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纳米崛起-第1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陈博士坐下来后,小声的问道:“长12的有效载荷听说非常大,具体达到多少了?”
这个问题黄修远倒是知道,作为航天运载火箭的基本参数,倒是不需要保密之类。
“近地轨道54。3吨,同步轨道24。5吨,月球轨道19。8吨。”
陈博士难得露出一丝惊讶:“这么大?整体起飞重量多少?”
“整体起飞重量824吨。”
听到这个答案,陈博士一下子就计算出了长12的载荷比:“载荷比竟然达到了0。0658,这好像比之前的长11还高吧?”
黄修远笑着解释道:“博士有所不知,长12的初稿设计,是整体重量824吨,近地轨道有效载荷在42。8吨左右,同步轨道载荷在21。4吨左右,月球轨道载荷在17。5吨左右。”
这下子陈博士更加惊讶了:“竟然提升了这么多。”
长12运载火箭的近地轨道,从初稿的42。8吨,提升到54。3吨,一下子就提升了11。5吨,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如果起飞总重量跟着提升,那他不会太惊讶,关键是整体起飞重量没有提升,而有效载荷提升了。
看到陈博士一脸惊讶,黄修远紧接着解释道:“因为这是第一款全固体燃料运载火箭。”
全固体?!陈博士瞬间反应过来:“芯二三级都改用N20燃料了?”
“是新的设计方案,就是多级发动机和蜂窝多喷道设计,可以实现固体燃料的精确控制。”
陈博士一点就通,他听到多级发动机、蜂窝多喷管设计,就知道长12运载火箭的大体思路了。
长12运载火箭的原始初稿方案,是芯一级固体燃料,芯二三级采用液氧液氢燃料。
液氧液氢燃料的大橙罐,就占据了运载火箭很大一部分死重,加上本身的燃料比冲低于N20,当芯二三级都采用氮20后,运载火箭的整体重量中,死重那一部分会下降。
死重下降,而燃料输出动力不变,那有效载荷自然一下子就上来了。
俩人闲聊的时候,基地内其他科研人员也忙中偷闲,来监控室观看长12的首发。
东风航天城的发射塔上,高度达到83。2米的长12运载火箭,进入发射倒计时阶段。
“10……5……3……点火。”
淡红色火焰,从发动机的喷口中喷吐出来,底下的散热池内,一池散热水迅速被火焰加热蒸发。
分子结合键的裂解,释放出澎湃的化学能,推动这个重达824吨的巨兽,向那九重天之上飞奔。
在光芒万丈的火焰推动下,在怒吼咆哮的轰鸣助威中,长12运载火箭带着重达54。3吨的任务设备,带着全体华国人的航天梦,向近地轨道全力冲刺着。
在东风航天城的游客参观区,现场掌声如雷,不少人都大声欢呼和呼喊着。
“漂亮!”
“成功了!”
“我们也有自己的大火箭了。”
除了欢呼雀跃的观众,和国内的媒体人。
还有几个国外媒体的记者,此时他们的心情是百味杂陈,只能不断拍摄那道耀眼的红光,来掩饰此时此刻的尴尬和复杂心情。
来自高卢的记者路易斯,愣愣地仰望高空,那一抹红色的光芒,最终消失在他的视线中。
放下摄像机,他看了一眼周围,那笑容满面的面孔中,是一个国度朝气蓬勃的精神。
一想到西洲联盟内部的情况,那些老爷们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情,都可以吵几天,如果要像华国那样,投资和推动航天事业,没有几年的磨牙扯皮,基本没有可能谈好。
对于西洲联盟的未来,路易斯感到了迷茫和无奈。
“下一次发射是什么时候?”
“好像是11月,听说是载人航天任务。”
“太好了。”
听得懂中文的路易斯,听到这些欢声笑语,内心更是羡慕嫉妒恨着。
而其他几个国外媒体的记者,同样没有什么心情,拍好了照片和视频,就匆匆忙忙上了大巴车。
路易斯同样上了大巴车,一边写新闻稿子,一边和助手一起剪辑视频。
不一会,现场又传来一阵阵欢呼声。
因为长12运载火箭,成功突破了卡门线,进入了相对安全的近地轨道底部区域。
进入近地轨道的底部区域后,长12运载火箭的芯一级,仍然保留着不少燃料,继续护送任务设备,向预定轨道环绕过去。
第三百二十四章 天宫
经过一番环轨机动后,长12运载火箭完成了芯一级的分离。
此时芯一级箭体用剩下的燃料,重新调整飞行轨道,准备从400公里的近地轨道,返回地面的蒙区航天器着陆场。
而芯二三级,继续向更高的轨道做机动绕轨。
在耗尽了芯二级的燃料后,航天器终于抵达近地轨道452公里轨,并完成了轨道调整,这里就是这一次任务的目标轨道。
东风航天城的地面指挥中心。
“报告,已经抵达预定轨道。”
“开始展开舱体,注意轨道飞行方向。”
“收到,一号实验舱开始展开……”
距离蓝星地面452公里的近地轨道上,剩下的芯三级,就是这一次航天任务的设备。
航天器的整流罩,已经和芯二级一起脱离了芯三级。
整个航天器,由六个太空舱组成,分别是:核心舱、交通和控制舱、一号实验舱、二号实验舱、三号对接舱、四号资源舱。
其中核心舱体积和重量最大,体积为70立方米,重量为23。5吨,其中储存着5。4吨N20燃料,内部可以活动空间体积为32立方米。
核心舱的用途,是空间站的动力核心、紧急逃生舱、航天员休息室和餐厅。
交通和控制舱,作为沟通核心舱、实验舱、对接舱和资源舱的太空舱,本身体积为25立方米,重量为7。5吨,内部活动空间为11立方米。
