并不是灌溉和使用后,就会彻底消失,很大一部分水,会被蒸发到大气中,还有一部分会渗透到地下。
当局部小气候完成改变后,就会逐渐形成良性循环,让疆区的农业可利用面积,获得根本性改变。
比如哈密地区的砾漠(即戈壁滩),可改造为农田、草场的比例很高。
还有准噶尔盆地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罗布泊附近的库姆塔格沙漠,这些区域可以全部改造。
而密布流动沙丘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虽然不具备完全改造的条件,但是沿着古河道区域,至少有一半区域可以改造成为农业区。
包括孔雀河、塔里木河、叶尔羌河、和田河、克里雅河、车尔臣河,这些河流的沿河地区,在上古时代,本来就是绿洲和草原,具备改造的先天条件。
完成这些改造后,整个疆区的农业利用面积,将增加36。7万平方公里,沙漠和戈壁滩面积,就缩小为22万平方公里。
相当于增加了两个冀省的面积。
虽然36。7万平方公里中,只有28万平方公里会作为农场、牧场和林场,剩下的8。7万平方公里,作为自然保护区。
28万平方公里,就是4。2亿亩,差不多是全国耕地红线18亿亩的四分之一。
加上蒙区、甘省、宁区、东三省的改造面积,国内的农业可利用面积,将在2020年前后,增加90万~95万平方公里,即13。5亿~14。25亿亩。
加上改造后的盐碱地,漠北的沙漠戈壁滩和盐碱地。
预计在2020年前后,将获得26亿~27亿亩农业可利用土地。
到时候,粮食联盟将成为全球举足轻重的农产品生产商,ABCD又如何,在绝对的力量面前,ABCD也要跪。
更何况,粮食联盟的农业技术提升非常快,育种优化、化肥农药、农机设备、土壤改良之类,都在突飞猛进着。
单单是今年前三季度,粮食联盟在农业技术的投入,就高达1349亿华元,预计全年投资超过1700亿华元。
巨大的投入,带来了大量的技术成果,比如现在投入使用的方格综合农场,哪怕是位于北纬40度附近,仍然可以实现全年无休的耕种。
李檀文十几人,来到隔壁方格综合农场上,这个农场已经基本改造完成,目前种植了大面积的紫花苜宿。
农场的员工食堂里面,大家正在排队打饭。
李檀文点了一个香煎虹鳟鱼、一个手撕包菜、一个大盘鸡、一个芦笋,又拿了一碗胡萝卜玉米排骨汤。
“阿文,这边。”
他坐在几个关系比较好的同事旁边。
二楼的落地窗前,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沙海。
“今天这个鱼,怎么是这洋玩意?”一个同事夹起一块虹鳟鱼吐槽道。
另一个同事摇了摇头:“这不是三文鱼,是虹鳟鱼,听说是敦煌那边养的。”
“敦煌?上个月那件事闹得挺大的,阳关林场后面如何了?”
“还能怎样?进去了几个。”
李檀文不解的问道:“咱们公司好像也有投资敦煌葡萄园种植吧!”
一个知道一些内部消息的老员工,小声的说道:“咱们公司的水,都是自给自足的,和咱们没有关系,当地也有不少葡萄园被殃及池鱼的,主要是阳关那边太利欲熏心了,你别一棍子打死所有人。”
“那这个虹鳟鱼的养殖场呢?”
“放心,在敦煌养虹鳟鱼的,又不止一家,有好几家还是咱们公司的合作企业,咱们公司的合作企业,你又不是不知道。”老员工笑着解释道。
对此不少人都点了点头,燧人系对于合作企业的要求非常高,如果有问题,早就被踢出去了。
虹鳟鱼、鲟鱼在敦煌,已经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目前有十几个养殖企业。
国内餐厅喜欢用虹鳟鱼冒充三文鱼,但是淡水养殖的虹鳟鱼,本身含有不少寄生虫。
不过今年五月份,丰民农业研发了一种特殊的杀虫技术,可以清除虹鳟鱼体内99。99%的寄生虫、虫卵。
这套技术,确实其实就是金纳米棒—光热刀的改进版,利用廉价铁纳米棒,快速高效灭杀寄生虫。
不过这种技术,暂时只能应用在食物灭虫上,因为这种技术,会直接杀死虹鳟鱼。
主要是因为铁纳米棒的红外吸收频段,和血红蛋白中的铁出现重叠,在杀死寄生虫的同时,也会破坏一部分血红蛋白。
虹鳟鱼被红外光照射后,坚持不了一两天,就会死亡。
因此虹鳟鱼在出厂销售之前,才会投喂铁纳米棒饲料,统一进行红外灭虫。
不过对于喜欢吃鱼生的人,这个技术简直是福音。
第四百二十九章 特产品牌
吃了午餐后,李檀文来到食堂的三楼,这里有上网的员工网吧。
插入员工卡,半躺在按摩椅上,微调一下电脑的显示屏,在电脑上查找着可以观看的电影、电视剧。
突然他看到一条新闻,原来是国家电视台的记者,正在南海的黄岩岛做直播报导。
李檀文看到熟悉的身影,急忙打开直播间,目不转睛地观看起来,嘴角下意识地露出姨母笑。
“各位屏幕前的观众朋友们,我国家电视台的记者王小冰,而我身边的这位,则是黄岩岛基地的基地长包致远。”
黄岩岛的东侧码头上。
记者王小冰正采访着基地长包致远。
此时的黄岩岛,早已不是当年的小岛了,经过快五个多月的吹填造陆,岛屿面积由155平方公里(包含澙湖),提升到目前的243平方公里。
同时岛屿上,还建设了一座规模不小的城镇,采用的技术,和燧人系在南太平洋技术差不多。
80米高度城墙,还有设置在城墙上的温室,黄岩镇内部有发电站、海水淡化厂、仓库。
而在东侧的码头区,还有船只维修厂、灯塔、雷达站,在澙湖区内,则是避风港。
在黄岩岛上,驻扎了一支两百多人的边防队伍,配备了大批的外骨骼、多足机甲,以及天幕防御系统和导弹发射井。
安装这个基地的装备水平,别说周边的弱鸡了,就算是第七期舰队,都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攻陷这里。
岛上,除了驻防战士们,还有一千多居民,主要是海洋养殖场、港口和维修厂的员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