这个太空舱除了交通的功能,还有通信、计算机和空间站总控,以及三个电池系统,这三个电池系统的重量就达到了1。85吨。
剩下的一号实验舱、二号实验舱、三号对接舱、四号资源舱,总重量为22。3吨,包括四块特制的太阳能电池板。
当设置的在对接舱、资源舱上的太阳能电池板完全展开后,空旷的外太空中,没有大气削弱的太阳光,照射在太阳能电池板上,复合型的太阳能电池板,源源不断产生电能,给交通舱的电池系统、辐射冷却系统、电器设备提供充足的电能。
两个实验舱,一号实验舱是太空生物实验舱,二号实验舱是太空材料实验舱。
对接舱,顾名思义就是给以后的航天飞船对接使用的,相当于交通舱的延伸部分。
而资源舱,则储备了1。3吨的物资,是宇航员的生活物资,同时这里也承担卫生间的功能。
试运行了天宫空间站的各种设备后,东风航天城的地面指挥中心,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我宣布,此次发射任务圆满结束。”
在场的一众航天人,在欢呼和相互祝贺后,又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中。
天宫空间站顺利入轨,同时展开了各个太空舱和电池板,又初步试运行了一下,接下来的工作,就将空间站的控制权,移交给专门的空间站指挥中心。
航天口的几位院士,已经在空间站指挥中心内部。
一号实验舱的设计师李锋,看着忙碌的控制中心,着急的问道:“老王,已经移交过来了没有?”
“快了快了。”王院士虽然也着急,但几十年来的风风雨雨经历多了,倒是没有太喜形于色。
二十分钟后,空间站控制中心的负责人小跑过来,兴高采烈的向众人报喜:“已成功完成交接,现在天宫空间站的控制权,已经在我们控制中心这边。”
李锋兴奋不已,言语中带着难以抑制的喜悦:“好,好,立刻再试运行一遍,看看各个太空舱的运行情况。”
“明白。”
天宫空间站再次进行试运行的检测。
另一边,科学院的几个科研小组负责人,也在空间站指挥中心里面,他们看到天宫空间站已经稳定下来,顿时放下心来,开始讨论做实验的安排。
虽然航天员要等到今年十一月份,才上去空间站,但是一号实验舱的生物实验,有一部分其实在地面已经设计好了。
比如,太空植物种植实验的实验种植箱,里面已经有种子,在设定好的光照、湿度和温度下,很快就会生根发芽。
还有植物种子的太空辐射实验、小白鼠的太空生存实验之类,都提前设定了养殖箱、种植箱。
几个太空生物实验项目的负责人,讨论了做实验的事情后,便开始和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沟通。
李锋作为一号实验舱的设计师,又参与了其中的远程实验。
忙碌一整天,虽然身体非常疲惫,但是众人的心情是激动和亢奋的。
放下手上的一号实验舱的试运行报告,李锋有些扬眉吐气的说道:
“当年国际空间站拒绝我们,就以为可以阻挡我们的脚步,今天我们要用行动告诉全世界,就算没有他们,我们一样可以造出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迟早要退役,到时候我要看看那帮家伙的脸色。”
“听说NASA将一部分航天技术打包给一个私人公司了,看来他们已经意识到洛克马丁、通用电气的坑爹了。”
“是埃隆?马斯克的太空探索公司,听说发展得不错。”
听到他们在说埃隆?马斯克的太空探索公司,王院士笑着说道:“回收型的运载火箭我们也在研究,只是目前性价比不高。”
李锋突然想到一件事:“米国佬最近搞了一个重返月球的计划,大家怎么看?”
王院士思考片刻:“殖民月球需要的技术太多了,如果没有科技大爆发,月球基地要实现人员常驻的可能性,在2030年之前没有太大希望。”
众人也深有同感,送人上去月球,以现在的技术可以做到,但关键是送上去后,宇航员如何在月球长期生存。
一个太空低重力和宇宙辐射,就是人类短时间内,难以彻底解决的难题。
在近地轨道的国际空间站上,来回一趟都非常麻烦了,要是常驻月球,一旦蓝星这边没有办法及时补给,或者将人员更换下来,长期在月球生存,对宇航员而言,是拿生命在拼搏。
李锋笑着说道:“米国佬那边不行,或许修远的燧人系可以做到。”
“修远那边?”王院士一愣,却没有反驳,在他们眼中,黄修远确实是一个奇迹一般的存在。
就目前燧人系的各项技术,很多都是普通人几十年都难以研发出一个的,很多技术都足以改变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的实力。
“我们也不能总指望燧人系,航天口的各个研究所,该整顿整顿了。”一个老院士摇了摇头说道。
王院士、李锋等人也认同这个想法。
航天口内部的情况,确实需要进一步整顿,增强内部的活力和竞争力。
幸好有燧人系的鲶鱼效应,导致国内各个科研机构,现在都出现人才荒的局面,有利于科研机构的改革。
第三百二十五章 气候会议
对于天宫空间站的出现,尽管引起了全球航天领域的震惊,其实也在各方的意料之中。
毕竟高能燃料的出现,还有之前长11的成功经验,华国研发出更加强大的运载火箭,其实在全球航天领域中,早已有预测。
只是没有想到会这么快罢了。
包括NASA和西洲航天局在内,他们之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